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录用
乙肝病毒血清学检验中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技术的临床应用研究
下载:388 浏览:4162
摘要:
探讨乙肝病毒血清学检验中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技术的临床应用研究。方法:选取我院检验科2019年2月—2020年2月期间收治的125例乙肝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这125例患者随机分组,研究组63例患者采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技术对HBsAg(乙型肝炎表面抗原)进行检测,对照组62例患者则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对HBsAg进行检验,分别对两组患者的乙型肝炎表面抗原检出率和准确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分别对研究组63例患者和对照组62例患者的检验结果进行对比,研究组HBsAg的检出率为89%,对照组HBsAg检出率为63%,研究组检出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具有统计学分析意义。结论:在检验科中进行乙肝血清检验的工作中,采取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技术进行检测较酶联免疫吸附试验针对乙型肝炎表面抗原的检出率高,而且检测结果更为准确性和具有重复性,所以在对乙肝患者进行初诊断和后续治疗时,应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技术可以提供可靠的检验数据。
血细胞分析中单核细胞仪器法和显微镜法的结果比较
下载:71 浏览:759
不同检验方法用于梅毒不同时期的临床检验效果研究
下载:387 浏览:3919
摘要:
目的 观察不同检验方法用于梅毒不同时期的临床检验效果,为梅毒患者的有效诊断与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本次研究选择2018年至2020年广昌县中医院和广昌县人民医院收治的90例疑似梅毒患者作为此次研究对象,均采用梅毒螺旋体明胶颗粒凝集试验(TPPA)、梅毒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梅毒螺旋体血球凝集试验(TPHA)3种不同检验方法进行检测,观察比较三种检验方法对梅毒的敏感性及特异性。结果 梅毒不同时期临床检验中TPHA 检测敏感性较差,而 ELISA 与TPPA 检测敏感性及特异性均较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梅毒不同时期临床检验中TPHA检测敏感性较差,ELISA 与TPPA 检测敏感性及特异性均较高,可广泛应用。
常规生化检验项目对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应用研究
下载:385 浏览:4192
血脂生化检验中采用分级检验的结果研究
下载:396 浏览:4102
摘要:
本次研究旨在对血脂生化检验之中分级检验的实用性及其价值进行了研究分析。方法:将2018年1月-2019年1月于我院接受血脂生化检验的80例研究对象均分为对照组及试验组各40例,其中对照组接受常规拉网式检验,试验组则实施分级检验,对两组研究对象的检验结果以及漏检情况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根据数据结果可知,试验组研究对象的LDL-C水平要显著高于对照组,且组间数比较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研究对象TG、TC以及HDL-C数据比较未见显著差异(P>0.05)。试验组患者漏检率要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血脂生化检验之中应用分级检验,能够显著提升检验的精准性,控制漏检发生的可能,具有推广应用的价值。
乙型肝炎患者的临床乙肝五项检验结果分析与研究
下载:398 浏览:3956
血液标本临床检验不合格原因及对策研究
下载:402 浏览:3940
摘要:
目的:探讨和分析血液标本临床检验不合格原因,并总结相关对策。方法:随机选取我院2018年1月至2018年12月期间检验科采集的1000份血液样本展开回顾性分析,针对其中的不合格样本展开原因分析,并以此总结防范血液样本不合格的相关对策。结果:全部1000例血液标本中,共有54例不合格样本,血液标本采集不合格率为5.40%。其中,血凝、样本量不足、容器选择有误是造成血液标本不合格的前三大原因,分别有23例、16例和10例,所占比重分别为42.6%、29.6%和18.5%。结论:在采集血液样本的过程中,受各种主客观因素影响,容易发生血液样本不合格的现象;因此检验相关人员务必要严格遵守相关规范,做好相关因素防范,以保证检验结果的准确性。
不同临床标本微生物检验的阳性率结果及其价值研究
下载:402 浏览:4203
摘要:
目的:本次实验将针对不同临床标本微生物检验进行阳性率分析,探讨检验价值。方法:本次实验选取了2016年1月-2018年12月的微生物检验标本数10124份进行临床探究,以16年1月到17年6月的数据为对照组,17年7月到18年12月的数据为观察组,采用全自动细菌鉴定药敏仪,分析两组标本的微生物检验阳性率。结果:从检验的结果上看,观察组在痰液、尿液以及分泌物的检出上其阳性率为20.9%、22.9%、26.6%,然而对照组则为23.9%、26.0%、30.3%,其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此外,在血液以及脑脊液的微生物检测中其差异不存在显著性。结论:针对不同临床标本微生物的检验,其阳性率存在差异,能为临床疾病的诊断治疗提供依据,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血液细胞检验质量控制在临床医学检验中的应用研究
