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是民生之本,也是保障社会稳定运行、促进经济发展的基石。疫情三年来,大学生面临着学业和就业的双重压力。教育部在关于2023届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通知中指出,要深入推动就业育人,把就业引导全面纳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在后疫情时代,如何运用心理助力大学生生涯规划,高质量、精细化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是值得研究的重要课题。从高校层面来看,要推动摆脱毕业生“就业慢”“就业难”等困境,需要运用综合性思维促进心理工作与就业工作深度融合,用“心”育人,本文以高校人工智能学院本科学生为例,探索高校生涯规划教育新模式。
一、后疫情时代高校生涯规划教育困境
后疫情时代的就业工作成为高校生涯规划教育的试金石,从最终成效看,仍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
1.高校生涯规划教育效果不明显。高校学生生涯规划指导是教学体系中必修的一课,通过课程、活动等对大学生学业及就业起到一定引导作用,但从学生就业质量来看,仍面临着生涯指导不充分、效率低的困窘。分析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后疫情时期蔓延的严峻市场形势,国内互联网行业普遍缩招或裁员,诸多大型互联网企业纷纷减少招聘岗位,导致行业整体需求减少;二是毕业生职业生涯定位不清晰、在心理上准备不充分,在面临就业时普遍性产生迷茫、焦虑、逃避心理,导致在秋季招聘黄金期选择考研、考公等,甚至想申请延迟毕业以缓冲就业压力。
2.学生生涯规划社会支持弱。社会支持从来源上可以分为家庭支持、学校支持、朋友支持等。总体上看,拥有较好社会支持系统的学生会有更高的积极情绪和更良好的心理健康状态。目前还有研究指向社会支持与职业生涯间的关系,如父母的良好支持能正向显著影响大学生的职业决策和就业适应性。对于大学生群体而言,来自高校的生涯教育具有趋同性,因此来自家庭的社会支持就更多的影响到生涯规划的个性化。很多学生面临职业选择时,来自家庭的心理关怀和情感支持较弱,不仅很难得到实际援助和具体指导,还容易引发畏惧、紧张等情绪,对生涯规划产生负向影响。
3.学生生涯规划自我效能低。生涯自我效能感指是否具有实施或完成与生涯相关行为能力的判断。目前学界普遍认为影响个体自我效能感的主要因素为:直接经验、替代经验、言语说服和情绪的唤起。心理健康状况与大学生自我效能感相关,也因此对生涯规划效果产生影响。高校学生普遍对身心健康关注度不够,不了解能力的优劣势,在就业心理上存在攀比、盲从现象。例如人工智能学院毕业生在就业时往往忽视自身特性,只跟风倾向于选择互联网产业聚集的大城市,去往中小城市就业比例低,用人单位和毕业生在就业地域上矛盾突出,成为就业慢、就业难的原因之一。
二、心理育人促进生涯规划教育的实施路径
面对生涯规划课程效率低、缺乏个体性指导、创新性不强等问题,高校不仅应更新现有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同时应重视心理在生涯教育中的应用,运用积极心理学切实提升生涯规划效果。
1.运用积极心理引导+生涯规划教育模式,提升学生能力与就业需求匹配度。目前高校生涯规划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是两门分开的课程,一般只安排在低年级,教材老旧、教学模式传统,缺乏教育连贯性与实践性。高校在生涯教育方面,应针对不同专业培养方案、就业方向,积极走访人力社保部门及知名企业,加强与合作单位、企业的联系,通过大调研、大排摸,了解企业用工需求,从课程学习入手,使学生所学更符合企业所需。打通企业用人渠道,搭建长效平台建设,通过开展专业共建、课程互通、企业实训等多种合作模式拓宽就业通道。在心理教育方面,应从个体兴趣、性格、能力、价值观出发,帮助生涯规划不明确的学生树立信心、积极行动,结合当下的政治、经济、文化背景,将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心理健康教育和生涯规划教育结合起来,根据不同专业学生特点,设计专业性授课内容,提升心理教育在生涯规划中的实际效用。
