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经济学开展课程思政教学路径探究
张雄辉
生成PDF 清样下载 引用

复制成功

导出题录

参考文献( GB/T 7714-2015 ) 复制

张雄辉,. 宏观经济学开展课程思政教学路径探究[J]. 金融研究杂志,2022.1. DOI:10.12721/ccn.2022.157227.
摘要:
课程思政是新时期创新思政教育的突破性成果,可以有效解决目前高校思政教育孤岛化问题,弥补单一化思政课程教学的不足。在全面落实立德树人的背景下,有效运用课堂教学主渠道,推动各类课程和思政理论课建立协同效应是当务之急。宏观经济学是经管类专业的基础课程,同时还是通识选修课,其中包含的思政元素丰富多样,为落实思政教育提供了优质条件。在这样的背景之下,为了充分发挥宏观经济学的育人作用,全面贯彻立德树人,应该把课程思政融入到宏观经济学的教育实践当中明确课程思政开展的意义与目标科学梳理课程思政的践行思路,找到更为理想的思政教学路径。
关键词: 宏观经济学课程思政教学路径
DOI:10.12721/ccn.2022.157227
基金资助:

把思政教育和课程教学融为一体是顺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潮流的必然要求,同时还是践行立德树人任务的有效举措。课程思政理念的提出以及落实为新时期立德树人教育任务的完成提供了优质条件,坚持将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学全过程,保证每门课程都守好思政教育责任田,保持各类课程和思政理论课程的同向同行步调。宏观经济学作为经管类专业的基础课程是学生学好自身专业的基础和重点,还包含着丰富多样的思政教育资源,需要在课程教学当中有效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渗透经济伦理思想,践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让这些思政元素在课程教学当中发挥更大的作用,确保课程思政教育目标的实现。教师在整合宏观经济学与课程思政教育的过程中应该正确把握协同育人目标,改革课程思政教育模式,科学运用有效的教育资源与方法,培养更多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与接班人。

一、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分析

思政课程指的是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这门课程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思政理论课属于当代大学生的必修课程,是引导学生建立正确三观的有效途径,同时还彰显了社会主义大学本质层面上的要求。这不仅表明与体现了思政课程在德育教育当中的地位,还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办学特色。课程思政指的是学校在专业课教学当中把专业知识和思政目标结合起来,有效建立全员、全程与全方位育人局面,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根本任务的综合性教育思想。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存在的明显差别是课程本身。也就是说思政课程的重要任务在于落实德育教育,往往是有专门教师对思政理论课程进行讲解;课程思政,在教学任务方面是在教授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的基础之上,有效融入思政元素,通过思政元素与专业教育的整合,确保三全育人目标的达成。

