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教育在初中特殊教育中的作用
李玉秀
生成PDF 清样下载 引用

复制成功

导出题录

参考文献( GB/T 7714-2015 ) 复制

李玉秀,. 音乐教育在初中特殊教育中的作用[J]. 当代音乐研究,2024.7. DOI:10.12721/ccn.2024.157417.
摘要:
在特殊教育中,音乐教育一直是一门不可或缺的学科。首先,由于音乐的娱乐性,它可以为特困生带来愉悦的美学感受,从而填补了他们身体和心理方面的不足,如自卑,抗拒,冷漠,孤独等;其次,在残疾人康复中,音乐治疗是一种被广泛应用的治疗方法,也就是用音乐来对残疾人进行治疗,例如用旋律清晰、节奏感较强的音乐或者用打击乐器来刺激中、轻度聋学生的听力,用唱歌来提升轻微哑学生的语言能力等。
关键词: 音乐教育特殊教育作用分析
DOI:10.12721/ccn.2024.157417
基金资助:

前言:在教育学的诸多分支中,音乐和特殊教育是两个相对独立的分支,两者之间的融合一直处于一种萌发的状态。就现阶段而言,将音乐教育引进特殊教育,无疑可以为特殊学生创造更好的成长环境,因此,我们有必要重新审视“音乐”在特殊学生中的角色,以促进两者的良性互动。

一 、特殊教育概述

特殊教育是指采用“一般”或“特殊”设计的课程、教材、教法、教学组织方式和教学器材,以实现“一般”和“特殊”培养的目标,其目标和任务就是要最大程度地符合社会的需求和特点,开发他们的潜力,让他们增长知识,掌握技能,完善人格,提高社会的适应性,让他们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益的人。在这个社会中,有缺陷的学生是一个比较脆弱的群体,他们通常都是需要帮助和照顾的。特殊教育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也是一个自然的标准,可以用来衡量一个国家的社会文明程度。

二、特殊音乐教育对不同特殊学生的发展影响

(一)音乐教育对自闭症学生的影响

1943年,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初中的一份名为《情感接触中的自闭性障碍》的研究报告,由莱欧·坎纳教授所写,第一次引起了全人类的注意。对于孤独症的人来说,他们所面对的最大的问题和挑战就是基础社交障碍和日常交流的问题,他们一般都与正常的社会隔离开来,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根据专家们多年的研究,他们发现孤独症患者对于音乐有着一种独特的兴趣,这种兴趣远比那些没有曲调的符号更容易被他们接受。在一个专业的音乐治疗师的指导下,孤独症学生可以在一个有效的时间之内,迅速地树立起自己的信心,寻找自己的自我认知感,为他们的情感沟通和相关社会活动的认知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音乐教育对聋生学生的影响

每一个人,都是靠着自己的本能,才能理解这个世界。而听觉又是人类感知世界,学习交流,提升认知水平的重要手段之一。而其中,有一小部分学生所具有的听觉障碍,是因为先天或后天的原因,导致听觉器官受损或机能出现障碍,从而使得其对声音的辨别与敏感度下降,甚至不能对周围环境及言语声音产生快速反应。孩子是一个处于大脑语言发育的关键阶段,听力的严重受损会极大地阻碍孩子的语言功能的发展和学习,这会对孩子对周围环境乃至整个世界的整体认知产生极大的影响,从而导致孩子们年幼的心灵无法得到安慰和寄托,从而很容易产生自卑、内向等性格缺陷,一般情况下,孩子们一般会表现为胆怯、惶恐、极度缺乏安全感、内向、不愿与人沟通等情况。

(三)音乐教育对视力残疾学生的影响

视力可以用来观察和观察周围的环境,也可以用来观察周围的环境。而视觉残障也被称为视觉缺陷或者视觉障碍,它是一种以两只眼睛为特征的视场范围减小或者是视力丧失为特征的一种表现形式。引起视力障碍的因素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天生的,另一种是后天的,而无论患者是哪一种,它所造成的视觉障碍都会对个人的社会活动以及对世界的感知范围产生极大的影响,给患者的日常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不便,这就使得本来应该是由视觉功能来感知的外部信息,不得不用其他的感知方式来实现,而在这些方式中,听觉和触觉已经变成了取代了视觉功能来获得外界信息的主要的功能方式。

