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目标期刊
最新录用
复明片联合复方血栓通胶囊治疗缺血性眼病的治疗效果分析 下载:267 浏览:2765
摘要:
目的:分析复明片联合复方血栓通胶囊对缺血性眼病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择确诊100例缺血性眼病患者,采用随机平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予以相应治疗干预2个月后,通过视力、血液流变学、眼底血管造影等改善情况观察药物的临床疗效。结果:两组在视力、血液流变学、眼底血管造影各项指标比较,均有所改善,有显著统计学差异。观察组总有效率90%,对照组56%。结论:复方血栓通联合复明片对缺血性眼病均有良好的临床疗效。
关键词:缺血性眼病;复方血栓通胶囊;复明片
妊娠高血压疾病与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关系研究 下载:296 浏览:2946
摘要:
影响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的因素较多,如母亲高血压疾病、宫内窘迫、胎盘因素、分娩因素、巨大儿等,均是该病目前妇产科和新生儿科临床上公认的危险因素。由于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危害较大,死亡风险较高,临床上多主张在发病前实施具有针对性地预防措施、发病时及时给予高效治疗方案,以保障妇幼安全。基于此,本研究特采用对照方法对比疾病组和健康组母亲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发生率及血压数据,并明确不同亚组母亲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发生率及血压数据差异,旨在为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的预防提供参考。
缺氧缺血性脑病新生儿护理中循证护理的应用效果体会 下载:298 浏览:3096
摘要:
探讨循证护理对促进缺氧缺血性脑病新生儿康复的作用。方法:将我院2019年1月至2019年11月收治的行循证护理的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患儿45例纳入观察组,另取同期收治的行常规护理的患儿45例作为对照组,对比两组干预效果。结果:实验组干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对缺氧缺血性脑病新生儿予以循证护理,可消除治疗期间安全隐患,提高临床疗效,值得推广。
观察神经节苷脂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疗效 下载:302 浏览:3173
摘要:
目的:本次实验将针对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实施神经节苷脂作为治疗措施,分析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本次实验选取了2015年1月-2019年12月前来本院进行疾病检查及治疗的患者为对象,其属于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需要开展对症治疗。在自愿参与实验调查的患者中,采用随机法对100例患者进行分组,讨论病情结果。对照组患者采用胞二磷胆碱,观察组则为神经节苷脂,分析治疗效果。结果:从治疗上看,观察组新生儿NBNA评分为(20.3±2.5)分,对照组为(14.6±2.1)分,组间对比差异较为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此同时,在炎性因子水平对比中,观察组患者在IL-18、IL-1β,以及TNF-α指标上均优于对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最后,在不良事件调查上,观察组发生率为6.0%(3/50),对照组则为16.0%(8/50),观察组安全性好。结论:采用神经节苷脂作为缺氧缺血性脑病的治疗方案,有利于新生儿病情的康复,炎性因子结局更好,安全高,可推广应用。
早期综合康复护理在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治疗中的应用效果 下载:166 浏览:1777
摘要:
目的:为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提供早期综合康复护理的临床效果进行研究。方法:将来我院就诊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本次研究的起始时间为2018年4月,截止时间为2019年6月,期间入选患者一共为106例,本次研究中共设置对照组与观察组两个小组,并分别为其提供常规护理以及在其综合康复护理,以此来对对照组以及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情况进行对比。结果:通过给予观察组患者早期综合康复护理的护理服务模式,观察组患者在预后效果的各项指标方面,都明显较对照组患者更具有优势(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对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进行临床护理的过程中,护理人员可以通过开展早期综合康复护理,能够更好的保证患者的预后效果,对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进行有效的控制,因此值得在临床中进行推广。
AIS患者血栓的CT相关指标预测溶栓治疗的意义 下载:109 浏览:1122
摘要:
