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研究
国学研究
《国学研究》系开放获取期刊,主要刊登有关国文研究、文献学与语言学、经学研究、国史研究、学术评论等文章。本刊支持思想创新、学术创新,倡导科学,繁荣学术,集学术性、思想性为一体,旨在给世界范围内的科学家、学者、科研人员提供一个传播、分享和讨论国学领域内不同方向问题与成果的学术交流平台。

ISSN: 3079-1332

《国学研究》在线投稿系统

*文章题目:
*作者姓名:
*电子邮箱:
*通讯地址:
*联系方式:

  备      注:

*上传稿件:

支持上传.doc,.docx,.pdf,.txt,.wps文件

投稿须知:

1、审稿结果将于1~7个工作日以邮件告知,请注意查收(包含录用通知书、审稿意见、知网CNKI查重报告)。

2、提交投稿后,若7个工作日之内未接到录用通知,则说明该文章未被录用,请另投他刊。

3、凡投寄本刊稿件,如在内容上有侵权行为或不妥之处,均应文责自负。本刊有权对来稿进行文字编辑、加工和修改,如不同意,请附说明,以便妥善处理。

4、多作者文稿署名时须征得其他作者同意,排好先后次序,通知用稿后不再改动。

5、凡投往本刊稿件一经录用发表,其版权归本刊所有。

6、本刊已全文录入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如作者不同意被收录,请提前申明,未申明者,本刊一律视为同意被收录。

7、请勿一稿多投。



提示文字!

注:我们将于1~7个工作日告知您审稿结果,请耐心等待;

