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目标期刊

大学科研育人的价值意蕴与作用机理 下载:48 浏览:518

刘香菊 刘在洲 《教育研究与发展论坛》 2020年10期

摘要:
大学科研具有丰富的精神意蕴和道德价值。大学科研活动中教师对学生的指导和训练是一种典型的"师徒模式",教师的指导和示范以及学生的模仿和创新是科学精神和科学道德培育与传递的主要方式。学生的模仿是一个包括观察、学习、领会、体验和判断以及知识经验重构的综合过程。教师的科学品位和科研风格经

大学科研育人现状、问题与对策——基于H省4所高校的调查 下载:69 浏览:518

刘在洲1 谢晨霞2 刘香菊1 张恒波2 《教育研究与发展论坛》 2019年9期

摘要:
调查H省4所大学科研育人现状后发现,大多数教师认同科研育人,但也存在诸多问题:一些大学对科研育人重视不够,育人环境不优;部分教师科研动机功利性较强,科研育人意识不浓、目标偏低、主动性欠缺;本科生参与科研的时间和机会有限等。对此,大学应强化使命担当,健全规章制度,加强教育培训,优化育人环境,严格管理考核,正确引导学生。

大学科研的本质特征及其育人意蕴 下载:248 浏览:514

李小平1 刘在洲2 《教育研究与发展论坛》 2019年8期

摘要:
从哲学视角分析,大学科研具有人性的整体性、探索的超越性、活动的体验性三大特征,这构成了大学科研育人的逻辑根基。从现实来看,我国大学科研存在重能力、认知、成果而轻人格、体验、意义的问题,这种物性化、功利化偏差抑制了科研育人功能的发挥。在大学生科研实践中,只有还原科研的本质特征,以整体性促进人性完善、以超越性促进个性解放、以体验性促进素养提升,大学科研的育人功能才能得以真正实现。

学校道德教育的范式重构:从规范本位到育人本位 下载:47 浏览:440

程红艳 《教育研究与发展论坛》 2019年8期

摘要:
规范本位道德深受理性主义的影响,至今仍是主导学校道德教育的主流意识形态。规范本位德育寻求道德规范的普遍性,过于倚重道德理性,易陷入知行必然合一等认知陷阱,在认识与实践中存在"见物不见人"的弊病。道德规范的普遍性、强制性与个人道德发展的特殊性、自发性之间始终存在不可调和的矛盾。综合社会生态系统理论等多学科视野,德育范式的重构在方法论上应以生态系统思维代替理性崇拜,在道德发展观上应以社会生态建构观代替线性发展观,在道德教育的主旨上应以育人为本位,即专注于学生发展。"育人本位"的道德教育要求建设道德学校、聚焦学生的成长需要、教师拥有实践智慧。

学术期刊在继续教育人才培养中的作用 下载:64 浏览:166

曾群 《中国教育学报》 2018年5期

摘要:
继续教育是终身学习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术期刊以其学术内容的创新、前沿、广泛、及时,强大的存储和传播新知识的功能,对促进继续教育学习者的学习有着重要的作用,主要体现在指导学习者完成专业课程的学习、培养学习者的写作能力、展示与传播学习者的研究成果、作为学习者进一步学习深造的指示器;学术期刊对继续教育管理者的观念转变、管理水平的提高也有着重要的作用。

志愿精神育人的基本特征及实践路径 下载:39 浏览:253

凌瑾1 熊平安2 《国际教育论坛》 2020年2期

摘要:
志愿精神育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它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彰显,蕴含着服务学习的实践指向,有助于校园文化的品质提升。与其他的育人方式相比,志愿精神育人有着独特的基本特征,即在服务奉献中塑造优良品德、在人际互动中优化人际关系、在探索世界中促进个人与社会共同进步。志愿精神育人的实践路径有:大力弘扬志愿精神,以志愿精神引领校园风尚;促进志愿服务制度化,壮大志愿服务队伍规模;挖掘志愿服务先进人物,以榜样力量发挥正能量。

