肿瘤研究
肿瘤研究
《肿瘤研究》系开放获取期刊,主要刊登有关肿瘤免疫学、肿瘤病因学、肿瘤病理学等领域的论文,本刊支持思想创新、学术创新,倡导科学,繁荣学术,集学术性、思想性为一体,旨在给世界范围内的科学家、学者、科研人员提供一个传播、分享和讨论肿瘤研究领域内不同方向问题与发展的交流平台。

ISSN: 3078-9362

《肿瘤研究》在线投稿系统

*文章题目:
*作者姓名:
*电子邮箱:
*通讯地址:
*联系方式:

  备      注:

*上传稿件:

支持上传.doc,.docx,.pdf,.txt,.wps文件

投稿须知:

1、审稿结果将于1~7个工作日以邮件告知,请注意查收(包含录用通知书、审稿意见、知网CNKI查重报告)。

2、提交投稿后,若7个工作日之内未接到录用通知,则说明该文章未被录用,请另投他刊。

3、凡投寄本刊稿件,如在内容上有侵权行为或不妥之处,均应文责自负。本刊有权对来稿进行文字编辑、加工和修改,如不同意,请附说明,以便妥善处理。

4、多作者文稿署名时须征得其他作者同意,排好先后次序,通知用稿后不再改动。

5、凡投往本刊稿件一经录用发表,其版权归本刊所有。

6、本刊已全文录入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如作者不同意被收录,请提前申明,未申明者,本刊一律视为同意被收录。

7、请勿一稿多投。



提示文字!

注:我们将于1~7个工作日告知您审稿结果,请耐心等待;

