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艺术研究
中国艺术研究
《中国艺术研究》系开放获取期刊,主要刊登美术、设计、音乐、表演、艺术教育以及艺术史论等领域的研究论文。本刊支持思想创新、学术创新,倡导科学,繁荣学术,集学术性、思想性为一体,旨在给世界范围内的科学家、学者、科研人员提供一个传播、分享和讨论该领域内不同方向问题与成果的学术交流平台。

ISSN: 3079-1251

《中国艺术研究》在线投稿系统

*文章题目:
*作者姓名:
*电子邮箱:
*通讯地址:
*联系方式:

  备      注:

*上传稿件:

支持上传.doc,.docx,.pdf,.txt,.wps文件

投稿须知:

1、审稿结果将于1~7个工作日以邮件告知,请注意查收(包含录用通知书、审稿意见、知网CNKI查重报告)。

2、提交投稿后,若7个工作日之内未接到录用通知,则说明该文章未被录用,请另投他刊。

3、凡投寄本刊稿件,如在内容上有侵权行为或不妥之处,均应文责自负。本刊有权对来稿进行文字编辑、加工和修改,如不同意,请附说明,以便妥善处理。

4、多作者文稿署名时须征得其他作者同意,排好先后次序,通知用稿后不再改动。

5、凡投往本刊稿件一经录用发表,其版权归本刊所有。

6、本刊已全文录入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如作者不同意被收录,请提前申明,未申明者,本刊一律视为同意被收录。

7、请勿一稿多投。



提示文字!

注:我们将于1~7个工作日告知您审稿结果,请耐心等待;