2.拓建生涯规划教育队伍,保障全方位心理育人。突破原有生涯教育只有学工教师开展的单线条模式,打造多维度、全员化的生涯规划队伍。将学业导师、企业导师、思政导师纳入队伍中,运用“全员导师制”联动做好生涯教育。学业导师由专业教师构成,可以为学生提供专业生涯规划路径和学业能力指导,同时学业导师可与所指导学生建立更深入、频繁的谈心谈话,从而积极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就业观念。企业导师由经验丰富、能力出众的企业家及HR担任,为学生提供最新行业信息和职场咨询,通过训练营、职场大赛等,激发学生生涯规划自主性。思政导师由思政课教师、辅导员组成,建立就业信息台账,定期跟进毕业生就业情况,针对不同毕业去向的学生进行分析研判,特别是对就业困难、家庭困难及学业困难的毕业生进行专项指导。邀请优秀校友分享经验,从心理层面激励学生树立远大志向,培养正确的就业观,发挥朋辈优势,进行信息共享,多措并举,以优质的服务提升生涯规划教育质量。
3.发挥心理育人联动效应,优化生涯教育氛围。在运用积极心理学助力生涯规划教育过程中,高校应积极推进学校、学院、班级、宿舍等多层面联动发挥育人效应。生涯教育不仅要依靠学校课程,还需要学院针对院系学生特点进行设计,依托班级、宿舍活动加强沟通交流,做好柔性关怀,优化生涯教育氛围。学院可针对毕业生就业引起的焦虑问题,为毕业班学生开展线下交流会,深入浅出分析就业形势,缓解学生思想压力;针对心理隐患学生,通过辅导员耐心了解学生就业状态,帮助学生做好心理疏导;邀请心理专家为班级心理委员开设专业培训讲座,充分让学生认识到心理工作的重要性,有效解决心理委员职责不清、专业缺失的问题,让心理委员有能力以班级、宿舍为单位开展特色活动。例如人工智能学院学生群体以男生居多,性格以内敛为主,与他人面对面交流少,因此举办特色化小规模活动效果更好,可加强学生间情感交流,疏解心理压力。结合专业特色,举办“‘寝’友同行,‘寓’你相遇”寝室交友活动、“约绘一夏,为AI筝藏”绘画风筝节、“5·20”用代码说爱你、“生命成长”主题班会、“勇闯心理魔法岛”、线上心语墙“每日一语”等心理活动,从人际交往、自我意识、团体辅导等多角度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成长,有效激发学生积极体验,发掘个性优势,提升学生生涯规划的自信心和行动力。
三、结语
综上所述,面临新形势下的生涯教育压力,运用积极心理学可助力生涯指导向实效性、持续性转变。从高校层面来看,要摆脱高校生涯教育工作面临的困境,重点在转变传统育人思路、人才培养模式、就业价值观念,并有针对性地探索相应实践路径。结合积极心理学,高校生涯教育可继续不断健全教育工作机制、优化教育方式方法,立足学生身心特点,加强专业化、职业化、全员化队伍建设,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提升学生心理自助能力,持续提升生涯规划教育工作成效,推动学生身心健康水平与思想道德品格、专业职业素养统筹提升。
参考文献:
[1] 龚庆,冯超,阚俊明.疫情冲击背景下高校毕业生就业心理问题分析及对策探析——以吉林省为例[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36(03):67-71.
[2] 张磊,高亚成.高校大学生就业现状及其就业心理研究[J].科教导刊,2022(26):147-149.
[3] 董慧. 新时代大学生健康社会心态培育研究[D].吉林大学,2022.
[4] 蒋冰怡,张婕. 后疫情时代下慢就业毕业生心理状况及就业影响因素研究[A]. 中国心理学会.第二十四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摘要集[C].中国心理学会:中国心理学会,2022:1922-1923.
[5] 袁源. 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成因与对策[N]. 中国社会科学报,2022-05-13(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