您也可以在官网首页点击“查看投稿进度”输入文章题目,查询稿件实时进程。


  • 中国佛教早期译经中的“更出”问题探析 下载:19 浏览:132
  • 张雪松 《国学研究》 2020年6期
  • 摘要:
    更出"是道安在经录时的常用语,用于描述竺法护译经尤多。汤用彤先生认为《道安录》中"更出"是指一部佛教典籍由竺法护自己先后翻译、修订,从而出现了两个不同版本的汉译本。本文则通过大量史料,论证了道安等人使用的"更出",都可以判定为在旧有译本的基础上修订或新译,而且修订者或新译者,与之前的译者绝非同一个人。竺法护的多部"更出",是后人在竺法护原有译本基础上的改治,与前凉张天锡政权组织的译经关系密切。前凉政权灭亡之前,有意收集了多部以往的旧译,并在旧译本的基础上加以修订"更出",故可在较短时间内译出一批佛经,以期在乱世中尽快达到佑国的目的,此与姚秦令鸠摩罗什更出《大品》的情况类似。
  • 祆神还是佛像:释迦牟尼降伏外道造像再论 下载:20 浏览:126
  • 王庆卫 《国学研究》 2020年6期
  • 摘要:
    西安碑林博物馆收藏有一尊释迦牟尼降伏外道造像,根据造像的头光、佛衣样式和铭文字体内容的分析,其刊刻年代约为开元四年至天宝十四载之间。这尊造像的艺术来源有二,一是青州造像中的韩小华造像和粟特人日月组合图案,一是与敦煌西域指日月瑞像相同的母题,二者交互影响形成了此尊造像独具特色的艺术风格。造像左上方和右下方圆轮内的图案表现的分别是祆神密斯拉和祖尔万,总体内涵是佛教降服外道的内容,除了宗教属性之外,后面似乎还隐藏着更为隐晦的政治性色彩。
  • 陶弘景集的书籍史——以方法论层面的重编制作及版本演化为视角 下载:26 浏览:129
  • 刘明 《国学研究》 2020年6期
  • 摘要:
    由于汉魏六朝别集存在六朝旧集和重编本两种成书层次,重编本辑自传世典籍的文本属性决定了它并不具备充分的文学史意义,只是作为物质性版本载体而存在,具有文献学意义。这意味着研究重编本的唐前别集,应将编撰成书、补辑校订、抄写刊印诸角色功能和版本谱系的梳理融为一体。即将触角延伸至典籍文本生成的完整环节中,而非单一的作家作品模式。借鉴西方的书籍史理念,并作为一种方法论引入到重编本别集的研究中,同时根植传统的古典文献语境进行话语体系的改造。初步构拟出作品的著者、书籍的制作者、流传过程中的读者和典籍内容演化的层累性四种术语,著者、制作者和读者具备同等地位的角色功能,典籍的生产和最终定型是三者共同作用的结果,从而改变作家的唯一权威性地位。从作品到典籍不止存在一位制作者,编抄校订刊印和阅读等手段都在发挥作用,使典籍的文本结构呈现出鲜明的层累性。以陶弘景集为个案的考察表明此路径具有一定的适用性,既扩展了传统文献学的研究范畴,也尝试性地构建出基于汉魏六朝集部典籍的中古文学史料学的学术体系。
  • 《左传》“传述”考论 下载:23 浏览:152
  • 郭院林 《国学研究》 2020年6期
  • 摘要:
    《左传》区别于《公羊》《穀梁》的地方恰在于叙事详尽。以往研究虽注意到这一特色,但并没有关注"传述"特色。梳理《左传》,我们可以发现《左传》好以"初"字领起追述。这种叙述模式不受时空限制,时间跨度大,空间位移灵活,形成多维时间向度,补充《春秋》单一直线时间叙述模式。《左传》口述特征表现在三个具体方面:虚构性、讲解性和口语化。早期史官作为"文献"一翼,不仅用文字记录历史,而且凭借记忆传颂往事。春秋时期文化下移,要求史官文胜于质。从"传述"特点的角度入手,可以为《左传》学研究带来更多的创新和思考,有助于我们认识和了解早期历史传播过程与制度,进而深入理解《左传》解经特点和叙事传统,也可以更广阔的的文化背景讨论《左传》"述者"及其与《春秋》的关系。
  • 从《汉律摭遗》看沈家本的古书观 下载:29 浏览:175
  • 杨帅 《国学研究》 2020年5期
  • 摘要:
    如何看待古书一直是文史研究中的重要问题。沈家本先生晚年钩稽史料、详加考订而成《汉律摭遗》,其中蕴含着他对古书审慎的态度。古书非成书于一时一人,流传中多有增减讹误,其中,律法文本又具有很强的时代性。沈先生广辑三十余种历代典籍,提纲挈领,阐明汉律与《晋书·刑法志》《唐律疏议》等的传承关系;寻源探流,明晰律文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沿革;入精入微,对汉律中的条目字句详加考辨。《汉律摭遗》的重要价值不仅在于对汉代律文的辑佚,也是如何看待和使用古籍史料的生动一课。