目的探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患者血栓CT相关指标预测溶栓治疗的意义。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1年10月~2022年9月我院收治的94例AIS患者的临床资料及CT血管造影(CTA)相关指标,根据患者预后效果分为预后不良组(mRS≤2分,36例)和预后良好组(mRS>2分,58例)。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指标、血栓CT指标及ASPECTS评分,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溶栓治疗预后效果的影响因素。结果 相比预后良好组,预后不良组患者NIHSS评分及aHU、dHU、rHU水平较高,ASPECTS评分>3分患者比例较低(P˂0.05)。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NIHSS评分(OR=1.872,95%CI:0.801~0.750)、血栓密度(OR=1.803,95%CI:1.029~2.951)、ASPECTS评分(OR=1.773,95%CI:0.942~1.273)为预后不良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结论 NIHSS评分、血栓密度及ASPECTS评分为AIS患者溶栓治疗不良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因此血栓密度及CTA指标可作为预测溶栓治疗预后效果的重要指标。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中扩散张量成像对脑白质损伤及预后的诊断价值 下载:105 浏览:1124
摘要:
目的:探讨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中扩散张量成像对脑白质损伤及预后的诊断价值。方法:搜集2022年5月-2022年10月份我院儿科住院确诊HIE的儿童40例,作为病例组,进行常规MRI成像、DTI和ASL灌注成像,与我院住院非HIE并排除遗传、先天畸形等因素的足月新生儿20例作为对照组。采用GE公司Discovery MR 750型3.0T磁共振扫描仪进行检查,超导核磁共振扫描仪进行检查。并应用弥散张量成像软件包实时在线ASL灌注成像软件包,进行DTI和ASL灌注成像。评价扩散张量成像对脑白质损伤及预后的诊断。结果:重度、中度患儿常规MRI基底核区检测评分与MRI分水岭区检测评分明显高于轻度患儿(P<0.05)。中、重度患儿FA值(内囊后肢、丘脑)水平显低于轻度患儿,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病例组丘脑rCBF值、豆状核rCBF值、额叶白质rCBF值均高于对照组(P<0.05)。患儿日龄为1~3天,其对患儿采用ASL检查,ASL各感兴趣区的额叶白质、尾状核头部、丘脑、豆状核rCBF值均高于日龄4~7天、8~15天组(P<0.05)。ASL分度与NBNA神经评分以及复查后遗症有较好的相关性。结论:扩散张量成像可对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脑白质损伤及预后有效诊断。
袋鼠式护理在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 下载:107 浏览:1258
摘要:
目的:观察袋鼠式护理对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护理中的影响。方法:选择本院2021年8月-2022年12月住院的新生儿缺血缺氧性病儿68名,选用随机数表法使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4名,对照组给与基础的护理,观察组则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袋鼠式护理。观察两组新生儿出生后2周、1月龄神经发育状况、出生后40天的身体发育状况以及营养不良状况。结果:2组新生儿出生后1个月在行为表现、被动技能肌、主动性肌力、原始反射与一般反射面层面,均较2周时进一步提高,而且在同一个周期内,观察组的被动肌力、主动性肌力、原始反射与一般反射面都比对照组有所提高(P<0.05);观察组40天以后的体重下降、身高增长速度和宝宝头围增涨都要比对照组大(P<0.05);观察组整体的缺乏营养率远远低于对照组(P<0.05)。总结:袋鼠式护理在缺血缺氧性脑病患儿中应用,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可非常明显促进儿童中枢神经生长发育,提升儿童体质,降低缺乏营养的产生,是一类非常值得临床中推广方法。
循证护理在缺氧缺血性脑病新生儿护理中的实施价值研究 下载:83 浏览:1158
摘要:
目的:缺氧缺血性脑病新生儿中,探究临床治疗阶段循证护理的具体内容、实施价值。方法:研究对象具体构成:缺氧缺血性脑病新生儿,抽取时间方面,介于2022年7月至2023年5月,而后划分组别,该项操作的指导依据为:电脑随机法,具体组别名称为:对照组、实验组,以上患儿统计后,样本数为62;在治疗阶段,将常规护理为对照组提供,循证护理为实验组提供,每个组别中,有31例缺氧缺血性脑病新生儿,比较不同模式干预后的最终效果。结果:护理总有效率展开对比,实验组VS对照组,更高,P<0.05;并发症发生率比较结果中,实验组低,P<0.05。结论:临床治疗阶段,和常规护理比较,循证护理的开展有重要意义,对于缺氧缺血性脑病新生儿来说,即可减轻自我疾病症状,提高总有效率,又能降低各类并发症发生率,其安全系数高,值得大力推行、使用。
集束化护理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介入治疗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下载:161 浏览:2607
摘要:
目的:探讨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介入治疗患者中实施集束化护理干预的临床价值。方法:纳入对象为2021年1月-2022年1月本院神经内科诊治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介入治疗患者,共58例,根据护理方式不同分组,各29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实施集束化护理,对比两组护理前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变化情况以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经过干预,观察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优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缺血性脑卒中介入治疗患者实施集束化护理干预,效果好,值得临床采纳。
集束化护理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介入治疗患者中的应用 下载:184 浏览:2608
