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交往视域下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三重挑战与应对
龙丽霞
生成PDF 清样下载 引用

复制成功

导出题录

参考文献( GB/T 7714-2015 ) 复制

龙丽霞,. 社会交往视域下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三重挑战与应对[J]. 中国社会科学学报,2025.4. DOI:10.12721/ccn.2025.157033.
摘要: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明确指出,必须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马克思从现实的人出发,提出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本文主要从大学生与国家、社会、家庭三大关系出发,探讨新时代大学生三大关系面临的挑战,围绕“两个结合”浅析新时代大学生三大关系的应对策略,从“国家认同”、“五常”“孝文化”着手来提高新时代大学生处理社会关系的能力。
关键词: 马克思人的本质论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
DOI:10.12721/ccn.2025.157033
基金资助:

一、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论的重要论述

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1]。脱离了社会的人不是真正意义的人,“狼孩”的故事正有力地证明了这一点。而且当年马克思关心的也主要不是人和动物在一些自然属性上有什么不同,而是这个或那个经济形态中的人的社会性的不同。这是马克思人的本质论中的一个根本性命题。人不可能是脱离一定社会关系的、纯粹的、抽象的人。而且《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讲的“社会关系”不是某一种社会关系,而是“一切社会关系”,它包括物质的和精神的、政治的和经济的等各个方面,人的社会生活是多方面的,有生产关系、阶级关系、民族关系、血缘关系等各个方面[2]

二、从马克思社会关系总和本质看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挑战

古代的社会关系主要是“五伦”。“五伦”指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这五种关系及其规范,这是儒学在经世致用上的重要思想[3]。《礼记·礼运》为五伦的关系中的角色进行了定位,即父亲慈祥,孩子孝顺,兄弟关系友好,夫妻关系和睦,君主仁慈,臣子忠诚,朋友讲求诚信[4] 。新时代大学生社会关系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大学生与国家关系层面

第一,大学生政治认同模糊。2022年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了中国社会心态研究报告,报告中明确指出:“国家认同处于较高水平,但2022年较2020年继续下降。进一步比较不同年份的国家认同发现,2022年民众国家认同略低于2019年(t=-11.08,p<0.001)和2022(t=-9.93,p<0.001);此外,报告较高水平国家认同的民众占也比2020年下降0.75个百分点”[5]。因此,必须以具有正确的政治态度为前提,培养学生的权利意识,否则会导致滥用自由和过度自由的无序蔓延[6]

第二,大学生文化认同弱化。对本国民族文化的认同是大学生的使命和责任,也是一个民族发展的基础和前提[7]。一方面网络信息的传播有利于丰富大学生的知识信息;另一方面,网络社会中的错误信息对我国大学生的影响颇深,特别是在民族文化自信方面明显缺失,西方国家通过进行文化渗透,传递腐化青少年思想的错误观点,传递他们所谓的自由民主,导致大学生对“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产生怀疑,因此,大学生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辩证的看待网络知识,不要一味盲目跟风所谓的民主,而是要真正的在日常生活中去体验民主、了解民主[8]

第三,大学生网络行为无序。一方面大学生自主能力不强,对一些错误的看法也要好奇的参与评论;另一方面网络使用者的隐蔽性增强,网络是虚拟化的世界,网络中有些人的个人信息也存在误差,在好奇心的驱使下,不管信息正确与否,便进行点赞、转发、参与评论,这就使得大学生缺失辨别信息真伪的能力,对各种信息不进行筛选,只管随着自己的意愿,没有做到一个公民应尽的责任与义务[9]。与此同时,更有甚者,因为自身理论和实践水平的差距,因而对一件事会产生不同的看法,还存在一种盲目跟风的现象[10]

(二)大学生与社会关系层面

第一,对婚恋知识需求的增多与高校婚恋教育的不足。在互联网时代,网络为大学生提供婚恋知识、婚恋态度和婚恋理解,但同时网络也为大学生传递了错误的婚恋态度,使得大学生婚恋行为的随意性助长。与此同时,网络上碎片化、片面化、多元化的婚恋知识无法为大学生提供系统、全面的知识与指导。因为接触到网络的先机,所以他们希望课堂上的知识信息也像网络信息那样有趣,教师的教学方式也能灵活多变,有的学生还希望在时间上进行调整,课堂氛围轻松愉悦,课堂时间灵活多变。

第二,网络交友的线下转移与随意婚恋行为的增加。网络交友更为容易,可以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因此人与人虚拟形象沟通起来比较容易,因此,交流起来比较流畅,性格三观也比较相似。还有聊天的通常是日常生活比较相近的,通过发的状态、日志等等看出来,人与人之间交友的时间变短,但同时也使婚恋关系变得不稳定,随意性增加,感情保持时间短,都想花费最低的成本获取最大的收获等。这种价值观对大学生的婚恋行为易产生消极影响,导致正确婚恋观和价值观的丧失,整天想着暴富,变美。