国内外教育人工智能研究热点之对比——基于CiteSpace的文献共词分析 下载:73 浏览:428

文欣月 周琴 《教师教育与创新》 2020年7期

摘要:
伴随着科技的腾飞,智能化浪潮席卷而来。人工智能与教育的深度融合已成为必然趋势,教育将面临新一轮变革,并最终迎来发展新纪元。以"教育人工智能"和"Educational Artificial Intelligence"为主要关键词,时间节点选定为2014—2018,分别在CNKI和Web of Science数据库中进行检索,并将筛选后的文献作为研究对象。利用CiteSpace软件进行关键词共现图表分析,归纳出国内外教育人工智能的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概念界定、技术支撑、应用领域和发展方向四个方面。通过对概念、技术、应用、发展四个层面的对比分析,揭示出国内外教育人工智能研究领域的差异,以期为我国教育人工智能的纵深发展提供思路。

立德树人视角下高校实践育人的内涵解读与路径探析 下载:83 浏览:344

李静1 刘鸿畅2 《国际教育论坛》 2020年1期

摘要:
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而实践育人是立德树人的重要环节。本文从哲学观、教学观、人才观三个方面对高校实践育人内涵的基本逻辑进行梳理解读。明确新时代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重要性,有利于促进学生个人成长、回归高等教育本质、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要打通高校实践育人"最后一公里",实施高校教师实践育人能力建设工程,强化高校师生实践的良性互动,坚持理论教育与实践养成统筹推进,进而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落实好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家庭防疫课程:“三全育人”的路径探索 下载:66 浏览:422

程雯 《现代教育教学研究》 2020年5期

摘要: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下,全民居家隔离使得家庭成为教育的"主阵地"。家庭防疫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设计科学的家庭防疫课程。家庭防疫课程应以守护生命健康为核心目标,以防疫为主题,融入多学科内容,以过程哲学为导向,多路径、立体化实施课程,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

三全育人背景下高校学风建设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下载:56 浏览:414

李昀泽 《课程教育研究》 2019年11期

摘要:
当前高校学风的建设没有长效的机制和详细的评价指标,使得学风建设的效果不尽人意,急需通过先进的思想对高校学风建设进行积极指导,三全育人便是很好的指导思想。基于此,本文将从三全育人背景下高校学风建设的问题出发,对三全育人背景下高校学风建设的对策进行分析与探究,希望提供一些帮助。

现代学徒制工作室育人途径与方式研究——以高职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为例 下载:90 浏览:466

张蓝图 《课程教育研究》 2019年4期

摘要:
就高职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而言,如何将国内外成功经验和现代职教理论有机结合,探索有自身特色的工作室育人途径和方法,是一个迫切需要研究的课题。泰职院艺术学院环艺专业,自2017年以来,基于"2+1"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实践,实现了部分的特色与创新,初步形成了一些成果。

新形势下发挥高校资助体系育人功效探究——以平顶山学院为例 下载:72 浏览:442

李柯 单满菊 田占范 《课程教育研究》 2018年5期

摘要:
高校资助体系种类繁多、形式多样,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障家庭经济条件困难学生成长成才,促进我国教育公正、公平的有效途径,其育人功能无可替代。因此,各高校要以资助体系为抓手,与其它形式的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以便更好地发挥高校资助工作的育人功能。

全员育人落实的制度障碍及突破 下载:83 浏览:384

刘长海1 徐菲2 《国际教育论坛》 2018年6期

摘要:
作为学校德育体系横向贯通的通俗说法,全员育人指学校德育主体和德育载体各负其责、有机配合,形成德育共同体,合力培育学生的良好品德。在很多地方,全员育人没有得到落实,教师"只教书不育人"的情况时有发生。当前我国学校管理科层制化、应试教育制度化、知性德育制度化等问题不利于全员育人的落实。全员育人的落实,要求学校创新学生行为管理与指导责任制度,落实核心素养评价,创新德育评价。

