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目标期刊

基于高情感的概念书店多维空间设计创新 下载:28 浏览:223

田映霞 《设计研究》 2020年4期

摘要:
后现代消费时代下,人们的消费已经由"物的消费"转化为了"符号的消费"。概念书店作为城市文化的符号载体,成为消费者的关注对象是市场进化的结果。文章从消费社会人们的认知倾向和价值判断变化切入,分析概括了多维空间设计的演变历程,进而提出了概念书店多维空间设计的要点:创造高情感的多重个性化体验空间是基础,空间建构下的跨文化认同为设计原则,空间资本属性的价值体现是终极目标。

基于高情感的概念书店多维空间设计创新 下载:39 浏览:361

田映霞 《设计研究》 2020年4期

摘要:
后现代消费时代下,人们的消费已经由"物的消费"转化为了"符号的消费"。概念书店作为城市文化的符号载体,成为消费者的关注对象是市场进化的结果。文章从消费社会人们的认知倾向和价值判断变化切入,分析概括了多维空间设计的演变历程,进而提出了概念书店多维空间设计的要点:创造高情感的多重个性化体验空间是基础,空间建构下的跨文化认同为设计原则,空间资本属性的价值体现是终极目标。

VI中辅助图形的非辅助作用及设计方法 下载:12 浏览:153

刘亚璇 《中国设计》 2020年12期

摘要:
强调辅助图形的非辅助意义,引起对VI设计的关注与重视。分析了辅助图形的五大作用——丰富主标识、重复主标识、强化品牌识别力、增加要素适应性和提升形式美感。总结出设计辅助图形常用的十二个具体可操作的方法。辅助图形的在VI设计中作用和意义并不辅助,反而非常重要。

基于地域文化的动漫文创产品设计研究——以潮汕地区为例 下载:23 浏览:240

姚婷 《中国设计》 2020年8期

摘要:
以年轻群体消费特征为基础基于传统文化对地区文化产品进行动漫化形象改良,细分文化消费市场,增强文化产品的差异性和竞争力。通过市场调查的产品信息分析年轻消费群体产品设计原则,结合现代设计观念对传统文化符号进行提炼,两者融合设计动漫形象进行文化产品创意设计。通过动漫大众时尚文化与传统民俗文化的融合,促进动漫产业与文化产业的协调发展。

长沙方言语音符号化设计 下载:21 浏览:259

王斌1 左蔚璇2 唐俐娟1 《中国设计》 2020年9期

摘要:
为了引起人们对长沙方言和长沙地域文化的关注,使之得到更好的保护与传承,系统分析了长沙方言的语音演变过程和词汇特点,论述了在当今的时代背景下对方言进行视觉设计的意义,考察了方言视觉化的相关理论和实践案例,立足于长沙的本土文化,运用设计符号学原理,利用图形符号来表现方言传递的语义和语境。提出了对长沙方言进行视觉设计的基本方法。该方法为语言类视觉设计的相关研究提供启示和参考。

基于中介论的动态界面设计理论和教学实践研究 下载:35 浏览:457

罗军 《设计研究》 2019年4期

摘要:
动态界面一方面通过交互操作实现"工具中介",另一方面通过"符号中介"传达意义,两者是双向互动的过程,称为"双向中介"。研究以维果茨基的"中介论"和"活动论"为理论基础,以iPad的5种代表性操作为研究对象,分别使用"工具中介"和"符号中介"的观点分析其交互特色和符号意义。理论通过推出一款APP的原型设计应用于教学实践,证实了理论的可靠性,而具有符号意义的视觉运动能够作为打动消费者情感需求的重要设计手段。

图形符号在地铁站台标识的再设计研究——以成都金沙遗址站台导视系统为例 下载:21 浏览:224

周芹宇 董石羽 《中国设计》 2020年8期

摘要:
对成都地铁导视系统设计中存在的图形符号进行再设计研究。利用调研分析法,造型特征因子分析法及形状文法。分析图形符号特点与导视系统的辩证关系,把成都金沙遗址地铁站台导视系统作为研究对象,结合调研数据提取文化造型因子并进行分析,将得到的特征因子加入形状文法运算进行再设计。得到以成都金沙遗址地铁站台导视牌标识为例的站台导视系统牌再设计方案。文章通过探讨导视系统与图形符号关系,以成都金沙地铁站台的标识设计图形为例,优化成都地域性文化特色在地铁导视系统设计中的再设计过程及运用,从标识设计层面探究导视系统中图形符号所传达的地域特色文化信息内容及意义。

基于视觉提示的自闭症儿童图形符号设计方法研究 下载:41 浏览:214

李闯1 张丙辰1 王艳群2 赵玉婉1 《中国设计》 2020年1期

摘要:
结合视觉提示参与的干预治疗方法来缓减自闭症儿童的相关症状,为自闭症儿童的干预训练提供新的形式,促进自闭症儿童的社会性发展。通过对自闭症儿童视觉特征的研究,深入挖掘其存在的视觉优势和内在需求,并结合图形、符号、文字及表格参与的视觉提示策略,探讨图形符号在色彩及字体上的表现形式。提出了以自闭症儿童为中心的视觉图形符号设计方法,并进行了图形符号在色彩、肌理以及字体上的设计要素分析。视觉提示的自闭症儿童图形符号设计能够有效提升自闭症儿童的认知能力,减轻社会与家长的压力。