第三,多元婚恋观念的冲突与社会婚恋教育匮乏。个人的婚恋观必须会受到社会婚恋观大前提的影响,一个人不能不顾社会的伦理道德和社会规范,婚恋观也要在社会允许的情况下,网络上的各种婚恋信息冲击着中华优秀的传统婚恋观,当然也出现现代婚恋观和传统婚恋观的冲突,由于大学生在婚恋知识上比较匮乏,所以无法正确选择婚恋信息。人既是社会人又是独立的个体,人之所以是社会人,是因为人与人之间要进行密切交往,所以大学生应该自己主动寻求现实社会中亲友的援助,面对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勇敢面对困境,积极解决问题。

(三)大学生与家庭关系层面

第一,大学生与父母沟通的深度减弱。当今社会大多数青年对孝顺父母有了更新的看法,认为孝顺父母不再止步于在家中尽孝,也可以通讯方式的联络,通过物质上的支持来进行。与此同时,子女与父母的关系也存在较大问题。新媒体作为信息传播的载体,极大地便捷了人们之间的联系,我们不得不承认新媒体社交软件带给我们的便捷使得青年可以随时随地发送消息,但这种便捷使得父母与子女之间的交流更为简单和随便,而没有进一步的话题和更深入的交流。与之相比,面对面的聊天更有利于沟通的深入,青年与父母能够通过语言、肢体、表情等准确清晰的表达自己的想法。

第二,大学生与父母交流时注意力分散。大学生与父母交流时注意力分散,每个人的专注度都在自己的手机上,要么打游戏,要么刷视频,放假回家都各自玩手机。其次,随着社会包容度的增加,网络信息的复杂化,没有采取批判的态度批判传统文化中的糟粕,对传统文化没有采取辩证的态度,全面否定了优秀的传统文化。最后,由于大学生学业和就业压力大,更多的时间都忙于自己的学业和就业,因为将这些压力说与父母也无济于事,甚至给父母增添了压力,因此他们可能更多的是自己面对压力的同时独自解决问题。

第三,大学生与父母交流时回避情感。大学生群体未曾在父母面前展示过的或是不愿展现自己在社交软件上的有些内容,但是父母想要去了解子女与子女不想让父母了解之间便产生了矛盾。由于新媒体平台本身所带有的虚拟性、超现实性,大学生在网络中树立的形象与日常生活中存在巨大差异。戈夫曼的认为,大学生在网络社交过程中会有意树立理想人设,让大家觉得自己身份地位显赫,或者在网络世界装扮成自己理想中的样子。一方面,他们会将不想让父母看到的内容进行屏蔽甚至会将父母加入黑名单等等;另一方面,孩子的某些方面也不想让父母看到。

三、从马克思社会关系总和本质探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对

(一)大学生与国家关系层面

第一,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的针对性。在信息纷繁复杂多变的网络时代,国家要优化教育教学方法和转变思想观念,贯彻“三全育人”的教育理念,集中精力凝聚全媒体力量夯实爱国主义教育。对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要进行仔细斟酌,争取让大学生接受到正确的国家观和历史观。在国际新形势下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环境变得日趋复杂多变,信息化时代背景下的爱国主义有着全新的时代价值与丰富内涵,只有爱国主义教育落到实处,大学生的思想才会具有辩证性,在面对纷繁复杂的网络信息时才能正确辨别。

第二,不断丰富爱国主义教育内容。丰富爱国主义教育内容和形式,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到爱国主义教育内容,可以采取网络直播传授,或者做系统的短视频,不断丰富爱国主义教育内容和形式,同时适当加强升国旗等仪式感教育。爱国主义是人民团结祖国统一的向心力量,开展“四史”教育,明确当代中国的历史与时代方位,通过系统的“四史”教育,让大学生更加了解党史,了解中国历史,了解中国这一路走过来的艰辛,从而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坚定自己的文化自信,辩证看待中国与世界关系。

第三,坚持线上与线下协同发展以建构全方位的爱国主义教育体系。传统教育主要以线下教育为主,而在网络极度发达的现在,线上也是一种便捷的教育方式,线上教育时间灵活多变,比传统教育比较方便,所以可以双管齐下,兼顾线上与线下两种教学方式,二者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相互发展。线上可以讲系统的理论知识,线下参与到社会实践,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使大学生真正做到内化于心和外化于行,养成良好的爱国主义行为习惯。坚持线上与线下协同发展以构建爱国主义教育体系。

(二)大学生与社会关系层面

第一,毫无疑问,家庭是大学生最初接触婚恋情境的场所。父母的爱情是大学生最早接触到的爱情观,父母之间的爱情直接影响大学生的婚恋观,如果父母之间天天吵架,那么他们的孩子会很抵触爱情,觉得婚姻只有不幸,而且他们的父母也对婚姻丧失了信息,所以在婚恋这块不太支持,相反夫妻关系和睦的家庭,他们的孩子非常愿意尝试接触爱妻,想要找一位像爸爸或是像妈妈一样的另一半,相互帮助相互支持,在重大事情面前有依靠。

