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儿科杂志
中国儿科杂志
《中国儿科杂志》系开放获取期刊,主要刊登儿科医学领域的新理论、新成果、新方法、新技术及成熟的临床经验的相关论文。本刊支持思想创新、学术创新,倡导科学,繁荣学术,集学术性、思想性为一体,旨在给世界范围内的科学家、学者、科研人员提供一个传播、分享和讨论儿科医学领域内不同方向问题与成果交流的学术平台。

ISSN: 3078-9885

《中国儿科杂志》在线投稿系统

*文章题目:
*作者姓名:
*电子邮箱:
*通讯地址:
*联系方式:

  备      注:

*上传稿件:

支持上传.doc,.docx,.pdf,.txt,.wps文件

投稿须知:

1、审稿结果将于1~7个工作日以邮件告知,请注意查收(包含录用通知书、审稿意见、知网CNKI查重报告)。

2、提交投稿后,若7个工作日之内未接到录用通知,则说明该文章未被录用,请另投他刊。

3、凡投寄本刊稿件,如在内容上有侵权行为或不妥之处,均应文责自负。本刊有权对来稿进行文字编辑、加工和修改,如不同意,请附说明,以便妥善处理。

4、多作者文稿署名时须征得其他作者同意,排好先后次序,通知用稿后不再改动。

5、凡投往本刊稿件一经录用发表,其版权归本刊所有。

6、本刊已全文录入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如作者不同意被收录,请提前申明,未申明者,本刊一律视为同意被收录。

7、请勿一稿多投。



提示文字!

注:我们将于1~7个工作日告知您审稿结果,请耐心等待;

