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国情怀,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国家、民族和家乡的深厚情感与责任担当的体现。它不仅是一种情感认同,更是一种价值追求和行为导向。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增强民族自豪感,还能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促进其全面发展。
家国情怀的内涵
(一)高度的认同感
家国情怀首先表现为对国家和民族的高度认同感。这种认同感来源于对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传统等方面的了解和认识。学生通过学习历史、地理、文化等课程,可以深入了解国家和民族的发展历程和辉煌成就,从而增强对国家和民族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二)强烈的归属感
家国情怀还表现为对国家和民族的强烈归属感。这种归属感让学生感到自己是国家和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与国家和民族的命运息息相关。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他们能够挺身而出,为国家和民族的利益而奋斗。
(三)深切的责任感
家国情怀还包含了对国家和民族的深切责任感。学生应该认识到自己作为未来社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使命,积极投身到国家和民族的发展事业中去。他们应该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提高自身素质和能力水平;同时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和发展趋势,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活动;为国家和民族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四)坚定的使命感
家国情怀的最高境界是具备坚定的使命感。这种使命感让学生将个人的理想追求与国家和民族的复兴大业紧密结合起来。他们不仅关注当前的问题和挑战,更关注未来的发展和变革;不仅追求个人的成功和幸福,更追求国家和民族的繁荣和富强。在追求个人梦想的过程中,他们始终牢记自己的使命和责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
二、初中语文教学中家国情怀培养的现状
(一)应试教育导向下的忽视
在传统应试教育模式下,考试成绩往往被视为衡量学生学习成果和教师教学效果的唯一标准。这种导向使得部分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过于注重知识点的灌输和应试技巧的训练,而忽视了对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家国情怀作为一种深层次的情感认同和价值追求,难以在短期内通过考试分数直接体现,因此往往被边缘化甚至忽视。
(二)教师对家国情怀理解的局限性
家国情怀是一个复杂而多维的概念,它涵盖了历史、文化、政治、社会等多个领域的内容。然而,部分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对家国情怀的理解存在局限性,往往将其简单地等同于爱国主义教育或历史知识的传授。这种片面的理解导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难以全面、深入地挖掘文本中的家国情怀元素,也难以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和体验家国情怀的丰富内涵。一些教师自身对家国情怀的认同感和情感投入不足,也限制了他们在教学中有效渗透这一理念的能力和效果。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的单一性
在培养学生家国情怀的过程中,教学方法与手段的单一性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当前,部分教师在语文教学中仍然采用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模式,缺乏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在教学手段上,也往往局限于教材和课堂,忽视了课外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这种单一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不仅限制了学生对家国情怀的感知和理解,也难以让他们在实践中体验和践行家国情怀的要求。
三、初中语文核心素养视域下学生家国情怀培养的策略
(一)立足教材,挖掘家国情怀教育资源
在初中语文的广阔天地里,教材不仅是语言学习的载体,更是滋养学生家国情怀的沃土。教师应像一位细心的园丁,深入研读每一篇课文,如同挖掘深埋地下的宝藏,不仅要揭示文本的字面意义,更要引领学生潜入其深邃的文化河床,探寻那些激荡着家国情怀的暗流。
例如,在教授《我爱这片土地》时,教师首先要做的是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表层意象,如“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等,让学生感受到诗人笔下那片饱经沧桑却又充满生命力的土地形象。但教学不应止步于此,教师应进一步挖掘诗歌背后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讲述那个时代背景下国家的苦难与人民的抗争,以及诗人个人经历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的故事。这样,学生就能更深刻地理解诗歌中“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这一句所蕴含的深情与悲壮。
(二)以活动为载体,将理论运用于实践
丰富的活动可以作为调和剂,将学生从枯燥的理论教育中解放出来。教师可以组织家国情怀类经典诗歌诵读比赛、英雄人物故事会、家国情怀类辩论赛等活动,让学生在参与中感受家国情怀的力量。还可以组织参观革命圣地、纪念馆等实践活动,更是让学生们走出校园,亲临其境地感受那段峥嵘岁月,通过触摸历史的痕迹,聆听历史的回响,将书本上的知识转化为心灵的触动,从而在实践中深化对家国情怀的认同与传承。
(三)强化写作训练,表达家国情怀
写作是学生表达个人思想感情的重要载体。教师可以布置一些与家国情怀相关的写作任务,如“我最敬佩的人”、“我的家乡”等,让学生在写作中表达对家庭、家乡和国家的热爱之情。通过写作训练,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还可以加深他们对家国情怀的理解和认识。
以《背影》为例,朱自清先生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父亲送别自己时的情景,尤其是那“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的背影,深深触动了无数读者的心弦。这篇文章不仅是对亲情的颂歌,也蕴含着对家庭责任与担当的深刻理解,是引导学生思考家国情怀的绝佳素材。基于此,教师可以布置一篇以“家中的背影”为主题的写作任务,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选取一个或几个与家庭成员相关的背影场景进行描写,并借此表达自己对家庭、亲情以及背后所承载的家国情怀的感悟。
(四)讲述历史故事,传承人物精神
初中阶段,学生正值好奇心旺盛之际,对遥远的历史长河中的英雄事迹与传奇故事尤为着迷。教师可巧妙把握这一心理特征,精选岳飞“精忠报国”、林则徐“虎门销烟”等彰显家国大义的历史篇章,娓娓道来。这些故事不仅勾勒出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更深刻展现了英雄人物在国家危难之际挺身而出、舍生取义的崇高精神。学生在聆听中,不仅增长了历史知识,更被那份深沉的家国情怀所触动,心灵得以熏陶,精神得以升华,从而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了深厚的家国责任感和使命感。
三、结语
在初中语文核心素养的视域下,培养学生家国情怀是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通过立足教材、以活动为载体、强化写作训练以及讲述历史故事等策略,我们可以有效地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家国情怀教育,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全面提升。这也需要广大教师不断探索和实践,总结经验教训,为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贡献智慧和力量。
参考文献
[1]焦静.初中语文课程中家国情怀教育的案例分析与优化[J].中学语文,2024,(02):23-25.
[2]秦磊.初中语文课堂培育学生家国情怀实践研究[J].智力,2023,(18):9-12.
[3]刘玉丽,李哲.融家国情怀教育于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方法[J].吉林教育,2023,(16):47-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