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目标期刊
最新录用
基于通道非降维与空间协调注意力的改进YOLOv8养殖鱼群检测 下载:48 浏览:383
摘要:
为解决真实养殖环境中因鱼群模糊、遮挡造成的鱼类目标检测困难等问题,采用基于通道非降维与空间协调注意力ECAM(efficient coordination attention module)的改进YOLOv8养殖鱼群检测方法YOLOv8-Head-ECAM以提高检测精度。首先在FPN(feature pyramid network)中增加大尺寸检测头,更好地捕捉水下鱼类个体的细节信息,以加强对鱼群特征的提取能力,然后使用ECAM注意力机制减少模糊背景的干扰,聚焦鱼类个体的关键特征,以加强对模糊鱼群的识别能力,并设计了消融试验和模型对比试验以验证算法的有效性。结果表明:相比于YOLOv8,YOLOv8-Head-ECAM模型的准确率、召回率和平均精度均值分别提高了2.3%、1.7%和1.6%;与目前检测准确率较高的养殖鱼群检测模型KAYOLO、DCM-ATM-YOLOv5、SK-YOLOv5和ESB-YOLO相比,平均精度均值分别提高了0.7%、1.0%、2.4%和2.0%。研究表明,本文中提出的YOLOv8-Head-ECAM模型能够较好地适应水下鱼群模糊、遮挡的情况,提高了鱼群检测的有效性。
马氏珠母贝α-Tubulin基因结构、SNP筛选及耐低温相关性分析 下载:41 浏览:330
摘要:
为了探究马氏珠母贝(Pinctada fucata martensii)α-Tubulin基因在低温适应性中的作用,通过RACE克隆技术获得马氏珠母贝α-Tubulin基因,分析了α-Tubulin基因在低温胁迫下的表达趋势,并筛选和比较了马氏珠母贝耐低温选育系(R)F3和北部湾野生群体(W)的α-Tubulin编码区SNP位点。结果表明:马氏珠母贝α-Tubulin基因总长为2 107bp,可编码454个氨基酸,具有典型的Tubulin和Tubulin-C结构域;全组织定量显示,α-Tubulin基因在所有组织中均有表达,在足部中表达量最高(P<0.05);低温胁迫时,鳃组织中α-Tubulin基因在低温组(12、17℃)的表达量均在72h时达到最高,且显著高于对照组(22℃)(P<0.05);α-Tubulin外显子区域共有34个SNP,其中3个SNP位点的基因型频率在R和W群体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连锁不平衡分析显示,R群体单倍型CCTCAGCGCC的频率明显高于W群体。研究表明,α-Tubulin为参与调节马氏珠母贝低温适应过程中的候选基因,筛选出的与抗低温性状相关的SNP位点g.111071125及优异单倍型CCTCAGCGCC,可作为选择育种的候选标记。
β-环糊精稳定南极磷虾油Pickering乳液的制备及其稳定性的研究 下载:72 浏览:514
摘要:
为了确定β-环糊精稳定南极磷虾油Pickering乳液的制备工艺并研究其稳定性,实验通过研究不同乳化方法 (超声、高速剪切和高压微射流)、不同油相体积分数(30%、40%、50%、60%和70%)及不同β-环糊精添加量(1%、2%、3%、4%和5%,质量分数)对乳液特征指标(浊度、离心稳定性、粒径和ζ-电位)的影响,初步确定了β-环糊精稳定南极磷虾油Pickering乳液的制备工艺,而后通过乳液的形貌及显微变化、乳液的特征指标评价乳液的热杀菌稳定性、冻融稳定性和贮藏稳定性。结果表明,油相体积为60%、β-环糊精添加量为3%、采用高速剪切乳化的方法可以得到南极磷虾油Pickering乳液,乳液的浊度、离心稳定性、粒径和ζ-电位分别为1.83、85.12%、110.50 nm和-28.39mV。热杀菌对乳液的形貌及显微结构、乳液的特征指数没有显著影响。冻融显著影响了乳液的特性,冻融后乳液出现了严重的沉淀、乳析等现象,乳液不再呈现均一、稳定的状态。乳液在25°C,密闭条件下贮藏16 d内,虽然乳液的形貌结构、显微结构及乳液的特征指标发生了变化,但乳液仍保持了基本特性。总之,β-环糊精作为稳定剂可以用来制备南极磷虾油Pickering乳液,该乳液具有良好的热杀菌和贮藏稳定性(16 d内),但不具备冻融稳定性。