茶具中的传统文化符号意蕴与创新设计 下载:42 浏览:345

董婉 刘晓斌 《设计研究》 2018年6期

摘要:
琴棋书画诗酒茶,中国茶文化源远流长,而茶文化几千年传承的主要物质载体便是茶具,茶具的形式美体现出浓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是中国优秀文化和民族精神的一种象征。文章通过浅析中国传统文化符号的内涵,传承我国优秀茶文化,并以给予使用者人文关怀为目的,对茶具造型设计和装饰设计的形式美进行深入细致的探究,从深层次挖掘能够体现浓厚的历史积淀的形式美法则,得出传统文化符号在茶具设计中的借鉴意义和现代茶具设计发展的启示。

基于符号理据性原则的上肢康复机器人设计研究 下载:27 浏览:258

王媚雪 杨柳翟 洪磊 《设计研究》 2018年5期

摘要:
解决在肢康复产品设计中设计师与用户之间存在避障的实际问题;拓展上肢康复产品设计理论为研究目的。以符号理据性原则为基础,通过研究分析理据性原则在上肢康复产品中的应用,得出在上肢康复产品设计时的独立设计体系及其设计程序。针对符号的象似性、指示性及规约性在上肢康复产品的应用方式及其基本的符号表意,提出新的上肢康复产品设计方法。

符号和形象——以新中国70年来的国庆纪念日为研究对象 下载:75 浏览:379

荣嵘 《新闻传播研究》 2020年7期

摘要: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已经有70年的历史,在此期间人们的生活水平和我国的经济建设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逐渐成长为世界强国。其中值得注意的是,作为政治符号的国庆纪念日扮演了重要角色。强化了民众的政治意识,并使之深刻感受到国家的"在场"。仪式展现符号、符号借仪式的权威性和庄严性强化形象。

融媒体时代下正面报道的符号建构与创新——以新华社《红色气质》可视化全媒体产品为例 下载:88 浏览:388

包学敏 《新闻传播研究》 2020年6期

摘要:
《红色气质》作为主流媒体适应微时代传播特点的媒体融合产品,得到了观众的一致认可。通过符号学式的重新解读,我们看到了影片在叙事结构的"双轴关系"、视听语言的"能指与所指"、数字技术的"刺点安排"三个方面的符号建构与创新,而这种创新形式也为主旋律作品在融媒体时代下的宣传开辟了新途径。

“中国符号”在蔡国强《九级浪》个展开幕式焰火艺术中的设计与运用 下载:62 浏览:293

杨晶 《中国设计》 2019年4期

摘要:
研究"中国符号"在蔡国强焰火艺术中的设计和运用。探究蔡国强《九级浪》个展开幕式焰火艺术中材料、意境和主题的设计,分析中国传统火药融入当代艺术的路径,反思"中国符号"在中西方艺术对话与交流中的影响。《九级浪》个展开幕式焰火艺术中以火药为画笔、以天空为画布、以自然为主题的设计,实现了中国传统美学意境在当下的复现。蔡国强焰火艺术中对"中国符号"的设计和运用,反映了中国当代艺术发展的历史轨迹,也体现了他立足本土化和全球化的发展新思路。

影像城市与城市印象——重庆城市电影中的“意象表意” 下载:28 浏览:303

饶曙光1 秦笠源2 《中国艺术研究》 2020年10期

摘要:
近年来,多部在重庆取材拍摄的电影取得了优异的票房成绩,受到了来自国内外电影界的关注。作为常见的空间意象,城市已不再只是电影刻画的"客体",特定的城市意象从视觉层面上给了电影表达情感的依据,电影通过主动选景于城市的某一特定景观去延展情感主线,通过反映城市发展进程中市民文化中的矛盾与冲突,来反映主人公的思想、情感,推进故事的发展。首先,重庆,由于自身鲜明的地域特征与城市景观,为其城市电影拍摄提供了与众不同的优越条件。其特殊的地理环境和气候,对推动情节发展、主题展现、内涵的进一步深化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其次,重庆城市电影里重庆方言在台词、旁白方面的运用,不仅符合影片中的人物性格设定,也贴切地反映了现实中重庆人的基本特质。再则,重庆令人心驰神往的特色美食,尤其是火锅这一代表性意象和其背后蕴含着的文化意蕴,都彰显着重庆这座城市的人文气质。最后,重庆城市电影所反映的相对静态的社会生活和小人物的故事,与这座城市经历时代变革后不变的情怀联系在一起,使得重庆城市这个场所深具故事性和电影感。

非遗视域下“巴蜀图语”图形探索与创新——以本土汽车文创品牌“漫语”为例 下载:78 浏览:443

廖若兰 秦洁 《中国设计》 2018年7期

摘要:
巴蜀图语是巴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其本身的图形符号特点和传统意蕴,探索巴蜀图语与现代设计之间的关系及创新的方法,结合现代人个人化需求,对传统图形信息进行演绎。以实例品牌"漫语"为例,结合当下消费者的审美需求,将文化通过轻松活泼的个性化图形符号表达出来,应用于四川汽车文创产品设计中,形成品牌特有的风格。

