肢体功能障碍是脑卒中常见后遗症之一,而脑卒中又是目前危害我国老年群体健康水平和生存质量的主要病症之一,且近年来发病率有明显上升趋势,使得人们格外看重脑卒中的治疗效果以及对后遗症的改善情况。中医是我国传统诊疗技术,而针灸是其中最为常见的一种诊疗方式,其可以经对应的穴位刺激,改善脏腑的阴阳失调、并刺激中枢神经释放神经肽等物质,改善神经功能,再辅以康复治疗,加深患者每日的肢体功能锻炼,更有助于提升患者肢体活动能力,促进机体康复[1]。基于此,本文研究以我院脑卒中肢体功能障碍患者为例,分析针灸结合康复治疗的干预价值。
1一般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自我院接收的脑卒中肢体功能障碍患者中抽取48例纳入此次研究,研究时段:2023.02-2024.02,并依据随机法行分组处理,设置组别为对照组、观察组。
对照组:患者男12例,女12例,年龄范围:49岁-70岁,平均(63.21±1.23)岁。
观察组:患者男13例,女11例,年龄范围:50岁-72岁,平均(63461±1.14)岁。
以上资料对比p>0.05,无显著差异。
1.2方法
对照组:常规康复治疗:首先需要向患者讲述康复治疗的必要性以及相关流程、需要配合的工作,从而调动患者的主动配合意识,确保康复治疗工作的顺利开展;其次需要评估患者机体的耐受性,以便制定的康复计划符合患者的康复需求,且避免剧烈运动;最后指导患者从小关节开始进行被动锻炼,逐渐过渡至大关节被动训练,再从小关节主动训练,逐渐过渡至大关节主动训练,并鼓励患者尽可能独立完成日常的起居行为,包括穿衣、洗漱、如厕等,以便提升日常生活能力[2]。
观察组:以对照组为基础,开展针灸治疗:协助患者呈仰卧位,取血海、梁丘、三阴交、足三里、阳陵泉、太冲、肩髎、内关、曲池、合谷、臂臑等穴位行针灸处理,针灸前,需要对选取的穴位以及其周边的皮肤进行常规消毒处理,并取6.67cm的毫针以90°角刺入患者皮肤,深度控制在3cm左右,得气后以平补平泻法干预,行捻转与提插处理,提插深度0.5cm,捻转角度180°,两次运针间隔10min左右,静留针25min[3]。
1.3观察指标
肢体功能评分:利用FMA量表评估,分为上肢与下肢的运动功能,共计100分,得分越高越好。
临床症状评分:包括偏瘫、步态不稳、肢体麻木以及全身乏力等,分值0-3分,得分越低越好。
1.4统计学分析
选取统计学软件SPSS25.0中的卡方与t检验处理文中数据,结果p<0.05,数据统计学意义显著。
2结果
2.1 肢体功能评
如表一所示,肢体功能评分,治疗前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对比差异显著(p<0.05)。
表一 肢体功能评分 (x̄±s)
2.2 临床症状评分
详见下表二所示,临床症状评分,观察组的各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对比差异显著(p<0.05)。
表二 临床症状评分 (x̄±s)
3讨论
脑卒中属于脑血管常见病症,在临床上具备较高的发病率、致残率和死亡率,虽然目前经专业的医疗技术可以极大程度降低脑卒中的死亡率,但受脑组织受损等因素的影响,脑卒中患者发病至改善病情期间,易伴有诸多后遗症,而肢体功能障碍则是常见的后遗症之一,严重影响患者的活动能力和生存质量。康复治疗是目前改善肢体功能障碍的有效手段之一,但该手段主要从外在入手,以促进血液的流通,改善肌肉和关节的僵硬程度等,避免后遗症加重,再辅以对应的关节训练,从而刺激神经功能,达到神经功能重塑的情况[4],改善肢体功能障碍,而从中医角度来讲,肢体功能障碍主要因脉络瘀阻及气血逆乱导致,遂治疗原则需要从以活血化瘀、调和气血、疏通经络入手,而针灸则具备如上的功效,通过选取对应的穴位,有效改善患者的气血,起到强健腰膝的作用。再联合康复治疗,可以从内外两个方面共同干预,促进肢体功能障碍的康复速度。
综上所述,脑卒中肢体功能障碍患者行针灸结合康复治疗可以获取理想的干预效果,值得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