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目标期刊

西洋管乐音乐表演教学模式的改革 下载:27 浏览:308

陈霄虹 《中国音乐学报》 2020年10期

摘要:
西洋管乐是音乐表演专业中的重要门类,其不仅对于丰富音乐内容,增强乐队表现力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可以为中西音乐文化的深度交流提供有效平台。结合目前西洋管乐在国内的教学情况以及社会发展需求来看,其教学模式需要通过改革来满足多种要求,而想要获得良好的改革效果,必须对当前西洋管乐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进而制定出行之有效的改革策略。

论钢琴伴奏在音乐表演中的重要作用 下载:30 浏览:318

何玉明 《中国音乐学报》 2020年4期

摘要:
现阶段,在我国社会快速发展和进步的过程中,国家的经济和科技水平得到了一定的提升,在这样的背景下,人们的精神生活日益开始需要满足,钢琴则是众多艺术类型中,人们比较喜欢的一种。所以,本文也有针对性地探讨在音乐表演过程中,钢琴伴奏所具有的重要作用,以此发挥出钢琴伴奏的效果,为音乐表演工作的顺利开展和实施,找到最佳的方式。

小提琴表演艺术的“恰当之美”探讨 下载:25 浏览:310

王福云 《中国音乐学报》 2020年4期

摘要:
在小提琴表演过程中,"恰当之美"可以进一步提高小提琴表演的艺术水平。在本次研究中,本文从多个角度详细阐述了小提琴表演艺术过程中"恰当之美"的展示方法。

论歌唱表演者艺术创作之“三步曲” 下载:70 浏览:416

吕英华 《中国音乐学报》 2019年4期

摘要:
歌唱也是一种创作,是典型的再创作艺术,其再创作过程由表演者自己来完成。歌唱的创作方法是表演者在为演唱一部作品时所做的一些工作,是歌唱者对歌曲的研究过程,即三个阶段。表演者要善于挖掘作品中的创作因素,生活的体验,充分发挥自己的音乐潜质,通过各种途径不断提高自己对作品的理解,使自己的演唱水平尽善尽美。

歌唱心理与音乐表演探究——以歌曲《我心永爱》为例 下载:97 浏览:505

江伟 《中国音乐学报》 2018年4期

摘要:
声乐的学习和演唱的过程是歌唱的技术技巧,个人心理素质,艺术的修养对人生的体验为一体的综合性的发展和提高的过程,歌唱的技术技巧的学习和掌握是非常重要的,每个人学习的歌唱从技巧方面掌握的都是一样的,都必须通过自我的心理素质的培养训练中掌握好技巧的,使歌唱心理成为一个客观存在的一个实体,从而发挥其能动性,并能避免歌唱者在实际的演出中导致不利影响。

瑜伽焰口仪式音乐表演民族志研究 下载:28 浏览:303

胡晓东1,2 《中国艺术研究》 2020年6期

摘要:
仪式音乐表演民族志旨在揭示并阐释仪式表演过程中,执仪者脑海中的音乐文化观念模式——音乐象征符号("归属性"模型/models of)如何经由表演转化为一系列音声景观(Sound scape)与符号表征("对象性"模型/models for)的过程。从仪式音乐表演民族志视角审视瑜伽焰口仪式音乐,可深入探究文化主体内在的文化精神与观念构型,由此揭示出仪式行为及其产品——仪式表演行为与仪式音乐之间的深层关联,进而达到对表演语境(contexts)与社会结构的整体认知,实现文化的阐释。瑜伽焰口仪式音乐表演,犹如一部内容宏富、形式综合的仪式音乐剧,具有虚拟性、艺术性、功能性与音声两极渐变性等特征,观察其仪式表演中所呈现的象征符号与符号表征,阐释其隐喻的文化义涵,揭示出一整套佛教"三密合一"、阈限期等文化观念模型主导下的仪式音乐符号表达系统。

戏曲美学与演员的创造 下载:67 浏览:406

安葵 《中国艺术研究》 2019年10期

摘要:
戏曲美学作为中国民族美学的一个分支,受中国哲学的统领,其观念、范畴主要是吸收借鉴诗歌、音乐、书画等姊妹艺术的美学观念、范畴而形成的。戏曲美学与西方戏剧美学有相通处,而其不同特点主要是由戏曲表演的特点所决定的。因此研究戏曲美学必须研究演员的创造,戏曲演员要提高自己的艺术水平,必须认真学习戏曲美学。

浅析戈夫曼拟剧论中的“表演 下载:45 浏览:401

刘柳 《中国新闻传播》 2019年11期

摘要:
美国社会学家欧文·戈夫曼的社会学经典著作《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中的拟剧论开辟了社会学新的研究领域,该著作以日常生活中的人际活动为出发点,将生活中普遍的人际互动用戏剧学语言进行描述,把这种人与人之间的互动称为"戏剧表演"。本文通过回答"为什么表演"和"如何表演"来对《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中的"表演"描述、归纳。