二、宏观经济学开展课程思政教学的意义

经济建设是我国的中心任务,不仅是当前的发展目标,还是未来很长一段时间的核心任务。只有不断推动经济建设,才能够持续提高国家的综合国力,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妥善处理好社会主要矛盾惠及全国人民,并且满足人民群众对于美好生活的追求。在经济建设当中,经管类专业人才无疑是主力军,他们的道德素质会直接影响到现代化强国建设以及经济事业的发展。宏观经济学作为经管类专业教学当中的基础课程,在经济类人才培养当中更是发挥着突出作用。在宏观经济学当中有效开展课程,思政教学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能够为践行立德树人教育任务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供有效抓手。宏观经济学当中开展课程思政教学,并在这一过程当中融合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内容,不仅可以引导学生深层次学习与理解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又可以推动教育教学当中理论和实践教学的衔接,对学生的经济管理能力进行培养与提升。从这一角度分析,宏观经济学课程思政的落实是培育具备良好职业操守,同时又拥有极高价值追求的高素质人才培养的抓手。第二,是坚守意识形态阵地,在意识形态领域斗争中获得胜利的要求。意识形态工作一直以来都是我党的重要工作内容,关乎党的前途命运,同时也影响着国家的稳定安宁。伴随市场经济体制的深化改革和国家对外开放水平的提高,中国经济开始和世界市场有机结合,经济学教育的对外沟通合作越来越频繁。在这样的环境下,经济也学教学与研究领域,逐步成为高校意识形态斗争的重要阵地,并面临西方意识形态的诸多挑战。大学生处在价值观塑造的关键阶段,假如缺少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指导,很容易步入歧途。宏观经济学在教学实践当中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有效联系中国经济建设的现实情况,把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指导价值和对西方宏观经济学的借鉴清楚呈现出来,有助于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当中的重要指导地位。第三,是高校思政教育体系当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为人满足社会对于经管类专业人才的需求,大部分高校设置经管类专业,并把宏观经济学作为专业的核心必修课。宏观经济学中开展课程思政可以为经管类专业学生的思政教育找到基础支撑点,提高学生对经济领域国家大政方针熟悉度,增强学生理实结合能力,同时还可以极大程度上巩固思政课程教育成果,建立思政教育合力,促进高校思政教育体系的完善化发展。第四是确保和思政课程同向同行的有效支撑。思政课程是高校思政教育的主阵地,也是中心支柱。其他的各个学科都应该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推动各类课程与思政理论课的同向同行,生成强大的协同效应。在宏观经济学开展课程思政的过程中,可以帮助学生正确梳理宏观经济学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之间的密切关系,增进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认知,提高思政课程的育人效果。

三、宏观经济学开展课程思政教学的目标

课程思政是高效的新型育人模式,其功能可以概括为两方面:其一是挖掘各类专业课程当中的思政元素,把塑造正确价值观和加强思想引领融汇到各门课程的教育教学当中,和高校的思政教育生成协同效应,顺利完成立德树人的教育根本任务。其二是在教授知识和开展思政教育的过程中,指导学生将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内化成为个人精神世界的组成部分,有效提升人的职业修养,增强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能力。为了充分发挥课程思政的上述功能,有效结合宏观经济学的学科特征,在宏观经济学当中开展课程思政应该明确以下几个目标:一是有效教学目标。所谓有效教学,实际上指的是提升教学效益。在宏观经济学教学当中,巧妙融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当中的先进理论来研究宏观经济学当中的国民收入决定理论、经济增长理论、经济周期理论等等不单单可以丰富和拓展宏观经济学授课内容,增加课堂的厚度以及丰富程度,还可以帮助学生深入理解与全面把握西方宏观经济学中的各类理论与不同流派。二是价值引领目标。价值引领的核心内容是引导学生坚定四个自信。在宏观经济学教育实践中,利用习总书记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剖析中国宏观经济发展历程与经济建设成果,一方面能够批判西方传统经济理论当中存在的缺陷,另一方面可以把四个自信贯穿教学全程,对大学生的民族自信心与自豪感进行培养,最终让思政教育和专业课程教学核磁共振,保证立德树人目标的实现。三是能力提高目标。能力提高的重点在于提高学生对国内外经济现状与发展趋势的判断、研究以及决策力,同时提高学生对新知识技能的应变力与创新力。这样学生才能够在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正确引领之下,恰当使用宏观经济学理论剖析中国经济的内在逻辑,讲好中国故事。

四、宏观经济学开展课程思政教学的思路

宏观经济学在开展课程思政教学方面拥有独特的优势,为了确保二者的融合效果,必须梳理有效的教学思路,消除课程思政落实当中的阻碍。第一,立足教学内容角度挖掘思政的映射点以及融入点。在宏观经济学教学当中需要对教学内容进行有效更新,对教学体系进行科学梳理,彰显学科发展性以及时代性。中国的市场经济制度与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等,为宏观经济学开展课程思政带来了思想以及内容层面上的支持。教师应该在教学内容方面树立挖掘10找准证的最佳融入点以及映射点,发现专业课程和思政教育之间的关联之处,保证课程体系的建设质量。第二,立足教学设计与方法领域发现课程思政实现方案。为了对宏观经济学课程思政的效果进行最大化的提高,必须对课程教学方法与设计进行全面改革,利用通俗易懂的方法讲授抽象化的经济学理论,并将思政教育贯穿课程教学全过程,保证课程思政的落实有效性。在教学方法上应该把传统教学的精髓和现代化教学模式结合起来,推广线上线下教育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在教学设计当中,应该对课前教学、课堂教学与课后教学进行科学安排,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提高课程思政知识方法的内化吸收效果。第三,依托全程动态考核评估课程思政效果。宏观经济学开展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既要针对性调控原有教学方案,还必须对课程教学成果进行例题考核,综合性与动态化考察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的表现,从而对课程的全面育人效果进行正确把握,为动态调整教学思路提供指导。

