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目标期刊

急性心梗与脑梗临床治疗研究综述 下载:109 浏览:1224

王爱军 《心脑血管病研究》 2024年9期

摘要:
急性心梗与脑梗是常见的两种临床疾病,近年来发病率不断增加,对人们健康甚至生命安全均具有严重的不良威胁,因此需要在发病早期需要对患者实施有效的检查,以便能够明确其疾病特点,从而能够对其实施良好的治疗,确保患者的安全,提升其健康水平。本文将论述急性心梗与脑梗临床特点与治疗方式。

不同时间窗rt-PA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的疗效和预后观察 下载:85 浏览:523

李亮杰 刘志飞 贾啓龙 程艳玲 《心脑血管病研究》 2020年3期

摘要:
目的探讨不同时间窗应用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ACI)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134例ACI患者临床资料,分别将发病后<3 h、3~4.5 h、4.5~6 h进行静脉溶栓治疗者纳入A组48例、B组46例与C组40例,另将6h时间窗内未予静脉溶栓的25例ACI患者纳入对照组。比较治疗前及治疗后24 h,凝血指标[血浆纤维蛋白原(FiB)、抗凝血酶Ⅲ(AT-Ⅲ)]、血液流变指标[全血低切黏度(LWBV)、血浆黏度(PV)]、脑血流灌注指标[脑血流量(CBF)、平均通过时间(MTT)]、氧化应激指标[血浆氧化低密度脂蛋白(ox-LDL)、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变化,分析治疗后7 d时治疗效果[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变化率]、7 d内不良事件发生情况及治疗后3个月时康复效果[改良Rankin量表(m RS)]。结果治疗后24h,A、B、C三组血浆FiB及LWBV、PV水平均较治疗前有显著下降,均明显低于对照组,且A组与B组明显高于C组(均P <0.05)。A、B、C三组血浆AT-Ⅲ水平均较治疗前有显著提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且A组与B组明显低于C组(均P <0.05)。A、B、C三组CBF及血浆GSH-px水平均较治疗前有显著提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而MTT及血浆ox-LDL水平均较治疗前有显著下降,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均P <0.05),但A、B、C三组组间同一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0.05)。治疗后7d时,A、B、C三组治疗效果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0.05)。治疗后7d内,A、B、C三组症状性脑出血、脑疝、消化道出血、牙龈出血发生率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0.05)。治疗后3个月时,A、B、C三组mRS评分结果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0.05)。结论 ACI患者在起病后6h内不同时间窗给予rt-PA均可获得较好疗效及预后,治疗方案安全可行。

补阳还五汤佐治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及对NIHSS和ADL评分的影响 下载:81 浏览:504

​张文敏 苏秀坚 《中医研究杂志》 2018年11期

摘要:
研究补阳还五汤联合疏血通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ACI)的临床疗效及对神经功能缺损程度(NIHSS)和日常生活能力(ADL)评分的影响。方法:选取符合纳入标准的ACI患者116例,采用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58例)和观察组(58例)。对照组患者给予疏血通注射液治疗,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口服补阳还五汤。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和不良反应发生率,同时比较治疗前后的NIHSS、ADL评分和凝血指标及BV变化情况。结果: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3.10%(54/58),明显高于对照组81.03%(47/58)(χ2=5.57,P=0.01);治疗后,观察组的NIHS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而ADL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PT、APTT及TT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BV和FIB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APTT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不良反应发生率组间比较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补阳还五汤联合疏血通注射液治疗ACI的疗效显著,能有效改善患者神经功能和生活质量,改善血液黏稠度和凝血因子,且治疗安全性较高,值得临床推广。

灯盏花素注射剂治疗急性脑梗死有效性和安全性的随机对照试验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 下载:82 浏览:506