文化符号在舞蹈创作中的运用——以“茶马古道”题材大型舞作为例 下载:27 浏览:307

唐白晶 《中国艺术研究》 2020年7期

摘要:
文化符号是文化内涵的重要载体和形式,也是文化的典型表征。舞蹈作品作为一种艺术文本,是产生文化意义的符号集合,同时也是我们传达和阐释文化记忆的媒介,文化符号在艺术文本中的运用至关重要。茶马古道文化符号主要以"茶""马""道""市""人"为主,符号与符号之间是相互交织、共生互融的关系。在以"茶马古道"为题材的大型舞作中,文化符号的运用对于大型舞作的意义主要是"文本真实""文化记忆""人文精神"的体现。在舞蹈创作中,应该建立一个符号圈或文化空间的概念,考虑具体的文化语境,尽可能"均匀混合"地使用能够表现"表意感知—经验理解—抽象理解"过程的文化符号,彰显人文精神的,反映特定时代背景下人们的价值观、人性观。

基于皮尔斯符号学的民国刊物设计及传播研究——以《良友》画报为例 下载:49 浏览:485

朱润秋 傅蓉蓉 《中国设计》 2018年5期

摘要:
纸质刊物的传播符号,主要由图像及文字为主要介质,通过二者的设计来呈现成果。皮尔斯作为符号学的奠基人物,其提出的实用主义符号理论与《良友》杂志诞生的阶段为同时期,更加关注符号在社会生活中的意义,是现代实际意义上的一般符号学。民国时期的平面设计,是中国视觉设计从传统向现代转变的开端,《良友》作为中国第一本综合性的大型画报,以传播文化、引领时尚为务,风行海内外,是海派文化的杰出代表,具有典型的研究意义。因此,无论是从视觉设计符号,还是从传播符号的角度为出发点,来研究民国时期,画报杂志等刊物的设计、发行及传播,这对于追根求底、深层次思考中国近现代社会文化的发展及进步,抑或是探究如何引领社会文化的趋势,都有着极为重要的崭新的意义。

德昂族“水鼓乐舞”的符号化意象考察 下载:63 浏览:405

申波 《中国艺术研究》 2019年4期

摘要:
水鼓是德昂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符号。作为民俗仪式重要的精神内容,水鼓乐舞的文化内涵体现出德昂族自我文化认同和欲与天地相亲和的心理诉求,在特定时空环境中沉淀着德昂族与生活、习俗、行为共生共存的经验世界,是他们通过"艺术的手段"在时空的穿越中以"身体体验"孕育"他们的"文化的重要母题。对于无文字的边疆地区人口较少民族,鼓声所蕴含的象征性隐喻具有在现实领域沟通人际、在信仰领域沟通人神的功能。水鼓乐舞的存在作为一种空间图示,它不仅填充了空间本身,而且通过民族的观念、行为、情感影响着民族的听觉经验,展示了德昂族远古的文化记忆及其面向他者的民族文化表演。

艺术人类学与音乐研究的范式 下载:90 浏览:504

熊晓辉1,2,3 《中国艺术研究》 2018年7期

摘要:
近年来,艺术人类学在理论和方法上对音乐研究的贡献越来越大,音乐研究者对艺术人类学的兴趣有增无减。艺术人类学是研究整个人类文化的发生、发展、变迁和演化过程的学科,具有很强的包容性,它将音乐研究中的音乐生产、音乐实践、音乐审美和音乐传播等四个文化因素纳入思考的范畴,并在研究中借鉴人类学的方法,形成了具有音乐艺术特质的研究范式,也就是说音乐研究的范式不仅仅是一个描述狭义音乐事象的学术领域,而是一种内在于各个相关学科与领域和其他人文学科领域的音乐研究理解范式和艺术综合模式。艺术人类学与音乐研究的范式之间是紧密联系的,它们吸收了其他学科的研究经验,以艺术人类学整合观、整体观、适应观、普同观、相对观等的视野和田野民族志方法对音乐研究做出了独特贡献。

符号规训:“小镇青年”的话语游离 下载:57 浏览:350

辛如镜 《中国新闻传播》 2020年7期

摘要:
随着互联网市场进入流量的存量竞争阶段,具有庞大消费潜力的三四线城市的"小镇青年"逐渐成为了被关注的焦点,而互联网平台文化的三俗化一直作为"小镇青年"这个曾经主流叙事的宣传对象的污名标签。这种话语上的嬗变作为消费主义的产物,在当今的中国不断割裂着政治话语中"青年"的意象。通过揭示小镇青年这一被消费文化边缘化的群体所遭受的符号规训,或许可以为统合城乡青年话语体系提供一点想法。
在线客服::点击联系客服
联系电话::400-188-5008
客服邮箱::service@ccnpub.com
投诉举报::feedback@ccnpub.com
人工客服

工作时间(9:00-18:00)
官方公众号

科技成果·全球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