万峰湖丰水期和枯水期细菌群落组成和多样性比较 下载:53 浏览:315
摘要:
为比较贵州省黔西南州万峰湖丰水期和枯水期细菌群落组成和多样性,于2020年11月(丰水期)和2021年5月(枯水期)采集了万峰湖3个生态位点(大坝、梅家湾和巴结)表层(0~5m)水体的水样,采用16S rRNA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其群落组成。结果表明:3个取样点丰水期细菌的OTUs共1 647个,枯水期细菌的OTUs共1 530个,枯水期细菌丰度高于丰水期,而丰水期细菌群落多样性高于枯水期;在门水平上,丰水期浮游细菌群落主要由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和蓝藻门(Cyanobacteria)等18门202属细菌组成,枯水期浮游细菌群落则主要由放线菌门、变形菌门和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等20门236属细菌组成;在属水平上,丰水期和枯水期共有属为55属,147属为丰水期特有,其中放线菌门的Nanopelagicaceae属、蓝菌属(Cyanobium)和羊栖菜弧菌属(Limnohabitans)丰度最高,181属为枯水期特有,其中蓝藻门的Gplla属、土生单胞菌属(Terrimonas)和玫瑰单胞菌属(Roseomonas)丰度最高;PICRUSt功能预测显示,大部分代谢途径中菌群预测的基因拷贝数为枯水期明显高于丰水期。研究表明,万峰湖丰水期和枯水期细菌群落组成和多样性存在明显差异,丰水期和枯水期均有其特有的细菌群落结构,且枯水期菌群代谢比丰水期更活跃。
大型及特种机械设备安全管理问题与对策研究 下载:135 浏览:1033
摘要:
大型及特种机械设备在各行各业中广泛应用,其安全管理问题一直是工程施工和生产制造中的重要难题。在使用过程中,由于设备自身的特点和操作人员的疏忽,往往会发生意外事故,给人身和财产造成严重损失。加强对大型及特种机械设备的安全管理对于保障生产和工程施工的安全至关重要。基于此,本文章对大型及特种机械设备安全管理问题与对策进行探讨,以供相关从业人员参考。
黄颡鱼STAT3乙酰化位点验证及其与SIRTs去乙酰化酶的关系 下载:83 浏览:503
摘要:
为研究黄颡鱼STAT3乙酰化位点及其与SIRTs去乙酰化酶家族之间的关系,实验首先构建带Flag标签的STAT3过表达质粒及带HA、GFP标签的SIRTs过表达质粒,并对STAT3可能发生乙酰化的位点进行突变体构建;其次,转染STAT3及突变体和STAT3、SIRTs共转染于HEK 293T细胞,利用免疫印迹、免疫沉淀和免疫荧光等技术进行检测。结果显示,STAT3是一种胞浆蛋白。与野生型STAT3相比,突变体K685R的乙酰化水平显著降低。突变体K49R、 K87R、 K680R、 K712R和K714R的乙酰化水平与野生型STAT3无显著差异,表明K685是STAT3的关键乙酰化位点。免疫沉淀和免疫荧光结果显示,SIRT2、SIRT7与STAT3发生蛋白互作并催化STAT3的去乙酰化,而SIRT5不与STAT3发生蛋白互作,对其乙酰化水平无明显影响。本研究揭示了黄颡鱼STAT3的乙酰化位点及STAT3和SIRTs之间的关系,为探讨STAT3蛋白乙酰化修饰在鱼类生理功能中的作用奠定基础。
中国沿海鱼类新记录种——暗康吉鳗 下载:41 浏览:331
摘要:
为确认2021年在辽宁省大连市獐子岛海域采集到的1尾全长为168.50 cm的康吉鳗属(Conger Cuvier, 1817)鱼类种类,运用形态学和遗传学方法对其进行了物种鉴定,并对其胃含物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该标本符合Jordan和Snyder在1901年定名的暗康吉鳗(Conger erebennus)形态特征,背鳍起点始于胸鳍末端后缘正上方及眼后无感觉孔是其最重要的形态特点;该标本的线粒体16S rRNA基因序列(NC0623731)与NCBI中已发布的暗康吉鳗同源序列高度相似,系统发育树上该序列与已发布的暗康吉鳗16S rRNA聚为一支,且其16S rRNA和COⅠ序列与康吉鳗属其他种鱼类的遗传差异已达到种上水平;该标本的胃含物主要包括鱼类(舌鳎、鱼銜、平鲉)、头足类(乌贼、章鱼)、棘皮类(海参)和甲壳类(鼓虾、虾蛄);形态学和遗传学分析均显示,该标本是暗康吉鳗,且为中国沿海鱼类新记录种,推测其可能分布于中国黄海北部深水区域,属于底层大型凶猛性鱼类,主要对底栖鱼类、甲壳类、棘皮类和头足类等渔业资源的生存构成巨大威胁。研究表明,采用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方法准确鉴定出一种中国鱼类新记录种——暗康吉鳗,且初步掌握了其在中国的分布范围和食性,研究结果可为康吉鳗属鱼类的系统发育研究提供了基础资料。
机械类烟草制丝设备故障监测与数据分析研究 下载:137 浏览:1039
摘要:
本文着重探讨了机械类烟草制丝设备的故障类型和监测技术,并进行了机械类烟草制丝设备故障监测与数据分析,希望可以为其他的监测人员提供有效参考,通过发现故障监测的新方向,更好地处理故障问题,整体提高设备运行的效率,并减少停机时间,确保一致的产品质量。
投喂冰鱼和人工配合饲料的中华绒螯蟹肌肉风味品质比较 下载:40 浏览:311
摘要:
为推动人工配合饲料在蟹养殖业中的使用,以体质量为(5.33±0.79)g的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为研究对象,比较了投喂冰鱼(TFG)和人工配合饲料(FDG)的中华绒螯蟹肌肉风味品质差异,并采用配对比较试验对蟹肉进行感官评价。结果表明:与TFG组蟹相比,FDG组蟹的腥味较少,且味道更加鲜美、气味浓郁宜人;两组中华绒螯蟹肌肉中17种游离氨基酸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蟹肌肉中的5′-肌苷酸钠和5′-鸟苷酸钠含量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FDG组蟹的5′-腺苷酸钠(AMP)和鲜味当量(EUC)含量较TFG组显著升高(P<0.05);FDG组蟹的饱和脂肪酸和单不饱和脂肪酸(MUFA)含量显著降低(P<0.05),高不饱和脂肪酸含量显著增加(P<0.05);与TFG组蟹相比,FDG组蟹肌肉中的醛含量显著升高(P<0.05),而酮和含氮化合物的含量显著降低(P<0.05);FDG组蟹肌肉中的脂氧合酶(LOX)活性及其相关基因和蛋白表达均显著高于TFG组。研究表明,人工配合饲料可提升蟹肉风味,提高其肌肉多不饱和脂肪酸、AMP和EUC含量,更符合消费者对食物健康与鲜味的需求。
关于管道漏磁内检测设备存在的机械性能问题及优化措施研究 下载:136 浏览:1052
摘要:
管道漏磁内检测技术作为一种新型的无损检测技术,具有非接触、不破坏被检测对象、检测速度快等优点,广泛应用于石油、天然气等管道的缺陷检测。然而,目前漏磁内检测设备普遍存在机械性能不过关、灵敏度不高等问题,严重制约了该技术在油气管道上的应用。文章通过对漏磁内检测设备中的机械部件进行优化改进,从探头结构、信号采集方式、数据传输方式等方面进行优化设计,以提升漏磁内检测设备的机械性能。
提高泌尿外科护理质量管理探讨 下载:58 浏览:782