赵君1,2 张允岭3 支英杰1 赵晖4 廖星1 于丹丹1 《当代中医药》 2019年5期

摘要:
目的系统评价灯盏花素注射剂治疗急性脑梗死(ACI)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检索国内外8个电子数据库及ClinicalTrials临床注册系统,纳入灯盏花素注射剂治疗ACI的随机对照试验。根据Cochrane Handbook 5. 1. 0评价标准进行文献筛选、资料提取和质量评价,对最终纳入研究的[中国脑卒中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量表(CSS)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脑卒中量表(NIHSS)]总有效率、死亡率、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进行Meta分析,并采用GRADE系统对关键结局指标证据质量和等级推荐进行分级。结果共纳入30项研究,其方法学质量普遍偏低。Meta分析显示,在总有效率方面,灯盏花素注射剂联合常规西药治疗优于常规西药治疗[RRCSS=1. 28,95%CI (1. 22,1. 34),P <0. 001;RRNIHSS=1. 16,95%CI(1. 07,1. 25),P <0. 03];灯盏花素注射剂联合常规西药治疗优于维脑路通联合常规西药治疗[RR=1. 36,95%CI (1. 26,1. 45),P <0. 001]。在死亡率方面,灯盏花素注射剂联合常规西药治疗在14天(急性期)的死亡率低于常规西药治疗[RR=0. 31,95%CI (0. 10,0. 93),P=0. 04]。GRADE系统显示总有效率及死亡率的证据级别为低级别,推荐强度为弱推荐。灯盏花素注射剂的不良反应主要表现为面部潮红、轻度头晕,患者均耐受,不影响治疗。结论灯盏花素注射剂联合常规西药治疗ACI有一定的疗效,能降低14天死亡率,且不良反应较小。但纳入研究质量不高,尚需更多设计严谨、高质量、多中心随机双盲对照试验以增加证据强度。

益气活血通络汤对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缺损及血清胶质纤维酸性蛋白、Ang-Ⅱ、VEGF水平的影响 下载:49 浏览:476

杨庆宇1 赵锐2 《中医研究杂志》 2019年1期

摘要:
目的:研究益气活血通络汤对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及血清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血管紧张素Ⅱ(Ang-Ⅱ)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符合纳入标准的10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50例。所有患者均给予常规西医治疗,对照组给予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和依达拉奉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益气活血通络汤治疗,连续治疗4周。观察患者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NIHSS评分)、日常生活能力(Barthel指数)、中医症候积分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检测血清GFAP、Ang-Ⅱ、VEGF水平,评价临床疗效和中医症候疗效。结果:治疗后,两组NIHSS评分和中医症候积分均低于治疗前,Barthel指数高于治疗前,其中治疗组NIHSS评分和中医症候积分低于对照组,Barthel指数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两组患者血清GFAP、Ang-Ⅱ含量降低,VEGF含量升高,其中治疗组GFAP、Ang-Ⅱ含量低于对照组,VEGF含量高于对照组(P <0. 05)。治疗组临床和中医症候总有效率均高于对照组(P <0. 05)。结论:采用益气活血通络汤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疗效显著,能显著改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及临床症状,作用机制与调节血清GFAP、Ang-Ⅱ、VEGF含量有关,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不同时间窗rtPA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效果 下载:35 浏览:378

刘志刚 孙红玲 《中国医学研究》 2020年5期

摘要:
目的研究不同时间窗rtPA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效果。方法将2018年4月至2019年4月我院的4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根据给药时间不同分为试验组(20例,发病至给药时间<3.0 h)和对照组(20例,发病至给药时间在3.0~4.5 h)。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治疗前、后mRS、NIHSS评分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试验组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95.0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5.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的m RS及NIHSS评分均降低,且试验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的上消化道出血及颅内出血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临床采用rtPA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过程中,发病至给药时间<3.0 h时间窗治疗的疗效确切且安全。

尤瑞克林联合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塞对脑血管内皮功能、氧化应激指标及脑神经功能的改善情况 下载:41 浏览:443

