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目标期刊

边疆民族地区文化扶贫:理论探讨、政策体系及制度创新 下载:26 浏览:301

纳麒1 马志翔2 《中国艺术研究》 2020年6期

摘要:
边疆民族地区是脱贫攻坚工作的主战场,贫困面广、贫困程度深,巩固脱贫攻坚任务重。文化是边疆民族地区发展的持久动力,文化扶贫是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有效路径。为实现2020年所有贫困县脱贫摘帽目标,巩固脱贫攻坚成果,边疆民族地区需要加快推进文化扶贫工作。通过制度创新,实现文化振兴,助推经济社会发展。从文化事业方面,整合乡村各类文化资源,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水平。从文化产业方面,推动文化产业与其他产业融合发展,创新线上和线下文化产品。从"扶贫扶志"方面,推动贫困人口内生式发展。

科技扶贫系统:理论模型、机制构建及保障架构 下载:50 浏览:259

乌兰 李沃源 《中国科学与管理》 2020年8期

摘要:
贫困人口脱贫内生动力的全面激发是实现稳定、可持续、高质量脱贫的重要保障。科技扶贫是以科技创新驱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提升贫困人口内生发展能力的重要扶贫举措。科技扶贫作为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具有丰富的理论内涵。科技扶贫系统运行机制包括动力机制、耦合机制、协同机制、利益共享机制和评估机制。为打赢新时代脱贫攻坚战的实践中充分发挥科技创新的支撑引领作用,需要从制度、组织、资金、人才、技术等方面构建保障架构。

农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及后小康时期乡村振兴研究 下载:57 浏览:400

魏后凯 于法稳 《现代经济研究进展》 2020年10期

摘要:
农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战略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对农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农业农村现代化实现程度进行了综合评价,系统分析了农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的成就,剖析了在农村环境、社会发展、人民生活和政治民主等方面存在的短板及弱项,以及后小康时期实现乡村振兴需要持续加强的关键性领域。在此基础上,围绕紧抓一个核心、补齐两大短板、强化三个弱项,提出了农村决战决胜全面小康的基本策略,以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促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战略路径选择。

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的村庄规划编制——基于湄潭县马义村的实践 下载:21 浏览:226

刘冰洁1 雷华1 王青2 《中国城镇》 2019年2期

摘要:
统筹好广大农村地区的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工作,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贵州作为全国脱贫攻坚的重要地区,2017年9月贵州省人民政府提出2018年底实现村庄规划全覆盖,各地陆续启动编制工作。随着脱贫攻坚工作的持续深入,部分村庄已经有序退出了贫困序列。既要服务脱贫攻坚,也要助力乡村振兴,成为了规划编制的基本要求。贵州省遵义市湄潭县作为历时20余年的全国农村改革试验区,在农村土地制度、村组管理制度及城乡统筹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试验成效,并于2018年脱贫出列。本文结合湄潭县永兴镇马义村村庄规划的实践案例,梳理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时代要求,提出将多规合一、协同规划、"一事一议"、"三变"改革等技术要点、工作方法、制度创新运用到村庄规划编制过程中,探索新时代下村庄规划路径。

广西奋力攻克脱贫攻坚最后堡垒的若干思考 下载:28 浏览:341

周明钧 《当代市场营销》 2020年12期

摘要:
2020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脱贫攻坚最后堡垒必须攻克,全面小康"三农"领域突出短板必须补上。广西是全国脱贫攻坚的主战场之一,脱贫攻坚任务十分艰巨。通过促进农民就业、发展乡村产业、借助国家扶持政策,多措并举推动广西贫困地区增收脱贫,补上基础设施短板,夯实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基础,奋力攻克脱贫攻坚最后堡垒,确保如期实现全面小康社会。

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巩固脱贫成效的实践探索与启示——基于宾阳县新桥镇的视角 下载:30 浏览:316

梁小玲 《当代市场营销》 2020年11期

摘要:
确保2020年农村贫困人口实现"两不愁"、"三保障",巩固脱贫成效的持续性,关键是要把经济社会发展的"短板"补上,这是打好脱贫攻坚战必须正视和解决好的重要问题。宾阳县新桥镇在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巩固脱贫成效的实践上做了有益的尝试,对于打赢脱贫攻坚战,实现脱贫效果的可持续性具有重要意义。

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对策研究——以贺州市平桂区土瑶集聚区为例 下载:32 浏览:314

