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目标期刊

不同时间窗rt-PA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的疗效和预后观察 下载:85 浏览:523

李亮杰 刘志飞 贾啓龙 程艳玲 《心脑血管病研究》 2020年3期

摘要:
目的探讨不同时间窗应用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ACI)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134例ACI患者临床资料,分别将发病后<3 h、3~4.5 h、4.5~6 h进行静脉溶栓治疗者纳入A组48例、B组46例与C组40例,另将6h时间窗内未予静脉溶栓的25例ACI患者纳入对照组。比较治疗前及治疗后24 h,凝血指标[血浆纤维蛋白原(FiB)、抗凝血酶Ⅲ(AT-Ⅲ)]、血液流变指标[全血低切黏度(LWBV)、血浆黏度(PV)]、脑血流灌注指标[脑血流量(CBF)、平均通过时间(MTT)]、氧化应激指标[血浆氧化低密度脂蛋白(ox-LDL)、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变化,分析治疗后7 d时治疗效果[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变化率]、7 d内不良事件发生情况及治疗后3个月时康复效果[改良Rankin量表(m RS)]。结果治疗后24h,A、B、C三组血浆FiB及LWBV、PV水平均较治疗前有显著下降,均明显低于对照组,且A组与B组明显高于C组(均P <0.05)。A、B、C三组血浆AT-Ⅲ水平均较治疗前有显著提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且A组与B组明显低于C组(均P <0.05)。A、B、C三组CBF及血浆GSH-px水平均较治疗前有显著提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而MTT及血浆ox-LDL水平均较治疗前有显著下降,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均P <0.05),但A、B、C三组组间同一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0.05)。治疗后7d时,A、B、C三组治疗效果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0.05)。治疗后7d内,A、B、C三组症状性脑出血、脑疝、消化道出血、牙龈出血发生率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0.05)。治疗后3个月时,A、B、C三组mRS评分结果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0.05)。结论 ACI患者在起病后6h内不同时间窗给予rt-PA均可获得较好疗效及预后,治疗方案安全可行。

王江泾镇脑梗死患者高血压药物服药依从性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下载:83 浏览:521

胡进1 黄菊明1 许俊杰1 陈哲萌1 李燕2 马冬娟2 《心脑血管病研究》 2019年2期

摘要:
目的了解嘉兴市王江泾镇脑梗死患者的高血压药物服药依从性现状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选取嘉兴市秀洲区王江泾镇脑梗死患者进行电话调查。结果调查693例合并高血压的脑梗死患者,规律服药的患者418例(60.32%)。使用多因素Logistic进行回归分析显示,有医保报销、初中及以上教育程度、家庭月收入≥2000元、瘫痪在床等是规律服药的保护因素(OR=1.34~3.54,P<0.05);饮酒是规律服药的危险因素(OR=0.29,P<0.05)。结论王江泾镇合并高血压的脑梗死患者医保报销、初中及以上教育程度、家庭月收入≥2000元、瘫痪在床是规律服药的保护因素;饮酒是规律服药的不利因素。

中医康复护理对脑梗死患者功能康复影响分析 下载:35 浏览:391

姜兴凤 《当代中医药》 2025年4期

摘要:
目的:研究脑梗死应用中医康复护理对患者功能康复的影响作用。方法:于2018年12月-2019年12月择取脑梗死病例,共90例,分成2组,n=45,护理模式分别为中医康复护理(对照组)、常规护理(观察组),对比两组功能康复效果。结果:观察组FMA、SWAL-QOL、Barthel指数等评分高于对照组,NIHSS评分小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对脑梗死临床常见的肢体、吞咽、神经等方面的功能损伤,中医康复护理的显著提升其康复效果,使患者生活中的独立性更高。