盛明 刘慧霞 梅露露 张燕柳 《中国医学研究》 2020年5期

摘要:
目的分析尤瑞克林联合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塞(ACI)对脑血管内皮功能、氧化应激指标及脑神经功能的改善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150例ACI患者资料,按用药方式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75例。对照组给予依达拉奉,观察组给予依达拉奉联合尤瑞克林。对比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的ET-1、TXB2、Lp-PLA2、8-OHdG水平及NIHSS评分均降低,GSH-Px、CAT水平均升高,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尤瑞克林联合依达拉奉治疗ACI,可显著降低脑组织氧化损伤程度,改善血管内皮功能和脑神经功能。

阿替普酶与尿激酶静脉溶栓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和精神状态的影响 下载:12 浏览:144

季秀丽 杨武军 《中国医学研究》 2020年5期

摘要:
目的探究急性脑梗死患者应用阿替普酶和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对患者神经功能、精神状态的影响。方法将我院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收治的95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按随机原则分为A组(48例)和B组(47例),A组接受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B组接受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后,A组NSE、8-OHdG、MDA、S100β水平均低于B组(P<0.05);治疗后1、2周,A组MMSE评分均高于B组(P<0.05);治疗后2周、3个月,A组生活自理能力评分均高于B组(P<0.05)。结论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疗效较好,可促进患者神经功能恢复,改善患者精神状态,增强其生活自理能力。

急诊优质护理对急性脑梗塞患者神经功能的影响 下载:248 浏览:2598

王亚林 于夕妍 《医学研究杂志》 2021年4期

摘要:
目的:分析急诊优质护理对急性脑梗塞患者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接诊的急性脑梗塞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患者以随机抽签法分组,对照组、观察组各有40例。对照组以急诊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以急诊优质护理干预,评价患者护理前后的神经功能及生活能力。调查患者护理满意度及生活质量、并发症情况。结果:护理前,两组患者NIHSS及ADL评分相比,P>0.05;护理后,观察组患者NIHSS及ADL评分比对照组低,P<0.05。观察组满意度比对照组高,P<0.05。观察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比对照组高,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比对照组低,P<0.05。结论:急性脑梗塞患者采取急诊优质护理可提升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改善患者神经功能及生活质量,该护理模式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优化急诊护理流程对急性脑梗死患者急救效率和生活质量的影响分析 下载:242 浏览:2677

白应芳 梁苗苗 《医学研究杂志》 2022年4期

摘要:
目的:分析在急性脑梗死急救中实施优化急诊护理流程干预的临床价值。方法:采集本院2021.1.1-2022.12.31期间急性脑梗死急救病例90例为研究对象,将其在随机数字表下以一比一的比例均分为2组,对照组常规干预,观察组优化急诊护理流程干预;统计2组急救效率、急救成功率、患者生活质量及护理满意度。结果:急救效率(分诊、到达CT室、采血、溶栓、总抢救用时),观察组短于对照组(P<0.05)。抢救成功率,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残疾率、死亡率,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生活质量[SF-36:PF、RP、BP、RE、SF、GH、VT、MH]评分,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满意度,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急性脑梗死急救中实施优化急诊护理流程干预可提高急救效率,保障急救效果,改善患者预后生活质量,获得认可,可推广。

醒脑静注射液干预治疗对急性脑梗死患者PD-ECGF、IL-6及IL-18水平的影响 下载:33 浏览:358

翟攀 《中国医学研究》 2019年6期

摘要:
目的观察醒脑静注射液干预治疗对急性脑梗死(ACI)患者血清血小板衍生内皮细胞生长因子(PD-ECGF)、白介素-6(IL-6)、白介素-18(IL-18)水平的影响。方法将120例ACI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60例。对照组采取常规对症治疗,治疗组在对症治疗的基础上静脉滴注醒脑静注射液,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血清PD-ECGF、IL-6及IL-18水平。结果两组血清PD-ECGF水平治疗前1 d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第3、14天,两组的PD-ECGF水平均显著高于治疗前1 d(P<0.05),且治疗组血清PD-ECGF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1 d,两组IL-6、IL-18水平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第14天,两组IL-6、IL-18水平均明显降低,且治疗组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ACI患者临床治疗中加用醒脑静注射液进行干预治疗,可有效促进血清PD-ECGF水平升高,并降低白细胞介素水平,从而促进患者脑细胞血管重新生成及脑神经功能恢复,对疗效具有确切辅助作用。

