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立德树人教育与专业课结合的探索
DOI: 10.12721/ccn.2022.157065, PDF, 下载: 204  浏览: 2078 
作者: 朱记平
作者单位: 武汉生物工程学院
关键词: 高校;立德树人;专业课;教育创新;生物教学
摘要: 高校是我国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目的是培养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实用性人才,但是传统的教学模式往往忽略了学生的德育教育,更多的以知识传递为教学主导手段。探索立德树人教育与专业课教育的结合,旨在构建全成员、全过程、全课程的育人格局,并强调专业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同向而行、形成协同教育合力。本文针对高校课程中的德育元素进行分析,探讨课程德育在教学改革中的实践路径。

德育教育是人才教育体系中的重点环节,注重价值塑造与知识传递的同等重要性。随着当前社会的快速发展,需要教育工作者将能力培养也作为教育关注点。在课程中渗透德育教学理念,将德育教育核心与教学实践相结合,让教育体系与价值引导无缝衔接,注重提升学生的品德意识,为我国民族复兴培养优秀的人才[1]

一、高校立德树人教育发展趋势

课程德育在本质上是以立德树人为主要目标,但同时教育工作者也应该深入分析未来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必须坚持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积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以及世界观,坚持立德育人的教育本质。传统的德育作为独立学科,更多的是强调理论知识的学习,但是已经不能满足当前的学生发展需求。课程德育的理念是德育知识与专业课程进行融合,实现协同育人的教育目的。我国正处于社会深化改革的重要阶段,中华民族的复兴必须依靠全体人才的共同努力,在专业课程中融入德育教育,可以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坚定理想和信念[2]

课程德育理念的提出,本身就代表着我国教育结构的转变,更注重理论知识、实践能力以及自我价值的多元统一。相关教育工作者也需正确意识到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往往互相割裂,没能形成完整的教育体系链条,而课程德育要求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符合学生思想发展规律的教学方法,更多的以契合学生日常生活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思想引导,尤其要帮助学生解决思想困惑,以真实问题作为案例分析切入点,鼓励学生自主探索、独立分析,同时也要帮助学生树立改善社会的重要思想,通过构建多元化教学体系在潜移默化中让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格。另外,教师还要注重强化显隐结合的教学模式,从课程目标、课程结构以及课程内容等方面进行改革创新,将民族意识、文化意识以及国家理念融入到各类课程当中,实现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完美融合[3]

二、当前高校德育教育面临的挑战

随着当前社会的发展,大学生所接触的事物也更加多元化和复杂化,不仅仅是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发生了巨大变化,广大社会居民也受到多元文化以及经济价值的影响。大学生作为教育体系的最前沿,他们获得知识的渠道更加宽泛,因此多元化的价值观念会对学生的社会观产生一定影响。另外当前大学生都将互联网作为主要了解社会的渠道,这其中的影响也较为深远,同时多元化的思想观念也会让大学生在问题判断上产生困惑。德育教育是我国教育内容中的重点环节,但是大部分的高校教学手段仍比较单一,简单的从党建发展历史进行教育宣传,而这段历史与学生的生活年代相差较远,学生们既不能感同身受,同时也无法将现代社会发展与历史发展进行有效关联[4]

社会经济形势和社会技术形式产生巨大变化的背景下,教育形式也必须有所创新,应将学生作为教育主体进行尊重、并倡导个性化的教育方案,同时也要更多的从社会发展形式为学生剖析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让学生了解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奉献主义对于国家发展的重要性,同时高校教育工作者应杜绝思想教育过于官僚性和形式性,防止学生产生抵触情绪。

三、高校立德树人教育与专业课的结合策略

(一)探索课程改革,注重德育渗透

高校立德树人教育改革应从思想引导方向进行创新。首先,相关教育者应深入了解当前的社会发展趋势,从社会层面剖析对于大学生的思想影响,并有针对性地制定教学计划以及教育方案,但是教学计划和教学方案并非一成不变,而是要跟着教学的开展进行弹性化处理,注重社会主义价值观的渗透,同时也要在高校大学生中深入进行党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教育。其次,由于当前大学生所接受的知识渠道更加广泛,因此要改变传统的政治化倾向教育模式,要更多的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进行思想影响,强调树德育人的整体性功能,摆脱传统单一式的理论说教,要从各类活动及课程上进行深入了解,站在学生的水平线上分析问题、思考问题,从而制定德育优化解决策略[5]

(二)注重教育融合,引导学生学习

德育教育是从学生的精神世界进行有效引导与塑造,在开展教育融合过程中,要从源头对学生进行思想宣传,杜绝生硬性的教育口吻,而是更多地要与学生以朋友方式相处,这样才不会让学生产生抵触性情绪。立德树人教育应从根本性的学习生活作为教育突破口,将课程教育作为主渠道,将管理手段作为辅助渠道。在高校的课程教育管理过程中,应注重行为规范的有效约束,这种约束行为也可以从思想意识上让学生逐渐觉悟,尤其对于一些不规范行为要严加管束,要给学生一定的自主学习生活空间,同时也要让学生了解社会的运行规则。品德教育是课程教育的基础,只有让学生内心种下道德的种子在今后才会生根发芽。通过有效的教育融合,能够实现德育引导目标。

(三)积极拓展教育,激活学生思想

当前大学生生活在多元文化交织的时代,不仅是我国的传统思想对学生具有一定的影响作用,同时外来的西方思想也会对学生产生较大影响,在多种不同文化交织的过程中,就会让学生产生一定的思想震荡,因此相关教育工作者应重新梳理课程德育教育框架。德育教育不能用单一性的教学方法,而是要基于学生的兴趣点进行主观能动性激发,采用寓教于文的方式让学生有所感悟,例如,我国具有悠久的文明历史,但是很多学生认为传统的思想观念与现代生活格格不入,而教师的应该从学生的实际生活角度作为切入点为学生讲解传统文化知识的精华,以及对于现代人们生活的指导意义。立德树人教育的目的并不是直接对学生的行为或思想进行硬性的规范,而是让学生开阔视野,秉承科学谨慎的态度去了解社会、了解世界[6]

结语

综上所述,我国在经济发展中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社会迎来了新的发展契机,高等教育必须紧跟时代脚步,不仅仅要注重自身的理论知识传授,同时也要培养学生的正确价值观念。高校是培养实践人才的重要基地,相关教育工作者应注重教育观念的改变,深入了解探讨课程德育,了解教学改革的重要性并深入分析,结合当前教学过程中的学生表现,探索如何将德育教育与专业课程进行融合,切实提升学生综合素养。

参考文献:

[1] 齐伟伟,曹文屹.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高校专业课教师立德树人能力提升研究[J]. 大学,2021(41):1-5.

[2] 赵伟. 新时代高校以课程思政推动立德树人的实践创新研究[J]. 科技资讯,2021,19(12):134-136.

[3] 刘洋. 立德树人视角下高校提升课程思政实效的意义、困境与对策[J]. 邯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1,34(1):70-74.

[4] 张桂春. 立德树人理念下开展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对策研究 ——以《生物化学》为例[J]. 产业与科技论坛,2021,20(14):116-117.

[5] 林海燕. 立德树人融入课程,高校社会实践创新[J]. 科技创新与品牌,2021(8):65-67.

[6] 王鹤睿. 立德树人视域下的高校"课程思政"改革 ——以兰州文理学院为例[J]. 甘肃教育,2021(11):2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