五、宏观经济学开展课程思政教学路径

5.1创新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的合理性影响着课程教学效果,同时也关乎课程思政与宏观经济学的整合有效性。在课程思政思想引领之下,教师为了把宏观经济学作为重要平台,在教学全程渗透思政教育必须从重构教学设计着手,除了在课上教授学生宏观经济学的知识之外,还要指导学生恰当利用经济理论,研究全球经济困境、根源与解决方案,并根据中国制度优势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宏观经济学当中的思政教育资源进行有效挖掘与利用。为了推进教学设计重构,顺利达成课程思政目标,首先可以建立专门的宏观经济学课程思政教学组,指导组内的不同教师成员分章节收集思政教育素材,考量思政元素融入宏观经济学具体授课内容的正确方法,结合不同章节的教学内容挖掘思政融入点,设计经典的案例集合体,在众多教师的合作交流之下,选编5~10个宏观经济学课程思政教育案例,形成示范性案例素材。其次,对宏观经济学的知识特征以及课程思政的落实要求进行客观分析,在此基础之上重新制作宏观经济学教案与讲义,并在教案当中增加设置思政教育的要点以及重难点。最后,教学组当中的各个成员应该利用互相听课评分、互相给予意见与建议等方式进行交流与经验技巧的分享,不断更新思政教学案例,让宏观经济学的课程思政设计更加全面与科学。

5.2改革教学方式

宏观经济学开展课程思政教学的目的在于把思政教育和宏观经济学的知识技能教学融为一体,对学生起到综合教育效果,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在具体的课程教学中,需要在课堂讲授的同时结合思政映射与融入点的差异,恰当运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确保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相互匹配。例如,在教学GDP核算时,教师在也对基础概念内容进行讲授之后,可以运用讨论教学法,合理设置课堂探讨环节,指导学生思考:新冠肺炎疫情之下,中国GDP发生的变化及其揭示的经济发展困境。学生在互动讨论的过程中不仅可以加强对经济学知识的领悟力,还能够让学生认识到,在我党的领导之下,为维护全民健康所采取的诸多举措,增进学生对个人责任以及社会责任的认识,让经济学知识和思政教育内容完美结合。在交流讨论的过程中,学生更容易理解疫情之下中国经济体制和西方经济体制的差异,认清中国经济制度的优越性,激发学生的民族责任心以及自豪感,让学生对四个自信有更加深刻的领悟。再如,在教学财政政策时,教师可以在教学当中引入经典文献研讨法,带领学生探讨宏观经济聚焦的问题。教师先给学生提供现实问题:在疫情之下,国家应该采取怎样的财政政策组合方式确保经济目标的实现?这些政策能够带来的影响是什么?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思考和解决,让学生正确认识中国制度的优越性,引导学生建立正确价值观。在教学方式的改进过程中,教学评价是非常重要的环节,也是获取教学反馈信息非常重要的渠道。教师需要针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客观评估,聆听学生的心声,吸收学生给予的意见和建议,这样才能够进一步拉近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促进教学和学习活动的共同优化与改善,确定出最优教学方案。