论中医综合康复疗法对于脑梗死患者的疗效及对日常生活质量的影响 下载:27 浏览:391

李杨 冯金萍 《当代中医药》 2025年4期

摘要:
目的:本次实验的主要目的是为了研究中医视角下中医综合康复训练对脑梗死患者的日常护理效果及影响。方法:本次实验,在我院2019年3月至2020年8月期间选取140名患有脑梗死的患者作为实验人员。首先,在实验开始前,我们需要将这140名患者进行随机分组,每组平均70人。其中一组采用的是现代医学视角下的康复治疗,我们称之为观察组,另一组采用的是中医视角下的中医综合康复治疗,我们称之为对照组。两组数据患者,除了采用不同的护理方式以外,其他数据并无明显差异。结果:本次实验后,观察组与对照组都有着较为不错的治愈率,但是,通过仔细的对比我们发现,采用中医综合康复治疗方法,能够更加有效的对脑梗死患者进行治疗,并且相比较对照组有着较高的治愈率。结论:在对脑梗死患者进行康复治疗的工作中,采用中医综合康复治疗,对于治疗患者的病症有着明显的效果,值得在临床医学中大力推广。

益气活血通络汤对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缺损及血清胶质纤维酸性蛋白、Ang-Ⅱ、VEGF水平的影响 下载:49 浏览:475

杨庆宇1 赵锐2 《中医研究杂志》 2019年1期

摘要:
目的:研究益气活血通络汤对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及血清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血管紧张素Ⅱ(Ang-Ⅱ)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符合纳入标准的10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50例。所有患者均给予常规西医治疗,对照组给予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和依达拉奉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益气活血通络汤治疗,连续治疗4周。观察患者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NIHSS评分)、日常生活能力(Barthel指数)、中医症候积分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检测血清GFAP、Ang-Ⅱ、VEGF水平,评价临床疗效和中医症候疗效。结果:治疗后,两组NIHSS评分和中医症候积分均低于治疗前,Barthel指数高于治疗前,其中治疗组NIHSS评分和中医症候积分低于对照组,Barthel指数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两组患者血清GFAP、Ang-Ⅱ含量降低,VEGF含量升高,其中治疗组GFAP、Ang-Ⅱ含量低于对照组,VEGF含量高于对照组(P <0. 05)。治疗组临床和中医症候总有效率均高于对照组(P <0. 05)。结论:采用益气活血通络汤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疗效显著,能显著改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及临床症状,作用机制与调节血清GFAP、Ang-Ⅱ、VEGF含量有关,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健康教育应用于老年脑梗死患者护理中的最新进展 下载:152 浏览:1595

田鲁明 孟龙腾 韩肖肖 《老龄研究进展》 2024年9期

摘要:
脑梗死是老年人群常见且严重的疾病,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的特点。随着老龄化加速,老年脑梗死患者的数量逐年上升,给社会和家庭带来了沉重的负担。老年脑梗死患者不仅需要及时救治,还需长期坚持康复训练。健康教育用于老年脑梗死患者护理中,不仅可以帮助患者及其家属了解脑梗死的基本知识、治疗方法、康复措施等,还可以提高老年脑梗死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和生活质量,增强其对疾病的认知和应对能力。通过健康教育,可以提高老年脑梗死患者合理饮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定期体检等遵医嘱依从性,从而有效降低复发率和并发症发生率。

阿替普酶与尿激酶静脉溶栓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和精神状态的影响 下载:12 浏览:142

季秀丽 杨武军 《中国医学研究》 2020年5期

摘要:
目的探究急性脑梗死患者应用阿替普酶和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对患者神经功能、精神状态的影响。方法将我院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收治的95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按随机原则分为A组(48例)和B组(47例),A组接受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B组接受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后,A组NSE、8-OHdG、MDA、S100β水平均低于B组(P<0.05);治疗后1、2周,A组MMSE评分均高于B组(P<0.05);治疗后2周、3个月,A组生活自理能力评分均高于B组(P<0.05)。结论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疗效较好,可促进患者神经功能恢复,改善患者精神状态,增强其生活自理能力。

