泌尿外科长期留置导尿患者护理质量控制及护理方案优化
DOI10.12428/hlyjzz2025.08.084,PDF 下载: 15  浏览: 145 
作者黄易太
摘要:

引言:长期留置导尿可因膀胱冲洗不足、导管材质不匹配、连接系统开放频次过高等多因素导致尿路感染、堵管、滑脱与膀胱痉挛。国际感染监测网络指出,医院获得性感染中约三分之一与导尿相关;我国多中心横断面调查亦提示泌尿外科长期留置人群的感染率明显高于重症监护及普通内科留置群体。如何在保障引流通畅的前提下实现护理风险最小化,是当前护理质量管理的重要议题。本研究在总结国内外研究与指南的基础上,针对护理过程中的“关键控制点”进行全流程改进,并评估效果,为同类科室提供可复制范式。

一、现状评估与问题诊断

(一)护理流程缺陷导致暴露窗口扩大

常规操作中,导尿管更换周期、膀胱冲洗指征、每日引流量监测记录缺乏统一标准,不同班次间存在信息断层。抽样检查显示,早班交接单对出入量记录完整率仅 74.6 %,夜班下降至 61.3 %。引流袋置放高度不达标例次为 19.7 %,提示流程刚性不足[1]

(二)人员知识掌握度与操作依从性不足

问卷调查发现,护理人员对白金十条导尿管护理核心制度知晓率为 78.2 %,而对“非闭合性冲洗禁忌”正确率仅 65.5 %。实地督导中,资格未满三年的护士在密封连接操作环节错误率最高(8.7 %),暴露了培训深度与持续性不足。

(三)环境与物资标准化配置待完善

由于床位扩容,部分病区空间局促,引流袋挂钩安装高度不一致;一次性托盘、手部速干剂补充不及时,导致个别护士在应急冲洗时使用敞口容器。统计显示,物资缺位与尿路感染之间存在显著相关(χ²=7.82,P<0.01)。

二、护理质量控制体系构建

(一)流程优化:闭合引流与动态冲洗双轨并行

在全面梳理《预防导尿相关尿路感染临床实践指南》的基础上,科室首先对常用的导管更换步骤进行了整合,将原本分散在多个操作单中的要点串联为一条“7步闭合式更换法”。这一改进强调“先夹管、再拆线”,并反复提示护士于更换前完成2遍手部消毒,随后才能松开连接,以确保接口暴露时间始终控制在30 秒以内。与更换流程同步更新的还有膀胱冲洗方案。质控小组将患者尿色、沉淀情况和既往血尿等级纳入评估,将冲洗分为3档。无血尿且无沉淀的患者被明确定义为“不需常规冲洗”;轻至中度血尿者则使用封闭式加压袋,每次生理盐水量不超过500 毫升;若尿液呈絮状且堵管风险较高,护士需改用脉冲式冲洗,每1轮先推20 毫升,缓慢回抽20 毫升,重复至尿液澄清,全程由护士长现场观察。经过4 个月的推广,新旧流程的执行率由最初的60%提升到90%以上,导管接口的污染机会随之明显下降。

(二)人员培训:分层递进与情境化演练结合

为提升整个团队的操作一致性,护理部按照工作年限将人员划分为“新入职”“1–3 年”与“3 年以上”3档,并为不同层级匹配了示教、带教和同伴互评3种递进式教学工具。新入职护士先由带教老师手把手示范,随后在仿真模型上重复练习;参加工作1–3 年的护士则与同伴互评对照视频资料,互相纠正不规范动作;工作3 年以上的骨干需要承担情境化演练的主讲任务,将“夜班急性堵管”“意识障碍患者拔管”等高风险场景拆分成脚本,在模拟演练中暴露细节问题。年度考核结果显示,实施情境化培训后,全科闭合式更换达标率由79%提升到93%,进步幅度最显著的正是原先错误率最高的中青年护士群体[2]

(三)环境改造:标准挂钩与专用封闭取样阀全覆盖

流程与人员就位后,科室又将目光投向病区硬件。由于近年床位扩容,一些角落床位挂钩高度不一,引流袋常因下垂不足或偶尔触地而增加逆流风险。后勤部重新测量每一处床尾位置,集中安装可伸缩不锈钢挂杆,使引流袋底端始终保持在耻骨联合以下15 厘米。与此同时,所有传统塑料三通被替换为一体式负压取样阀,护士在取样时只需旋转阀门即可完成操作,无需剪开管路。为防止物资缺位,质控组设计了“引流管路每日清点卡”,由责任护士早班核对,质控护士午间复核,任何缺失必须在表格上注明并在当班补齐。3 个月后再度抽查,管路缺失率从过去的6.8%降至0.7%,闭合链条获得了实质性强化。

(四)患者教育:梯度教材与同伴示范双重驱动

临床数据显示,长期留置导尿患者出现感染或滑脱后,近60%与无意识扯拉和错误排空方式有关。要真正将感染和机械意外降到更低水平,必须在流程与硬件之外,补齐“人”这一环节。科室首先根据患者的文化程度和认知特点将健康教育资料拆分为初阶、中阶、高阶3档:初阶以插画卡片呈现“引流袋重力排空”要点,让识字量较少的老年患者也能一目了然;中阶采用“3 分钟小视频+问答册”的形式,重点强调“每日记录尿色、尿量、尿味”3个指标;高阶则加入“常见并发症自测”表格,引导相对年轻或照护经验丰富的患者学会用数字化尿量表和温水清洁套件自我管理。