高职院校学生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的实践探究 下载:11 浏览:150

王玉 《中国教育探索》 2025年4期

摘要:
在新时代背景下,高职院校如何有效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教师需要完成的重要任务,也成为提升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议题。由此,本文就着重探讨高职院校如何有效地将学生党建工作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进行协同育人实践。

以文育人——谈如何构建有温度的小学语文课堂 下载:26 浏览:489

扈婷 《中文研究》 2025年2期

摘要:
基于以文育人的教育理念构建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打破传统语文学科教学单一性、局限性问题,对于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及渗透德育教育具有深远意义。文章基于以文育人视角下的小学语文课堂构建进行讨论与分析,通过回归生活优化语文课堂教学环境,构建文化育人场域强化德育渗透,明确课文主旨激发思想情感,聚焦重点语句体会深层含义及揭示关键品质形成价值观念等措施,以此构建“有温度”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

“三全育人”视域下高中语文学科育人问题及特色教学模式创新 下载:47 浏览:592

方芳 《语文教学与创新研究》 2025年4期

摘要: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性质”部分指出:“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这一特点决定了高中语文教学必须树立“大语文观”,将立德树人融入到日常教学之中。 “三全育人”指的是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提出要坚持全员育人,坚持全方位育人。作为高中语文教师,在“三全育人”视域下,必须认清自己的角色定位,强化育人意识,创新课堂教学模式,使高中语文教学真正实现立德树人的目标。

立德树人理念下的初中语文古诗词育人策略 下载:60 浏览:623

周海萍 《当代中文学刊》 2024年8期

摘要:
初中阶段的古诗词教学既是中学语文课的一部分,又是中学语文课堂的主体。随着新时代课程改革的深入,立德树人被越来越多地关注,并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并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中学语文的古诗词教学是立德树人的重要手段,而古诗词教学的内涵又十分广泛,蕴涵着深厚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华民族的精神。所以,在教学中,老师应该把立德树人的理念融入其中,达到对学生的正面影响,让他们更好地了解我们国家的优良传统和家风,让他们在不知不觉中被优秀的文化所影响,慢慢地养成一个好的品德,树立一个正确的价值观。

​唯物史观指导下的初中历史教学设计 ——以统编教材《夏商周的更替》为例 下载:41 浏览:475

石婷婷 《历史研究进展》 2025年4期

摘要:
唯物史观是认识把握历史的根本方法,对于初中历史教学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本文以《夏商周的更替》一课为案例进行讨论,尝试突破原有教材编写顺序,对教材内容进行重新整合,运用视频导入课程以激发学生兴趣,借助图表梳理史实以强化学生时间观,注重空间观的熏陶,并将最新学术研究与相关史料融入课堂。同时,以史为鉴,把握三代兴亡史的现实意义。将唯物史观内化于整个教学过程之中,有利于加强学生对中华文明的理解和认识,进而提升民族认同感与自信心。

浅谈小学古诗词教学的育人价值及策略 下载:183 浏览:1602

王元清 《中文研究》 2023年1期

摘要:
统编版语文教科书是促使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深入学生骨髓的有力载体。古诗词作为教材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其育人价值主要体现在“增加文字积累”,“提升文学素养”,“实现文化传承”三个方面。笔者通过教学实践反思,探究多样诵读、资料理解、写作运用、多角度群文阅读等教学策略,力求将古诗词育人价值的最大化,为学生构建古诗词学习的最佳路径,提升学生古诗词学习的效能,落实以文化人,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

“翰墨飘香 书法育人”——书法对促进学生良好品格形成的策略 下载:41 浏览:406

谢翔 《国学研究》 2025年4期

摘要:
小学书法教育是书法教育系统工程中的一个部分,也是最基础的工程。没有中小学书法教育,就没有中国书法的未来。中国书法必定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不可或缺的艺术之一。本文立足于小学书法教学角度,分析了小学书法教育策略,希望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在线客服::点击联系客服
联系电话::400-188-5008
客服邮箱::service@ccnpub.com
投诉举报::feedback@ccnpub.com
人工客服

工作时间(9:00-18:00)
官方公众号

科技成果·全球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