核磁共振联合CT检查在急性期脑梗死患者临床诊断中的应用 下载:61 浏览:758

苏瑞林 《诊断医学》 2025年3期

摘要:
目的 探讨分析对急性期脑梗死患者采用核磁共振联合CT技术进行检查的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2021年3月到2023年3月期间收治的120例急性期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全部患者均接受核磁共振联合CT检查,在检查后采用手术治疗,将手术结果设为“金标准”。观察核磁共振联合CT对患者的诊断结果。结果 联合检查对不同时间段患者的检出率较CT与核磁共振技术更高,核磁共振技术对不同时间段患者的检出率较CT技术更高,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检查对不同位置脑梗死灶检出率较CT与核磁共振技术更高,核磁共振技术对不同位置脑梗死灶检出率较CT技术更高,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检查对脑梗死类型诊断准确率较CT与核磁共振技术更高,核磁共振技术对脑梗死类型诊断准确率较CT技术更高,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检查检出的病灶直径较CT与核磁共振技术更高,核磁共振技术检出的病灶直径较CT技术更高,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急性期脑梗死患者采用核磁共振联合CT检查的效果更为确切,可以有效为患者确诊,且能够对其梗死病灶的体积和位置进行准确判断,并可以确定患者的梗死类型,这样就可以有效制定对患者的治疗方案,更好地挽救患者的生命。尤其是针对早期发病患者,具有较高的检出率,这样就能够及时对患者采取针对性的治疗,在早期采取针对性的治疗,从而避免患者出现严重的后果,并取得理想的预后。

老年脑梗塞患者实施全科护理的效果观察 下载:131 浏览:1304

高瑞 王治荣 《医学研究杂志》 2023年7期

摘要:
在老年性脑梗死患者护理中采用全科护理服务内容,评价其对患者生活能力以及并发症发生率的影响。方法:于2021年8月至2022年8月期间对我院收治的60例老年性脑梗死患者进行研究,采用抽签法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为全科组与常规组各30例,常规组实行常规护理,全科组采用全科护理服务内容,比较护理后两组患者生活能力和并发症发生率。结果:护理后全科组患者生活能力、并发症发生率等指标优于常规组,统计学存在差异(P<0.05)。结论:将全科护理服务内容应用于老年性脑梗死患者,可提高患者生活能力,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应普及。

优化急诊护理流程对急性脑梗死患者急救效率和生活质量的影响分析 下载:242 浏览:2675

白应芳 梁苗苗 《医学研究杂志》 2022年4期

摘要:
目的:分析在急性脑梗死急救中实施优化急诊护理流程干预的临床价值。方法:采集本院2021.1.1-2022.12.31期间急性脑梗死急救病例90例为研究对象,将其在随机数字表下以一比一的比例均分为2组,对照组常规干预,观察组优化急诊护理流程干预;统计2组急救效率、急救成功率、患者生活质量及护理满意度。结果:急救效率(分诊、到达CT室、采血、溶栓、总抢救用时),观察组短于对照组(P<0.05)。抢救成功率,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残疾率、死亡率,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生活质量[SF-36:PF、RP、BP、RE、SF、GH、VT、MH]评分,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满意度,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急性脑梗死急救中实施优化急诊护理流程干预可提高急救效率,保障急救效果,改善患者预后生活质量,获得认可,可推广。

华法林、低分子肝素序贯疗法对糖尿病合并缺血性脑梗死患者凝血功能的影响及经济学评价 下载:26 浏览:281

冯贞贞 《中国医学研究》 2019年6期

摘要:
目的探讨华法林、低分子肝素(LMWH)序贯疗法对糖尿病合并缺血性脑梗死患者凝血功能的影响,并评价其经济学价值。方法将本院收治的120例糖尿病合并缺血性脑梗死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1组(40例,华法林抗凝+常规治疗)、对照2组(40例,LMWH抗凝+常规治疗)及研究组(40例,华法林、LMWH序贯疗法+常规治疗)。比较三组凝血指标、抗凝费用及出血率。结果治疗后,三组的PT及APTT均升高,D-D及FIB水平均降低,且对照2组和研究组优于对照1组(P<0.05)。研究组和对照2组的抗凝费用均高于对照1组,且对照2组高于研究组。对照2组和研究组的总出血率均低于对照1组(P<0.05)。结论对糖尿病合并缺血性脑梗死患者给予华法林、LMWH序贯疗法的效果和安全性均与LMWH治疗相近,均优于华法林,但是华法林的费用较低。

醒脑静注射液干预治疗对急性脑梗死患者PD-ECGF、IL-6及IL-18水平的影响 下载:33 浏览:357

翟攀 《中国医学研究》 2019年6期

摘要:
目的观察醒脑静注射液干预治疗对急性脑梗死(ACI)患者血清血小板衍生内皮细胞生长因子(PD-ECGF)、白介素-6(IL-6)、白介素-18(IL-18)水平的影响。方法将120例ACI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60例。对照组采取常规对症治疗,治疗组在对症治疗的基础上静脉滴注醒脑静注射液,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血清PD-ECGF、IL-6及IL-18水平。结果两组血清PD-ECGF水平治疗前1 d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第3、14天,两组的PD-ECGF水平均显著高于治疗前1 d(P<0.05),且治疗组血清PD-ECGF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1 d,两组IL-6、IL-18水平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第14天,两组IL-6、IL-18水平均明显降低,且治疗组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ACI患者临床治疗中加用醒脑静注射液进行干预治疗,可有效促进血清PD-ECGF水平升高,并降低白细胞介素水平,从而促进患者脑细胞血管重新生成及脑神经功能恢复,对疗效具有确切辅助作用。

