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研究

文学研究

《文学研究》系开放获取期刊,主要刊登古今文学流派、文学现象、文学创作、文学欣赏及中外文学比较等方面的学术研究论文,以及书评和学术消息等。本刊支持思想创新、学术创新,倡导科学,繁荣学术,集学术性、思想性为一体,旨在给世界范围内的科学家、学者、科研人员提供一个传播、分享和讨论文学领域内不同方向问题与成果的学术交流平台。
ISSN: 3079-1235
qikan12@ccnpub.com
(邮箱投稿时,请说明投稿期刊名)

《文学研究》在线投稿系统

*文章题目:
*作者姓名:
*电子邮箱:
*通讯地址:
*联系方式:

  备      注:

*上传稿件:

支持上传.doc,.docx,.pdf,.txt,.wps文件

投稿须知:

1、审稿结果将于1~7个工作日以邮件告知,请注意查收(包含录用通知书、审稿意见、知网CNKI查重报告)。

2、提交投稿后,若7个工作日之内未接到录用通知,则说明该文章未被录用,请另投他刊。

3、凡投寄本刊稿件,如在内容上有侵权行为或不妥之处,均应文责自负。本刊有权对来稿进行文字编辑、加工和修改,如不同意,请附说明,以便妥善处理。

4、多作者文稿署名时须征得其他作者同意,排好先后次序,通知用稿后不再改动。

5、凡投往本刊稿件一经录用发表,其版权归本刊所有。

6、本刊所刊发的文章将授权中国知网或维普、万方等数据库检索,如作者不同意被收录,请提前申明,未申明者,本刊一律视为同意被收录。

7、请勿一稿多投。



提示文字!

注:我们将于1~7个工作日告知您审稿结果,请耐心等待;

您也可以在官网首页点击“查看投稿进度”输入文章题目,查询稿件实时进程。

左翼作家在“京海之争”中的角色与作用 下载:51 浏览:435
摘要:
长期以来左翼作家被视为"京海之争"中的旁观者,鲁迅"官的帮闲"和"商的帮忙"的观点更是长期被看作对京海各有批判的经典论述。但是本论文通过梳理鲁迅、徐懋庸、胡风、姚雪垠等左翼作家在"京海之争"中的言论,认为左翼作家不仅是这场论争的主要力量,"与其京派也,宁海派"的态度也折射了1930年代左翼文学与海派商业文化某种程度上的融合与共振。
论革命文学论争中的无政府主义文学 下载:47 浏览:407
摘要:
1928年"革命文学"论争的版图中,无政府主义文学对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质疑与批判久被忽略。毛一波、卢剑波、柳絮、张履谦等人站在无政府主义立场批判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实际上是被马克思主义者"代表"的文学,其提倡无产阶级文学的用意是参与文化斗争,它本质上无法成立。无政府主义者在此基础上鼓吹"民众艺术",这种无阶级的多数人的"完全无缺"的艺术是无政府主义者构建的乌托邦,其"霸权"的倾向同样难以抑制。无政府主义者对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展开攻击,既有政治立场的根本差异,更有时代转型和时局大变之际的策略性应对。其意图无非是挽狂澜于既倒,与无产阶级革命文学争夺文化权力。无政府主义文学虽因不合时宜而匆匆落败,但他们的努力与抗争、奋斗与坚守、困顿与迷惘,乃至经验与教训,同样应该成为"革命文学"历史叙事中不可缺少的部分。
鲁迅对朱光潜的批评缘起重考 下载:48 浏览:393
摘要:
对于鲁迅和朱光潜的论争,以往的研究多着眼于他们在政治立场、思想派别、美学观点、治学方法等方面的分歧,鲜少注意到他们都关注青少年的教育问题。正是由于这一共同关注,使他们产生了思想上的交集,也由此引发了鲁迅对朱光潜的不满与批评。从1926年《写在〈坟〉后面》中曲折隐晦的回应,到1933年《"人话"》中虽不点名但溢于言表的反感,再到1935年底《"题未定"草七》中的点名批评,鲁迅对朱光潜的批评经历了从间接到直接、从隐晦到公开的过程。朱光潜的沉默或回避,使两人之间的文字交往无法形成真正意义上知识分子的"对话",而只能以一种曲折、隐晦甚至难以察觉的"潜对话"方式存在。
论鲁迅对中野重治的影响 下载:55 浏览:463
摘要:
在近半个世纪里,中野重治与鲁迅保持着紧密的精神联系。作为一位无产阶级文学家,中野重治将马克思主义与鲁迅的思想和文学很好地结合在一起。鲁迅深化了中野重治的政治与文学观念和人性的政治思想。鲁迅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决不妥协的斗争意志激励着他。鲁迅的著作成为中野重治反省战争和近代日本,批判天皇制,寻求主体重建的重要思想资源,也是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的精神力量。
新诗史上的叶公超 下载:59 浏览:380
摘要:
作为新月派著名批评家的叶公超,在新诗史上也做出了独特贡献。他曾主编《新月》《学文》两大文学刊物,是新月派言论阵地的守将;他曾于清华大学等高校中教授英美文学,培养和提携了大批年轻的诗人、作家和翻译家。尤为重要的是,叶公超高度关注新诗发展,他积极参与新诗理论建设和西方诗学的译介,成为艾略特及其《荒原》汉译的最重要的推动者和阐释者。他对新诗格律等问题的讨论也在现代诗坛上产生了重要影响。
[1/1]

版权所有 © 2025 世纪中文出版社  京ICP备2024086036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