摘要:
目的:探讨集束化护理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介入治疗患者中的应用。方法:选取我院2021年7月-2022年7月期间收治的80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介入治疗患者作为本次的研究对象,采取随机数表法将80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集束化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神经功能评分、并发症发生率、护理满意度。结果:干预前,两组患者神经功能评分比较,P>0.05,干预后,两组患者神经功能评分比较均降低,且观察著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并发症总发生率为32.5%,观察组并发症总发生率为10.00%,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4.781,P=0.028);对照组总满意度为57.50%,观察组总满意度为85.00%,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7.384,P=0.007)。结论: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介入治疗患者采取集束化护理干预,可以减少介入治疗对神经功能的影响,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具有很高的借鉴意义,值得在护理领域做进一步推广。
多模式MRI技术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下载:157 浏览:1187
摘要:
目的:探讨多模式MRI技术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以2021.8-2022.8本院收治的100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为对象。均接受CT及多模式MRI检查,分析二者诊断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价值。结果 100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CT扫描检出86例(86.00%);MRI扫描检查检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98例(98.00%)。两种检查方式比较差异显著(P<0.05)。多模式MRI扫描脑卒中病灶直径高于CT检查(P<0.05)。结果:多模式MRI检查可发现脑部的危险病变,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检出率较高。
西医治疗的基础上中医辅助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效果分析 下载:184 浏览:1500
摘要:
目的:探究在缺血性脑血管病治疗中采用西医治疗的基础上中医辅助治疗的价值。方法:研究对象为2021年5月至2023年4月福泉市中医医院诊治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62例,根据摸球法,将其分成比较组和实验组,每组31例。给予全部患者西医治疗,对实验组加用中医辅助治疗,比较组间临床效果、临床指标、血压和血脂水平、不良反应。结果:实验组临床有效率高于比较组(P<0.05);治疗后,比较组神经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差于实验组(P<0.05);实验组治疗后血压和血脂水平优于比较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在西医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中加用中医辅助治疗,可以提高临床疗效,促进神经功能恢复,提高日常生活能力,改善血压和血脂水平,并且不会增加不良反应。
高血压病人缺血性脑卒中风险防控中药师参与针对性药学干预的作用 下载:121 浏览:1624
摘要:
目的:探析药师参与针对性药学干预在高血压病人缺血性脑卒中风险防控的作用与效果。方法:摘选2020年3月~2021年3月期间我院接收的高血压病人64例,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对上述全部高血压病人缺血性脑卒中进行分组,得到对照组(共32例)、观察组(共32例),对照组应用常规药物干预,观察组实施药师参与针对性药学干预,对比两组血糖、血脂及血压水平、用药依从性、缺血性脑卒中发病情况。结果:观察组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总胆固醇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而两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总甘油三酯水平对比差别较小(P>0.05)。观察组收缩压、舒张压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用药总依从性96.88%明显高于对照组71.88%(P<0.05)。观察组缺血性脑卒中发病3.13%明显低于对照组25.00%(P<0.05)。结论:药师参与针对性药学干预的应用可降低患者血糖、血脂及血压水平,并能提高患者用药依从性和抑制缺血性脑卒中发病风险。
优化急诊护理路径对首发缺血性脑卒中病人抢救效率及后期康复的影响研究 下载:132 浏览:1451
摘要: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早期急救路径的优化对救治后效果和预后的影响。方法:对本院2019年1月~2021年12月收治的108例急性脑梗死病人进行回顾性分析。对照组54例,按急诊抢救程序收治;观察组54例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实施最优的护理路径。然后比较两组患者的致残率和死亡率,抢救时间,GCS评分,病人满意度等。结果:观察组的致残率、死亡率、抢救所需的时间均比对照组短(P<0.05)。探讨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特点,为临床早期脑梗死病人提供有效的护理路径。
