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类专业大学生基本职业素养及就业意识培养的调查研究—以广西医学院校为例
黎琳 黄兰(通讯作者)
生成PDF 清样下载 引用

复制成功

导出题录

参考文献( GB/T 7714-2015 ) 复制

黎琳 黄兰(通讯作者),. 医学类专业大学生基本职业素养及就业意识培养的调查研究—以广西医学院校为例[J]. 中国中医药,2023.8. DOI:10.12721/ccn.2023.157212.
摘要:
医学生职业素养是医生的最基本职业素养条件之一,医学教育是通过社会、学校、实习医院和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多部门的通力协调合作,对教学教育不断进行改革优化,加强培养学生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的精神。自2020年以来,全中国乃至全球对于医疗卫生人才的需求急剧增加,为医学生就业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为更深入了解在医学类专业大学生基本职业素养和就业意识的培养情况,《关于提高医学生基本职业素养及就业意识的研究》(2022MS030)课题组成员通过分析医学生职业素养好就业意识培养的现状,将着力于医学生基本职业素养及就业意识培养研究,提出医学生职业素养和就业意识培养的对策,能够切实发现医学生在就业过程中的困难及问题,并根据共性问题制定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法,进而提高医学生的整体就业情况,旨在提升医学类院校对于医学生基本职业素养以及就业意识的培养质效,从而提高我国卫生医疗人才的质量。课题组以问卷的形式对广西医学院校学生发放问卷进行调研,并形成调研报告。
关键词: 医学生职业素养就业意识
DOI:10.12721/ccn.2023.157212
基金资助:2022年广西中医药大学赛恩斯新医药学院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关于提高医学生基本职业素养及就业意识的研究”(2022MS030)

0 引言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就业是最基本的民生。强化就业优先政策,健全就业促进机制,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健全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推动解决结构性就业矛盾。完善促进创业带动就业的保障制度”。[1]随着近几年全球经济形势的影响,医学生所要面临的就业的环境日趋严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健全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加强公共卫生队伍建设”。[2]大学阶段正是学生身心发展最为关键的阶段之一,也是人生发生重大转变的重要时期,培养良好的职业观,储备足够的职业技能能够有效提高应届毕业生的核心竞争力。对于医学生而言,由于所学专业的专业性较强,具有明确的指向性,如果在大学期间没有储备足够的能力,那么必然会面对有可能出现的医疗事件和就业选择面窄的不利局面,因此医学生需要在大学期间掌握更多的专业技能和更加全面的职业素养。为进一步了解关于医学生基本职业素养及就业意识开展情况,《关于提高医学生基本职业素养及就业意识的研究》(2022MS030)课题组以问卷形式对广西医学院校进行调研,总共发放450份问卷,回收450份,回收率100%。

1.研究的对象和方法

1.1研究对象

采用整群抽样方法,选取广西医学院校中医学、药学、护理学、医学技术专业2019-2023届学生,合计450名本科学生作为本次调查的研究对象。

1.2研究方法

通过查阅大量的文献资料,并通过访谈法听取中医学、药学、护理学、医学技术有关专家、教师的建议,对调查问卷进行不断完善修改,最终形成调查研究问卷,主要对个人基本情况、职业素养和意识培养情况、就业情况进行调查,通过网络问卷星对学生发放问卷。

2.研究结果分析

2022年广西中医药大学赛恩斯新医药学院毕业生人数为2292人,本次抽样调查的人数共450人,回收450份,有效问卷450份。根据调研结果显示,男生160人,占比35.56%;女生290人,占比64.44%;各年级分布分别为2019届87人,占19.3%;2020届113人,占25.1%;2021届122人,占27.1%;2022届128人,占28.4%。其中中医学240人,占53.3%,针灸推拿学30人,占6%,护理学76人,占16.9%,其他104人,占23.1%。总体分布较合理,符合调查问卷分析总结的结构。

3.医学生职业素养和就业意识培育存在的问题

随着近几年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影响,应届毕业生所要面临的就业的环境日趋严峻,大学阶段正是学生身心发展最为关键的阶段之一,也是人生发生重大转变的重要时期,培养良好的职业观,储备足够的职业技能能够有效提高应届毕业生的核心竞争力。对于医学生而言,由于所学专业的专业性较强,具有明确的专业性和指向性,如果在大学期间没有储备足够强的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那么在就业过程中必然会面对“就业选择面窄”的不利局面,因此医学生需要在大学期间需要掌握更多的专业技能知识和更加全面的职业素养,不断提高自身核心竞争力,在就业上能更加得心应手。

3.1重医学教学技能,轻人文素养培育

根据调研结果显示,医学生认为造成职业素养和就业意识薄弱的是大学生课程设置不合理的有220人,占48.9%;而期待加强传统文化、人文素养等教育有180人。可以看到,大部分学生对人文素养的教育期待性较高,而教学单一性也是导致学生职业素养和就业意识薄弱的主要原因。从220人和150人期待加强人际沟通能力及协调能力培养和结合专业教育,加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和升学、出国、就业指导等选项可以看出,学生期待多样化的职业教育,而单一的偏重医疗教学模式,难以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3.2培养模式缺乏创新思维