您也可以在官网首页点击“查看投稿进度”输入文章题目,查询稿件实时进程。


  • 中国古代艺术接受理论的构建:基于命题的视角 下载:31 浏览:319
  • 陈仕国1,2 王廷信3 《中国艺术研究》 2020年12期
  • 摘要:
    中国古代艺术接受理论存在大量的命题,因而可以对其建构起以命题进行理论阐释的模式。命题对于古代艺术接受理论的构建举足轻重,具有独特的阐释功能。因此,将方法论切入命题层面的思考,针对"夫乐有适""心亦有适"的接受心理命题、"知人论世""以意逆志"的接受方法命题、"以我观物""以物观物"的接受思维命题、"澄怀味象""神与物游"的接受境界命题予以梳理与阐释,不仅可以呈现古代艺术接受理论的一些新概念,而且体现了对古代艺术接受理论批评方法的某种新思考。这些命题的内涵与功能虽各存差异,却存在密切的关联性,即均与艺术接受主体的"心"相关。因此,这项居于命题视角的研究,对构建古代艺术接受理论具有重要的意义与价值。
  • 艺术史的德语化:历史进程、思想奠基与逻辑构造 下载:30 浏览:311
  • 刘毅1 许艳凤2 《中国艺术研究》 2020年12期
  • 摘要:
    19世纪初,伴随德语国家的思想演进,艺术史学术中心发生转移,并开启所谓艺术史的"德语化"进程。这不仅促使德语成为艺术史的主要书写语言,而且,从最根本的层面上,更新了传统艺术史的知识系统、方法论基础与观念框架,塑造出具有现代学科属性的新德语艺术史范式。回顾艺术史德语化的进程,考察以艺术为根本的科学学科是如何通过理论示范、实践应用以及相应的修整与完善而逐步建设起来的,对中国艺术学理论的学科建设有极其重要的借鉴意义。
  • 电影工业美学视野下华语歌舞片类型建构的困境与策略 下载:27 浏览:319
  • 刘祎祎1,2 《中国艺术研究》 2020年12期
  • 摘要:
    21世纪以来,华语电影多种类型蓬勃发展,但歌舞片却反常地呈现出失语的态势。华语歌舞片存在着美学与工业双重维度下的缺陷与不足。与歌舞片发展态势良好的好莱坞歌舞片进行对比,当前华语歌舞片在类型演进过程中有着巨大的提升空间。就美学建构而言,华语歌舞片的制作应依循电影工业美学理论,遵循工业美学的几个重要原则:"常人之美"与"个性之美"共存、"类型化"与"作者化"共建、"制片人中心制"与"体制内作者"共谋。在中国电影向市场化和产业化转型的进程中,为促进华语歌舞片类型的发展,就应该如此进行其新形态与新机制的建构,从而发掘出歌舞片类型自身的潜在美学魅力、人文关怀和商业价值。
  • 中华传统艺术的组织传承生态建构 下载:31 浏览:306
  • 吴衍发1 王廷信2 《中国艺术研究》 2020年12期
  • 摘要:
    中华传统艺术的组织传承就是从组织层面来考察其当代传承的基本问题。新时期文化生态环境的深刻变化为传统艺术的当代传承带来重大的历史机遇,但传承生态欠佳的问题现状又使其面临许多传承危机。传统艺术的传承生态问题系统全面解决的关键在于为其创设与国家关键领域相关联的共生机制,使其在相互关联和支撑的过程中得到传承和发展。共生理论立足系统论,揭示一种非均衡、多样态的资源依赖、生存依靠和结构依存的共生进化规则和发展机制,为传统艺术的传承生态建构提供新的视角和理论依据。围绕传统艺术传承实践与人们生产生活的关联性,从教育、保护、产业、传播、消费等领域探寻其组织传承问题,可为传统艺术融入当代社会国民生活体系找到可靠路径。
  • 艺术学理论与文化产业的学科互渗现象刍议 下载:25 浏览:318
  • 宗祖盼 《中国艺术研究》 2020年12期
  • 摘要:
    艺术学"升门"以来,艺术学理论与文化产业的学科互渗成为一种新的现象。艺术学理论介入文化产业具有特殊的中国语境:艺术理论家以批评的姿态入场,形成了一支相对独立的研究队伍;文化产业改变了艺术的存在形态,成为当代艺术学理论拓展的一个分支;文化产业的文化本位原则,唤起艺术学界更多的人文关怀。在艺术学理论视域下,文化产业研究与艺术史、艺术理论与艺术批评之间可以相互渗透,由此衍生出文化产业史、论、评的学科体系。在这个过程中,需要突破"圈地"思维,树立"新文科"观念,形成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平衡理论与实践的关系。
  • 滇剧“竹派”艺术的发展与特征 下载:29 浏览:304
  • 吴戈1,2,3 《中国艺术研究》 2020年11期
  • 摘要:
    滇剧"竹派"艺术发展于"守成"与"创格"的辩证关系运动中,创立和流传时间将近百年。从滇剧"竹派"形成之前到"竹派"艺术在云南的流传和影响,其转益多师、跨界拓展的发展模式,使其获得了更强的发展能力,具备了更丰富的内涵,这既是滇剧"竹派"的艺术追求,也是其成就的支点。"竹派"传承,历经三代,其艺术特点在传承发展中的表现主要有:"竹派"旦角艺术、三代传承人对滇剧声腔的改造创新、行腔的"滇腔滇调"和念白的"滇声滇韵"。
  • 万象贞滇剧演唱艺术风格特征 下载:31 浏览:308
  • 赵嘉禄 《中国艺术研究》 2020年11期
  • 摘要:
    万象贞是云南著名滇剧表演艺术家,她师从滇剧"竹派"艺术创始人张禹卿先生,专攻花旦、闺门旦、青衣。她的表演艺术源于"竹派",又博采众长,融会贯通,自成一体,继承和发展了滇剧旦角演唱艺术,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演唱艺术风格。她增加真声成分真假声相结合的唱法,新颖而又富于地方特色剧种风格的唱腔,字正腔圆、润腔技巧颇高的演唱功力,以韵白为主兼有软讲的念白,以声传情、以情感人,塑造出了滇剧舞台上一个个鲜活的艺术形象。
  • 当代岭南舞蹈审美现代性阐析 下载:24 浏览:301
  • 仝妍 王情 《中国艺术研究》 2020年11期
  • 摘要:
    审美现代性在中国的后发性发展与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进程有着内在的一致性,并呈现出不同于西方的特异性。中国审美现代性的建构不仅影响了当代艺术的审美范式,同时也影响了不同区域、不同民族传统文化的当代表达。当代岭南舞蹈以传统舞蹈为根基,在动态发展中形成其独特的区域性审美现代性经验,展现出中国民族舞蹈文化的历史性与多样性。作为时代审美精神与意识,审美现代性在精神价值层面的不断丰富与发展,推动了岭南舞蹈的风格流派以及当代岭南舞蹈文化艺术共同体的构建。
  • “民族身体”的想象性重塑 下载:31 浏览:308
  • 田湉1,2 《中国艺术研究》 2020年11期
  • 摘要:
    中国舞蹈之"中国",必然体现在对民族舞蹈形态的找寻上。这个不断找寻、建立民族舞蹈形态和审美的过程,就是对"民族身体"的重塑过程。这一重塑过程在相当一段时期内是被"传统化"的,带着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规约感,趋于集体归属感而致力于创造一种民族艺术语言,对"民族身体"的建立表现为通过不同方式实现民族舞蹈的"传统化"。而在当下的国际语境中,它已经逐渐走向了更为开放的"世界性"表达,固有传统的舞蹈模式在艺术语言的生成和创作中被转化、和解,表现为以"世界性"来观照民族舞蹈语言及其创作。当下的舞蹈艺术创造主体进行艺术创造的过程,就是不断建立自身与世界对话关系的过程。
  • 中国古代山水画范式文本中的《芥子园画传》研究 下载:29 浏览:314
  • 徐韵 《中国艺术研究》 2020年11期
  • 摘要:
    《芥子园画传》中的山水卷是中国古代山水画范式中绕不开的范式文本。从绘画角度来看,其独特的"画理—画法—画技—画谱"的结构范式标准自清朝至今都具有较高的学习价值范本。从山水画"理论范式"和"可视性范式"的视角来看,《芥子园画传》除阐明了按传统山水画史"理论范式"中"求真"的第一要义之外,更解决了服务于山水画创作实践中"求解"的第二重任务——作为山水画实践的范式标准,同时更进一步体现了"可视性范式"中"致用"的实践目标。我们今天研究它,或能增益于当代中国特色山水画范式文本的建构,有益于范式文本建构的方法论拓展。
  • 影像城市与城市印象——重庆城市电影中的“意象表意” 下载:28 浏览:302
  • 饶曙光1 秦笠源2 《中国艺术研究》 2020年10期
  • 摘要:
    近年来,多部在重庆取材拍摄的电影取得了优异的票房成绩,受到了来自国内外电影界的关注。作为常见的空间意象,城市已不再只是电影刻画的"客体",特定的城市意象从视觉层面上给了电影表达情感的依据,电影通过主动选景于城市的某一特定景观去延展情感主线,通过反映城市发展进程中市民文化中的矛盾与冲突,来反映主人公的思想、情感,推进故事的发展。首先,重庆,由于自身鲜明的地域特征与城市景观,为其城市电影拍摄提供了与众不同的优越条件。其特殊的地理环境和气候,对推动情节发展、主题展现、内涵的进一步深化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其次,重庆城市电影里重庆方言在台词、旁白方面的运用,不仅符合影片中的人物性格设定,也贴切地反映了现实中重庆人的基本特质。再则,重庆令人心驰神往的特色美食,尤其是火锅这一代表性意象和其背后蕴含着的文化意蕴,都彰显着重庆这座城市的人文气质。最后,重庆城市电影所反映的相对静态的社会生活和小人物的故事,与这座城市经历时代变革后不变的情怀联系在一起,使得重庆城市这个场所深具故事性和电影感。
  • 中国电影文化传播与“走出去”观念的思考——确立自身价值观和方法论的重要性 下载:25 浏览:308
  • 周星1,2 王赟姝3,4 《中国艺术研究》 2020年10期
  • 摘要:
    如今,中国电影已进入了高质量发展的阶段。在这一背景下,中国电影文化传播如何"走出去"问题的提出及相关思考,变得日益迫切。中国电影文化"走出去"的前提,是首先需要立足于中国本土,探索自己电影的民族特色,在中国电影市场上满足中国观众的观影需求,并占据更多的市场份额。其次,应该思考其对外传播的世界市场适应性问题,即如何适应世界电影市场的需要,满足不同国家观众喜欢的欣赏趣味。因此,坚守自身价值观,强化对现实生活的反映,适应高科技时代的电影影像表现和艺术创造的需要,拥有创造英雄和超级英雄的能力,尊重自己的创作者,都是中国电影"走出去"的必要支撑。
  • 画中有诗:中国水墨动画的诗意美学特征 下载:30 浏览:308
  • 赵贵胜 《中国艺术研究》 2020年10期