吕南辉 《当代市场营销》 2020年11期

摘要:
作为"贫中之贫、困中之困"的深度贫困地区,平桂区土瑶集聚区的脱贫攻坚任务十分艰巨。本研究基于平桂区土瑶集聚区的贫困现状,对深度贫困地区的致贫原因从主观因素到客观因素进行了深入分析,借鉴了其他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的积极做法,提出聚焦特色产业增强产业带动能力、整合资金激发扶贫开发动力等对策建议。

贵州丹寨县乡村旅游脱贫现状研究 下载:32 浏览:314

钟皓凡 《当代市场营销》 2020年1期

摘要:
贵州丹寨开创了全国"企业包县、整体脱贫"社会扶贫新模式;精准扶贫以旅游产业扶贫为核心,定位准确,但乡村旅游脱贫存在过度依赖一个企业的帮助、旅游产品单一等问题,最终提出了既要"引进来",也要"走出去",开展旅游IP产业,寻找旅游创意突破点等持续推进丹寨县旅游脱贫的建议。

安定区水土保持助推精准脱贫的成效及经验 下载:78 浏览:489

付强 杨素芬 《水土保持与应用》 2019年6期

摘要:
甘肃省定西市安定区始终坚持"水保立区"战略,将水土保持作为改善农业基础条件、发展特色产业、增加农民收入的根本措施,坚持政府引导、综合治理、多方融资、依法行政,探索出了"三个坚持、两个创新、四个结合、五个转变和一个强化"的成功经验,从根本上改变了农业生产条件,生态环境得到改善,特色产业得到长足发展,群众生活质量和水平显著提高,有效助推了精准脱贫和生态文明建设工作的开展。

关于生态环境保护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思考与建议 下载:44 浏览:437

刘煜杰 张惠远 郝亚杰 林青霞 《可持续发展与创新》 2019年6期

摘要:
打赢精准脱贫攻坚战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一环,是现阶段党的重要历史使命,也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为实现贫困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统筹推进脱贫攻坚与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本文主要探讨了我国贫困地区在扶贫开发过程中出现的污染治理能力不足、力度不够、环境污染风险加大等问题,提出加强自然生态空间用途管制和环境准入,推动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大力发展绿色产业,探索"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转化模式,推进污染治理和能力建设等对策建议,以期为生态环境保护助力打赢精准脱贫攻坚战提供借鉴。

气象服务助力我国脱贫攻坚工作的一些思考 下载:34 浏览:343

陈鹏 《可持续发展与创新》 2019年6期

摘要:
本文通过分析气象服务在脱贫攻坚工作中的不足,提出了气象服务助力脱贫攻坚工作的一些思考和建议:(1)加强气象信息员队伍的建设,发挥好气象信息员的重要作用;(2)通过更新服务理念,不断完善基层气象灾害监测预警体系,充分发挥气象为农服务的作用;(3)将气象科普不断向贫困地区延伸,增强气象信息及科普宣传产品的有效传播力;(4)将气象服务融入贫困地区生态文明建设,让气象防灾减灾成为生态安全保障、有效防范环境风险的基石。

“后脱贫时代”国定贫困县金融扶贫政策延展策略研究 下载:51 浏览:381

康彦华1 豆小强1 张明春1 王晓娟2 《金融研究杂志》 2019年1期

摘要:
受地域、产业及自然条件等因素影响,国定贫困县产业单一,发展能力不足,贫困人口脱贫后容易返贫。本文分析国定贫困县金融扶贫政策变迁情况,立足西北五省选取9个样本县,运用随机前沿分析模型计算各县的金融扶贫效率,并运用Tobit模型对影响金融扶贫技术效率的因素进行回归,确定影响因素及各因素影响程度。从巩固脱贫成效、提高金融扶贫效率的角度出发,建议对脱贫摘帽后的国定贫困县坚持脱贫不脱政策,在保证脱贫成效的基础上提高金融扶贫效率,深化贫困地区金融服务的广度深度,推进金融扶贫由"特惠"向"普惠"发展。

武都区油橄榄产业链各要素现状及发展策略分析 下载:86 浏览:493

刘舒婕 陈之鸿 卢家良 《中国农业》 2020年10期

摘要:
陇南市武都区作为甘肃省油橄榄产业发展较好的地区,在国内油橄榄产业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油橄榄产业作为武都区脱贫致富主导产业,是实现当地乡村振兴的重要路径。基于此,深入武都区油橄榄加工产业及乡镇油橄榄种植基地,分析油橄榄栽培、加工、营销现状,探讨油橄榄产业现在面临的问题,提出油橄榄产业发展策略。

