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目标期刊

中国当代艺术国际化与本土化问题的批评透视 下载:26 浏览:317

时胜勋 《中国艺术研究》 2020年7期

摘要:
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始终处于国际化与本土化的张力结构之中。在如何看待中国当代艺术的国际化与本土化上,批评界大致形成了认可、反对、反思性三种态度。除了明确讨论中国当代艺术国际化与本土化问题外,还有与此相关的中国当代艺术的再中国化、世界艺术史研究,共同构成了中国当代艺术国际化与本土化的视角谱系。批评界对中国当代艺术国际化与本土化问题症候的透视,也成为中国当代艺术国际化与本土化未来发展的重要参考。

传统、技术、市场是我学术研究的三个支点——傅谨先生访谈录 下载:26 浏览:304

傅谨1,2 张之薇3 《中国艺术研究》 2020年7期

摘要:
作为从美学领域进入戏剧学领域的学者,傅谨先生长期以来始终以不一样的视角、与众不同的观点受到戏曲界关注,同时也引发戏曲理论界对一些普遍存在的主流观念进行重新思考。比如:戏曲的改革创新与传承的关系问题;戏曲现代化建设与如何理解戏曲的现代性问题;戏曲技术传承的重要性问题;戏曲应该由政府主导还是由市场主导的问题;国有戏曲院团体制改革的问题等等。与此同时,在回顾自己的学术立场和学术观点之时,傅谨先生认为传统、技术、市场是其最主要的三个学术支点。

舞蹈批评类型和模式探讨 下载:66 浏览:415

慕羽 《中国艺术研究》 2019年7期

摘要:
舞评有多种划分方式,比如从"作者"或"读者"角度划分等。从舞评本身的规律出发去研究舞蹈批评,即对舞蹈批评形态模式的探讨,则是一种学术意义上划分方式,阿布拉姆斯的"四要素理论"仍然有重要价值。这与舞评人建构的价值体系相关,文章所折射出的主体性是否鲜明也能窥见。换句话说,评论一部舞蹈作品,是侧重探究其与社会历史的关系,还是去寻觅与编导内心的联系,或是从作品本身进行细致分析,抑或是去看观众对它的重新解读,这都是不同的舞蹈批评模式。在不同的历史朝代、历史时期,舞蹈批评的结构形态各有侧重,偶有多元互渗或共生。学术意义上的舞蹈批评不只是动作层面或审美意义上的评判,还可能涉及思想精神层面上的文化批判力,关乎的是思想与观念上的角力。舞蹈批评也不再限于舞蹈内部体系的解读,更应在一定的学术体系中。

艺术批评的“同时代性”——批评家作为文艺高峰的测峰者 下载:64 浏览:409

唐宏峰 《中国艺术研究》 2019年6期

摘要:
与艺术理论和艺术史不同,艺术批评具有"同时代性"的根本属性。艺术批评对同时代的艺术家、作品、现象和问题发言,直接介入到艺术生产,是艺术活动系统的内在组成部分。无论是19世纪法国批评家对同时代艺术的批评,还是中国20世纪80年代现代美术思考中批评家与艺术家的共同运动;无论是批评家为接受者阐明作品的难解之处,还是批评家与虚假和愚见作斗争、为接受者做判断,艺术批评都介入同时代的艺术现场,对创作和接受产生重要影响。艺术批评通过识别、阐释和判断来测定作品的价值,发挥文艺高峰测峰者的作用,以好的、有效的批评标尺,倡导完善的艺术观念与美学风格,引导未来艺术创作的方向。

艺术批评的“同时代性”——批评家作为文艺高峰的测峰者 下载:62 浏览:422

唐宏峰 《中国艺术研究》 2019年5期

摘要:
与艺术理论和艺术史不同,艺术批评具有"同时代性"的根本属性。艺术批评对同时代的艺术家、作品、现象和问题发言,直接介入到艺术生产,是艺术活动系统的内在组成部分。无论是19世纪法国批评家对同时代艺术的批评,还是中国20世纪80年代现代美术思考中批评家与艺术家的共同运动;无论是批评家为接受者阐明作品的难解之处,还是批评家与虚假和愚见作斗争、为接受者做判断,艺术批评都介入同时代的艺术现场,对创作和接受产生重要影响。艺术批评通过识别、阐释和判断来测定作品的价值,发挥文艺高峰测峰者的作用,以好的、有效的批评标尺,倡导完善的艺术观念与美学风格,引导未来艺术创作的方向。

