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艺术研究
中国艺术研究
《中国艺术研究》系开放获取期刊,主要刊登美术、设计、音乐、表演、艺术教育以及艺术史论等领域的研究论文。本刊支持思想创新、学术创新,倡导科学,繁荣学术,集学术性、思想性为一体,旨在给世界范围内的科学家、学者、科研人员提供一个传播、分享和讨论该领域内不同方向问题与成果的学术交流平台。

ISSN: 3079-1251

《中国艺术研究》在线投稿系统

*文章题目:
*作者姓名:
*电子邮箱:
*通讯地址:
*联系方式:

  备      注:

*上传稿件:

支持上传.doc,.docx,.pdf,.txt,.wps文件

投稿须知:

1、审稿结果将于1~7个工作日以邮件告知,请注意查收(包含录用通知书、审稿意见、知网CNKI查重报告)。

2、提交投稿后,若7个工作日之内未接到录用通知,则说明该文章未被录用,请另投他刊。

3、凡投寄本刊稿件,如在内容上有侵权行为或不妥之处,均应文责自负。本刊有权对来稿进行文字编辑、加工和修改,如不同意,请附说明,以便妥善处理。

4、多作者文稿署名时须征得其他作者同意,排好先后次序,通知用稿后不再改动。

5、凡投往本刊稿件一经录用发表,其版权归本刊所有。

6、本刊已全文录入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如作者不同意被收录,请提前申明,未申明者,本刊一律视为同意被收录。

7、请勿一稿多投。



提示文字!

注:我们将于1~7个工作日告知您审稿结果,请耐心等待;