急诊全程优化绿色通道在急诊脑梗死临床抢救中的价值 下载:336 浏览:2529

梁勇 尹燕 朱华信 《医学研究杂志》 2020年8期

摘要:
目的:探讨分析急诊全程优化绿色通道用于急性脑梗死抢救中的效果。方法:2020年1月至2021年1月,选取本院收治的6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基于单双数法将患者分组,对照组与观察组分别实施常规急救护理与急诊全程优化绿色通道,对比两组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急救时间、抢救结果显著优于对照组,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急性脑梗死应用急救护理优化路径,可有效缩短急救时间,提升抢救成功率。

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胱抑素C及凝血功能的临床检验分析 下载:288 浏览:3028

聂丽艳 《国际检验医学》 2022年10期

摘要:
有关数据调查显示,我国每年发生急性脑梗死的病例患者达到80%,其中因为急性脑梗死死亡的患者占比约20%左右,也就是说,每年新增病例有200万人次,其中有80万左右的患者发生死亡,其中150万的患者即使治疗后也会出现残疾后遗症,进而促使患者丧失自理生活能力,急性脑梗死病症极易复发,对患者身心健康有极大的伤害性,所以,必须加强该类疾病的临床诊疗工作,本次就主要对急性脑梗死血清胱抑素C及凝血功能的临床检验方面进行了综合调研。方法:通过电脑随机的形式选入2021年7月至2022年11月来我院的急性脑梗死病症80例患者(观察组)和同期80例到本院健康体检者(对照组)调研,对此次调研对象血清胱抑素C及凝血功能进行临床诊断,查看各小组良性指标变化。结果:对比两组研究对象血清胱抑素C及凝血功能,显示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有统计比较性(P<0.05);进展型与完全型相比,前者FG、Cys C水平较高,PT、APTT、TT、D⁃二聚体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此次针对调查目标进行血清胱抑素C及凝血功能诊断分析,结果表示患有急性脑梗死的病例,检查血清胱抑素 C 及凝血功能具有突出的临床价值。

急性脑梗死神经介入动脉导管溶栓治疗的护理研究 下载:256 浏览:2973

王秋芳 《神经科学研究》 2022年7期

摘要:
目的:分析急性脑梗死神经介入动脉导管溶栓治疗的护理方法。方法:选取2018年3月至2019年8月于我院接受治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40例作为研究对象,使用随机分组方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20例。观察组患者使用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则使用针对性护理,对比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结果:护理前两组患者巴氏指数评分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护理后观察组患者的巴氏指数、护理满意度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神经介入动脉导管溶栓治疗是现阶段急性脑梗死的主要治疗方法,有效的护理干预能够更好的提升患者治疗效果,加强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

观察阿托伐他汀钙影响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脑梗死体积的具体影响 下载:529 浏览:5228

许刚1 周娟2 《神经科学研究》 2021年6期

摘要:
目的:对老年ACI患者采取阿托伐他汀钙治疗,并分析其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12月-2019年11月,在我院治疗的78例老年ACI患者,将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39例,采取常规治疗方法,同时使用阿司匹林肠溶片;观察组39例,在此基础上应用阿托伐他汀钙。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脑梗死体积明显小于对照组,且NHIS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老年ACI患者采取阿托伐他汀钙治疗可缩小脑梗死体积,改善患者神经功能,具有推广价值。

观察急性脑梗死介入治疗后丁苯酞联合依达拉奉治疗对神经功能恢复的改善价值 下载:522 浏览:5236

韩辉 《神经科学研究》 2021年6期

摘要:
目的:探究急性脑梗死介入治疗后丁苯酞联合依达拉奉治疗对神经功能恢复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我院于2018年9月-2019年9月急性脑梗死介入治疗患者96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48例,采用依达拉奉治疗),实验组(48例,采用丁苯酞联合依达拉奉治疗),对两组患者在不同时段的神经功能改善情况进行收集分析。结果:治疗7d后,实验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治疗30d后,实验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急性脑梗死介入治疗后,采用丁苯酞联合依达拉奉治疗,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神经功能,可以在临床上广泛推广使用。