您也可以在官网首页点击“查看投稿进度”输入文章题目,查询稿件实时进程。


  • Akt抑制剂MK-2206清除衰老神经母细胞瘤细胞的实验研究 下载:55 浏览:402
  • 李芬1 周琦1 丁丽丽2 刘爱国1 杨燕1 《肿瘤研究》 2020年12期
  • 摘要:
    [目的]探讨Akt抑制剂MK-2206清除衰老神经母细胞瘤细胞IMR-32的效果及可能机制。[方法]极光激酶A抑制剂MLN8237处理神经母细胞瘤细胞系IMR-32,利用衰老相关β半乳糖苷酶(SA-β-gal)染色检测细胞状态、免疫荧光法检测组蛋白磷酸化和甲基化情况评估细胞衰老状况。CCK-8检测不同浓度MK-2206及MK-2206与MLN8237联合对IMR-32细胞增殖的影响,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状况。Western blot法检测MK-2206与MLN8237联合用药对IMR-32细胞Akt、pAkt、STAT3和N-Myc表达的影响。[结果] MLN8237作用IMR-32细胞后,细胞核体积明显增大,细胞呈现大而扁平的衰老状态,细胞蓝染数显著增多;组氨酸H3 Ser10磷酸化水平和组氨酸H3 K9甲基化水平显著性升高。Western blot显示衰老IMR-32细胞内磷酸化Akt和STAT3蛋白显著性上调。10μmol/L MK-2206干预衰老细胞72h和96h后细胞存活率分别为(80.13±5.30)%、(74.29±4.06)%,较不干预衰老细胞组显著性下降。在MK-2206与MLN8237联合作用下细胞出现明显凋亡,凋亡率为(15.70±0.97)%,而不干预衰老细胞组细胞凋亡率为(8.81±1.33)%。同时两药联合组胞内pAkt、STAT3和N-Myc蛋白显著性下调。[结论] MK-2206可能通过抑制衰老神经母细胞瘤细胞内pAkt,下调STAT3和N-Myc蛋白的机制,诱导细胞凋亡,从而达到清除MLN8237诱导的衰老细胞目的。
  • 粉防己碱通过NF-κB通路抑制肿瘤相关成纤维细胞分泌IL-8阻断肺腺癌细胞的侵袭转移 下载:25 浏览:302
  • 万海军 邱水玮 陈霖 于进江 吕定量 《肿瘤研究》 2020年12期
  • 摘要:
    [目的]研究粉防己碱(tetrandrine,Tet)通过调控肿瘤相关成纤维细胞(CAF)旁分泌因子的表达抑制肺腺癌细胞侵袭转移的作用效应,探讨NF-κB通路在Tet抑制CAF分泌IL-8促进肺腺癌细胞侵袭转移中的重要作用。[方法]采用条件培养基(CM)刺激胚肺成纤维细胞MRC5建立CAF模型,Western blot实验分析Tet作用前后NF-κB通路蛋白IKK、IκB和p65表达和磷酸化水平,ELISA实验检测Tet作用前后CAF分泌IL-8情况,以及Tet对CAF诱导肺腺癌细胞H1975侵袭转移的影响。抗体封闭培养基中游离的IL-8,分析CAF诱导H1975细胞侵袭转移能力的变化,验证IL-8是否Tet调控CAF旁分泌因子的表达抑制H1975细胞侵袭转移的关键因子。[结果] Tet作用24h,CAF中NF-κB通路蛋白IKK、IκB和p65蛋白的磷酸化水平显著性下降;Tet组培养基上清液中IL-8含量为(151.7±24.8)pg/ml,显著性低于模型组的(384.7±39.5)pg/ml(P<0.001);模型组诱导H1975细胞迁移的数量为141.7±21.5,Tet组为41.3±11.9(P<0.01);模型组诱导H1975细胞侵袭的数量为129.7±25.1,Tet组为56.7±14.5(P<0.05)。模型组诱导H1975细胞迁移的数量为152.3±25.5,IL-8封闭(aIL-8)组为61.7±15.5(P<0.01);模型组诱导H1975细胞侵袭的数量为136.3±14.5,aIL-8组为73.3±12.7(P<0.01)。[结论] Tet具有抑制CAF诱导肺腺癌细胞侵袭转移的作用效应,其机制与抑制NF-κB通路的活性和CAF分泌IL-8有关。
  • HIP1影响食管鳞癌Akt/GSK3β信号通路及EMT相关蛋白表达分析 下载:80 浏览:471
  • 孙盈 杨锋 夏靖华 文苗苗 王雪娇 张晏宁 张娇 张志培 姜涛 《肿瘤研究》 2020年12期
  • 摘要:
    [目的]探讨亨廷顿蛋白相互作用蛋白1(huntingtin interacting protein 1,HIP1)促进食管鳞癌转移的作用及机制。[方法]采用qRT-PCR及Western blot检测Akt抑制剂处理HIP1高或低表达食管鳞癌细胞系中HIP1、GSK3β及EMT标志性分子E-cadherin和Vimentin的表达。采用IHC检测食管鳞癌组织样本中目的分子的表达,并分析其表达相关性。[结果] qRT-PCR和Western blot结果显示:与对照组、shRNA-对照组相比,shRNA-HIP1组细胞中Akt、GSK3β及Vimentin基因和蛋白表达显著降低(P<0.001),E-cadherin基因和蛋白表达显著升高(P<0.001);与对照组、OE-对照组相比,OE-HIP1组细胞中Akt、GSK3β及Vimentin基因和蛋白表达显著升高(P<0.001),E-cadherin基因和蛋白表达显著降低(P<0.001)。IHC及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HIP1与GSK3β、Vimentin表达呈正相关(r=0.336,P<0.001;r=0.561,P<0.001),与E-Cadherin表达呈负相关(r=-0.169,P=0.027);GSK3β与Vimentin表达呈正相关(r=0.317,P<0.001),与E-Cadherin表达呈负相关(r=-0.171,P=0.025)。Akt抑制剂处理HIP1高或低表达食管鳞癌细胞系结果显示,Akt抑制剂处理后E-cadherin表达升高,GSK3β及Vimentin表达降低。[结论]HIP1可能通过激活Akt/GSK3β信号通路促进食管鳞癌EMT的发生。
  • CD147在乳腺癌细胞中的表达及对癌细胞增殖及TGF-β信号通路的影响 下载:33 浏览:251
  • 唐小乔 桑剑锋 张寅 史先彪 苏磊 《肿瘤研究》 2020年12期
  • 摘要:
    [目的]观察细胞外基质金属蛋白酶诱导因子(CD147)在乳腺癌细胞表达及对癌细胞增殖及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信号通路的影响。[方法]收集2018年4月至2019年2月我院诊治的50例乳腺癌患者的乳腺癌和癌旁组织样本,CD147表达采用免疫组化检测。采用Western blot检测不同乳腺癌细胞中CD147蛋白表达,乳腺癌细胞HCC1806中转染siRNA后检测乳腺癌细胞增殖能力和TGF-β信号通路蛋白表达。[结果]与癌旁组织相比,乳腺癌组织中CD147蛋白表达明显上调(χ2=54.958,P<0.001)。与正常乳腺上皮细胞MCF-10A相比,乳腺癌细胞中CD147蛋白表达水平明显上调(F=10.841,P<0.001)。与对照组相比,转染CD147-siRNA后第2d和3d细胞增殖能力明显下降(t=5.029和5.316,P=0.007和0.006),同时TGF-β、磷酸化SMAD家族成员3(p-Smad3)和转录因子E2F(E2F4)蛋白水平明显升高(t=7.934,10.427和9.985,P=0.001,<0.001和0.001),而Myc家族蛋白c(c-Myc)蛋白水平明显下降(t=10.137,P=0.001)。[结论]乳腺癌中CD147表达明显上调,CD147可能通过抑制TGF-β/Smad3信号通路来促进乳腺癌细胞增殖。乳腺癌中CD147表达在乳腺癌诊断和治疗中具有一定临床意义。
  • miR-145靶向Glut1调节Akt通路对乳腺癌细胞增殖和迁移的影响 下载:40 浏览:222
  • 王敬1 邢惠海2 徐书方3 白雪3 荆娇3 贾丽丽3 张玉清3 《肿瘤研究》 2020年12期
  • 摘要:
    [目的]探讨微小RNA-145(miR-145)对葡萄糖转运蛋白1(Glut1)表达和丝苏氨酸激酶(Akt)信号通路的调节作用,以及其对乳腺癌细胞增殖和迁移的影响。[方法] 2018年2月至2019年2月20例乳腺癌样本及其癌旁组织样本进行Glut1的免疫组化染色,同时采用荧光定量PCR对组织样本中Glut1和miR-145基因表达水平进行检测。采用蛋白免疫印迹实验检测不同乳腺癌细胞株中Glut1蛋白的表达,选择Glut1表达量较高的MDA-MB-231细胞用于后续实验。采用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验证miR-145对Glut1的转录调控,采用磺酰罗丹明B(SRB)实验和细胞迁移侵袭(Transwell)实验验证miR-145对乳腺癌细胞增殖和迁移能力的影响,采用Western blot实验验证Akt信号通路蛋白的表达。[结果]与癌旁组织相比,乳腺癌组织中Glut1蛋白和基因表达明显提高(t=7.230,P=0.002),而乳腺癌组织中miR-145表达明显下降(t=4.246,P=0.013)。乳腺癌细胞中转染miR-145后Glut1表达明显下降(t=7.664,P=0.002),并且miR-145对Glut1基因转录具有一定抑制作用,并且抑制效应依赖于Glut1基因的3′-UTR区域。乳腺癌细胞中转染miR-145后细胞在3d和4d的增殖能力(t=7.746和8.086,P=0.001和0.001)以及迁移能力明显下降(t=4.960,P=0.008),并且Akt蛋白的磷酸化水平明显下降(t=5.406,P=0.006)。[结论]在乳腺癌中Glut1表达和Akt信号通路的活化能够被miR-145所抑制,并且miR-145能够抑制乳腺癌细胞增殖和迁移。