静脉溶栓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临床疗效观察 下载:196 浏览:1755
摘要:
目的:分析研究静脉溶栓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临床疗效。方法:随机选取2021年8月至2021年12月来我院进行治疗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10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50例,对于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的治疗方法,对于实验组患者采用静脉溶栓治疗方法,在实验结束后,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NIHSS评分、日常生活能力评分、治疗有效率及患者并发症发生率进行对比分析,得出相应的研究结果。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NIHSS评分及运动能力评分基本相同,在实验结束后,实验组患者NIHSS评分及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实验组患者治疗后运动能力评分及治疗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静脉溶栓在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治疗中,可以较为明显的实现患者NIHSS评分及并发症的有效控制,提高患者的运动能力评分,提高患者的治疗有效率,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效果,可以在临床上进行相应的推广和应用。
针灸联合运动康复训练在缺血性脑卒中(IS)偏瘫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下载:133 浏览:785
摘要:
目的:对缺血性脑卒中(IS)偏瘫患者实施运动康复训练联合针灸干预方案,并探讨其对患者临床效果的积极影响。方法:以2022年3月至2023年3月为限定时段进行102例缺血性脑卒中(IS)偏瘫患者的收录,所有研究样本以随机数字表法为基准进行合理分组,51例归为对照组并予以常规护理服务,51例归为干预组并实施康复训练联合针灸治疗,对不同分组患者临床疗效、康复效果、症候积分、并发症发生率进行观察比照。结果:基于不同干预手段实施,基于不同干预手段的实施,干预组患者治疗有效率(98.04%)显著高于对照组(82.35%),差异存在统计学价值(P<0.05);干预组患者Barthel指数(77.58±18.15)、Fugl-Meyer积分(63.58±27.91)显著优越于对照组(50.52±17.63)、(44.52±27.73),差异存在统计学价值(P<0.05);干预组患者感觉障碍(2.47±0.51)、乏力(0.92±0.13)、头晕头痛(0.93±0.14)、口眼歪斜(1.03±0.24)、肢体麻木(0.91±0.23)症候积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存在统计学价值(P<0.05);研究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1.96%)显著低于对照组(19.61%),差异存在统计学价值(P<0.05)。结论:在缺血性脑卒中(IS)偏瘫患者治疗期间予以康复训练联合针灸治疗,能够在改善患者肢体运动与神经功能的同时,减少并发症出现来促进患者预后效果提升。
缺血性脑血管病介入诊断和治疗的临床研究 下载:139 浏览:1613
摘要:
目的:本次研究中,将针对缺血性脑血管病展开介入治疗的临床有效性和临床价值进行分析。方法:选取院内确诊并收治的共计100名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病患为主要研究对象,收治时间范围在2016年9月至2021年9月5年时间内,均给予介入诊断,其中筛选出55名符合应用支架形成手术的病患展开介入治疗,之后明确血管内支架形成术的应用疗效以及常见并发症类型,前提是在所有病患应用数字剪影血管造影技术的基础之下。结果:数字剪影血管造影技术的诊断结果、血管介入治疗效果、不良反应发生等详细数据见正文表格处,基于SP SS19.0针对所有数据进行记录、比对、分析。结论:通过早前实践研究以及本次最终结果表明,数字剪影血管造影技术的使用可以强化介入治疗的评估依据,并且支架形成术式临床期间有效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一类实用手段。
活血化瘀类中药注射剂治疗缺血性脑梗死的不合理用药现象分析 下载:133 浏览:1511
摘要:
目的:分析活血化瘀类中药注射剂治疗缺血性脑梗死的不合理用药情况。方法:选择2021年4月~2022年5月我院收治的90例缺血性脑梗死的患者,对使用活血化瘀类中药注射剂治疗的不合理用药现象进行分析。结果:住院期间患者发生与活血化瘀类中药注射剂有关的不良反应有14例,占比为15.56;患者的NIHSS 评分为(8.26±1.03)分明显优于治疗前(17.54±2.35)分。结论:活血化瘀类中药注射剂治疗缺血性脑梗死中存在不合理的用药现象,应增强管理,使患者的用药安全性得到提升,使医疗纠纷事件有效降低。
急性缺血性中风早期中医药康复疗法临床分析 下载:504 浏览:2500
摘要:
[目的]观察急性缺血性中风早期中医药康复疗法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21年9月至2023年5月期间医院收治的100例急性缺血性中风患者,采取随机数表法分成对照组和治疗组,各组50例,对照组常规康复治疗,治疗组早期中医药康复疗法治疗,对比观察治疗效果。[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6%高于对照组80%,且治疗组治疗后生活质量评分(79.46±9.24)分高于对照组(74.21±10.06)分,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中医药康复疗法在急性缺血性中风治疗中的效果显著,有推广价值。

版权所有 © 2025 世纪中文出版社  京ICP备2024086036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