关于福山区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研究 下载:73 浏览:795

丁宁 《农业研究进展》 2024年1期

摘要:
随着全球化和现代化的快速发展,农村地区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与机遇,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始终是国家发展的核心问题。在新时代背景下,如何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促进城乡融合发展,不仅关系到亿万农民的福祉,也影响到国家整体的现代化进程。福山区作为一个农用地面积占主导的县市区,在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和乡村振兴战略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实践。本文旨在通过对福山区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研究,总结其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成效,分析存在的问题和挑战,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以期为其他地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马克思主义视角下防止返贫工作研究 下载:145 浏览:1635

马会颖 《哲学研究进展》 2022年10期

摘要: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召开会议,发表重要讲话,反复强调脱贫攻坚任务的重要性,多次对扶贫攻坚工作做出重要指示。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再次强调,我们要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2020年底,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完成了脱贫攻坚的伟大历史任务,完成了伟大创举。然而,完成脱贫工作并不意味着贫困的真正消除和扶贫工作的彻底结束,在脱贫工作获得显著成效的同时,返贫现象时有发生。深入关注我国的返贫问题,对我国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以马克思主义的贫困理论和反贫困理论为基础,针对中国扶贫工作的实际情况,对贫困的概念以及反贫困问题的相关理论进行了研究,分析我国返贫问题的主要表现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思路。

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中国化的进程及基本经验 下载:148 浏览:1765

安凤娇 《哲学研究进展》 2022年8期

摘要:
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确立了建立共产主义社会、实现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反贫困目标,指明了消灭资本主义制度、建立无产阶级政权发展社会生产力的反贫困路径,明确了坚持无产阶级政党领导、发挥人民群众创造性作用的反贫困条件,为无产阶级反贫困斗争指引了正确方向。中国共产党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从推翻剥削阶级制度到实现上层建筑和生产关系的巨大变革,从实现历史性的伟大转折到生产力和经济基础的巨大变革,从救济式扶贫、开发式扶贫到精准扶贫和精准脱贫,提炼出了社会主义制度是反贫困的前提、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反贫困的根本、发展是反贫困的保障、精准是反贫困的关键等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中国化的基本经验。

脱贫攻坚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经验和启示 下载:171 浏览:2070

展照华 《哲学研究进展》 2021年6期

摘要:
2020年11月23日,贵州省宣传最后9个贫困县摘帽,至此2020年底我国832个贫困县全部脱贫,脱贫攻坚战最后的战场宣告结束。2021年2月25日,全国脱贫攻坚表彰大会在京召开,随即,有着35年历史的国务院扶贫办成为历史,国家乡村振兴局正式挂牌成立。习总书记在表彰大会上指出,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八年的脱贫攻坚史表明,我们党始不断推荐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效果显著,成果丰硕。

探索脱贫群众过渡期后常态化帮扶机制的可持续发展路径 下载:78 浏览:1096

熊正尧 李正艳 《可持续发展与创新》 2024年10期

摘要:
随着脱贫攻坚战的全面胜利,脱贫群众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显著提升。然而,如何确保脱贫群众在过渡期后能够稳定脱贫,实现可持续发展,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本文旨在深入剖析脱贫群众增收面临的矛盾症结,探索常态化帮扶机制的可持续发展路径。通过政策引领、资源优化、教育培训和社会保障等多方面的综合施策,为脱贫地区的产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提升脱贫群众的自我发展能力,实现稳定脱贫和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战略有效衔接问题及策略研究——以河北省滦平县为例 下载:141 浏览:2162

刘建军 《中国城镇》 2024年5期

摘要:
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面临着范围更大、问题更多元、经验能否有效应用等问题,经过河北省滦平县的实践经验,可以从激发群众内生动力、构建产业发展长效机制、贯彻绿色发展理念等方面来解决。

马水镇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几点思考 下载:273 浏览:2882

肖林林 《中国城镇》 2023年2期

摘要:
为了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我们将健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作为从制度上预防和解决瓜分问题的有效举措,坚持事前预防与事后帮扶相结合,坚持开发式帮扶与保障性措施相结合,坚持政府推动与社会参与结合,坚持外部帮扶与群众主体相结合,进一步健全机制、调整政策、细化要求、压实责任、精准施下策防止返贫致贫,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
在线客服::点击联系客服
联系电话::400-188-5008
客服邮箱::service@ccnpub.com
投诉举报::feedback@ccnpub.com
人工客服

工作时间(9:00-18:00)
官方公众号

科技成果·全球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