根据调研结果显示,鉴于当今医患矛盾加剧、药品安全纠纷逐年上升的情况,大学毕业后期待考研深造的有160人,占35.6%;期待自主创业的有123人,占27.3%,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学生因为医患问题不愿意就业的占比较高,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力度有待提高。

3.3职业素养和就业意识较弱

处于青年阶段的医学生好奇心强,心智尚未达到成熟阶段,对外界诱惑抵抗力低,容易影响职业素养和就业意识的培育成效。[3]从调查问卷显示,认为当前就业困难是缺乏求职技巧和实践经验的有216人,占总数的48%;认为与学校培养机制和市场需求脱节的有220人,占48.89%,尽管学校已经开设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的课程,但对医学生的职业素养和就业意识的培养还不够深入,对医学生的就业规划指导、准医生的养成的认识还不足,职业规划和就业课程指导力度还不够强。

3.4学生主动学习意识较薄弱

2020年以来,医学生就业要求越来越严格,就业压力和竞争力不断增大,医学生就业岗位增多,大医院的就业竞争也日趋激烈,在校的医学生对于社会的竞争缺少关注,对于自身的职业素养和就业意识没有主动的学习。从问卷调查结果来看,自觉主动对职业素养和就业意识学习的学生仅有135人,仅占调查总人数的30%,由此可见,医学生对于专业知识和技能较为重视,对于认为素养和就业意识较为薄弱。

4.提升医学生基本职业素养及就业意识的对策研究

医学生职业素养和就业意识培育形成过程,需要多个维度的合作,其内容包括学生的医学专业知识、医德医风以及技能操作等,要达到理想的结果,需要社会、学校、实习医院、上级教育主管部门以及学生对职业素养的认知。由此可见,联合多方的医学生职业素养和就业意识的教育资源,不断改革创新教育方法,多方位育人,对提升医学生基本职业素养和就业意识有着重要意义。

4.1强化资源归集,提升职业素养和就业意识的培养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快医学教育创新发展的指导意见》,对医学教育事业提出要求:全面优化医学人才培养结构、全力提升院校医学人才培养质量。[4]医学生职业素养和就业意识培育是通过社会、学校、实习医院和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相互协同教育。社会上对于医学生要给与足够的重视和尊重,尊重医生的专业判断,减少医患关系的发生;学校方面,从教学上就需要做好培养方案,对于学生的专业技能设置要合理,同时也需要在职业素养和就业意识方面制定合理的教学的计划,结合时代特性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比如:奋战一线的医护工作者的事迹、中国大国医疗所体现的大国风范等等,不断通过现实的事件融入到医学生的职业素养和就业意识中,形成一系列的职业素养和就业意识的综合性的教育和评价系统。实习医院方面,除了传授专业的临床技能以外,对于准医学生的职业素养或者医患关系也需要做好计划,医院或者社会发生的真实的医患关系,让学生真实感受在其中,并通过举一反三的让学生学生如何学患者进行沟通,从而提供学生的职业素养。上级教育主管部门方面,遵循医学生的培养方案和规律,坚持医学教育的顶层设计,并且确保教育开展的有效性。因此,不管是社会、学校、实习医院还是上级教育主管部门,都应该遵循人才培养方案,并且确认方案的有效实施,各方面协调对医学生职业素养和就业意识进行培养,确保了教育的良性发展。

4.2在教学中重视人文素养培育

医学的专业技能和临床技能是非常重要的知识技能,但传统文化、人文素养等教育同等重要,借助医学生特色教学模式的优势,新生入学,即可有意识的让医学生接触职业素养和就业意识,尽早在医学教育中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并把职业素养融入课程思政理念中,培养学生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的精神,并鼓励学生通过努力学习获得医生执业资格证,有开处方的资格,并学会与病人沟通的能力,不断的加强医学生的责任感与使命感,并引导学生将医学人文精神和大卫生、大健康理念用于以后的临床工作实践中,医学技能教学和人文教学相结合,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4.3注重医学生职业素养和就业意识的创新培育

4.3.1利用新媒体手段传播职业素养和就业意识

目前,00后已经成为当代大学生的主流群体,通过手机、电脑等网络媒体的学习,他们朝气蓬勃,视野宽广,思维活跃,自我意识突出,个性化追求比较明显。学生对医学专业课程充满好奇感,加之医院及医生职业的神秘感,学生迫切想要了解医院环境及医生职业特点,学生对早期接触临床充满渴望。[5]借助学生的现代特有的特点,把职业素养和就业意识融入短视频中,或者通过学校的公众号定时推送有关职业素养和就业意识提升的文章供学生阅读学习,通过小视频的学习慢慢渗透到学生的心中。