老年脑梗塞患者实施全科护理的效果观察 下载:242 浏览:2681

高瑞 王治荣 《老龄研究进展》 2023年12期

摘要:
目的:在老年性脑梗死患者护理中采用全科护理服务内容,评价其对患者生活能力以及并发症发生率的影响。方法:于2021年8月至2022年8月期间对我院收治的60例老年性脑梗死患者进行研究,采用抽签法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为全科组与常规组各30例,常规组实行常规护理,全科组采用全科护理服务内容,比较护理后两组患者生活能力和并发症发生率。结果:护理后全科组患者生活能力、并发症发生率等指标优于常规组,统计学存在差异(P<0.05)。结论:将全科护理服务内容应用于老年性脑梗死患者,可提高患者生活能力,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应普及。

个性化心理护理干预在脑梗死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 下载:155 浏览:1461

于继娜 《心脑血管病研究》 2023年12期

摘要:
目的:分析个性化心理护理干预脑梗死患者护理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22年2月~2023年2月间,60例在本院治疗的脑梗死患者,纳入研究。按照数字表法将纳入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予以常规护理,观察组采用个性化心理护理。对比两组神经功能评分、生活质量评分、负性情绪评分、依从性及满意度。结果:护理前两组神经功能评分无显著差异(P>0.05)。护理后,观察组神经功能评分较低,差异显著(P<0.05);护理前两组生活质量评分无显著差异(P>0.05)。护理后,观察组生活质量评分较高,差异显著(P<0.05);护理前两组焦虑、抑郁评分无显著差异(P>0.05)。护理后,与对照组相比干预组焦虑、抑郁评分显著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依从性、护理满意度较高,差异显著(P<0.05)。结论:对脑梗死患者实施个性化心理护理,对于提升患者康复效果、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生活质量、情绪状态均具有较好的应用效果,,护理满意度较高,护理方式较为安全可靠,对病情转归具有积极意义。

临床护理对脑梗死患者心理及生活质量的影响分析 下载:162 浏览:1597

韩芳 《心脑血管病研究》 2023年12期

摘要:
目的:探讨在治疗脑梗死时应用临床护理干预对患者的心理和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为方便试验,选取我院在2021年3月到2022年3月期间来我院治疗的97例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医院收留的时间将其分成两组,分别为常规组和护理组,每组有47例患者,其中男性患者占患者总数的43.75%,女性患者占患者总数的56.25%;常规组患者采用常规的日常护理措施,护理组患者在治疗中采用临床护理干预措施;分析两组患者心理健康情况,和两组患者治疗后的生活质量情况,以及两组患者在治疗阶段的护理质量评价。结果:应用临床护理的护理组成员的心理健康状况要比常规组成员强,差异性(P<0.05)满组统计学要求;两组患者经过治疗后护理组生活质量要高于常规组,差异性(P<0.05)满组统计学要求;两组患者在治疗阶段的护理组满意度高于常规组,差异性(P<0.05)满组统计学要求。结论:在临床中治疗脑梗死中,实施临床护理干预能够帮助患者提高生活质量,改善患者的心理健康状况,也能够建立起良好的护患关系,而且临床中的治疗效果显著,值得在脑梗治疗护理中应用。

血清胱抑素C及凝血功能检验在脑梗死患者中的临床价值分析 下载:22 浏览:1239

张志英 王鹏华 郑少燕 范雪婷 杜彪 蒋娟 《国际检验医学》 2025年2期

摘要:
探讨血清胱抑素C及凝血功能检验在脑梗死患者中的临床价值。方法:抽取于2023年1月-12月期间南部战区总医院收治的脑梗死患者40例为观察组,另择取同期40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比较两组临床检验结果。结果:观察组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较对照组短(P<0.05),观察组纤维蛋白原、血清胱抑素C水平较对照组高(P<0.05)。进展型脑梗死患者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较完全型脑梗死患者短(P<0.05),进展型脑梗死患者纤维蛋白原、血清胱抑素C水平较完全型脑梗死患者高(P<0.05)。结论:血清胱抑素C及凝血功能检验在脑梗死患者中能够有效鉴别疾病类型,利于诊治及预后,效果理想。