  • 分次内锥形束CT扫描联合Fraxion放疗体位固定系统在颅内肿瘤立体定向放疗中的应用 下载:43 浏览:321
  • 应微 李晓阳 刘力豪 李林涛 《肿瘤研究》 2020年11期
  • 摘要:
    [目的]探讨分次内CT扫描联合Fraxion体位固定系统在颅内肿瘤立体定向放疗(SRT)中的应用。[方法]随机选取25例行SRT的颅内肿瘤放疗患者,应用Fraxion框架固定后行CT扫描,扫描图像与计划参考图像配准,得到左右(LR)、头脚(SI)、前后方向(AP)的平移误差和绕左右(Roll LR)、绕头脚(Roll SI)、绕前后方向(Roll AP)的旋转误差。用六维治疗床校正摆位误差,行SRT治疗同时行分次内CT扫描。再次配准,并记录结果逐弧配准,重复此步骤直到治疗结束。[结果]该组患者首次配准LR、SI、AP方向的平移误差和Roll LR、Roll SI、Roll AP的旋转误差分别为(0.35±0.12)cm、(0.39±0.10)cm、(0.33±0.10)cm和(1.56±0.26)°、(0.53±0.29)°、(0.48±0.28)°,平移误差均在4mm以内,旋转误差<2°,分次内CT扫描误差分别为(0.19±0.05)cm、(0.18±0.07)cm、(0.14±0.06)cm、和(O.32±0.13)°、(O.31±0.10)°、(0.31±0.14)°,平移误差减小,控制在0.2cm以内,旋转误差在0.4°以内,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分次内CT扫描联合Fraxion框架在颅内肿瘤SRT中是行之有效的,在治疗时间稍长的情况下保证治疗精度。建议在行SRT时,采用分次内CT扫描逐弧体位验证以减少治疗中的误差。
  • 甲状腺乳头状癌右侧喉返神经深面淋巴结转移的临床病理因素分析 下载:20 浏览:346
  • 姜琳 张艳 郑伟慧 王可敬 韩春 《肿瘤研究》 2020年11期
  • 摘要:
    [目的]探讨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右侧喉返神经深面淋巴结转移的临床病理因素及其对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191例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资料,对所有患者的手术情况、临床病理参数、随访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接受手术治疗患者191例,其中病理学诊断确诊右侧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率54.9%,右侧喉返神经深面淋巴结转移率23.6%,右侧侧颈部淋巴结转移率19.9%。单因素分析显示,右侧喉返神经深面淋巴结转移与性别(P=0.001)、肿瘤直径(1.0cm为界)(P<0.001)、是否包膜外侵犯(P<0.001)、是否喉返神经浅面淋巴结转移(P<0.001)、是否侧颈部淋巴结转移(P<0.001)相关。多因素分析显示,男性(P=0.005)、肿瘤包膜外侵犯(P=0.020)、喉返神经浅面淋巴结转移(P=0.007)、侧颈部淋巴结转移(P=0.047)是喉返神经深面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对于男性、肿瘤有包膜外侵犯、喉返神经浅面淋巴结有转移、侧颈部淋巴结有转移的患者,在有效保护喉返神经及下极甲状旁腺的同时,建议清扫右侧喉返神经深面淋巴结。
  • 细胞焦亡在肿瘤中的研究进展 下载:72 浏览:425
  • 曾琬琴1 殷霞2 傅小龙1 《肿瘤研究》 2020年11期
  • 摘要:
    细胞焦亡是一种程序性细胞死亡方式,在机体固有免疫反应中起重要作用。其机制以炎性小体组装、Gasdermin蛋白家族在质膜上形成孔道、炎性介质通过孔道释放为特征。根据是否依赖Caspase-1,细胞焦亡可分为经典途径和非经典途径。细胞焦亡与肿瘤的发生发展及治疗反应有关,可能为癌症防治提供新思路和新方法。全文对细胞焦亡的相关机制和细胞焦亡在肿瘤研究中的进展作一综述。
  • MicroRNA在肺癌耐药中的作用 下载:53 浏览:223
  • 姜安祺 张明辉 张锐 王艳 《肿瘤研究》 2020年11期
  • 摘要:
    微小RNA(microRNA,miRNA)是一类短链、非编码小分子RNA,不同癌症治疗中特异性miRNAs失调参与了肿瘤细胞耐药的过程,进而调节肿瘤细胞对治疗的敏感性。研究表明miRNAs参与肺癌化疗及靶向的耐药过程。miRNAs具有克服肺癌耐药的潜能,同时能够增加肺癌细胞对化疗及靶向治疗的敏感性。全文综述了现阶段肺癌治疗中miRNAs在化疗药物及靶向药物耐药机制中的作用。
  • 11例中枢神经细胞瘤影像学和病理学特征分析 下载:45 浏览:339
  • 王湘连1 刘伟1 杜敏1 叶媱1 高洪波1 郑向鹏1 周道安2 《肿瘤研究》 2020年10期
  • 摘要:
    [目的]探讨中枢神经细胞瘤(CNC)的影像学和病理学特征,为临床诊断和鉴别诊断提供借鉴。[方法]回顾性分析复旦大学附属华东医院2012年2月至2018年2月收治的中枢神经细胞瘤患者11例,其中男性6例,女性5例,中位年龄26岁。术前均行磁共振平扫及增强检查,术后行病理学镜下观察及免疫组化检测。11例患者均接受手术治疗,6例给予术后放疗,肿瘤剂量50~59.4Gy。[结果] 11例患者磁共振检查T1均为等或低信号,T2高信号,增强后不均匀强化,8例伴有钙化,10例伴囊变,7例伴血管留空影。全组患者ADC均值为603.27×10-6±175.69×10-6mm2/s(范围319×10-6~923×10-6mm2/s)。其中6例患者被误诊,原因是其发病部位、T1WI及T2WI信号特点与室管膜瘤、脉络丛乳头状瘤等疾病相似,因此需结合发病年龄、强化特点、钙化、囊变和ADC值,以及病理特点进行鉴别。11例患者组织学表现为神经毡样结构,间质血管丰富,核周空晕("煎蛋样外观"),免疫组化Syn阳性9例,NSE阳性8例,NeuN阳性11例,10例患者Ki-67为1%~5%,1例为10%。随访23~95个月,6例手术全切,5例次全切。全组2年无进展生存期(PFS)为90.0%,5年PFS为77.1%,中位复发时间45个月。[结论] CNC在术前易与室管膜瘤、脉络丛乳头状瘤,以及少突胶质细胞瘤等疾病混淆。磁共振特征为肿瘤多伴有出血钙化、囊变、弥散受限。依靠磁共振基本可以明确诊断,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病理学特征为镜下核周空晕和神经毡样结构。免疫组化标志物Syn和NSE在准确诊断中起着重要作用。
  • 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合并肺癌48例临床分析 下载:30 浏览:269
  • 迟晓蕊 郭彦君 王镭蓉 孙洋 《肿瘤研究》 2020年10期
  • 摘要:
    [目的]总结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合并肺癌(IPF-LC)的临床表现、诊断及预后情况。[方法]收集48例IPF-LC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统计分析。[结果] 48例患者中男性43例、女性5例,平均发病年龄74岁,临床表现以咳嗽(35/48)、咳痰(31/48)、憋气(26/48)为主。46例患者胸部CT中26例患者肿块发生在肺纤维化病变较为明显的周边区域,20例患者出现在右肺下叶。实验室检查以癌胚抗原、细胞角蛋白19片段、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升高较多,病理类型以鳞癌(21/38)、腺癌(10/38)为主,且大部分患者发现时处于Ⅳ期。治疗过程中38例出现不同程度的肺部感染,11例出现Ⅰ型呼吸衰竭,2例出现Ⅱ型呼吸衰竭。24例患者的中位生存期为6.3个月。[结论] IPF-LC患者的临床表现缺乏一定特异性,容易造成漏诊。对特发性肺间质肺纤维化治疗过程中应密切随访,及时排查肿瘤可能,尽可能提高患者疗效。
  • 肠内营养粉联合甲地孕酮治疗101例恶性肿瘤相关营养不良 下载:62 浏览:362
