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国内良性人宠关系机制——从社会现象分析
摘要: 随着我国经济飞跃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快速提升,我国豢养宠物的人数或人数也不断增加,一系列的社会问题也浮出水面。本文通过实地调研和资料查阅来具体聚焦于人宠关系中的部分养宠群体对于宠物的“过度宠爱”心理,以及“过分吹捧宠物地位”、“宠物市场混乱”、“不文明养宠”、“弃养宠物”等一系列社会问题,由此剖析该部分养宠群体产生此心理的原因。由此定义良性人宠关系,为建立良性人宠关系提供可行性的建议和措施。

一、前言:

纵观国内外文献著述,我国在人宠关系维度的研究的广度和深度都还处于一个待充实的阶段。随着中国人民生活水平的逐渐提高,养宠者的基数日趋庞大,伴随而来的问题鱼贯而出。就国内已发表的文献来看,研究者们多重于对人宠关系的某一特殊的方面进行研述,而缺少一个总结式的可分析的文本。国外学者在人宠关系方面的研究起始时间早,观点论述比较丰富,其中几个比较有代表性的是:宠物充当着“家庭成员”的角色、养宠着对于宠物的选择实际上是一种“产品挑选”、宠物能够陪伴并减少养宠者的孤独感、养宠者与宠物实际上是一种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本文试图在前人的基础上进行概括论述,填补相关领域的空白。

此外,对于人宠关系的研究也是顺势而为。中国由于物质层面的发展时间相对西方国家较晚,对于“养宠”这类活动的潮兴时间也相对较晚。西方国家尤其是美国在养宠的习惯与素养、法律规定、宠物消费行业市场等都已形成了较为完善的运行机制,而我国仍处于待探索阶段。根据《2021宠物消费白皮书》(以下简称《白皮书》),2020年市场规模接近3000亿元,受政策、经济、社会和技术因素驱动,以及疫情带来的更多潜在养宠人群及情感消费,未来三年宠物行业将继续保持平稳增长。从前十年的“野蛮生长期”到如今逐渐步入“有序增长期”,在消费的影响下,养宠成为许多家庭生活的重要部分,人宠关系更加值得关切。

我国在人宠关系方面已出现诸如“徽州宴事件”、“流浪动物危机”、“宠物媒体账号营销”等热点事件,关于到底什么样的关系才属于良性的人宠关系,而非畸形的、有背人、理、情的人宠关系,本文从当今社会现象出发进行了探讨。

二、现象:

(一)过度溺爱的问题

过度溺爱是指人将自己的宠物视为自己的孩子或者亲人,将宠物视作自己的情感依托,在饲养宠物方面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研究表明,饲养宠物会增强饲主的幸福感和满足感,但是据《白皮书》的数据显示,将宠物视为自己的孩子和亲人的人数共占比44%,宠物当然可以是治愈人类负面情绪的“良药”,但当人类将宠物视作自己的孩子或者亲人时,这样畸形的人宠关系就值得我们思考。人是社会性的,当一个社会人将自己的情感和精神完全依托在宠物身上时,他将与社会脱节,会丧失自己的社会属性,也会丧失对正常生活的乐趣。

除此之外,对宠物的过度溺爱有时也可以成为不文明养宠的“保护伞”,在当下人们素质不断提高的时代,不文明养宠的行为仍然较为常见。比如饲主将宠物犬视作自己的孩子,不能用牵引绳来“绑住”宠物;同理,宠物犬乱吠和随地大小便也是宠物的天性,不用对宠物进行“强迫式”的训练,这些观点显然令人咂舌。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政府对宠物治理的管理难度,宠物伤人、污染环境的现象屡屡得不到管治。

(二)虐待、抛弃宠物的问题

虐待、抛弃宠物和过度溺爱宠物是不良人宠关系的两个极端,也是社会不愿意看到的问题。丧心病狂的动物“N号房”为何有利可图?为了发泄自己心中的不满,将“魔爪”伸向面对人类毫无还手之力的宠物或者流浪动物,并拍摄视频发布于网上公开售卖此类视频,动物“N号房”事件被揭发的背后又有多少不为人知的同类事件?这些视频在信息快速转播的时代能够让不同年龄层的人看到,对心智尚未发育健全的小孩子来说,无疑是血腥和暴力的;对认为有利可图的人来说,将会继续挖掘这条“黑色产业链”;对养宠人士来说,无疑是痛心且愤怒的。