您也可以在官网首页点击“查看投稿进度”输入文章题目,查询稿件实时进程。

  • 儿童肥胖相关肾病 下载:14 浏览:152
  • 阳海平 李秋 《中国儿科杂志》 2018年4期
  • 摘要:
    随着儿童超重/肥胖在世界范围内发病率逐渐增高,肥胖相关肾病(ORG)越来越受到儿童肾脏专科医师的关注。ORG早期表现为蛋白尿、肾小球肥大,后期可出现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和肾功能下降,如不及时干预,可呈慢性进行性进展,最终部分将发展至终末期肾病。文章从ORG发病机制(包括肾脏血流动力学、神经体液、脂代谢紊乱及其介导代谢性炎症等方面)、临床与病理特征、诊断与鉴别诊断、治疗策略等方面的最新进展做系统总结。
  • 线粒体相关性肾脏病的认识 下载:25 浏览:260
  • 张爱华 车若琛 《中国儿科杂志》 2018年4期
  • 摘要:
    线粒体功能障碍在肾脏疾病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线粒体相关性肾脏病可分为遗传性线粒体细胞病累及肾脏和获得性线粒体功能障碍所致的肾脏疾病。遗传性线粒体细胞病主要包括线粒体DNA(mtDNA)点突变、片段缺失重组、线粒体拷贝数缺失及编码线粒体呼吸链的核基因突变。获得性线粒体功能障碍是由于各种不良诱因影响下线粒体出现氧化磷酸化功能障碍、mtDNA拷贝数减少等表现。上述两种情况最终导致肾小球足细胞、肾小管上皮细胞、肾间质病变,以及肾囊性变和肾肿瘤发生。目前尚缺乏针对线粒体细胞病的有效治疗方法,基因治疗和抑制线粒体功能障碍是潜在的研究热点。
  • 肾小管疾病的早期诊断 下载:31 浏览:323
  • 王晶晶 毛建华 《中国儿科杂志》 2018年4期
  • 摘要:
    遗传性肾小管疾病起病隐匿,发病率较低,临床对这类疾病认识往往有所不足,检验手段尚不规范,容易造成漏诊、误诊。遗传性肾小管疾病常见的临床表现主要为低钾血症、高钙尿症、多饮多尿、佝偻病、生长发育落后等,如不及时治疗,一旦出现肾功能受累,可进展至晚期,病损呈不可逆性改变。文章重点介绍部分常见的遗传性肾小管疾病,强调详细询问病史、重视肾小管功能系列的实验室检查以及与高钙尿症相关的肾小管疾病的诊断思路。临床医师需重视肾小管疾病的早期诊断,从而早期干预,改善预后。
  • 急性肾损伤与早期诊断生物标志物 下载:24 浏览:261
  • 李艳红1,2 方芳2 《中国儿科杂志》 2018年4期
  • 摘要:
    急性肾损伤(acute kidney injury,AKI)是一种临床常见的综合征。目前国内外临床上对肾损伤的评估仍然依赖于血肌酐和尿量的变化,缺乏有效的生物标志物来早期识别,导致治疗延迟,AKI病死率居高不下。寻找理想的生物标志物,实现AKI早期诊治是亟待解决的临床实际问题。儿童AKI与成人相比具有一定特殊性,已发现的AKI生物学标志物是否适用于儿童及新生儿尚需进一步验证。文章通过对颇具儿科临床应用前景的几种AKI生物标志物及其作为早期识别AKI标志物的优点和局限性进行综述,为儿童AKI的早期诊断提供方向。
  • 儿童周期热-阿弗他口炎-咽炎-淋巴结炎 下载:24 浏览:257
  • 张志勇 赵晓东 《中国儿科杂志》 2018年3期
  • 摘要:
    周期热-阿弗他口炎-咽炎-淋巴结炎(pediatric fever,aphthous stomatitis,pharyngitis and adenitis,PFAPA)是儿童期最常见的周期性发热性疾病。典型病例往往5岁前起病,具有周期性发热、阿弗他口炎、咽炎和淋巴结炎等临床表现。目前PFAPA发病机制尚不清楚,天然免疫反应和T细胞活化异常可能是主要病因。地中海热基因突变可改变PFAPA病情。诊断标准除了传统的临床症状和体征外,需要重视生物学指标,如C反应蛋白、维生素D、CD64、CXC趋化因子配体10(CXCL10)及其他非特异的炎症因子。由于PFAPA具有自限性,目前尚无公认的确切治疗方案。PFAPA治疗包括单剂糖皮质激素、扁桃体切除术及白细胞介素(IL)-1抑制剂等,治疗选择需要个体化。未来需要通过更大样本研究,探索PFAPA遗传学背景及特异的生物学标志,规范PFAPA诊治过程,提高患儿生活质量。
  • 冷炎素相关周期热综合征 下载:24 浏览:257
  • 宋红梅 《中国儿科杂志》 2018年3期
  • 摘要:
    冷炎素相关周期热综合征(CAPS)也称为冷炎素病,包括3种疾病:家族性寒冷性自身炎症综合征(FCAS)、Muckle-Wells综合征(MWS)、新生儿多系统炎性疾病或慢性婴儿神经皮肤关节综合征(NOMID/CINCA)。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基因位于染色体1q44的NLRP3,也称为CIAS1,编码细胞内NOD样受体(NLRs)家族成员之一的NALP3,即cryopyrin。其临床特征是反复发作的多系统炎症,主要表现为发热、关节痛及荨麻疹,可累及皮肤、肌肉、骨骼、关节、眼、耳以及中枢神经系统,3种亚型的病情从轻到重分别为FCAS、MWS和NOMID/CINCA;白细胞介素(IL)-1抑制剂可有效地控制病情进展,应尽早应用。
  • 2416名0~14岁健康儿童血清25-羟基维生素D水平分析 下载:13 浏览:149
  • 袁静1 祝明2 赵旭生3 刘韵3 《中国儿科杂志》 2018年3期
  • 摘要:
    目的了解沈阳地区0~14岁健康儿童血清25-羟基维生素D[25(OH)D]水平现状。方法收集2016年1月至2016年12月2416名在沈阳市皇姑区妇幼保健所儿童保健门诊体检的0~14岁健康儿童为研究对象,采用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检测血清25(OH)D水平,采用SPSS19.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 2416名儿童血清25(OH)D水平为(24.63±10.74)μg/L,其中血清25(OH)D缺乏占18.6%,不足占16.7%,适宜占64.7%。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血清25(OH)D水平呈下降趋势,其中>5岁儿童血清25(OH)不足或者缺乏的比例高达62.5%。儿童血清25(OH)D水平分布8月、9月最高,3月、4月最低。结论沈阳市0~5岁儿童血清25(OH)D水平较好,5岁以上儿童普遍存在血清25(OH)D水平缺乏或不足,应重视这一年龄段儿童的维生素D营养水平;儿童血清25(OH)D水平随季节变化显著,应注重科学合理补充。
  • 地高辛对非霍奇金淋巴瘤raji细胞侵袭能力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 下载:24 浏览:258
  • 侯媛媛 江莲 张文婷 刘翠萍 《中国儿科杂志》 2018年3期
  • 摘要:
    目的了解强心苷类药物地高辛对非霍奇金淋巴瘤raji细胞侵袭能力的影响,并对其作用机制进行初步探讨。方法选取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病理科2010年10月至2013年12月手术切除的非霍奇金淋巴瘤组织标本30例,采用免疫组化S-P方法检测非霍奇金淋巴瘤T淋巴瘤侵袭转移诱导因子1(Tiam-1)及Ras相关的C3肉毒素底物1(Rac-1)蛋白表达情况;通过细胞侵袭实验以及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技术检测不同浓度地高辛作用于raji细胞后Tiam-1、Rac-1表达水平变化。结果免疫组化结果显示,非霍奇金淋巴瘤中Tiam-1蛋白染色阳性率(70%)及Rac-1蛋白染色阳性率(73.33%)均高于正常淋巴结组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分析结果显示,Tiam-1及Rac-1具有相关性,相关系数r=0.757(P<0.01)。细胞侵袭实验结果显示,不同浓度组地高辛作用raji细胞48 h后,随着作用浓度的增加侵袭率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实时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不同浓度的地高辛分别作用于raji细胞48 h,各组之间Tiam-1及Rac-1的相对表达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随着作用浓度的增加相对表达量降低。结论强心苷类药物地高辛可通过调节Tiam-1及Rac-1因子的表达对淋巴瘤侵袭及转移起到一定抑制作用。 还原
  • 儿童代谢综合征与原发性高血压靶器官损害的关系 下载:24 浏览:260
  • 林瑶1 石琳1 米杰2 孟玲慧3 陆萍1 刘杨1 张圆圆1 张明明1 丛晓辉1 《中国儿科杂志》 2018年3期
  • 摘要:
    目的探讨儿童代谢综合征与原发性高血压靶器官损害的关系。方法对2007年1月至2015年12月在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确诊的165例原发性高血压的10岁及10岁以上患儿进行靶器官损害的评估,并将其分为代谢综合征组(58例)和无代谢综合征组(107例),比较两组患儿靶器官损害的情况,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165例患儿中,58例(35.2%)合并代谢综合征。代谢综合征组和无代谢综合征组总的靶器官损害发生率分别为84.5%(49/58)和60.7%(65/107),心脏损害发生率分别为48.3%(28/58)和30.8%(33/10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糖耐量受损者靶器官损害发生率为86.1%(31/36),明显高于血糖正常者64.3%(83/12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应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代谢综合征、病程>6个月和平均舒张压≥80 mmHg(1 mm Hg=0.133 kPa)是靶器官损害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儿童原发性高血压合并代谢综合征者发生靶器官损害概率明显高于无代谢综合征者,是靶器官损害的独立危险因素;对于原发性高血压患儿常规进行糖代谢等代谢指标检测利于早期发现靶器官损害,以采取有效干预措施。 还原
