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卫理论是中医理论中重要组成部分,早在《黄帝内经》中已构建了详细理论框架,据统计,在《黄帝内经》中总计有40篇涉及了营卫生理以及病机病证[1],卫气出现过77次、营气15次、营卫26次,其在脏腑气血津液理论中起着重要的连接作用,但现代中医理论中未对其做系统总结。袁成业教授是江苏省名中医,从医40余载,对营卫理论有着深入研究,其认为营卫倾移是疾病发生过程中的重要环节,现对其总结如下:
1、营卫的概念
营,《说文解字》中解释为:“帀居也。”帀,同“匝”。段玉裁注云:“帀居谓围绕而居。如市营曰阛、军垒曰营皆是也……引伸之为经营、营治。凡有所规度皆谓之营。”在古代“营”与“环”“还”“垣”通,亦可读为“萦”,皆有环绕之义。卫,《说文解字》中云:“衞,宿卫也。从韦、帀,从行。”《一切经音义》引《说文》:“行列周匝曰衞。”本义是列队巡行,环拱守卫。如《宋史·仪卫志一》:“是故环拱而居,备物而动,文谓之仪,武谓之卫。”引申指担任守卫职责之人,特别是在夜间值勤者。故卫初义为保卫、护卫。中医中卫应该也是从此中引申而来,即护卫人体之义。
《内经·营卫生会篇》:“人受气于谷,谷入于胃,以传与肺,五脏六腑,皆以受气,其清者为营,浊者为卫,营在脉中,卫在脉外,营周不休,五十度而复大会,阴阳相贯,如环无端。”《素问·痹论》:“营者,水谷之精气也。和调于五脏,洒陈于六腑,乃能入于脉也。故循脉上下,贯五脏,络六腑也。……卫者,水谷之悍气也。其气慓疾滑利,不能入于脉也。故循皮肤之中,分肉之间,熏于肓膜,散于胸腹。”由此可知,营卫源于水谷,其中清轻部分化为营气,又称营阴,走行于脉中,化以为血,内注五脏六腑;浊者为卫气,又称卫阳,运行于脉外,循于皮肤分肉之间,布散全身。
营为水谷中精气所化,循脉上下,贯五脏,络六腑,故而营气的主要功能为化血以营五脏四末;卫气为水谷悍气所化,走行于脉外,其主要功能为“温分肉,充皮肤,肥腠理,司关阖”,即温养皮肤、肌肉及腠理,调节玄府开合。
2、营卫运行
从灵枢营卫生会篇及卫气篇中可知营卫之气一日行人体五十周,日行阳二十五周,夜行阴二十五周,交汇于夜半,阴阳内外相贯,如环无端,营周不休。其中营行脉中,循十二经脉运行,营属阴,卫属阳,营气的运行赖卫气的推动。卫行脉外,运行散漫,无所不至,能入能出,且卫“常与营俱行”,其夜间入阴,“常从足少阴注于肾,肾注于心,心注于肺,肺注于肝,肝注于脾,脾复注于肾为周。”卫气夜入阴是睡眠正常的重要因素,如果各种因素导致卫气不能正常入阴与营气交汇,则会导致不寐。
3、营卫倾移
《素问·离合真邪论篇第二十七》:“气之盛衰,左右倾移,以上调下,以左调右,有余不足,补泻于荥输,余知之矣,此皆荣卫之倾移,虚实之所生,非邪气从外入于经也。”首次出现营卫倾移的概念,倾字在《说文解字》中的解释为“仄也”,即偏斜的意思。移,移动,《说文解字》中释义为:“禾相倚移也”,意思为将密集的禾苗移植他处。倾,强调态势的变化;移,则强调位置的改变。营卫同根同源,均来源于水谷精微,但就其属性来说,营为阴,卫为阳,其功能各异,运行部位不同,在生理状态下,营卫相随,气血调和,共同完成人体的卫外、濡养及其他功能,但在病理状态下营卫阴平阳秘的动态平衡被打破,就会出现营卫倾移、气血以并、虚实相生。营卫倾移可导致多种病理状态及疾病, 因卫在外,营居内,如有外邪,首犯卫气,经亦云:“卫气为百病母”,所以在营卫倾移的过程中,卫气居于变化的主导地位[2],常见病证:
3.1卫郁表实证:外邪袭表,卫气奋起抗邪,郁于肌表,表实不通,卫气温分肉、司开阖功能失常,可出现畏寒、无汗,此即《伤寒论》所说的太阳伤寒表实证。“上焦不通利,则皮肤致密,腠理闭塞,玄府不通,卫气不得泄越,故外热。”