三、音乐教育在初中特殊教育中的作用

(一)音乐教育可以优化特殊学生的生活习惯

初中阶段是学生身体发育和心理发育的重要阶段,因此,在进行文化教育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学生的日常生活,如作息、饮食等,确保学生的身心健康。在特殊学生中,存在着一类人,他们的智力相对较低,与普通学生不一样,即使在教师或家长的反复教导下,他们也很难养成良好的作息或健康的生活习惯。所以,教师应透过音乐教育来改变孩子们的生活方式,让他们有一个良好的生活方式。

例如,老师可以在学生睡觉前,放上一段轻柔的音乐,用舒缓的曲子,舒缓一天的疲惫,舒缓紧张的情绪,同时也能有效地减轻因为运动造成的肌肉疼痛等不适,让学生的身体素质得到了全面的提升,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够快乐、乐观、充满活力地面对明天的学习与生活。

(二)运用身体充当乐器,培养学生的节奏感

在奥尔夫的音乐教学中,学生们最爱用自己的肢体去演奏,他们的双手、手指、脚趾,甚至嘴唇的张开、拍打、嘴唇的动作,都能和音乐的节奏“完美结合”,达到“1+12”的效果,我们通常称之为“肢体乐器演奏”。在实践中,通常会把这一方式运用到新曲目的教学中,因为学生不太了解新曲目的谱子,所以,通过身体机能的弹奏,能够帮助他们快速地把握新乐曲的节奏,并使其成为一种模模糊糊的肌肉记忆,便于日后的复习和深入学习。

例如,在教学《柳树姑娘》中,运用“拟人化”和其他一些修辞手法,把一株柳树描绘成一位年轻女子的躯体,以此来表达作者对这个充满生机和活力的世界的喜爱和赞美。而且,因为整首歌的旋律比较欢快,因此,教师还可以配合歌词,创作一首“柳树姑娘翩翩起舞”,当音乐缓慢流淌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手臂缓缓向上伸展,如同柳树姑娘随风起舞,也可以让学生手拉手转着圈子,左右轻缓地摆动身体,或轻轻地摇头,来模拟微风吹来,柳枝飘扬的场景。当然,这里面还有许多可以借鉴的地方,就看各位教师自己去挖掘了。在这种情况下,对“形体”进行优化,可以让学生在学习新的乐曲时,起到百试百灵的效果。

(三)促进康教结合的顺利发展

实施特殊教育,以特殊的教育方法,对特殊学生进行补救教育,即康复教育。在康教融合的过程中,把音乐教学与康教融合在一起,才能取得更好的实践成果。

例如,班级中的视障学生,通过听音乐,可以使其“盲态”得到纠正,提高其听觉能力,并使其言语能力得到保护。例如,教师可以用适当的乐曲来做“标杆”,让学生跟着乐曲的节拍走,在教师的指引下,做一些高难度的动作,这样就能培养出他们的基础动作,保证他们的体质得到全面的发展。除此之外,因为视力有缺陷的学生不能按照教师的口型来学习发音,因此他们只有通过听力来学习和练习发音。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可以采用音乐教学的方式,这样就可以让他们的表现能力得到更好地提高。

结语:总之,音乐可以净化人的灵魂,可以从感性和表达两个角度来提升特殊学生的社交能力,让他们在音乐的节奏中放松自己,保持身心健康,这就是音乐教育法在特殊教育中的终极目标。

参考文献

[1]黄敏.音乐教育在特殊教育中的作用J.新课程,2020,(16):86.

[2]杨晓春.浅谈律动教学在特殊教育学校音乐教学中的地位合作川J.科学咨询,2020,(45)∶277.

》在线投稿系统

*文章题目:
*作者姓名:
*电子邮箱:
*通讯地址:
*联系方式:

  备      注:

*上传稿件:

支持上传.doc,.docx,.pdf,.txt,.wps文件

投稿须知:

1、审稿结果将于1~7个工作日以邮件告知,请注意查收(包含录用通知书、审稿意见、知网CNKI查重报告)。

2、提交投稿后,若7个工作日之内未接到录用通知,则说明该文章未被录用,请另投他刊。

3、凡投寄本刊稿件,如在内容上有侵权行为或不妥之处,均应文责自负。本刊有权对来稿进行文字编辑、加工和修改,如不同意,请附说明,以便妥善处理。

4、多作者文稿署名时须征得其他作者同意,排好先后次序,通知用稿后不再改动。

5、凡投往本刊稿件一经录用发表,其版权归本刊所有。

6、本刊已全文录入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如作者不同意被收录,请提前申明,未申明者,本刊一律视为同意被收录。

7、请勿一稿多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