摘要:
目的:探索改进泌尿外科护理质量管理的方法。方法:选择本院2022年1-12月本院泌尿外科住院病人220例为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以2023年1-12月本院泌尿外科住院病人220例为观察组,探讨改善护理工作中的风险因素,并对两组病人的满意度、投诉率及护理质量得分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病人的总体满意度和护理质量得分都有显著的改善(P<0.05),而观察组病人投诉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改善泌尿外科护理工作中的各种风险因素,可以有效地提高护士的综合素质,增强病人的满意度,改善病人的生活质量。
基于两段式模型研究口虾蛄体长-体质量关系及估算初次性成熟体长 下载:80 浏览:531
摘要:
为获取口虾蛄初次性成熟体长信息,实验以2018年4—8月渤海湾逐月拖网资源科学调查捕获的口虾蛄为对象,分别建立口虾蛄体长-体质量的幂函数关系式和两段式关系式,并基于两段式关系模型进行初次性成熟体长估算。结果显示,两段式关系模型较幂函数关系模型更适于表达口虾蛄的体长-体质量关系,基于Huxley’s传统的幂函数关系模型,口虾蛄存在明显的两个体长-体质量关系组,基于两段式体长-体质量关系模型估算,得到口虾蛄总体、雌性和雄性的初次性成熟体长分别为10.99、11.01和10.85 cm。研究表明,口虾蛄性成熟阶段,更多的能量被分配用于性成熟过程,更少的能量用于身体的生长,该现象在雌性口虾蛄群体更为明显。
建筑机械动力装置技术特点及应用研究 下载:138 浏览:1043
摘要:
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建筑机械行业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建筑机械作为建筑建设中的重要设备,其性能和技术水平直接影响着建筑效率和质量。动力装置作为建筑机械的核心部分,其技术特点及应用研究对于提高建筑机械的整体性能具有重要意义。
牡蛎降糖肽的结构表征及其协同花色苷的活性增效作用 下载:48 浏览:335
摘要:
为探讨牡蛎肽(oyster peptide)的降糖作用及消化稳定性,以香港牡蛎(Grassostrea hongkongensis)为原料制备牡蛎肽,对其结构特征进行表征,通过体外降糖模型及模拟胃肠消化模型考察牡蛎肽的降糖活性及消化稳定性,并利用花色苷协同提高牡蛎肽消化稳定性和降糖活性。结果表明:牡蛎肽含有丰富的疏水性氨基酸,相对分子质量主要集中在1 000之内;肽谱分析显示,牡蛎肽含有LYF、TLFLK、IRAGYD、TLHHRVH、ARNEANVNIY、CVIGR等15条肽段,具有显著的降糖肽结构特征;牡蛎肽对α-淀粉酶、α-葡萄糖苷酶和二肽基肽酶Ⅳ(DPP-Ⅳ)的半抑制浓度(IC50)分别为(3.66±0.47)、(8.62±0.66)、(2.60±0.46) mg/mL,具有良好的降糖活性;牡蛎肽的消化稳定性相对较差,经体外模拟胃肠消化后,其α-淀粉酶、α-葡萄糖苷酶和DPP-Ⅳ酶的抑制率显著下降了6.23%~32.48%(P<0.05);通过组合花色苷设计协同矩阵,选用Highest Single Agent(HSA)模型计算组合效果,结果显示,牡蛎肽和花色苷对α-葡萄糖苷酶(HSA协同得分3.503)、α-淀粉酶(HSA协同得分3.632)和DPP-Ⅳ(HSA协同得分3.156)具有协同抑制作用,经体外模拟胃肠消化试验验证,花色苷可以提高牡蛎肽的消化稳定性。研究表明,牡蛎肽具有降糖活性肽的特征结构,其与花色苷协同后具有显著的消化稳定性和降糖活性增效作用。
气候变化对黄海中南部斑鰶产卵场适宜性的影响 下载:75 浏览:507
摘要:
为全面了解气候变化下黄海中南部近海海域斑鰶的产卵场适宜性变动规律,为黄海中南部产卵场的保护提供科学依据,实验根据2014—2018年5—7月黄海中南部产卵场调查数据,并结合FVCOM (Finite-Volume Community Ocean Model)模型提取的表层水温、表层盐度、水深、离岸距离、海表流速以及NOAA数据中心的叶绿素a浓度等6种环境因子,基于随机森林(Random Forest,RF)模型构建黄海中南部斑鰶产卵场适宜性的分布模型,根据未来气候变化的情景,预测该鱼种产卵场在未来的潜在分布。结果显示,不同月份中影响斑鰶鱼卵分布的主要环境因素不同,主要因子在5—7月分别为水深、叶绿素a和表层水温,其偏差贡献率分别为24.49%、28.08%、26.26%。研究表明,在未来气候变化的情景下,斑鰶的适宜产卵场将向北迁移。此外,黄海中南部北部沿岸海域及南部远岸深水区的栖息地适宜性明显增加。因此,未来在产卵场保护以及资源开发利用等方面,应当充分考虑这一变动趋势。
空压机械设备节能降耗技术应用研究 下载:136 浏览:1048
摘要:
空压机械设备作为工业生产中重要的机械设备之一,其耗能问题一直备受关注,空压机械设备节能降耗技术的研究能够显著改善空压机的能耗模式,从而提升空压机械设备的节能效果,推动绿色生产。本文根据空压机械设备的运行特性提出节能降耗的应用策略,使空压机械设备能够创造更多效益。
温度和光照周期对硬头鳟幼鱼生长、生理及行为的影响 下载:52 浏览:338
摘要:
为确定硬头鳟(Oncorhynchus mykiss)幼鱼在养殖环境下的最佳温度和光照周期组合,基于生产上普遍使用的温度和光照周期,试验共设置4个处理组,分别为13℃&16L∶8D(T1)、16℃&16L∶8D(T2)、13℃&12L∶12D(T3)和16℃&12L∶12D(T4),幼鱼初始体质量为(8.0±0.5)g,在不同温度和光照周期组合条件下养殖40 d,测定不同条件下硬头鳟的生长性能、生理指标及行为表现。结果表明:试验结束时,T1组幼鱼的生长性能显著高于其他处理组(P<0.05),T4组幼鱼肝脏的SOD活性显著高于其他处理组(P<0.05),长光照组(T1、T2)幼鱼渗透压调节能力(NKA活性)显著高于自然光照组(T3、T4)(P<0.05);T1组幼鱼游泳运动能力显著低于其他处理组(P<0.05),当光照周期相同时,16℃处理组幼鱼集群指标(鱼到中心点的距离、鱼间的平均距离)显著低于13℃处理组(P<0.05);温度和光照周期对硬头鳟幼鱼的生长性能、生理指标和行为表现均存在显著的交互作用(P<0.05)。研究表明,与温度条件相比,延长光照时间更有助于提高硬头鳟幼鱼整体的生理调节能力,在淡水养殖阶段,13℃&16L∶8D的条件有助于提高硬头鳟幼鱼的生长和渗透压调节能力,减少幼鱼的自发性活动并增强其集群性。
饲料中胆碱对大口黑鲈幼鱼生长性能、体成分和血清抗氧化机能的影响 下载:76 浏览:560
摘要:
为研究饲料中胆碱对大口黑鲈幼鱼生长性能、体成分以及血清抗氧化机能的影响,在基础饲料中分别添加0 (对照组)、700、1400、2100和2800mg/kg的氯化胆碱,配制成5组等氮等能的实验饲料(胆碱实测含量分别为2369.57、2716.90、2993.49、3443.60和3799.05 mg/kg),分别投喂初始体质量为(20.00±0.10) g的大口黑鲈幼鱼56 d。结果显示,实验鱼的增重率(WGR)和特定生长率(SGR)随着饲料中氯化胆碱添加量的提高呈先升后降的变化,在添加量为2100mg/kg的饲料组均达到最大值,显著高于对照组;饲料中添加氯化胆碱对实验鱼的存活率(SR)、肝体比(HSI)、脏体比(VSI)和肥满度(CF)无显著影响。当氯化胆碱添加量达到2100mg/kg饲料及以上时,鱼体肌肉和肝脏的粗脂肪含量均显著低于对照组。