40年:戏曲创作与理论批评的双轮驱动 下载:67 浏览:410

安葵 《中国艺术研究》 2019年3期

摘要:
改革开放40年来,戏曲创作和理论批评都取得巨大成就。从"拨乱反正",解放思想,积极应对戏曲"危机",到努力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弘扬民族艺术,戏曲艺术事业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在探索中积累了宝贵的经验教训。在这个过程中,戏曲创作与戏曲理论批评如车之两轮,并驾驱动,新的思想观点与切合实际的批评促进了创作思想的开阔与提高了对艺术质量的追求;戏曲园地的百花齐放为理论建设和批评的发展构筑了坚实的基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戏曲艺术发展指出了明确的方向,戏曲人正为攀登新的艺术高峰而积极努力。

美国早期针对联邦司法机构的批评 下载:23 浏览:204

林斌 《历史教学研究》 2020年8期

摘要:
从现代国家的视角来看,美国联邦司法机构的存在和扩张是理所当然的。在实践中日益完善的全国性法律体系能够满足国家的各种需求,维护法治与公平正义。这一历史进程就是"进步"与"发展",值得称赞。但实际的历史演变却存在更多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从批准宪法时期的辩论开始,联邦宪法的反对者就怀疑联邦司法机构。他们相信联邦法院会不断推动权力的集中。况且普通公民很难完全理解法律语言,最高法院法官又不受人民的直接控制,人民的权利和州的主权都将受到联邦法院的危害。这一时期,反对者有着普遍的担忧与恐惧,他们却没能阻止联邦司法机构的建立。此后,州政府抵制联邦法院的判决成为新的斗争形式。通过研究反对者的批评意见,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理解美国早期的联邦司法机构。

网络文学发展与批评及理论的互动关系 下载:56 浏览:385

卢健 《中国新闻传播》 2018年9期

摘要:
随着信息技术手段的发展,网络文学作为一种新型的文学形式逐渐发展和传播开来,并通过互联网传播的高效性占据了一定的市场。在网络文学发展中如何处理与批评及理论之间的关系,是影响网络文学长效发展的重要因素。本文对网络文学的相关概念以及网络文学发展与批评和理论的关系现状进行了阐述,分析了当下网络文学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几点建立网络文学发展与批评及理论良性互动关系的策略。旨在通过本文的分析,促进网络文学及理论的发展进步,在批评中使网络文学实现长效的发展。

“社会批评”的笔法——以鲁迅《“题未定”草》系列杂文为例 下载:62 浏览:395

李国华 《中国文学》 2020年5期

摘要:
鲁迅的杂文笔法有很多套,本文解读鲁迅《"题未定"草》系列杂文,大概识别了其中一套,即遵循弱者正义的话语法则。本文认为,鲁迅以此将一己之个性浸润杂文,于复杂的文学生产关系中形成其"社会批评"的"笔"与"相",像刺客一样勘破现代中国语词背后的话语秩序,写下现代中国的"诗史",打破"作品"的自足自治,吁请读者的情感相与,询唤读者的抗争意识。

新中国成立后李健吾的文学批评 下载:68 浏览:366

麻治金 《中国文学》 2020年1期

摘要:
在艺术表现层面上,"典型论"中所强调的人物与环境关系对艺术真实性的把握,使李健吾与马克思主义文艺观之间存在某种共通性,成为新中国成立后李健吾得以继续从事文学批评特殊的内在原因,也是其沟通文艺与现实政治关系的方法,从而确保了文学批评维持了某种程度的艺术性内容。但政治对文学规律的不断规约,又使得李健吾必须不断协调批评的文艺性内容与政治立场之间的关系,小心翼翼地确保文学批评维持在规范之内。而调整的过程又难免暴露出文学规律与政治规约不可调和的矛盾。这是讨论新中国成立后文艺与政治关系的一个特殊的视角。