4.3.2线上线下开展多样化的教学活动

借助通识类课程,把职业素养和就业意识在通识课平台展示,学生通过系统的学习了临床的专业知识和课程,对医学是认识,距离专业水平也缩短了距离,学生思想负担较轻,学习任务较必修课相对较少。通过通识课程学习学生能够准确表述医务工作者无私奉献精神与自己作为一名优秀医学学生应该具备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的关系,使职业素养和就业意识教育能够真正的在课堂中实现。借助军训开展生动的职业精神教育课,每年新生军训,高校会从大医院安排义务人员到军训基地负责学生们的医疗保障,医生为学生服务的时间,是一节生动的切身体会的职业教育课。

4.3.1开展多样化教学活动

通过模拟医院真实场景教学活动,运用真实的医患事例,通过律师和医生以及患者,对医患关系的利弊进行真实的模拟,让学生在感受真实临床的氛围之外,能够学会如何与患者进行沟通,通过模拟真实的医院下,医学生不断的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还可通过其他的教学活动,比如:课堂辩论赛,通过正方和反方,对于职业素养和就业意识的培养进行辩论,从辩论中不断的提升学生自身的意识;

4.3.4挖掘思政元素融入职业素养和就业意识

自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高度重视高等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强调高校要将立德树人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任务[6]。另外还提倡充分利用课堂教学的这一主要渠道,使思想政治教育贯穿各类专业课程的整个教学过程,推行课程思政理念[7]。各高校都在推行课程思政教育,将思政教育融入职业素养和就业意识培养中,培养学生求死扶伤、医者仁心的美德。通过挖掘课程中蕴含的职业理想与职业道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思政元素,找准与医学生就业指导课程内容的契合点,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主流价值观的熏陶。[8]课堂思政是长期学习的过程,需要教师不断挖掘职业素养的元素融入到教学中,将两者的优势通过不断学习凸显出来。因此,将职业素养和就业意识的元素挖掘出来并融入到思政教育中,通过两者的相互联系,对提高职业素养和就业意识有着重要的意义。

4.4加强职业规划和就业课程指导力度

随着国内外经济环境变化和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医学生就业形势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和机遇,机遇常伴随着挑战,就业过程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因此,高校对于医学生进行合理的职业规划,充分的了解国家对于医学的最新的培养方案和就业政策的走向,提醒学生有目的地抓住有利的政策和时机,规划自己的未来。了解国家鼓励医生面向基层的有关政策,应征入伍、三支一扶等政策,寻找合适的发展道路。

4.5学生自我认识的重要性

优秀的医学人才必须具备综合性职业素养才能更好地投身于医疗卫生事业。医学生的职业素养是医学生为适应职业发展所要具备的思想道德修养、医学知识、 临床技能等基本职业素养和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等专业业务素养[9]。 学习医学需要有清醒的自我认识,每位医学生的性格类型、个性品质、爱好特长都有所不同。因此,学生加强自我认识是进一步提升职业素养和就业意识的重要环节,要学会把控自我发展的内在需要,需要克服不良的生活习惯,提升职业素养和就业意识的能力。

5.小结

职业素养涵盖了职业信念和道德,职业知识技能跨文化交流沟通技能,职业行为习惯和人文素养。职业素养的提升,关乎了医学生是否“毕业即失业”的问题,也关乎以后自己的工作环境,更与患者息息相关。医学生基本职业素养和就业意识是影响医学生今后就业和职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医学生不仅仅要求技术过强,更应具备职业信念和职业道德。应做好充分的就业准备、制定良好的自我培养计划,坚定信心,从容应对以后的求职之路和职场生活。高校为提高医学生的职业素养和就业意识,医学教育应该加强医学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培养高素质的医学人才。

作者简介:黎琳(1986-),女,副教授,广西中医药大学赛恩斯新医药学院学工处教师,主要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通讯作者:黄兰(1985-),女,副教授,广西中医药大学赛恩斯新医药学院思政部教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与教学。

》在线投稿系统

*文章题目:
*作者姓名:
*电子邮箱:
*通讯地址:
*联系方式:

  备      注:

*上传稿件:

支持上传.doc,.docx,.pdf,.txt,.wps文件

投稿须知:

1、审稿结果将于1~7个工作日以邮件告知,请注意查收(包含录用通知书、审稿意见、知网CNKI查重报告)。

2、提交投稿后,若7个工作日之内未接到录用通知,则说明该文章未被录用,请另投他刊。

3、凡投寄本刊稿件,如在内容上有侵权行为或不妥之处,均应文责自负。本刊有权对来稿进行文字编辑、加工和修改,如不同意,请附说明,以便妥善处理。

4、多作者文稿署名时须征得其他作者同意,排好先后次序,通知用稿后不再改动。

5、凡投往本刊稿件一经录用发表,其版权归本刊所有。

6、本刊已全文录入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如作者不同意被收录,请提前申明,未申明者,本刊一律视为同意被收录。

7、请勿一稿多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