相比于对照组,添加1400~2800mg/kg氯化胆碱组的鱼体血清中总抗氧化能力(T-AOC)、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显著提高,血清中丙二醛(MDA)的含量显著降低;氯化胆碱添加量为2100mg/kg饲料组鱼体血清溶菌酶(LZM)和谷草转氨酶(AST)的活性分别达到最大值和最小值,且与对照组差异显著。研究表明,饲料中适量添加氯化胆碱可显著提高大口黑鲈幼鱼的生长性能、降低肝脏脂肪含量及增强抗氧化能力。回归分析显示,大口黑鲈幼鱼饲料中氯化胆碱建议添加量为2008.50~2398.16 mg/kg (饲料胆碱含量为3432.09~3530.23 mg/kg)。
两种教学模式结合护理助手APP在N1级护士分层培训中的应用效果 下载:61 浏览:784
摘要:
探讨采用BOPPPS与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结合护理助手APP,消除分层培训与临床应用相脱离的现象。方法:选取本院2023年度76名N1级护士随机分成实验组及对照组,均以护理助手APP为媒介进行线上培训,线下由同一组老师进行授课。实验组进行BOPPPS结合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进行培训,对照组采用BOPPPS教学模式进行培训,使用统一考评标准(预习时长、答题时间、退屏次数、理论成绩、培训对象满意度)对培训及结果进行评价。结果:实验组年终理论成绩、答题时间、预习时长、退出次数和培训对象满意度均优于对照组。结论:BOPPPS结合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结合护理助手APP可促进护士分层理论学习成果,提高护士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断提升护士床旁综合能力,对提高临床护理服务能力也有较好的效果。
低鱼粉饲料中添加植酸酶对凡纳滨对虾生长性能、肠道形态和免疫反应的影响 下载:51 浏览:339
摘要:
为研究低鱼粉饲料中添加植酸酶对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生长性能和免疫机能的影响,取平均体质量为0.43g的健康虾苗360尾进行试验,将虾苗随机分成3个组,每组设置4个重复,分别投喂高鱼粉饲料(HF,鱼粉质量分数为25%,对照组)、低鱼粉饲料(LF,以植物蛋白为基础的混合蛋白替代15%的鱼粉蛋白)和添加质量分数为0.02%植酸酶(5 000U/g)的低鱼粉饲料(LFP),养殖试验共进行8周,试验结束后测定对虾的生长性能、抗氧化能力、肠道形态及非特异性免疫指标。结果表明:LF组对虾的各项生长指标最差,低鱼粉饲料中添加植酸酶后,LFP组对虾的增重率、特定生长率、饲料效率和消化率均显著提高(P<0.05),存活率也有所提升;LF组的肠道皱襞高度和肌层厚度最低(P<0.05),添加植酸酶后这两个指标显著提升(P<0.05),并接近或达到高鱼粉组水平(P>0.05);LF组肝胰腺中的过氧化氢酶(CAT)活力和谷胱甘肽(GSH)含量显著降低(P<0.05),低鱼粉饲料中添加植酸酶后这两个指标有所提升并接近高鱼粉组水平(P>0.05);低鱼粉饲料中添加植酸酶后,对虾肝胰腺糜蛋白酶基因chymotrypsin表达水平显著提高(P<0.05)。研究表明,本试验条件下,在以植物蛋白源为基础的低鱼粉饲料中添加植酸酶,能够显著提高凡纳滨对虾对营养物质的利用率,增强对虾抗氧化能力和非特异性免疫能力,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低鱼粉饲料对肠道的损伤,进而提高凡纳滨对虾生长性能和饲料利用率。

版权所有 © 2025 世纪中文出版社  京ICP备2024086036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