现实照进旧事:《朝花夕拾》中的“流言”与“自然” 下载:58 浏览:383

邢程 《中国文学》 2019年4期

摘要:
鲁迅《朝花夕拾》的十篇文本完成于1926年间的北京与厦门,《小引》与《后记》则写于他南下广州以后。相对于文献材料层面上的关注,本文对《朝花夕拾》的关注焦点在于,鲁迅何以要在彼时提笔"旧事重提",以及在漫长的"自叙"回忆中,何以撷取这样一些片段进行组织与拼贴。这固然指向"过去",但同时也不无"当下"的折射。而经由对"过去"的重述所建立的对"当下"的确认,实际上也暗示着鲁迅对未来做出的安置自身的选择。经由文本细读与语境分析,本文认为,显在的"流言"与作者未曾言明的"自然"构成《朝花夕拾》的主要题旨,这与鲁迅1920年代的切身处境密切相关。也正因此,《朝花夕拾》在另一个意义上获得了"杂文性"。

朱自清的诗歌批评对瑞恰慈语义学的接受和转化 下载:62 浏览:380

刘佳慧 《中国文学》 2018年10期

摘要:
20世纪三四十年代,朱自清对如何借鉴瑞恰慈的语义学来解读中国新旧体诗展开了持续的探索。瑞恰慈的批评理论在中国学界广为传播和译介之际,朱自清主要吸收了瑞恰慈的语义学,并且经历了一个转变的过程。本文在梳理瑞恰慈语义学发展脉络的基础上,考察了朱自清对其积极借鉴的内在动因和外部背景,进而通过朱自清解诗诸作的前后对照,分析朱自清对瑞恰慈语义学的接受和转变。朱自清从30年代中期对瑞恰慈理论较为直接的借用,到西南联大时期,对语义学的局限性有了深入的反思,在仍然注重诗歌语言意义分析的基础上,为诗歌批评注入了更开阔的研究维度和文学史的眼光,同时广泛吸纳知人论世、以意逆志的中国诗论传统,以及文史考证之学,以融会中西、综合涵容的方式,为新旧体诗的精细解读树立了典范。

师承关系与叶公超“实际批评”的理论构建 下载:59 浏览:492

陶梦真 《文学研究》 2020年9期

摘要:
叶公超的"实际批评"理念是在西方文学理论的影响下形成的,当我们深入探究这种影响时不难发现,"实际批评"理念并不等同于任何一种西方理论体系。这本是西方理论进入中国语境后一种正常的、必然的"错位",而叶公超的"错位"接受恰恰基于其对文学教育现状,尤其是文学批评课程设置弊端的认知。从师承关系的角度,我们能够更加清晰地理解叶公超"实际批评"原则的理论构建:首先,"实际批评"的理念构想是针对文学教育的现存问题而提出的;其次,这一理念直接应用于叶公超的教学实践,并在师生互动中得以传递与完善;最后,学生对这一理念的传承才真正发挥其影响与效用,完成了"实际批评"的理论构建。

文学伦理学批评视野中的新移民小说 下载:61 浏览:506

刘红英 《文学研究》 2020年9期

摘要:
新移民文学兴起于1980年代初。迄今为止,取得了很大成就。目前学界主要以女性批评、后殖民批评、文化批评等视角对新移民小说进行研究。文学伦理学批评是近年来影响颇大的一种批评方法。将之代入到新移民小说叙事研究中,可以获得一种新路径与新思路。在文学伦理学批评视野中,新移民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具有了文化伦理象征意味,异域极端人性书写凸显了道德空缺、追求和谐会通的文化立场可视作多重伦理文化的现实表征。从而,新移民小说彰显了它在当代全球化语境中不可替代的文学价值与文化意义,同时也呈现出一些值得继续深入探讨的问题。

当现实走到启蒙的前面——超级现代性的哲学批评 下载:76 浏览:327

胡大平 《哲学研究进展》 2019年12期

摘要:
随着现代性在空间上的扩张和在逻辑上的加强,其在社会历史表象上也就不断极端化,并因此使得其原初的启蒙规划显得过剩。这种极端化表明现代性进入了超级状态或阶段。在这个阶段上,环境的超现实化、生存活动的脱语境化以及人本身的非主体化给人类生存和发展直接提出了终极性挑战。对这种挑战的诊断以及对另类现代性的想象,构成今日哲学之重大任务。以之为参照,自卢卡奇提出现代性的极限以来,由于缺乏替代想象,在话语上,西方激进理论便陷入百年焦虑,后现代以及其他晚期现代性话语都只是这种焦虑的表象。对于当代中国来说,现代化进入新时代,也意味着创造超越西方现代性之疯狂的别样现代性成为时代的直接任务。