3.2卫虚不固证:“卫气者,所以温分肉,充皮肤,肥腠理,司关阖者也。”风邪犯卫,卫气虚弱,表虚不固,开阖失司,出现汗出、畏寒、发热等症状。此为伤寒中风证。《伤寒论》:“太阳病,发汗、逐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风邪袭表,卫阳不固导致汗出不止,使用桂枝附子汤扶阳固表。《医方考》:“用桂枝汤,所以和在表之营卫;加附子,所以壮在表之元阳。”另营卫生会篇中关于食后汗出的描述:“人有热饮食下胃,其气未定,汗则出,……其不循卫气之道而出何也? 岐伯曰:此外伤于风,内开腠理,毛蒸理泄,卫气走之,固不得循其道,此气慓悍滑疾,见开而出,故不得循其道,故命曰漏泄。” 临床上常用的玉屏风散用于治疗表虚不固导致的自汗,黄芪固表益卫为君药,故曰“卫气和则分肉解利,皮肤调柔,腠理致密矣。”
3.3卫气不行:主要为卫气运行不畅导致的相关病证。《灵枢·胀论》:“卫气之在身也,常然并脉循分肉,行有逆顺,阴阳相随,乃得天和,……然后厥气在上,营卫留止,寒气逆上,真邪相攻,两气相搏,乃合为胀也。”《灵枢·卫气失常》黄帝曰:“卫气之留于腹中,搐积不行,苑蕴不得常所,使人支胁胃中满,喘呼逆息者。”卫气正常情况下,走行于皮肤分肉之间,布散于肓膜胸腹,如果卫气失于常道,留于腹中,可导致胸胁支满、胃痞,甚至气喘等病证,寒邪犯卫,营卫不行,也可导致腹部胀满。
3.4营卫郁滞:营卫在人体中始终处于周流不休的状态,各种病因导致营卫郁滞,产生痰、湿、瘀、水、毒等病理因素,可致痈疽、积聚等疾病的产生。《灵枢·玉版》:“喜怒不测,饮食不节,阴气不足,阳气有余,营气不行,乃发为痈疽。”生气通天论:“营气不从,逆于肉理,乃生痈肿。”“不通则卫气归之,不得复反,故痈肿寒气化为热,热胜则腐肉,卫气不营,邪气居之,积聚以留,留则痈成。”
3.5营卫虚弱:邪之所凑,其气必虚,营卫虚弱,易招外邪,导致五内失养。素问刺节真邪篇中说如果卫气不行,会出现肌肤麻木不仁,如果虚邪深入人体,内居营卫,营卫虚衰,真气去,邪气留,则会发为偏枯。逆调论中亦有相似论述,荣气虚血气不足则麻木不仁,卫气虚则肢体不能活动自如,荣卫俱虚,则“不仁且不用”。
3.6营卫出入失常:卫气昼出阳,夜入阴,阳尽也寐,阴尽则寤,卫气的出阳入阴节律是人体正常睡眠的重要保证,一旦节律打破则出现不寐。如卫气夜不入阴,留于阳,则阴气虚,阴气虚则不卧。多种因素可导致卫气出入失常,内经营卫生会篇中提出年龄、肌肉的荣枯、气道滑涩、气血盛衰均可影响卫气的正常出入,进而导致失眠。
若卫气独留于阴,不行于阳,留于阴则阳气虚,常生目不得视之病。“上气不足,下气有余,肠胃实而心肺虚,虚则营卫留于下,久之不以时上, 故善忘也。 ”营卫下而不上达则上虚,上虚则使人善忘。
4.治疗
营卫倾移是营卫正常的运行位置改变或是两者之间的平衡被打破,故而治疗上主要以恢复营卫正常的循行和动态平衡为目标。内经邪客篇中讲到卫气独行于阳而导致目不瞑的治疗方法时,提出:“补其不足,泻其有余,调其虚实,而去其邪”,其可以作为调和营卫的大法。
4.1攘外以安内
卫在外,是人体抵御邪气的天然屏障,外邪从表侵袭人体,卫在表,首当其冲,此时卫气的运行势必会受邪气干扰,造成位置和态势的改变,继而影响营气。《灵枢》中也提出“审查卫气,为百病母,调其虚实,虚实乃止”。故而营卫倾移的治疗方法其一为袪其外邪以安内。《疟论篇》中:“邪气客于风府,……,卫气每至于风府,腠理乃发,发则邪气入,入则病作,……卫气之所在,与邪气相合,则病作。”《邪客篇》中亦云:“今厥气客于五脏六腑,则卫气独卫其外,行于阳,不得入于阴,……不得入于阴,阴虚,故目不瞑。”
4.2通行营卫之道
营卫倾移发生后,会造成体内气血偏聚,痰饮、湿、毒、瘀血等病理因素的堆积,阻碍营卫运行通路,久而易致积聚、肿瘤等病症。“有所结,气归之,卫气留之,不得反,津液久留,合而为肠溜。”“营气从之,逆于肉理,乃生痈肿”,此时治疗上需要根据具体情况采取化痰、活血化瘀、除湿等方法,泻其有余,以确保营卫运行道路通畅。
4.3强营敛卫,引卫入里