  • 汉字分化的三种内涵析论 下载:39 浏览:183
  • 陈青 《国学研究》 2020年5期
  • 摘要:
    本文从既有的研究中归纳出"汉字分化"的三种不同内涵,即沈兼士代表的"右文"孳乳的汉字分化,唐兰代表的形体衍生的汉字分化,和裘锡圭代表的职能分散的汉字分化。文章揭示了三者各自的历史来源和理论背景,阐述了三者之间的区别与联系。相关讨论有助于汉字分化概念的明晰化,为汉字分化的研究奠定坚实基础。
  • 西汉用《诗》讽谏后妃外戚考论 下载:35 浏览:198
  • 冯一鸣 《国学研究》 2020年5期
  • 摘要:
    西汉武帝之后,经学兴盛,学术以关注现实、注重实用的特点参与政治斗争,《诗经》学亦是如此。后妃外戚问题是西汉政治史上的关键问题,宣、元、成、哀几朝后宫争宠、外戚擅权之事愈演愈烈,朝臣在上疏奏议中屡屡称引《诗经》针对后妃外戚问题进行讽谏。如王吉、匡衡、谷永、刘向、杜钦等人皆有此类谏疏,立场各不相同,而皆以《诗》学为工具发挥主文谲谏之用。反映了西代经学与政治之间的紧密联系,亦说明了《诗经》在西汉已逐渐蜕变为一个带着高尚道德光环的社会政治工具。
  • 何为源文本? 谁是译者? 如何界定译作?——从译场制度管窥佛经汉译的过程 下载:37 浏览:209
  • 范晶晶 《国学研究》 2020年5期
  • 摘要:
    出于文化交流的需要,古代中国与西方世界都展开了大规模的翻译活动。20世纪以来,西方学界开始对翻译行为进行系统而深入的研究,提出了有关源文本、译者、目的语文本等相关理论,甚至形成了一门独立的学科。相对而言,成体系的翻译研究在中国起步较晚,我们多是借用西方的理论术语与研究框架。然而,由于中西翻译的历史背景大相径庭,这种借鉴固然有助于梳理中国的翻译史,但同时也不免削足适履,遮蔽了中国翻译的独特个性。本文立足于对译场制度下佛经汉译的考察,着重分析"源文本""、译者"及"译作"等三个概念的内涵与外延,试图展现中国古代翻译不同于西方传统的独特实践。
  • 论宋代的“杀人祭鬼” 下载:38 浏览:230
  • 刘泳斯 《国学研究》 2020年4期
  • 摘要:
    宋代文献记录中"杀人祭鬼"宗教异端案件颇多,这些案件多发生在南方地区,当时将这种异端巫术称为"南法"。除了南方蛮夷原始巫术人牲外,宋代商品经济发达,人们希望通过血祭邪神而暴富的心理,也促进了杀人祭鬼的流行。宋代官方力图通过儒释道三教的"教化"去打击"南法"等宗教异端活动,同时又采取了各种法律措施,对宗教异端案件进行严惩,力图标本兼治,将此类案件的发生减少到最低限度。
  • 宋末襄樊围城陷落的一个内部原因——以李曾伯、贾似道关于襄樊战略地位的矛盾为起点 下载:63 浏览:234
  • 曾祥波 《国学研究》 2020年5期
  • 摘要:
    南宋前期襄樊作为京湖战区前线,防务一直被重视。端平三年(1236),襄阳物资城防尽为叛军劫毁,遂被弃守。理宗淳祐十一年(1251)李曾伯恢复襄樊,重视襄樊在京湖战区中的战略地位,这一主张与前任贾似道维持现状、重视鄂州的战略相分歧,引发矛盾。在贾似道的阻挠下,宝祐二年(1254)李曾伯去职,重视襄樊战略地位的措置未能完成。同年,贾似道嫡系吕文德获得京湖战区军事指挥权,恢复了贾似道的主张。宝祐六年(1258)贾似道重返京湖战区主持鄂州会战,开庆元年(1259)鄂州偶然性撤围,给人以鄂州战略成功的假象,贾似道大权独揽,趁机打压清算李曾伯旧部将领。襄樊围城的两个关键事件,李曾伯旧部刘整面临清算、降元献计围襄,高达援襄被贾似道阻止、终以江陵降元,都与此有关。李曾伯与贾似道对襄樊战略地位认识的分歧以及由此带来的矛盾纠葛,是襄樊被围陷落、京湖战区覆灭的内部原因之一。
  • 历史记忆与图像建构——对欧阳修画像的一种考察 下载:50 浏览:217
  • 崔霞 《国学研究》 2020年4期
  • 摘要:
    数量众多、形态各异的欧阳修画像通过互文性共同展示了一位文人的日常形象以及中国肖像画"以形写神"的理念和重视风韵的文化认知。关于欧阳修"目眊""、耳白于面""、唇不著齿"之类的记载只能存在于"集体记忆"而难以立足于"文化记忆"中。欧阳修的画像文本通过采用文字对图像的替代方式在纵向轴和横向轴上进行着内涵建构,并通过与文本内外的"画像赞"的合谋完成了对图像意义传播的锚定。图像是一个公共记忆场所,是文化权力争斗的功德祠,而受众对编码的协商性、对抗性解码使文本保持了相当的开放性。
  • 生死之间——晚清临终诗的多维考察 下载:39 浏览:213
  • 郭文仪 《国学研究》 2020年4期
  • 摘要:
    临终诗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学主题,往往产生于作者在死亡焦虑下的不朽追求。由于临终诗的预期阅读者并不是作者本人,而是生者,因此,作品的写作就成为一场预设有观众的公开告别,不同的创作情境影响了作品的呈现与表达。晚清临终诗的写作与这一时期的社会变局密切相关,其流传与影响也有其叠加性与偶然性。
  • 试论孟子正义战争与和平思想 下载:62 浏览:219
  • 王国良 《国学研究》 2020年4期
  • 摘要:
    孟子一生提倡王道,提倡和平,反对霸道,反对攻城略地的不义战争。他对于推翻暴政、解民倒悬的正义战争,对于平定内乱,恢复和平秩序的吊民伐罪战争表示赞同,并认为"仁者无敌",表现出可贵的理想主义精神。但孟子只考虑战争的正义性,忽略国家规模、军事训练和武器装备,使王道仁政理想难以真正实现。即使实现,可能也要付出沉重代价。总结孟子战争与和平的思维教训,为王道战胜霸道提供可行的途径,对现代国家确立正义的战争观、捍卫世界和平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 《易纬·稽览图》卷上“六日七分”说辨析 下载:54 浏览:218
  • 刘彬 《国学研究》 2020年3期
  • 摘要:
    《易纬》的《稽览图》卷上载有一种"六日七分"卦气说,与《稽览图》卷下和《干元序制记》所载"六日七分"卦气说有诸多不同:其一,前者四时卦各直二至二分当日的八十分之七十三,后者四正卦二十四爻直二十四气;其二,前者起于《坎》,后者起于《坎》,同时起于《中孚》;其三,前者除四正卦外其它六十卦的直日,以《颐》《晋》《井》《大畜》四卦各直五日十四分,其余则直六日七分。后者除四正卦外的其余六十卦,每卦直六日七分
  • 作为对孟子哲学曲解与误读的朱子学 下载:38 浏览:219
  • 洪元植 《国学研究》 2020年3期
  • 摘要:
    朱熹重新发现了被遗忘千百年的孟子,并将其归至孔子正统继承者。但他没有以原有的形式来继承孟子,反而是依据自己的哲学将孟子曲解变形后予以继承。由于朱熹的原因,孟子的民本王道政治论大幅缩水,而他则以一种殷实的道德哲学家的姿态重生,甚至付出了就连道德哲学都被曲解变形的代价。归根究底朱熹确实误读了孟子,并且笔者认为这种误读的相当一部分是属于积极地有意图性的,所以可以将之形容为"创造性误读"。如果不承认或忽略这种误读,孟子与朱熹哲学的界限将变得模糊不清,导致在哲学的世界里既没有孟子也没有朱熹的结果。
  • 《易纬·稽览图》卷上“六日七分”说辨析 下载:39 浏览:217
  • 刘彬 《国学研究》 2020年3期
  • 摘要:
    《易纬》的《稽览图》卷上载有一种"六日七分"卦气说,与《稽览图》卷下和《干元序制记》所载"六日七分"卦气说有诸多不同:其一,前者四时卦各直二至二分当日的八十分之七十三,后者四正卦二十四爻直二十四气;其二,前者起于《坎》,后者起于《坎》,同时起于《中孚》;其三,前者除四正卦外其它六十卦的直日,以《颐》《晋》《井》《大畜》四卦各直五日十四分,其余则直六日七分。后者除四正卦外的其余六十卦,每卦直六日七分。
加入编委加入审稿人
国学研究  期刊指标
出版年份 2018-2025
发文量 679
访问量 106258
下载量 11621
总被引次数 207
影响因子 0.371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