教材准备好之后,护士再引入“同伴示范”策略:从近期护理质量考核中挑选恢复良好且沟通积极的患者,邀请其在换药室演示正确的引流袋排空和固定带调整。演示结束后由示范者分享个人“踩坑”经历和生活小技巧,其他病友可自由提问。通过这种同理性极强的同伴教学,患者愿意更早暴露困惑,护士也能及时捕捉盲区。8 周后回访发现,新纳入方案的患者对“每日观察3指标”的执行率达到87%,高于干预前的61%;导管被外力牵拉的意外仅2 例,且均未造成尿道黏膜撕裂。

进一步的经济测算也证明了患者教育的价值:平均每例因导管意外重置所需耗材费130 元,按科室月均重置次数下降26 例计算,每月可节约3 000 余元。与之相对的教材打印与患者示教耗费仅为900 余元,投入与产出形成明显正向差。

(五)多学科协同:并联式会诊与全链条预案

泌尿外科长期留置导尿患者常伴多系统慢病,如糖尿病、脑卒中后遗症、帕金森病及褥疮风险。这些合并症若未纳入同一护理视角,极易在“尿路感染已控——褥疮又重”或“导管固定稳妥——血糖飙升”之间反复拉锯。基于此,科室在院感办牵头下,联动内分泌科、康复科和营养科,建立并联式会诊模式[3]

会诊不再单靠纸面转科,而是定于每周二下午,由泌尿外科护士长带队,将留置导尿时间超2 周且合并2项以上慢病的患者集中列入“综合照护清单”。内分泌科医师负责梳理血糖波动与抗菌药物用量之间的关系,提出“分餐时间与胰岛素注射时差”建议;康复科治疗师则评估患者下肢活动度,为长期卧床者订制“侧卧位–半坐位”翻身曲线与“踝泵运动”方案;营养科对蛋白、钾、磷摄入比进行调整,既防低蛋白血症,又避免高钾加重泌尿道结晶风险。

多学科联动的直接效果体现在结局指标上:联合照护6 个月后,合并压疮新发率由2.1%降至0.8%;血糖高于11.1 mmol/L的点位出现率下降50%。更重要的是,护士在照护清单中可直接调用各科预案,彼此间的信息壁垒被打通,极大简化了沟通成本。

三、护理方案优化效果评价与持续改进

(一)临床指标对比

为了验证改进方案的真实效果,研究团队以前瞻性对照的方式,选取流程实施前的567 例与实施后的575 例作为对照组和研究组。结果显示,研究组的导管相关尿路感染仅出现24 例,感染率4.1%,比对照组的12.4%显著降低;同一时期导管滑脱由3.8%降至0.9%,堵管发生率亦从5.2%下探到1.8%。

(二)患者体验与经济分析

临床指标改善的同时,患者的主观感受也得到提升。科室采用10 分制“导尿舒适度量表”进行调查,研究组平均得分8.23 分,对照组则为6.72 分,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随之降低的是抗生素使用时长,研究组平均缩短至3.1 天,住院日减少近2 天,单例费用节约1 267 元。累计全年推算,科室在抗感染药物及住院费用上共为患者节省超70 万元[4]

(三)持续改进循环

质控团队每月集中回顾不良事件,以帕累托图分析高频环节,再度微调流程。例如,监测发现老年男性因前列腺增生导致夜间滑脱仍时有发生,团队引入“双腔硅胶气囊导管结合定点固定”模式,配合夜班护士加强巡视,将滑脱率进一步压至0.3%。又如,神经源性膀胱患者因感觉迟钝,不易自觉报告堵管风险,团队在病历夹增加“间歇冲洗备忘贴”,提示夜班护士依据尿色及时冲洗。正是这种“发现–修订–再观察”的小循环,才让改进效果得以长效维持。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通过构建以流程优化、人员分层培训与环境标准化为核心的护理质量控制体系,泌尿外科长期留置导尿相关并发症显著下降,患者舒适度与经济效益同步提升。未来仍需扩大样本量并与多中心数据互证,在智能监测设备逐步普及的背景下,探索与信息化联动的实时质控新路径,为泌尿外科护理安全筑牢多维防线。

参考文献:

[1] 于书慧、王为、车新艳、黄燕波、李晶、丁炎明、刘霞.泌尿外科患者短期留置导尿管的循证护理研究[J].护理学杂志, 2020, 35(17):5.DOI:CNKI:SUN:HLXZ.0.2020-17-029.

[2] 张晓红.环节质量控制管理理念用于住院留置导尿患者护理中的效果分析[J].养生保健指南, 2019.

[3] 王巧珍,周海霞.泌尿外科留置尿管患者尿路感染的预防性护理措施及效果[J].中国保健营养, 2020, 030(028):236.

[4] 王密冉.护理质量控制在神经内科留置导尿管患者中的应用效果[J].每周文摘·养老周刊, 2023(12):0207-0209.

版权所有 © 2025 世纪中文出版社  京ICP备2024086036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