作为“计算批评”的“远读”——以网络小说“升级文”中的节奏与情绪为例 下载:42 浏览:348

吉云飞 《文学研究》 2020年4期

摘要:
依靠当代技术的强大能力,文学研究者在内的人文学者已经可以使用数字技术完成对超大规模文本的解读。作为"数字人文起始点"的"远读",是以牺牲细节为代价,实现对宏观体系和长期结构的把握。不过在文学领域,"远读"仍不是一个成熟的理论,少有具体而微的运用,且从诞生之初就不断遭受背离"人文之道"的质疑。本文将以类型化、模式化的男频"升级文"为对象,在"远读"概念的基础上提出并实践一种具有操作性的文本远读方法,同时探讨这一定量与计算方法的适合对象、使用难点及其可能与限度。

八九十年代“转折”视野中的文学性问题再考察 下载:23 浏览:466

杨晓帆1,2 《社会科学研究进展》 2019年8期

摘要:
新世纪以来的"纯文学"论争,将"文学性"问题置入到20世纪八九十年代"转折"视野中来考察。但仅仅批判20世纪80年代的纯文学想象如何在90年代暴露其狭隘与危机,并不足以为当下如何在文学与现实、历史间建立有效关联提供借鉴。本文以新时期重要批评家、作家20世纪八九十年代之交的精神变迁为例:从易被忽视的"两个李陀"间的连续性,指出反思纯文学的动力如何积蓄于80年代思想变革中;从吴亮转折期的经验表达,说明如何在极端美学主义之外理解"先锋性"内涵;从50后、60后代表性作家的创作转型,探讨继承与转化20世纪80年代遗产的不同路径。本文尝试指出,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社会问题与思想困境早已生成于20世纪80年代的展开过程中,而能否自觉超越新时期意识并把握住这一时代趋势的主要矛盾,才是影响其文学实践品格的关键。

对新时代文艺和市场关系的新认识 下载:73 浏览:447

丁国旗1,2 《社会科学研究进展》 2020年1期

摘要: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处理文艺和市场的关系一直是学界关注的焦点。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将市场经济的普遍原则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要求有机结合,因此,探讨我国文艺和市场的关系,需要立足于我国市场经济鲜明的特殊性之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文艺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将社会效益放在首位,这就要求我们要在文艺与市场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融通融合的关系中实现其协调发展,要不断转变发展方式,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为助力文艺和市场的繁荣发展营造新环境,创造新条件。

钱松喦山水画三大题材回望与时下批评的反思 下载:37 浏览:274

魏耕原 高劼 《当代艺术》 2019年7期

摘要:
钱松喦山水画有三大特点:一是结构变化多端,主山多呈梯形的半边,稳重而雄伟;二是色彩与墨的组合,或绚丽多彩,或苍莽厚重,甚至以色彩组合结构;三是皴法比较多样,或羊毫大点,或长条粗线,或中锋横折。三种特点体现在三大母题上:井冈山、延安、长安的系列作品中。

鲁迅对朱光潜的批评缘起重考 下载:48 浏览:352

姜彩燕 《文学研究》 2019年11期

摘要:
对于鲁迅和朱光潜的论争,以往的研究多着眼于他们在政治立场、思想派别、美学观点、治学方法等方面的分歧,鲜少注意到他们都关注青少年的教育问题。正是由于这一共同关注,使他们产生了思想上的交集,也由此引发了鲁迅对朱光潜的不满与批评。从1926年《写在〈坟〉后面》中曲折隐晦的回应,到1933年《"人话"》中虽不点名但溢于言表的反感,再到1935年底《"题未定"草七》中的点名批评,鲁迅对朱光潜的批评经历了从间接到直接、从隐晦到公开的过程。朱光潜的沉默或回避,使两人之间的文字交往无法形成真正意义上知识分子的"对话",而只能以一种曲折、隐晦甚至难以察觉的"潜对话"方式存在。
在线客服::点击联系客服
联系电话::400-188-5008
客服邮箱::service@ccnpub.com
投诉举报::feedback@ccnpub.com
人工客服

工作时间(9:00-18:00)
官方公众号

科技成果·全球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