当宠物患病时就将宠物随意抛弃、置之不理,宠物变成了没有家的流浪动物,特别是在新冠疫情爆发的时期,社会上流浪动物数量的激增说明很多宠物因为饲主的不负责任而流离失所。这不仅加大了政府管理市容市貌的难度,也让民间自发形成的流浪动物救助机构难以运行。此外,流浪动物的增加也在一定程度上威胁着人们的生活健康,流浪动物攻击人的事件也频频发生,人兽共患病的事件也屡见不鲜。

(三)商业化严重的问题

据《白皮书》的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宠物经济市场规模为 2953 亿元,各个宠物行业比如宠物美容、宠物医疗、宠物食品等等成为新兴的行业,不管是线上还是线上,宠物行业都能快速发展,当下“猫经济”、“狗经济”正在迅速崛起,也意味着人宠关系日益商品化、物质化。

随着“盲盒”经济的兴起,宠物行业也开始向“盲盒”经济靠拢,“宠物盲盒”孕育而生。靠着盲盒经济价格便宜、款式多样的特点,再加上信息时代新兴媒体的宣传,“宠物盲盒”市场发展迅速。但是不良商家为了节约活体运输成本,攫取更多利益,将本该是活体运输的动物与普通货物一同运输,这样就会增加疾病转播的风险。此外,为了节约成本,商家将营养不良、患有疾病的动物作为售卖对象,而又因为宠物盲盒价格的便宜,购买者收到不满意的动物之后不会选择花钱治疗,而是将动物随意丢弃,又增加了社会上流浪动物的数量,形成了一个给社会带来不良影响的恶性循环。

对宠物品种的过分追求也是“它”经济崛起的一个重要原因。养宠人士将宠物的品种放在养宠的首要考虑因素之中,形成一些畸形的养宠观念:越“好”的品种就越好养;越好的品种越有面子。中华田园犬和中华田园猫当然就被这些观念排除在外,其他的品种都需要通过配种或者其他手段来饲养,物以稀为贵的道理首先就将宠物的售价成本抬高了。潜移默化的,“贵”和“好”这两个字就被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养宠人士对品种的追求让商家有利可图,在市场没有对宠物价格规定的情况下,哄抬宠物价格已经是宠物行业的常态。此外,不仅是宠物本身的价格过高,宠物的衍生商品的价格也不便宜,宠物的食物、美容、培训和医疗都需要根据宠物的种类来划分,那么价格自然而然的也会相对较高。其中,特别是宠物医疗价格的高昂使得“给宠物看病”成为养宠的最大痛点,而过高的宠物医疗价格会让许多养宠人士放弃治疗或者预防宠物疾病,这大大增加了人兽共患病的风险。

三、原因:

在经济快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民素质的不断增强的新时代,为什么会存在畸形的人宠关系?为什么还会存在不规范的养宠现象?为什么“它”经济的发展会带来负面的影响?本文结合实地调研和文献分析,归结出以下原因。

第一,针对过度溺爱宠物的问题,当前社会的快节奏、复杂的人际关系、难以处理的家庭矛盾等等问题,使得社会上孤独的人愈发增多,在压力面前没有倾诉的出口,将情感寄托于宠物身上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但是过度的将情感寄托于宠物身上就会发生上述所提到的与社会脱节、丧失对生活的乐趣和弱化应对压力的问题。此外,对宠物的过度溺爱而选择不训练宠物的行为,据《2019年宠物行业白皮书》的数据显示,超90%的犬主人没有购买过训练服务从侧面也可以看出我国宠物训导行业作为一个新兴的行业,其发展尚不成熟,也没有相对专业的机构能够规定宠物训导行业的标准。

第二,针对虐待和随意丢弃宠物的问题,从最根本的原因出发,即饲主本身出发,大多数饲主缺乏科学的养宠意识,形成了畸形的人宠观念,将自己生活的压力发泄到宠物身上,这是饲主没有正确养宠观念和饲主心智不健全的表现。此外,宠物医疗价格过高也是一个造成流浪动物增加的重要原因,饲主没有能力去支付高昂的费用,也害怕疾病传染到自己,许多饲主也只能选择抛弃宠物后不了了之。从外界原因出发,我国缺乏相应的法律法规来约束养宠人士的行为,不论是虐待还是抛弃,饲主都不会受到法律的制裁。动物“N号房”事件的主谋只会收到舆论的抨击,并不会受到法律的制裁,也就意味着除了自身的道德意识之外,没有强有力的法律能够制约饲主的行为,一旦饲主的道德层面崩塌,后果可想而知。

第三,针对商业化严重的问题,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人民也愈加富裕,可支配的收入增加,也就意味着能够饲养宠物的人也越来越多。因此,宠物行业作为一个新兴的行业,发展潜力巨大,在信息化大数据的时代,特别是在新冠疫情的冲击下,新兴媒体的发展也给宠物行业带来了许多商机,许多商家在这个新兴行业上不断挖掘可盈利的点,在利益的诱惑下很难不投机取巧,再加上快节奏下孤独的人群越来越多,相应的,需要宠物的人群也越来越多,这些人群的盲目攀比心理和对宠物行业的不了解、没有相应的法律法规约束才造成了人宠关系日益物质化。