您也可以在官网首页点击“查看投稿进度”输入文章题目,查询稿件实时进程。

  • 2017年“艺术与科学”对话现状概述 下载:93 浏览:502
  • 张雪荣 《中国艺术研究》 2018年2期
  • 摘要:
    2017年,"艺术与科学"对话的相关主题论坛和研讨会频繁召开。究其原因,宏观层面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无论经济、政治、科技以及文化上都给予社会各层面稳定发展的保障;微观层面上,从社会各阶层的个人到高校、科研院所,都积极响应国家政策,遵从人们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从自身诉求"意义化生存"和"文明化生活"的探索做起,期望从艺术上寻求自我拯救。随着人工智能等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人们思考"人工智能(AI)艺术"会不会成为新的艺术种类的同时,认为艺术边界的界桩确立应该以守候艺术本体为方法论。对这一年度"艺术与科学"的对话现状研究,让我们明确现阶段除了将研究重点放在"科学对艺术的影响作用"上,还可以放在"艺术对科学的启示"上;未来需要深刻探讨"艺术与科学综合性跨学科的学科群"建设和发展问题,需要思考"科学技术"与"艺术教育"两者如何相辅相成地发展下去。
  • 展示秀与表现真的景观变化——2017年中国艺术审美变化现象的考察 下载:95 浏览:503
  • 周星1,2,3 《中国艺术研究》 2018年2期
  • 摘要:
    2017年中国艺术伴随着国力强盛和文化发展的良好态势而不断进展,但也处在从既往转折向"新时代"局面变化的过程中,呈现出一种微妙的景观。考察2017年中国艺术审美的状态,基于市场需要而形成的常年性的"秀"的意识,依然影响着其艺术多层面的正反向的调整,人心期望超越单一的艺术秀,而促进真实景观发展的需要,也逐渐和时代文化与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合流,推动着正向的艺术文化发展局面出现。分析处在过渡阶段的2017年的中国艺术表现,修正其未来发展方向,即满足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愿望更好实现,让艺术审美成为艺术创造根本性的需要,正是国家艺术文化面临的任务。
  • 人类学视野下的新加坡华语话剧 下载:97 浏览:499
  • 康海玲 《中国艺术研究》 2018年2期
  • 摘要:
    新加坡华语话剧从中国传入,已经有一个世纪左右的历史。作为新加坡华侨华人的精神家园,华语话剧在其发展过程中,一方面保留"中华性",一方面还必然走上一条"本土化"的主体重建的道路,以一种崭新的姿态生存于新加坡多元的文化版图中。华语话剧在新加坡处于一种被边缘化的境地,其可持续性发展是新加坡华人文化权诉求的结果。
  • “一带一路”背景下云南话剧的坚守与突围 下载:95 浏览:498
  • 杨军 《中国艺术研究》 2018年2期
  • 摘要:
    回顾云南现代话剧运动和当代话剧发展的100多年历程,从20世纪之交风起云涌的社会改良运动,到抗战烽火中蓬勃的爱国救亡,云南话剧从来都是"边地"与"前沿"的共生体。在今天"一带一路"的文化建设之路上,云南地理和文化的特殊区位使其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凸显,历史再次给云南话剧开启了"看世界"的新视角和新高度,"坚守与突围"成为云南话剧在新时代光荣的双重使命。
  • 现代中国戏剧发展的两个基本问题 下载:92 浏览:498
  • 吴戈1,2,3 《中国艺术研究》 2018年2期
  • 摘要:
    现代中国戏剧的发展处在"西学东渐"的客观历史背景下,也处在"寻找良方,求变图存"的主观意愿当中,所以一开始就站在文化发展关系节点上的"传统性与现代化""民族性与国际化"就成为现代中国戏剧发展的两个基本问题。传统性与现代化是一定时间维度上的文化发展问题,民族性与国际化是一个空间领域里的文化关系问题。时间维度上的中国戏剧发展有守成中的嬗变,空间关系上的中国戏剧与外国戏剧有交流中的自我意识觉醒和自我定位的要求,而这种嬗变、觉醒和要求又是在不同的文化背景和历史语境下彰显的。
  • 21世纪以来“抗战剧”热播折射出的电视剧热点与难点 下载:96 浏览:497
  • 许建华 欧阳宏生 《中国艺术研究》 2018年1期
  • 摘要:
    21世纪以来,"抗战剧"从不温不火到热得发烫,经历了两波一折得失相伴的发展历程。通过纵向与横向的比较,可以看出"抗战剧"持续火热的主要原因是在题材领域不断深入开掘,塑造了许多个性突出的英雄人物,以多样的叙事模式持续激起观众的收视热情。这也是所有不同种类的电视剧的热点所在。同时,历史与战争题材的电视剧又是所有类型电视剧的热点聚焦之处。而电视剧如何平衡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的关系,如何通过其娱乐功能来彰显社会价值与审美价值,又是电视剧创作的难点所在。
  • 对抗与争议——2000年前后韩国电影历史叙述的一种动力机制 下载:98 浏览:502
  • 李道新 《中国艺术研究》 2018年1期
  • 摘要:
    公元2000年前后是韩国电影100年的特殊节点,在此前后兴起的电影史写作热潮,是韩国电影史研究中不可多得的重要成就。对2000年前后韩国电影历史叙述的考察,主要建立在由韩国电影史学者撰写、并被翻译成中文的韩国电影史著述的基础之上。在全球及东亚视野里,韩国电影的历史叙述,倾向于正视因历史和现实造成的创伤记忆、分断焦虑与抗争格局,主要通过殖民/反殖民、分裂/统一以及全球/在地等二元对立的叙述框架和历史分期,因应一个世纪以来激荡在韩国社会的民族主义思潮和民主主义运动,在解放与开放的史论结构中,纳入有关历史叙述的对抗与争议的动力机制,进而呈现出韩国电影史之于其他各国电影史的独特性与差异性。
  • 何谓中国故事:电影与国家形象建构的观念辨析 下载:95 浏览:500
  • 杨乘虎1 高云2 《中国艺术研究》 2018年1期
  • 摘要:
    讲好中国故事,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情状,是树立良好国家形象、提升我国文化影响力的战略需求,更是彰显大国文化责任、捍卫国家文化安全、增强国际话语权、重构世界文化版图、提升文化引领力的国家使命。中国故事由中国面貌、中国气质、中国价值三层内涵构成,外化为特色性、积极性、共享性的国家形象,体现为中国面貌在面孔展示与身体表演中的文化意涵,中国气质之于地域情境与中国历史文化的呈现,中国价值在价值底线控制与价值空间拓展中的文化共识。
  • 2017年中国当代艺术展览前沿概述 下载:91 浏览:504
  • 李岩 《中国艺术研究》 2018年1期
  • 摘要:
    2017年,在中国这个活跃的艺术大舞台上,"重头戏""一个人的艺术史""世界的中国展览馆""现代艺术家的当代对话""赶集双年展""艺术家·女性""世界终归是他们的"等各类当代艺术展览一如既往地活跃,继续呈现出艺术主体多元与艺术形式多样的整体状态。当代艺术是由具有开放的态度、普适价值观、明确的艺术观点、不受艺术形式的束缚、尝试艺术语言不断向外延展的艺术家的艺术作品、艺术展览、艺术行为等组成的。就2017年中国当代艺术展览的整体风貌来分析,中国当代艺术已经渐渐寻找到了立足本土、对话世界的方式,慢慢地脱离了"迷茫与焦虑"的时期,呈现出了逐步沉积、稳定发展的趋势。
  • 2017年数字技术在影视艺术中的博弈与融合发展探析——关于艺术边界的思考 下载:97 浏览:510
  • 林磊 《中国艺术研究》 2018年1期
  • 摘要:
    技术的发展一直以来都为影视艺术带来或多或少的美学革新与观念建构影响。2017年,随着数字技术的进一步深化发展,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弹幕等新兴技术的探索实践,使得影视艺术的"互动性"得以实现或进一步增强。数字技术的革新为我们带来的,是一种影视艺术边界被打破与拓展的新的可能性。就艺术审美的"心理距离说"而言,VR、AR等沉浸式数字技术的运用,并不一定会剥夺影视艺术给人们带来的审美"距离",反而能够使人们以新的技术去选择和创造更多不同的"距离化"审美体验。由此,我们以一种新的视角进行了一种未来影视的美学观念更新与创作发展的新的理论探索。
加入编委加入审稿人
中国艺术研究  期刊指标
出版年份 2018-2025
发文量 711
访问量 150324
下载量 63257
总被引次数 562
影响因子 1.302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