我国大型冬季运动会开幕式冰上艺术表演人才的培养现状 下载:82 浏览:496

于巍 王莉丽 陈思 《中国体育科学》 2018年9期

摘要:
文章首先针对国家大型冬季运动会冰上表演艺术的主要特征进行了分析,而后又以现实情况为主,对当前冰上艺术表演人才的培养现状展开了深入的交流分析。根据以现状制定改良方向的惯用规则,文章又根据以上两个论点,对具体的冰上艺术表演人才的优化型表演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深层次的研究分析。故针对此,文章所选择的对其人才培养现状进行研究的这一方向,对于提升国家冰上艺术表演人才质量而言具有切实的提升作用。

自律与他律: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电影表演生态分析 下载:61 浏览:353

厉震林 《当代艺术》 2020年9期

摘要:
新中国成立初期,电影演员及其表演美学发生重大变化,包括身体与表演的集合规训,在两支队伍四个阵营的电影演员队伍结构中,解放区籍的电影演员是"工农兵电影"的政治和美学示范者,国统区籍的电影演员则出现了成功转型、融和不顺、误读被批等三种现象。在表演美学上确立"阳刚之美"创作原则,要"综合最好的来写",是"健美的、活泼愉快的"形象模板;电影产业的"国有体制",也从出品方的角度规范电影表演,它需要审美的"浪漫和激情"。它以一种"高昂、明快与浪漫主义的艺术激情",呈现出光辉、激动和"紧张",成为一个时代的精神纪录以及文化记忆。

新媒体上的文学表演——以“匿名作家计划”为例 下载:65 浏览:473

霍艳 《文学研究》 2019年1期

摘要:
随着新媒体技术的介入,文学的生产、传播方式、评价体系、作者队伍乃至文本形态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新媒体正在形成一个区别于传统媒体的文化场域,传统文学也开始寻求适应新媒体发展的转型。"匿名作家计划"就是一次尝试,赛制设定、参赛队伍、评审标准的改革,体现诸多新意。但转型中也展现出一种表演性,成为一种景观化的文学生产,没能真正弥合传统文学和大众阅读之间的裂痕。如何通过新媒体平台打破传统纯文学的封闭状态,和读者建立有效的交流渠道,找到更准确、有效的言论方式,在作品里呈现更为复杂的现实经验,建立新的文学与社会、生活的关系,这些是比赛带给我们的真正思考。

体制改革对艺术表演团体财政补贴效率的影响 下载:75 浏览:391

肖东芝 张光 《当代艺术》 2020年4期

摘要:
艺术表演团体一直是国家财政补贴的对象,补贴近年增长迅速,但是财政补贴的效率却不高,观众人次和演出场次一度下降得非常厉害。为此,2005年中国政府对包括艺术表演在内的文化部门发起了增量(非公有制资本准入)和存量(国有院团事业单位改企业单位)改革。本文使用1985—2017年艺术表演团体的财政补贴和演出收入、观众人次等中断时间序列数据来进行评估。研究发现:2005年政策干预前,艺术表演院团的财政补贴社会效率和经济效率逐年边际递减;干预后,财政补贴效率提高显著。但提高几乎悉数来自增量改革而非存量改革,这在经济效率上表现得更为显著。同时,不同体制的院团财政补贴效率不同,非公有制院团的补贴远远少于国有院团,但财政效率却明显高于国有院团。

上海“昆大班”昆剧表演特色论析 下载:45 浏览:432

周南 《当代艺术》 2018年9期

摘要:
上海"昆大班"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南方昆剧舞台上一个颇具代表性的接续力量。他们上承昆剧"传"字辈,下启中青代演员,为昆剧艺术的继承、发展与传播、弘扬发挥了无可替代的作用,是新时期公认的昆剧表演的标杆和典范。他们的表演承于传统却不囿于传统,从演出文本、表演形式、舞美效果等多方面都进行了变化革新,既保留了昆剧独特的艺术价值,又使之能够顺应不同时代的戏曲演出生态,逐步发展出昆剧表演的"昆大班"特色(亦即上海特色)。