  • 蛋白酶体相关自身炎症综合征研究进展 下载:14 浏览:153
  • 徐莉 唐雪梅 《中国儿科杂志》 2018年2期
  • 摘要:
    随着对自身炎症性疾病研究的不断深入,近年来发现了由蛋白酶体基因突变所致的一系列临床综合征,包括中条-西村综合征、伴脂肪代谢障碍的日本炎症综合征、关节挛缩-肌萎缩-小细胞贫血-脂膜炎相关脂营养不良综合征以及慢性非典型中性粒细胞性皮炎伴脂营养不良和发热。这类疾病统称为蛋白酶体相关自身炎症综合征或蛋白酶体病。与目前已知的由白细胞介素(IL)-1介导的自身炎症性疾病相比,蛋白酶体相关自身炎症综合征的基因突变导致蛋白酶体功能障碍、Ⅰ型干扰素(IFN)持续产生,且对IL-1抑制剂的治疗无反应。针对IFN途径的JAK1/JAK2抑制剂可望为这类患者带来疗效。
  • Aicardi-Goutières综合征 下载:14 浏览:158
  • 何庭艳 杨军 《中国儿科杂志》 2018年2期
  • 摘要:
    Aicardi-Goutières综合征(AGS)是一组罕见的以神经系统及皮肤受累为主的遗传性疾病,主要临床特征包括颅内多发钙化灶、脑白质病变、脑脊液(CSF)慢性淋巴细胞增多症和冻疮样皮损。至今已发现7个AGS致病基因,包括TREX1、RNASEH2B、RNASEH2C、RNASEH2A、SAMHD1、ADAR1和IFIH1基因。文章全面论述了AGS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辅助检查、诊断及鉴别诊断、治疗进展及预后。
  • 儿童Blau综合征研究进展 下载:31 浏览:325
  • 李彩凤 《中国儿科杂志》 2018年2期
  • 摘要:
    Blau综合征是由NOD2基因突变导致的单基因遗传病。多于5岁前发病。典型临床表现为肉芽肿性关节炎、皮疹及虹膜睫状体炎三联征,此外可有大动脉炎及肝、脾和肾脏的肉芽肿。Blau综合征诊断需行皮肤或滑膜病理活检。NOD2基因突变可确诊本病。治疗选择糖皮质激素、非甾体类抗炎药和免疫抑制剂,合并虹膜睫状体炎和大动脉炎者应尽早应用肿瘤坏死因子(TNF)-α抑制剂改善病情和预后。
  • 甲羟戊酸激酶缺乏症 下载:14 浏览:158
  • 杨军 翁若航 《中国儿科杂志》 2018年2期
  • 摘要:
    甲羟戊酸激酶缺乏症(MKD)是一种罕见的自身炎症性疾病,属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根据甲羟戊酸激酶(MVK)活性和临床表现不同,MKD又分高Ig D伴周期性发热综合征(HIDS)和甲羟戊酸尿症(MA)两种亚型。文章系统阐述MKD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标准、治疗原则及预后,以提高临床医生对疾病的认识。
  • 儿童炎症性肠病与免疫缺陷 下载:24 浏览:255
  • 孙利 李一帆 《中国儿科杂志》 2018年1期
  • 摘要:
    炎症性肠病(IBD)是指原因不明的一组慢性非特异性、反复发作的肠道炎症性疾病。儿童IBD的发病率在过去的50年里明显增高。一般将发病年龄<6岁的IBD称为极早发IBD(VEO-IBD),占儿童IBD的4%10%。VEO-IBD被认为与遗传因素相关性更大,单基因突变检出率更高。该部分具有单基因突变的VEO-IBD,其受累基因很多归为原发性免疫缺陷病。这些基因缺陷导致固有免疫、适应性免疫、上皮屏障等多方面功能损伤,从而导致VEO-IBD的发生。由于不同类型原发性免疫缺陷病合并IBD的治疗手段及预后有所不同,可通过基因测序技术实现早期诊断,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从而实现早期干预,改善患者的预后。
  • 蛋白酶体相关自身炎症综合征研究进展 下载:14 浏览:151
  • 徐莉 唐雪梅 《中国儿科杂志》 2018年1期
  • 摘要:
    随着对自身炎症性疾病研究的不断深入,近年来发现了由蛋白酶体基因突变所致的一系列临床综合征,包括中条-西村综合征、伴脂肪代谢障碍的日本炎症综合征、关节挛缩-肌萎缩-小细胞贫血-脂膜炎相关脂营养不良综合征以及慢性非典型中性粒细胞性皮炎伴脂营养不良和发热。这类疾病统称为蛋白酶体相关自身炎症综合征或蛋白酶体病。与目前已知的由白细胞介素(IL)-1介导的自身炎症性疾病相比,蛋白酶体相关自身炎症综合征的基因突变导致蛋白酶体功能障碍、Ⅰ型干扰素(IFN)持续产生,且对IL-1抑制剂的治疗无反应。针对IFN途径的JAK1/JAK2抑制剂可望为这类患者带来疗效。
  • 儿童Blau综合征研究进展 下载:25 浏览:263
  • 李彩凤 《中国儿科杂志》 2018年1期
  • 摘要:
    Blau综合征是由NOD2基因突变导致的单基因遗传病。多于5岁前发病。典型临床表现为肉芽肿性关节炎、皮疹及虹膜睫状体炎三联征,此外可有大动脉炎及肝、脾和肾脏的肉芽肿。Blau综合征诊断需行皮肤或滑膜病理活检。NOD2基因突变可确诊本病。治疗选择糖皮质激素、非甾体类抗炎药和免疫抑制剂,合并虹膜睫状体炎和大动脉炎者应尽早应用肿瘤坏死因子(TNF)-α抑制剂改善病情和预后。
加入编委加入审稿人
中国儿科杂志  期刊指标
出版年份 2018-2025
发文量 720
访问量 140632
下载量 49623
总被引次数 492
影响因子 0.991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