下载:325 浏览:4100
摘要:
目的 探讨血液细胞检验质量控制在临床医学检验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2019年1月本院150例行血液细胞检查患者的血液样本。观察不同稀释比例(1:10000、1:5000)、不同放置时间(30min、3h、6h)下血液细胞检验结果。结果 1:10000组WBC、Hb、RBC、PLT水平高于1:5000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放置3h、6h组WBC、Hb、RBC、PLT水平高于30min组,且6h组高于3h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抗凝的配置比例差异及室温时间的差异可影响细胞检测的质量,因此在进行检验时,需把握每一个的检测环节,从而对检验结果进行保证。
肿瘤药物治疗中发生的肝损伤一例
下载:90 浏览:973
摘要:
药物性肝损伤(drug-induced liver injury,DILI)是指由化学药品、生物制品、中成药等以及中药材、天然药物、膳食补充剂等产品,或其代谢产物乃至其辅料、污染物、杂质等所导致的肝损伤[1]。我国估算的药物性肝损伤年发生率高于其他国家,且呈逐年上升趋势。DILI正成为全球急性肝衰竭的主要病因[2]。随着新药研发的进展,特别是近年肿瘤领域靶向药物和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CIs)的成功上市,DILI 领域面临新的挑战,尤其是免疫介导的 ICIs 相关肝损伤。目前,DILI 的诊断仍是排他性的策略,临床对于免疫介导的ICIs相关肝损伤与自身免疫性肝炎(AIH)在鉴别诊断上相对困难,因此实验室相关检测指标可为临床鉴别诊断提供诊断依据支撑。
血清肿瘤标志物单项及联合检测对卵巢肿瘤的临床诊断意义研究
下载:164 浏览:1599
血清肿瘤标志物及炎症因子在结直肠癌中的表达及意义
下载:158 浏览:1695
摘要:
目的:本文主要分析血清肿瘤标志物及炎症因子在结直肠癌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本次所选取的研究样本来自于到我院接受诊治的结直肠癌患者,一共抽取样本量34例并作为疾病组,之后选出同期进行体检的健康人群设为健康组,样本量同样为34例;分组完成之后便对两组研究对象分别检测血清TNF-α(肿瘤坏死因子-α)、CA19-9(糖蛋白抗原19-9)、CEA(癌胚抗原)、CRP(C反应蛋白)、IL-6(白介素-6)及IL-8(白介素-8)水平,分析在结直肠癌中的表达意义。结果:针对实验研究期间所得数据进行评比,可以掌握到经过检测后,组间炎性因子水平对比,疾病组炎性因子水平更高(P<0.05);两组血清肿瘤标志物变化情况对比,疾病组血清肿瘤标志物更多(P<0.05)。结论:血清肿瘤标志物及炎症因子对直肠癌具有一定的诊断价值,可为临床提供有利的依据,值得临床应用与推行。
基于光电倍增管的核电子学前端系统噪声研究
下载:602 浏览:3690
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及抗凝血酶Ⅲ联合检测对早期2型糖尿病肾病的诊断效果分析
下载:166 浏览:1344
摘要:
目的:研究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抗凝血酶Ⅲ联合检测对早期2型糖尿病肾病患者的诊断价值。方法:在2018年10月到2019年10月于我院接受早期2型糖尿病肾病治疗的患者中,随机选取50例作为研究组,另选取5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对两组均进行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抗凝血酶Ⅲ的检测,对比检测结果,分析三种物质单独及联合检测对早期2型糖尿病肾病患者诊断的特异性、敏感度、准确率。结果:研究组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水平高于对照组,抗凝血酶Ⅲ低于对照组(P<0.05);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抗凝血酶Ⅲ单独诊断的准确率、敏感度较联合诊断更低(P<0.05);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抗凝血酶Ⅲ单独诊断的特异性与联合诊断无差异性(P>0.05)。结论:对于早期2型糖尿病肾病患者的临床诊断来说,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抗凝血酶Ⅲ联合检测的应用价值更高,可作为早期疾病诊断的临床依据。
研究CRP联合白细胞计数检测诊断小儿呼吸道感染的价值
下载:165 浏览:1918
输血对首次诊断多发性骨髓瘤患者预后的影响探究
下载:211 浏览:2230
尿微量蛋白与血清胱抑素C联合检验在早期肾功能损害诊断中的效果评价
下载:226 浏览:2334
摘要:
目的:评价在早期肾功能损害诊断中尿微量蛋白与血清胱抑素C联合检验效果。方法:回顾我院收治的早期肾功能损害患者60例、在本院进行体检的健康者30例的临床资料,2018年4月-2019年8月为研究时段,依次将其分为实验组、对照组。两组研究对象均采用中尿微量蛋白与血清胱抑素C联合检验。对比两组中尿微量蛋白、血清胱抑素C水平,同时评价中尿微量蛋白与血清胱抑素C联合检验用于早期肾功能损害中的阳性检出率与诊断符合率。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尿微量蛋白、血清胱抑素C水平实验组较高,P<0.05(有统计学意义);联合检验诊断阳性率、符合率明显高于单独检验,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早期肾功能损害诊断中,尿微量蛋白与血清胱抑素C联合检验,效果显著,不仅可以提高检出率,还能为临床提供有效的参考依据,值得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