总之,不良的人宠关系下所存在的现象的既有饲主自身的原因,又有外部环境的原因。从饲主本身来说,最根本的原因就是缺乏科学的养宠意识。从外部环境来说,最根本的原因就是没有相应的法律法规这一强有力的约束。而树立正确的、科学的养宠意识和建立相应的法律法规来约束不良的现象在中国人多而复杂的社会中难以做到,所以建立良性的人宠关系机制任重而道远。

四、良性人宠关系机制的含义

(一)相关概念界定

著名社会学家孔德曾提出社会秩序理论:社会是一个有机系统,各部分彼此保持着联系,而且这种联系“始终应是社会系统各部分及其整体之间的一种自发的和谐”,他认为,社会结构各部分之间的平衡与和谐关系,是社会正常运转的基本条件,一旦这种关系遭到破坏,社会系统的运转就会发生障碍,造成社会病态。根据他的理论,豢养宠物并不可以被看作是一种单纯的个人行为或家庭行为。虽然,豢养宠物在大众眼中一直是由个人或家庭做出的决定,但是这种决定往往包含着他人对于该行为的包容和理解,并且在宠物医疗、美容和用品方面,饲主必须要和社会产生联系,所以豢养宠物应当是一种社会行为,是人与社会之间的联系的一种体现。

豢养宠物的行为作为一种社会行为,势必要同其他人产生联系,所以良性的人宠关系对于维护社会关系的稳定也有着重要的作用。

(二)当代社会的“良性人宠关系机制”

所谓“良性”,是指人、宠及第三方都不受到负面影响的符合社会常理及基本道德规范的合理性关系。所以本文中提到的良性人宠关系机制是在当今社会下,针对诸多不文明养宠行为及溺爱或虐待宠物、过度商业化等行为,提出的一种相对合理的人宠关系。

五、建立良性人宠关系机制的可行性措施

建立良性人宠关系需先着手解决上文中提到现阶段人宠关系的问题以及宠物行业的“乱象”,可从以下几个角度展开:

(一)养宠群体树立正确养宠观念,规范养宠行为

作为人宠关系的主体和宠物行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养宠群体的心态和行为是人宠关系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而现阶段社会中出现的不文明养宠现象如溺爱、虐待和抛弃宠物的不文明养宠行为很大程度上也是由养宠群体的错误养宠观念造成。

因此,对于饲主而言,要树立正确的养宠观念。首先,在养宠前做好准备,充分了解宠物的习性,可能遇到的问题等,抵制盲目养宠或品种至上的观念;同时,也要正确认识宠物的陪伴作用及地位,不过度溺爱宠物;其次,要树立文明养宠的观念,除了遛狗拴绳、及时清理宠物粪便之外,做好对宠物的社会化训练,避免乱咬乱叫的行为也是极为重要且容易被养宠人忽视的一点;最后,要树立责任意识,充分对自己所豢养的宠物负起责任,不随意虐待、抛弃。

(二)加强宠物行业监管力度

针对宠物行业出现的交易乱象,政府部门应该加强对宠物市场交易管理,建立群众举报制度。首先应制定宠物市场相关规范条例,其次建立正规的、固定的宠物交易市场,并建立监督机制和群众举报制度,加强宠物交易市场的消毒灭源工作,以确保宠物交易市场处于正规合法的秩序。

(三)积极推进宠物立法

“立法保护宠物对经济和社会有百利而无一害。”在宠物行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宠物行业新业态以雨后春笋之势蓬勃发展,但由于缺少相关法律法规的规范,导致其发展近乎处于“自由生长“的状态。此时,宠物立法的必要性得以凸显。

宠物立法的推进能够为宠物行业的发展提供动力,不仅能够保障宠物行业内各主体的权益,也能清晰地规定出各主体需履行的义务,从而为城市管理部门执法提供依据。

六、总结

根据《白皮书》中的预测,未来三年我国宠物行业复合增速在14.2%,到2023年规模将达到 4456亿元。在如此庞大的市场规模下,探究理想化的人宠相处状态是顺应宠物行业发展的要求。而建立良性人宠关系机制,则是出于社会和谐发展的要求。

同样,从规范自身行为到加大监管力度再到推进宠物立法,只有当养宠群体、宠物行业从业者以及相关部门之间形成合力,才能真正促进良性人宠关系机制的形成和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