随着国家对高等教育的重视,对于如何培养高素质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高中政治教学作为培养学生思想政治与道德的一门学科,在教学当中应当关注如何进行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培养教学,让学生懂得正确行使权力以及履行义务,建立健康的人生观与价值观。目前,高中阶段的学生在认知结构方面已具备一定的辩证逻辑思维能力,能够对社会现象进行基本的讨论与思考,但在情感方面依旧不够稳定,容易受到言语或行动上的煽动,失去理智分析能力,因此对学生进行社会责任感教育十分必要且迫切。
一、高中政治教学中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的意义与常见问题
1.1高中政治教学中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的重要意义
为推进社会的高质量发展,培养高素质人才十分必要,而社会责任感作为个体在社会生活中的担当意识与责任意识,能够作为人与人之间的黏合剂以及为人道德发展的基础,为社会培养高素质人才。高中政治教学中充分蕴含着人文、历史、哲学等教学内容,具有显著的思想道德教育作用,同时,高中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因此在高中政治教学中引入社会责任感教育能够引导学生在发展阶段中朝向健康的方向成长,并完善学生品德成长,对学生的未来发展有着重要引领意义。
1.2高中政治教学中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常见问题
由于当前我国高中教育中对于政治教学多在于应试教学,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对于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并不重视。另一方面,由于缺乏社会责任相关教学内容,导致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容易对于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缺乏针对性,有效性较弱,往往让学生在课堂上感到枯燥无味或认为该内容对于提升自己的高考成绩没有意义,从而缺乏学习动力,使教学质量不佳。除此之外,在高中政治教学中对于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的培养还存在教学目标不明确等问题。部分教师认为在高中政治教学中还是需要以高考考试内容为主,社会责任感的教育目标在日常教学中便能达到,不需要特意进行关键教育,因此在课堂教学中缺乏对社会责任感的教育目标,在讲解过程中往往与其他教学内容相结合,并没有引导学生深入理解社会责任感与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教师对社会责任感的不重视同样会引起学生对于社会责任感的轻视,从而影响在学生的发展关键期内忽视对自身社会责任感的培养,从而缺乏正确的社会责任意识。
二、高中政治教学中对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路径
2.1融入社会责任教育,加强交互性问题
在高中政治教学当中,由于学生已经具备充分的辩证思维与逻辑思维,因此在课堂教学当中可通过建立问题讨论的教学环境,在教学内容中充分结合社会责任感教育,进行交互式教学。例如在讲述必修二的《生产资料所有制与经济体制》这一单元的内容当中,便可让学生收集有关生产资料所有制以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相关内容,在课堂中便可进行资料分享,然后结合教学内容对学生提出相关问题进行讨论,教师再结合在当前社会发展过程中市场经济体制曾面临的问题等,融入社会责任相关知识,从而让学生能够关注社会责任意识对于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的重要性,为学生社会责任感的提升奠定坚实的基础。
2.2挖掘课本资源与时政要闻相结合,创设情境进行教学
为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教师在课堂教学当中应充分挖掘课本资源中对于社会责任意识的内容,以及引入些许时政要闻,加强课堂的互动性并创设教学情境,从而增强社会责任教育在高中政治教学中的地位。例如在教学《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这一单元内容教学中,可以中国共产党的建立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为教学情境,同时可结合党的二十大报告中的政治宣言与行动纲领等内容,让学生了解当前党对国家的领导作用以及为什么人民选择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让学生从共产党的身上学习到社会责任意识的重要性,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爱党爱国情感,还能潜移默化地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引导学生在生活中严格规范自我的行为,逐渐在实践中形成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建立健康全面的人生观与价值观。
三、结语
综上所述,高中政治作为充分人文与道德思想的一门课程,是培养学生人生观与价值观的重要课程,在高中生的发展过程中有着重要作用。因此,在高中政治教学中,教师应当充分结合课本与时政采用多样化的形式与学生进行交流,提升学生社会责任意识,为学生未来的道德发展奠定坚实基础,为社会培养高素质优秀青年。
参考文献:
[1]翟亚平.浅析高中政治教学中对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对策[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下旬刊),2022(05):93-96+100.
[2]高瑞雪.高中政治教学中对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J].科幻画报,2021(12):219-220.
[3]范一瑄.高中政治教学中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的策略探索[J].试题与研究,2021(36):75-76.
[4]訾洪飞. 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教学中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研究[D].安庆师范大学,2019.
[5]陆建.浅谈高中思想政治教学中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途径[J].中学课程资源,2018(09):47-48+57.
[6]杨越. 高中《政治生活》教学中社会责任感教育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