  • 摘要:
    水墨动画延续并拓展了其形式母体——水墨画作为文人画"画中有诗"的美学追求,在文人水墨画和诗的"形象""编码""情感"三个交汇点上,它注重融入诗性。通过心物合一的角色意象、虚实相生的场景意象、借物喻情的古典意象等意象创造,和画面意象韵律、叙事结构韵律、声音韵律的韵律追求,以及弱事重情、含蓄蕴藉的情感表达,散发出诗意的美,凸显出诗意美学特征。其让具象的水墨画和充满想象空间的诗虚实相生、时空互补,两种艺术形式相映生辉,在相互取长补短的过程中开拓了意境,激发了观众更丰富的想象力,并带给他们更强烈的美感。
  • 心理声学在影视创作中的运用 下载:24 浏览:314
  • 王智1 李帆2 《中国艺术研究》 2020年10期
  • 摘要:
    影视作为一种视听艺术,是以光波和声波为介质,以模拟人的视听感知为手段,刺激接受者的视听感官,使受众产生不可忽视的生理反应,继而产生某些心理效应的。影视创作遵循心理学法则,从心理声学的声音心理属性和听觉感知经验两个层面出发,通过控制和改变声音的物理参量,引发听者的生理反应和心理效应,获得某些观影效果,以实现其创作目的。
  • 国内戏曲地理研究的回顾与思考 下载:29 浏览:310
  • 李砚 《中国艺术研究》 2020年9期
  • 摘要:
    国内戏曲地理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研究者多来自音乐学界和文化地理学界,研究数量近乎百篇/部,研究主要围绕戏曲文化空间分布与区划、戏曲文化源地与扩散、戏曲文化整合、戏曲文化生态、戏曲文化景观这五大论题进行。两个学界的戏曲地理研究数量呈直线上升态势,研究专题也大致相同:空间分布、文化区、文化扩散(含文化源地)、文化整合、文化生态、文化景观,但同时也显露出受其学科专业知识所限而导致的不足。因此,建立学科交流平台、整合学科优势、弥补各自短缺就显得尤其必要。
  • 丝绸之路与中西美术交流——以克孜尔石窟壁画为例 下载:32 浏览:304
  • 冯民生 《中国艺术研究》 2020年9期
  • 摘要:
    "丝绸之路"不仅是中西商业贸易之路,而且也是中西文化艺术交流之路。从沿丝绸之路诸多开凿的石窟壁画考察,其中的佛教题材内容与表现方式基本是中西绘画风格的融合与展现,成为中西美术交流的见证。古丝绸之路作为中西美术交流的载体,承载着不同民族文化交融与认同的史实;而在新时代,它又成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内在逻辑和参照,推动当代社会发展,促进各民族文化交流和情感认同。
  • 解构主义视域下漫瀚剧唱腔音乐的建构与分析 下载:25 浏览:317
  • 李建军 《中国艺术研究》 2020年9期
  • 摘要:
    漫瀚剧是中国迄今最后一个被政府正式命名的戏曲新剧种,其唱腔音乐的建构受到二人台以及内蒙古西部其他民间音乐形式的深刻影响。宏观来看漫瀚剧唱腔音乐的建构过程是通过建立一种文化秩序来完成的,但在发展中这种秩序又被不断打破,这一发展轨迹在其他新剧种中具有普适性。具有解构主义特点的唱腔发展趋向为漫瀚剧作曲家的创作以及剧目音乐的建设,提供了更多的空间。另外,随着歌剧、音乐剧等戏剧形式的蓬勃发展,加之剧种自身生存发展的需要,携带强烈文化一致性的趋同发展模式开始影响戏曲新剧种的发展。
  • 音乐形态分析的文化语言学视角 下载:28 浏览:304
  • 徐言亭 《中国艺术研究》 2020年9期
  • 摘要:
    文化语言学是20世纪末形成的新学科,它区别于以往的描写语言学,而关注语言与思维、语言与社会、语言与存在、语言与文化的多面向的阐释问题。它的兴起伴随着哲学、人类学的转向以及对文化的关注,倡导从文化的视角观察语言的运用问题,即从语形的视角转向到语用的视角。中国当下的音乐形态学研究延续了19世纪的科学工业化时代所形成的现代性分析机制,主要表现在机械观的分析量化观念,并运用数学、几何学逻辑建构宏大的形态叙事理论。这种研究模式与描写语言学的语形研究具有相似性,缺失了对语用维度的关注。当下的音乐形态分析应当接通人文学科的整体视野,从语言学的视角反思音乐形态研究的内部问题。
  • 新媒体时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与传承 下载:29 浏览:308
  • 吉琳玄1 马知遥2 刘益曦3 《中国艺术研究》 2020年9期
  • 摘要:
    "非遗"短视频从内容生产到传播都克服了传统媒体"单向度"的缺陷。短视频在商业化环境下在线售卖"非遗"产品模式的运用,不仅推动了"非遗"产业的发展,同时也是保护"非遗"的一种方式。但是泛娱乐化的新媒体倾向导致社交类短视频平台上"非遗"短视频的内容趋向于同质化、套路化、片面化。在以传承做为核心的背景下,新媒体对于"非遗"的宣传需要把握传承规律,揭示文化内涵,促进产品消费。
加入编委加入审稿人
中国艺术研究  期刊指标
出版年份 2018-2025
发文量 711
访问量 150324
下载量 63257
总被引次数 562
影响因子 1.302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