国家形象视野下“戏曲走出去”的历史梳理 下载:36 浏览:477

吴平平 《当代艺术》 2018年9期

摘要:
戏曲作为媒介以建构民族身份认同和国家形象的实践具有历史传统和历史贡献,也有当代意义和当代使命,这是戏曲艺术本身的文化价值和历史价值所决定的。为了进一步研究戏曲在当代国家形象建构中的定位与策略,有必要从国家形象视野对"戏曲走出去"进行纵向梳理,从而为其建立历史坐标系。从是否有意识走向世界的角度出发,"戏曲走出去"的历程可分为两个阶段,一个是自发阶段,一个是自觉阶段。在第二个阶段,根据自觉建构国家形象意识的形成过程来看,"戏曲走出去"又可分成三个阶段:建构国家形象意识萌发阶段、建构国家形象意识树立阶段和建构国家形象意识强化阶段。"戏曲走出去"的历史梳理,为戏曲引入国家形象建构的研究提供历史视野和宏观视域,具有理论价值;也为戏曲在当代国家形象建构中的定位与策略提供启示,具有实践价值。

民国时期男性影星的审美性研究 下载:38 浏览:385

徐丛丛1 朱善智2 《当代艺术》 2018年9期

摘要:
男性影星作为明星群落的一大组成部分,在被看的视阈下多处于被动地位。民国时期,男影星的诞生比女影星要早,但其关注度不及女影星。男性影星的或显或隐凸显出特定时代的文化形态。透过众多银幕形象,可以观察大众审美观念的差异与变化,并剖析男星群落代表的审美文化符号、性别文化标签和社会意识之内涵。在民国影像的"秩序场"内,男星群落为中国早期明星制的完善奠定了基础,其审美辐射与审美价值更彰显出潜在的"美感"。

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表演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研究 下载:77 浏览:371

施志艳1 赵莉2 梁晴1 《航空航天学报》 2018年7期

摘要:
伴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教育管理工作中实践教学的地位逐渐提高,在大学生专业化教学过程中,要通过实践教学有效提升学生的创新水平和综合能力。结合我国文化艺术事业的发展进程,建构更加系统化的教学体系,才能真正发挥教育的优势。本文对表演专业实践教学的理念和体系进行了集中分析,并着重讨论了表演专业实践教学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路径和措施,以供参考。

音乐美学视域下对音乐表演的几点思考 下载:315 浏览:3166

金梦阳 《中国音乐学报》 2023年11期

摘要:
音乐表演艺术和现代音乐美学是紧密相连的,在音乐表演中融入现代音乐美学,能够强化艺术内涵的表现力,也能够良好的优化观众的视听体感。比如,将音乐美学应用于音乐表演中,可充分提炼出音乐作品的创作内涵,帮助听众了解音乐作品,将作品内涵淋漓尽致地呈现出来。因此,研究音乐美学在音乐表演中的应用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音乐美学视角下的声乐表演艺术 下载:203 浏览:2048

代晏郗 《中国音乐学报》 2023年1期

摘要:
近些年来我国社会经济发展速度迅猛,社会各群体对于精神文明的需求与日俱增。音乐作为舒缓精神培养情操的重要领域,一直备受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本文主要针对声乐表演,立足于音乐美学视角之下进行表演艺术的剖析,希望能够为我国音乐艺术领域的发展贡献一份力量。声乐表演不仅仅要遵循音乐乐曲本身的意境,还要通过演奏者现场的二次创作,实现真实性和美感性的和谐统一,这也是跨越时间与空间,见证历史与时代的交流。从音乐美学的视角下分析声乐的表演艺术,能够帮助演奏者进一步剖析作品,进行二次创作,以此来实现升华,创造出更加优秀的乐谱。

高职音乐表演钢琴课程模块教学探析 下载:55 浏览:800

范丽丽 《中国音乐学报》 2024年2期

摘要: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对艺术的需求不断提高,音乐表演专业在高等职业教育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然而,传统的钢琴教学模式往往过于注重技巧的传授,忽略了学生的兴趣和个性发展。因此,本文将对钢琴模块教学进行探析,探讨高职音乐表演如何更好地进行钢琴教学。

学生音乐表演能力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培养 下载:317 浏览:3180

唐洁惠 《中国音乐学报》 2022年10期

摘要:
音乐表演是学习音乐的基础内容,教学中应培养学生自信的演唱演奏和综合表现能力,发展学生潜能。教学中培养学生表演能力,充分让学生展现自己培养自信心。在我国,音乐课作为一门陶冶学生性情,增加艺术涵养的学科,对学生的全面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音乐表演是在音乐的基础上演变的更深层次的艺术表现形式,它集语言、舞蹈、角色等为一身,能够培养学生表演能力,提升学生的自信心,从而对音乐的理解更全面。本文将探讨在小学音乐教学上,如何培养学生的音乐表演能力。
在线客服::点击联系客服
联系电话::400-188-5008
客服邮箱::service@ccnpub.com
投诉举报::feedback@ccnpub.com
人工客服

工作时间(9:00-18:00)
官方公众号

科技成果·全球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