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和音乐是人类用声音作为媒介,来表达思想感情的两种系统行为。它们都是以声音为基础,两者之间有着密切联系。作为物理现象,高低、长短、强弱和音色是声音的基本性质,是音乐的基础,从而也是构成语言的基础。语文课程教学论认为:语文教学应充分利用多种元素,整合教学资源,创设一个多感官相融合的语文世界,从而充分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唤醒其潜在的情感,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一、音乐在语文教育教学中的广泛运用
现如今我们身处于一个大数据网络化时代,新时代新要求,语文教育的发展在新时代的推动下,必然会发生重大形势的变革。为适应当下时代的要求,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应不断改革创新。笔者在教学的过程中,通过各个方面的观察和分析发现,在许多高效的语文课堂上,教师们都运用了新的方式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例如在教学时,加入音乐元素。在课堂开始前,播放一段歌曲,再导入相关的教学内容,就能在学生学习兴趣最浓时引发思考,使得课堂效率大大提高。那么为什么融入了音乐教学之后课堂效率会有这么大的改变呢?经过实践研究发现文乐同源。自古以来,我国的传统文化教育就是讲究“意”与“韵”的交融,即明理又知韵。追溯诗歌起源的乐府诗集,再到唐宋诗词及后来的元曲,皆能体现出文、乐结合带给知识本身的价值提升。其次,内涵相同。语文和音乐所要表达的内涵具有显著的共性。它们都能发现美、表达美与创造美,对于学生具有同样重要的启迪作用。在课堂上,教师如果把两者有效结合,肯定能够提高教学效率。此外,在语文课堂中加入音乐,有利于学生左右脑的开发。研究表明,人的左脑主要负责分析、读写;右脑则分担音乐、几何、空间等内容。那么将音乐融入到语文课堂中,使学生的左右脑进行有效化的锻炼,不仅能提高语文的教学效果,而且为日后学生的综合素质打下优质的基础。通过孙老师以及其他各个老师教学的启发,再加之对音乐十分的喜爱,笔者在自己的教学课堂中也加入了音乐元素。在备课准备和该如何运用音乐教学的研究中,做出了不小的努力和研究尝试。通过这一系列的研究和实践得出一个不得不承认和赞叹的结论——音乐对集中注意力和提高兴趣有一定的作用。音乐十分神奇,音乐对于整个语文教学工作的开展起到一个“润物细无声”的作用,使学生对学习始终保持着一个高度积极的状态。
二、音乐融入小学语文教学的研究策略
(一)以音乐导课煞尾,营造教学情境
课堂情境是具有情绪色彩的学习环境,对学习者的主观情感有着很好的感染作用。语言学习是充满着人文情感的学习活动,学生只有产生身临其境的学习心理,才能融入教材、融入课堂。情境教学法注重课堂教学氛围的创设,而音乐是一种良好的情境创设素材。在导课和煞尾部分,教师依托多媒体教学设备,选择合适的音乐来铺垫,能起到很好的激情效果。音乐导课,未成曲调先有情。于漪说:“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起学生思想的浪花,或者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导课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奠定了整节课的氛围和基调。要利用两三分钟的课堂导入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抓住学生注意力,铺垫课堂氛围基调,更好地让学生入情入境。在六年级上册《七律·长征》这首诗的教学之前,考虑到小学生对长征的历史了解不多,对长征过程的艰苦卓绝难以理解,教师从电视剧《长征》中剪辑了三分钟的精彩视频频段,配以《Hero'sTheme》这首大气磅礴的背景音乐,深深地震撼着学生,也感染着教师自己。还没开始《七律·长征》这首诗的阅读教学,学生的心已经深深地沉陷在了那皑皑的大雪山、茫茫的大草地、惊涛拍岸的赤水河,以及红军战士克服艰苦恶劣的自然环境以及国民党反动派的围追堵截向着革命的胜利前仆后继、勇往直前的场景中。
(二)以音乐匹配课文,提升朗读体验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也是音乐发挥其作用的主阵地。在阅读教学中,教师根据不同类型、不同体裁的文本匹配不同风格的音乐,来增强阅读效果,提升阅读体验,在音乐情境化的课堂中读出情感。
首先,诗词朗诵配音,营造诗情画意。诗词与音乐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从几千年的中国文化来看,诗歌和音乐相结合更是水乳交融的艺术表现手段。诗歌与音乐有很多共同之处,它们都是以抒情见长,都十分讲究节奏、韵律、音调,及至现代诗,其依然具有很强的音乐性。诗词教学讲究意境,也难在让学生身临其境和感同身受,而以与诗词主题、情绪色彩、思想感情相契合的音乐来做诵读背景音乐,则能产生意想不到的艺术效果。
如五年级上册《古诗三首》中王维的《山居秋暝》这首诗的教学,为了迎合和凸显诗中空山、新雨、明月、青松、清泉、碧竹、浣女、莲叶、渔舟这些清新、明快的物象所营造的空灵、明净的意境,教师以一首古筝曲《渔舟唱晚》来配乐,古筝发出的声音通透明亮、清脆悦耳,如流水潺潺,如珠落玉盘,与这首古诗呈现出的清幽明丽、恬淡新鲜的意境相得益彰。
其次,寓言童话配乐,提高阅读乐趣。寓言故事、童话故事是中低年级语文课文的重要文体,具有很强的童趣性。在寓言和童话的阅读过程中,学生融入故事情境是关键,这就对课堂情境有着较高的要求。直接进行文本阅读,学生无法对故事中人物的语气、情绪,以及特定的故事氛围有直接体验,用合适的音乐作为背景,则能很好地渲染寓言和童话故事的情境氛围,调动学生的情绪,使其产生身临其境的阅读体验。如二年级上册《狐假虎威》这则寓言故事的教学,为了烘托故事开头时老虎出现时紧张危机的氛围,教师以“心跳”的数字音频作为背景,伴随着“扑通——扑通——”的背景乐,一下子将老虎从狐狸身后出现的紧张氛围渲染了出来。随着故事情节由紧张向诙谐过渡,在狐狸带着老虎在其他小动物们面前耍威风的片段中,背景音乐也变得欢快幽默。在音乐的衬托下,学生的情绪也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而变化,很好地融入了故事角色和故事情境。童话故事的阅读教学同样如此,根据童话故事的主题情境选择相符的音乐做背景,学生在阅读时会有更快乐的阅读体验,产生更浓厚的阅读兴趣。
三、结论
音乐融入小学语文课堂,为语文教学注入了一股清流,打造了充满了音乐之美的语文课堂。需要注意的是,尽管小学语文与音乐课程的融合教育有着很好的价值与意义,但是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却面临着诸多的问题与挑战。语文与音乐课程的整合要求教师具备跨学科教学能力,尤其对教师的音乐素养与理论水平有一定的要求,需要教师加强自身的音乐修养,如此才能发挥两学科融合教育的价值,发挥音乐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作用,真正让音乐成为语文课堂的最好点缀。
参考文献:
[1]崔飞艳.深度融合,方法创新——音乐媒体与小学语文教学深度融合的方法[J].北方音乐,2019(22):152+192.
[2]黄艳丹.曲中感悟让音乐助力小学语文教学[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18(5):62-63.
[3]谢宁.音律,让语文课堂灵动生辉[J].教育观察,2020(23):118-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