绿色通道模式下阿替普酶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护理 下载:91 浏览:966

董燕 魏雅琼 王倩 《国际护理学》 2024年3期

摘要:
目的:观察阿替普酶在急性急性脑梗死绿色通道模式中的应用。方法:选择我院在2020年3月至2021年3月期间接受常规脑急性脑梗死绿色通道模式阿替普酶溶栓的58例急性急性脑梗死患者为对照组,并在2021年6月至2022年6月期间接受绿色通道模式阿替普酶溶栓的58例急性急性脑梗死患者为观察组。两组病人均给予阿替普酶溶栓治疗,对两组病人的残疾及并发症进行比较。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的残疾率及并发症明显下降(P<0.5),有显著性差异。结论:采用改进的急性脑梗死绿色通道模式,可以大大减少患者就诊时间,提高治疗效率,降低致残率,改善患者的预后,是一种非常有价值的方法。

探究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诊断中CT和MRI的应用 下载:167 浏览:2054

万翠云 《预防医学杂志》 2022年11期

摘要:
目的:本次研究的目的在于探究在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诊断当中,使用CT和MRI对诊断的作用以及价值。方法:在此次的研究当中,选取的是来我院进行治疗并且被诊断为急性脑梗死患者一共100例,对所有的研究患者进行诊断检测的划分,使用CT进行检查的患者人数有50例,使用MRI进行检查的患者人数有50例,通过对这两组检查的结果进行综合的对比和分析,来探究出这两种检查方式在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的诊断中所发挥的作用。结果:此次试验当中,通过对两种检查方式结果的对比分析中能够了解到,检出率最高的为MRI检查方式,检出率达到了98.0%,CY检查方式的检出率则是相对较低,为86%,两者检出率的数据对比差异性较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从检测的结果分析能够了解到在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的诊断当中,使用MRI的检查方式有着更高的检出率,能够为患者在临床诊断当中,提供更好的参考依据。

早期运动指导用于急性脑梗死后偏瘫患者下肢静脉血栓预防的价值 下载:165 浏览:2068

李冬梅 董婷 《预防医学杂志》 2022年9期

摘要:
目的探究早期运动指导用于急性脑梗死后偏瘫患者下肢静脉血栓的预防价值。方法选急性脑梗死后偏瘫患者70例(2019.01-2020.12),随机分成甲、乙组,各35例。前者、后者行常规护理、常规+早期运动指导。比对两组效果。结果乙组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NIHSS评分低于甲组,护理满意度高于甲组(P<0.05)。结论急性脑梗死后偏瘫患者,行早期运动指导,效果优良,有预防下肢静脉血栓效果,推荐使用。

分级分区急诊护理在急性脑梗死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下载:160 浏览:1708

丁金超 熊建伟 《护理研究杂志》 2022年8期

摘要:
目的:分析研究分级分区急诊护理在急性脑梗死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随机选取2021年1月至2021年12月来我院急诊治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0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50例。对于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的护理方法,对于实验组患者采用分级分区急诊护理方法,在实验结束后,对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情况、救治成功情况和候诊救治时间并发症发生率进行对比分析,得出相应的研究结果。结果:在本次实验中,实验组患者护理非常满意度和护理总满意度明显优于对照组,实验组患者救治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实验组患者候诊时间、救治时间和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分级分区急诊护理在急性脑梗死患者中的应用,可以较为明显的提升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实现患者救治效果的明显提升,缩短患者的候诊时间和救治时间,实现患者并发症的有效控制,具有较为良好的临床应用效果,可以在临床上进行相应的推广和应用。
在线客服::点击联系客服
联系电话::400-188-5008
客服邮箱::service@ccnpub.com
投诉举报::feedback@ccnpub.com
人工客服

工作时间(9:00-18:00)
官方公众号

科技成果·全球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