卫属阳,其气剽悍滑疾,营属阴,常言为卫气营血,其性相对于卫而言偏静,两者的不同特性决定了其在人体来说是“卫常有余,营常不足”的状态。卫气剽悍,腠理开合失司,会造成汗出异常,不能按时入阴,则会出现不寐,故而当出现卫气偏盛时需要收敛其剽悍之性,引导其入阴与营气交汇,卫强,营阴相对就会出现偏弱的状态,此时就需要强营敛卫,调整两者的分布之态。桂枝汤为强营敛卫的代表方,类方如黄芪建中汤、桂枝加附子汤、桂枝加龙骨牡蛎汤等也较为常用。桂枝辛温发散,解肌祛风,以散卫表之邪,芍药酸苦微寒,敛阴和营,以补营阴之弱。甘草、生姜、大枣健脾和胃,助气血生化之源,以资营卫。全方共奏调和营卫之功,使营卫恢复正常的生理功能。
4.4脾为卫之本,肾为卫之根
卫气来源于水谷精微,水谷入胃后亦赖于脾气的运化,输送至五脏六腑,此为卫气发挥作用的物质基础,因而《内外伤辨惑论·辨阴证阳证》中云:“卫者……卫护周身,在于皮毛之间也……故内伤饮食,则亦恶风寒,是荣卫失守,皮肤间无阳以滋养,不能任风寒也。”故曰脾为卫之本。
《血证论·脏腑病机论》谓:“肾者水脏,水中含阳,化生元气,根结丹田,内主呼吸达于膀胱,运行于外,则为卫气”,肾中寓真阳,卫气属于阳,阳生于精,而精藏于肾,故卫气根于肾[3]。肾为先天之本,内寓真阳,水谷精微虽依靠胃之腐熟,脾之运化,但是也离不开下焦命门之火的温煦,有赖于少火,卫阳的温分肉、肥腠理作用才能正常发挥。“五脏六腑,心为之主,……肝为之将,脾为之卫,肾为之主外。”故而临床上针对于营卫不足的病证,当着眼于脾肾两脏,以确保化源充足。
5.病案一则
邓某,男,60岁。夜寐不安1年余,易醒,上半身汗出,皮肤瘙痒,食纳可,二便正常。舌淡红胖大,边部齿痕,苔薄润,脉浮滑大。证属营卫倾移,治当调和营卫,镇静安神。处方:炒桂枝10g、生白芍10g、大枣10g、炙甘草6g、煅龙骨30g、煅牡蛎30g、丹参30g、生薏仁30g、怀牛膝10g、刺五加30g、夜交藤30g、松毛10g、豨签草10g。营卫倾移,卫阳不能入营阴,营卫交汇失常,夜不能寐,卫气开阖功能失司,故而汗出,治疗当调和营卫,收敛外越之卫气,引卫入里。选方桂枝加龙骨牡蛎汤,桂枝与白芍配伍,温阳以益阴,敛阴以涵阳,调和营卫,阳固阴守;甘草大枣益气补中以资营卫之化源。患者舌胖大,苔润,薏仁健脾渗湿以通营卫之道,龙骨牡蛎收敛固涩,镇静安神,引卫入里,辅以丹参活血安神、刺五加健脾益肾安神,夜交藤养心安神,同时兼有祛风止痒功效,松毛活血安神,祛风燥湿止痒,牛膝补益肝肾,引浮越之火下行,豨签草祛湿止痒,如此补虚泻实,通其道,标本兼治,调和营卫,则阴阳立至。
综上所述,营卫倾移可导致多种疾病,不仅仅是外感疾病的重要发病环节,亦与脏腑疾病相关,李今庸[4]统计《内经》所记载的营卫失常病证有10余种之多。常见病如汗证、不寐、痹症、积聚等。许多现代慢性疾病,如血脂、血糖、血压异常以及肥胖、代谢综合征、动脉粥样硬化、心脑血管病、恶性肿瘤等发病与营卫失和,特别是卫气失常密切相关[5]。营卫倾移理论是对传统气血、阴阳、脏腑辨证的总结与提升,使我们对疾病的病因病机有了更为全面更为深入的认识,对于疾病的诊治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丁元庆.《内经》营卫理论回顾[J].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2017,41(1):4.
[2]周浩东,周明爱.营卫倾移论[J].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2005,29(2):109.
[3]杨殿兴.试论卫气源于下焦[J].四川中医.1989,1(4):1-4.
[4]李今庸.古医书研究[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3:36.
[5]冯慧,张安玲,丁元庆.从卫气运行理论探讨代谢综合征病机[J].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2015,39(6):500- 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