第二,新时代大学生婚恋教育需要充分发挥学校教育的主阵地作用。在学校大学生是受教育的主体,因此应该开设婚恋这块的课程,让他们接受系统的婚恋知识,树立正确的婚恋态度,了解婚恋的优缺点,以及在选另一半时应该注意什么,避免大学生遇人不淑,帮助大学生少走弯路,引导大学生找到幸福的爱情,同时也有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婚恋观,与此同时,大学应该举办一些有关大学生婚恋的活动,让大学生在活动中深刻体会爱情的意义,有助于大学生在以后的生活中勇于承担责任,做一个对婚恋负责人的人。 

第三,新时代大学生婚恋教育需要大力加强网络婚恋教育。网络信息时代对大学生进行网络婚恋教育显得尤为重要,大学生由于自身理论水平和实践水平存在不足,所以面对网络海量信息时,可能会出现错误的选择,这就需要网络空间对婚恋信息进行筛选,选择对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婚恋观,家长和老师等也要对大学生婚恋观进行引导,帮助其树立正确的婚恋观,与此同时大学生自身也要多看婚恋观的书籍,充实自身的婚恋知识,树立正确的婚恋观,在婚恋关系中相互尊重,相互陪伴,相互促进。

(三)大学生与家庭关系层面

第一,提升技术,丰富内容。在互联网发达的时代,迫切需要对智能技术进行改革,互联网具有隐蔽性特点,所以应加强技术方面的监管,通过监管加强大学生的网络道德和网络自律,营造安全舒服的网络环境,有利于大学生进行自我反省,从而将大学生一直以来学习的孝顺老人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和父母相处的日常生活中,如何去改革智能技术显得尤为迫切,一方面,改进智能技术,使其功能越齐全,安全度越高,将孝顺老人的信息加一筛选,选择正确的孝文化,指导自己的日常行为活动,形成孝顺老人的良好的行为习惯。另一方面要加强对智能技术的监管,不断加大监管力度,设置相关功能,并且坚决执行。

第二,完善传播体系,提高传播力度。首先,对孝文化要进行筛选,选择符合引领当代大学生价值观且具有代表性的内容,明确大学生的需要,对大学生需要且能引领大学生思想的务必要大力传播,从而更好的与父母处理好关系。其次,加大对孝文化内容的监管力度,将不符合引领大学生思想的方面删除,尽量传播引领大学生思想且帮助他们体会理解父母的辛苦,对大学生进行感化,从而让大学生更深刻的理解孝文化。最后,对大学生所喜爱的信息要加大传播力度,根据大学生的喜好将所要传递的孝文化信息通过丰富多彩的形式传递与大学生,让他们潜移默化的将孝文化内化于心的同时外化于行。

第三,基于素养教育,提高大众甄选力。首先,网络要加大系统理论知识的传授,通过传授系统的理论知识,让大学生系统完整的接受孝文化理论,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即使出现断章取义或者不准确不系统的表述,大学生也能正确的分辨出来,并以此来指导社会实践。其次,大学生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将网络中提到的孝文化与自己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有关孝的方面结合起来,做到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最后,提升大学生的甄选能力,大学生在面对各种各样的网络信息时,一定要有所选择,选择适合自己的孝文化,面对错误信息时一定要持正确的态度,辩证的看待。

四、结语

总而言之,马克思社会关系总和本质下大学生的社会关系复杂多变,本文主要从大学生与国家、社会、家庭三个方面着手,简要分析大学生在这三方面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有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国家观,正确对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正确处理社会关系。与此同时,有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09):135.

[2]王丽华,王书会.马克思人的本质论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2,30(04):112-114.

[3] 贺麟:《五伦观念的新检讨》, 张学智编:《贺麟选集》, 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 2005年, 第141页.

[4] 杨天宇:《礼记译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第275页.

[5] 蔡林,卢登会.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对国家认同影响的实证研究[J].西南科技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40(01):97-102.

[6] 张翠梅、蔡琦:《公民教育:对大学生尚法理念培育途径的研究》,载《学术论坛》2010年第10期,第203页.

[7][8] 吕旻,杜兰晓.网络传播时代的大学生国家认同实现路径探析[J].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14,67(04):125-129.

[9] 宋元林:《网络文化与人的发展》,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123页.

[10] 周玉. 历史虚无主义网络传播的新特点及对策[J]. 马克 思主义研究, 2020(7): 115-123.

》在线投稿系统

*文章题目:
*作者姓名:
*电子邮箱:
*通讯地址:
*联系方式:

  备      注:

*上传稿件:

支持上传.doc,.docx,.pdf,.txt,.wps文件

投稿须知:

1、审稿结果将于1~7个工作日以邮件告知,请注意查收(包含录用通知书、审稿意见、知网CNKI查重报告)。

2、提交投稿后,若7个工作日之内未接到录用通知,则说明该文章未被录用,请另投他刊。

3、凡投寄本刊稿件,如在内容上有侵权行为或不妥之处,均应文责自负。本刊有权对来稿进行文字编辑、加工和修改,如不同意,请附说明,以便妥善处理。

4、多作者文稿署名时须征得其他作者同意,排好先后次序,通知用稿后不再改动。

5、凡投往本刊稿件一经录用发表,其版权归本刊所有。

6、本刊已全文录入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如作者不同意被收录,请提前申明,未申明者,本刊一律视为同意被收录。

7、请勿一稿多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