5.3更新教学手段

随着教育信息化和现代化的深化发展,宏观经济学开展课程思政教学拥有了多元化的先进教学手段支持,有效打破了传统单调落后的教学策略,既能够拓展教学资源,又能够给学生提供线上学习平台,促进线上和线下教育的整合。现代化教学手段能够成为课堂教学的重要辅助,也可以把各类经济学知识以及多元化的思政教育内容呈现在学生面前。比如教师可以根据教学需要为学生播放纪录片、短视频、图片等,也可以利用网页、网站、多媒体技术、新媒体工具等促进宏观经济学和思政课程的深度结合。比如在教学宏观经济目标是为了增强学生对这一知识点的领悟能力,教师就可以给学生呈现主流媒体对目前宏观经济报道的纪录片与视频资料,引导学生在这一过程当中增进对国家经济发展进程、经济成就、发展困境、相关国家政策等知识的了解水平。教师为学生提供的这些直观资料可以改变知识呈现当中抽象化的局面,有效营造教学情境,引领学生深层次思考中国经济发展的动力与未来趋势,由此感知国家的强大之处,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在潜移默化当中完成思政教育目标。

课程思政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选择,在育人以及学校各项事业的改革发展当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宏观经济学课程是经管类专业基础课,把国家或地区整体经济运行作为重要研究对象,通过国民收入变动规律、经济增长水平及根源、经济运行和波动规律、经济政策对经济增长影响等一系列内容的教学,促使学生掌握宏观经济运作的规律、态势与宏观经济政策,促进最优化决策的制定。所以说宏观经济学是经世致用的学科,在这样的课程教学当中开展课程思政,巧妙融入核心价值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等有助于提高经济学理论现实解释力,增进学生对市场经济本质的认知,帮助学生坚定四个自信,为人才培养与立德树人任务的完成创造良好条件。

参考文献:

[1] 高德毅,宗爱东.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从战略高度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J].中国高等教育,2017(1):44.

[2] 章丽群.宏观经济学(英)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探究[J].对外经贸,2018(9):152-155.

[3] 崔金刚,吴淑杰,李景奎.课程思政在实际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19(5):11.

[4] 吴万宗,潘瑞姣.“比较式”案例教学方法在课程思政建设中的应用——以《宏观经济学》课程为例[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18(16):15-16.

[5] 崔琳.“互联网+”时代下江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路径研究[J].对外经贸,2019(10):125-126.

[6] 闵辉.课程思政与高校哲学社会科学育人功能[J].中国高等教育,2017(15/16):24.

[7] 李文阔.新冠疫情背景下高校宏观经济学教学改革研究[J].科技经济导刊,2020,28(22):120,129.

[8] 郑迎飞.高校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思考——以《投资学》课程为例[J].高教学刊,2019(4):141-143.

[9] 贺勤志.宏观经济学开展课程思政教学路径探析[J].对外经贸,2020(8):126-128.

[10] 邱伟光.课程思政的价值意蕴与生成路径[J].思想理论教育,2017(7):10-14.

作者简介:

姓名:张雄辉,出生年月日:1979.12.4性别:女,籍贯:辽宁鞍山人,学历:博士,学校:厦门理工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国际经济与发展


》在线投稿系统

*文章题目:
*作者姓名:
*电子邮箱:
*通讯地址:
*联系方式:

  备      注:

*上传稿件:

支持上传.doc,.docx,.pdf,.txt,.wps文件

投稿须知:

1、审稿结果将于1~7个工作日以邮件告知,请注意查收(包含录用通知书、审稿意见、知网CNKI查重报告)。

2、提交投稿后,若7个工作日之内未接到录用通知,则说明该文章未被录用,请另投他刊。

3、凡投寄本刊稿件,如在内容上有侵权行为或不妥之处,均应文责自负。本刊有权对来稿进行文字编辑、加工和修改,如不同意,请附说明,以便妥善处理。

4、多作者文稿署名时须征得其他作者同意,排好先后次序,通知用稿后不再改动。

5、凡投往本刊稿件一经录用发表,其版权归本刊所有。

6、本刊已全文录入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如作者不同意被收录,请提前申明,未申明者,本刊一律视为同意被收录。

7、请勿一稿多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