中医康复护理在提高脑梗死患者功能康复中的效果观察及NIHSS评分、ADL评分影响分析 下载:314 浏览:3225

孟丽苹 《医学研究杂志》 2019年5期

摘要:
目的:针对临床中收治的脑梗死患者采用中医康复护理进行干预,分析干预后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与日常生活能力评分(ADL)得分情况。方法:本次入组研究对象来自于2018-2019年间收治的脑梗死患者79例,按照入院时取门诊号的不同分为观察组(40例)与常规组(39例),观察组采用中医康复护理,常规组采用临床常规护理,对比不同护理方法的效果。结果:观察组护理效果优于常规组,组间差异显著(P<0.05);护理后,观察组ADL评分、NIHSS评分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对脑梗死患者而言,中医康复护理是有效的护理手段,对于患者症状改善,神经功能与生活能力均有益处。

依达拉奉注射液在老年脑梗死患者中的应用及对炎症因子的影响研究 下载:418 浏览:4250

李凤玲 《老龄研究进展》 2021年11期

摘要:
探讨依达拉奉注射液在老年脑梗死患者中的应用及对炎症因子的影响。方法:选择2018年10月-2019年9月我院收治的老年脑梗死患者的78例,使用数字随机方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9例,对照组接受波立维治疗,观察组接受依拉达奉注射液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炎症因子水平和NIHSS、Barhtel评分。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的CRP、TNF-α和IL1β水平、NIHSS和Barhtel评分比较均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CRP水平和Barhtel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TNF-α、IL1β水平和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依达拉奉注射液在老年脑梗死治疗中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炎症因子水平,减少神经功能缺损,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脑梗死患者中医护理干预研究进展 下载:234 浏览:2319

郭秀云 《中医研究杂志》 2021年7期

摘要:
近年来,我国脑梗死病人的发生率不断上升,目前,在临床护士的指导下,对脑梗病人进行了积极的护理,取得了良好的疗效。本文介绍了中医针灸、灸法、中医推拿、中医耳穴治疗、穴位贴敷、中医情志调养等中医特色治疗与脑梗死病人的临床治疗实践。旨在推动中医药在脑梗死病人临床护理中的应用,提高其临床护理的疗效。

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胱抑素C及凝血功能的临床检验分析 下载:288 浏览:3027

聂丽艳 《国际检验医学》 2022年10期

摘要:
有关数据调查显示,我国每年发生急性脑梗死的病例患者达到80%,其中因为急性脑梗死死亡的患者占比约20%左右,也就是说,每年新增病例有200万人次,其中有80万左右的患者发生死亡,其中150万的患者即使治疗后也会出现残疾后遗症,进而促使患者丧失自理生活能力,急性脑梗死病症极易复发,对患者身心健康有极大的伤害性,所以,必须加强该类疾病的临床诊疗工作,本次就主要对急性脑梗死血清胱抑素C及凝血功能的临床检验方面进行了综合调研。方法:通过电脑随机的形式选入2021年7月至2022年11月来我院的急性脑梗死病症80例患者(观察组)和同期80例到本院健康体检者(对照组)调研,对此次调研对象血清胱抑素C及凝血功能进行临床诊断,查看各小组良性指标变化。结果:对比两组研究对象血清胱抑素C及凝血功能,显示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有统计比较性(P<0.05);进展型与完全型相比,前者FG、Cys C水平较高,PT、APTT、TT、D⁃二聚体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此次针对调查目标进行血清胱抑素C及凝血功能诊断分析,结果表示患有急性脑梗死的病例,检查血清胱抑素 C 及凝血功能具有突出的临床价值。
在线客服::点击联系客服
联系电话::400-188-5008
客服邮箱::service@ccnpub.com
投诉举报::feedback@ccnpub.com
人工客服

工作时间(9:00-18:00)
官方公众号

科技成果·全球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