  • 王玺 张琰 白俊 何莉 王希方 侯银银 雷雨 安改丽 侯磊 余敏 王维佳 段宝军 《肿瘤研究》 2020年10期
  • 摘要:
    [目的]探讨肠内营养粉联合甲地孕酮治疗恶性肿瘤相关营养不良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2016年6月至2017年8月共纳入101例营养不良的恶性肿瘤患者,其中甲地孕酮组(n=53)口服MA 160mg,每日1次,肠内营养粉(ENP)联合甲地孕酮组(n=48)口服ENP55.8g,每日3次,MA 160mg每日1次,治疗时间12周。主要观察指标为体重指数、东部肿瘤协作组(ECOG)评分、食欲、血清前白蛋白和血清白蛋白水平的变化,同时观察两组不良事件的发生情况。[结果]甲地孕酮组与肠内营养粉联合甲地孕酮组患者基线资料无显著性差异。甲地孕酮组与肠内营养粉联合甲地孕酮组对体质指数及上臂中部周径的影响无统计学差异(P>0.05)。与甲地孕酮组相比,肠内营养粉联合甲地孕酮组显著性改善ECOG评分、食欲、血清前白蛋白及血清白蛋白水平(P<0.05)。两组不良事件的发生无显著性差异。[结论]肠内营养粉联合甲地孕酮组可能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恶性肿瘤相关营养不良的方法。
  • 鼻咽癌治疗中的放疗联合免疫治疗 下载:40 浏览:261
  • 丁燕鹏 陈梦戈 徐玉莲 曾亦菲 陈瑞 刘诺敏 於海军 《肿瘤研究》 2020年9期
  • 摘要:
    鼻咽癌的临床治疗中,放疗和免疫治疗都取得了肯定的疗效。但只有部分患者受益于免疫治疗,这与T细胞的免疫应答等有关。放疗在鼻咽癌的治疗中有着极高的肿瘤控制率,但放疗的毒性作用以及对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不容忽视。放疗具有免疫调节作用,使得放疗和免疫治疗的联合为鼻咽癌的治疗提出一个新方向。全文就放疗和免疫治疗在鼻咽癌治疗中的作用机制,以及两者联合应用的现况作一综述。
  • 中国科学院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浙江省肿瘤医院)鼻咽癌诊治研究进展 下载:24 浏览:389
  • 金厅 陈晓钟 《肿瘤研究》 2020年9期
  • 摘要:
    中国科学院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近年来就鼻咽癌诊治开展了数十项研究,这些研究大部分是针对Ⅱ期、局部晚期、转移鼻咽癌的治疗干预性研究,其余的是针对预后因素、分期以及放疗毒副反应的研究。全文就这数十项研究作一综述,一方面是对浙江省鼻咽癌学科发展的宣传与肯定,另一方面为临床医师合理制定临床治疗策略提供一些参考,也为扩大国内外鼻咽癌学科的交流和发展提供契机。
  • 肝细胞癌患者血清miR-4686表达及意义 下载:38 浏览:451
  • 王小洁 李丽燕 《肿瘤研究》 2020年9期
  • 摘要:
    [目的]探讨miR-4686在肝细胞癌(HCC)患者血清中的表达及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收集57例肝细胞癌患者血清,同时收集慢性乙肝患者32例、健康体检者30例为对照组,RT-qPCR法检测血清中miR-4686的相对表达量,分析miR-4686在HCC、慢性乙肝与正常对照者间的差异;分析miR-4686表达与HCC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mi R-4686在HCC组、慢性乙肝组、正常对照组的表达量分别为3.72±1.03、1.59±0.44、1.37±0.38,HCC组表达水平显著高于慢性乙肝组与正常对照组(P=0.015、0.011),慢性乙肝组与正常对照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73)。miR-4686表达水平与HCC患者分化程度、血管侵犯、TMN分期及APF水平有关(P均<0.05)。[结论] miR-4686在HCC患者血清的表达水平上升,可判断HCC的恶性程度。
加入编委加入审稿人
肿瘤研究  期刊指标
出版年份 2018-2025
发文量 721
访问量 160328
下载量 60589
总被引次数 852
影响因子 1.821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