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目标期刊

历史唯物主义视域中的规范正义——一种可能的马克思主义正义理论 下载:75 浏览:413

林育川 《哲学研究进展》 2019年8期

摘要:
马克思恩格斯的历史唯物主义不是立足于历史相对主义的立场反对一切规范正义,而是反对那些自称普适的和永恒的规范正义;他们所认同的规范正义同样不是某种非历史的价值悬设,而是从资本主义社会中历史地产生出来的社会主义规范正义。我们可以通过澄清马克思恩格斯对于社会主义正义的确切态度来挖掘他们文本中的规范性价值观,并借鉴当代西方左翼正义理论的有益思想资源来建构一种马克思主义正义理论。这种正义理论契合于历史唯物主义,因为它是适用于后资本主义时代的正义理论,是从克服资本主义结构性缺陷的社会主义因素的现实化进程中产生出来的正义理论;同时它也是规范的而非描述性的正义理论,是能够从狭隘的分配领域之调解延伸至社会经济制度之改革的规范性正义理论。

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视域下的实践具体化和实践叙事问题 下载:92 浏览:429

刘宇 《哲学研究进展》 2019年3期

摘要:
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强调理论研究要符合实践的现实性,实践中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这是因为,任何具体实践都是通过整合诸多异质性因素来完成一件事情,就此而言,它不同于通过运用普遍概念而构成的抽象理论。因此这种实践思维方式以实践的具体性为起点。实践的具体化是事情的完成过程,是一个叙事过程,即为"实践叙事"。一个具有完整结构的叙事将行动与事件等异质性因素整合为一个叙事统一体。它为实践赋予确定的特殊意义,提供范导作用。实践叙事既是实践筹划的起点,也是实践反思的对象。

新型业态视域下的文化跨界融合发展研究——以江苏为例 下载:12 浏览:396

刘永春1 付启元2,3 《社会科学研究进展》 2019年8期

摘要:
新型文化业态是跨界融合下文化产业裂变扩张的结果,建立在文化产业资源整合力、价值引领力、质效提升力不断发展的基础之上。近年来,江苏省新型文化业态的总体发展保持向好态势,政策扶持体系不断完善,发展主体持续壮大,本土海外双线需求增长;但同时也面临着进一步扩大规模、提升质效的压力,存在科技、金融、旅游资源向新型文化业态转化不够充分、融合发展存在区域不平衡等问题。在新型文化业态视域下,江苏文化与科技、金融、旅游的融合发展应精准把握突破点、着力构建话语权、全面激活动力源、有效提升保障力,以此催生一批优质新型文化业态,高端介入全球文化价值网链。

符号学视域下《地球最后的夜晚》的电影诗学建构 下载:63 浏览:379

金明 《当代艺术》 2019年11期

摘要:
在《地球最后的夜晚》中,毕赣将故乡凯里凝滞成了爱情的最后幻域,并且以电影镜像重新开启自己对个体生命意义的思考。电影是杂糅了现实记忆与虚构梦境的开放性文本,通过对罗纮武破碎生命经验的书写,对梦境乌托邦的呈现,揭示"真实域"的内在匮乏。《地球最后的夜晚》以一种女性主义镜像之思,逃逸出传统男性叙事的权威,对女性的身份、主体性、身体进行了想象性的建构,使其变奏出独特的美学特质,进而建构出充满性别愉悦的身体诗学。

身份转换·修辞策略·影像机制——论女性主义视域下电影《刺客聂隐娘》的改编 下载:87 浏览:382

孙力珍 《当代艺术》 2019年11期

摘要:
相比于唐传奇中的《聂隐娘》,电影《刺客聂隐娘》摒弃"奇侠"形象,转而以刺客/女性角色为叙事核心,着力展现刺客/聂隐娘刺杀过程中的等待与观察。正是在这一过程中,刺客/聂隐娘完成了自我身份的确认与女性意识的觉醒。从女性主义视域下,检视《刺客聂隐娘》的改编,首先通过表层文本比较,探寻侯孝贤以何种方式关照女性意识;其次从影像修辞策略挖掘侯孝贤迥异于唐传奇之处;此外从导演深层的影像机制中,窥探侯孝贤对女性主体建构与男女平权的现代化意识的呈现。

身份转换·修辞策略·影像机制——论女性主义视域下电影《刺客聂隐娘》的改编 下载:0 浏览:381

孙力珍 年期

摘要:
相比于唐传奇中的《聂隐娘》,电影《刺客聂隐娘》摒弃"奇侠"形象,转而以刺客/女性角色为叙事核心,着力展现刺客/聂隐娘刺杀过程中的等待与观察。正是在这一过程中,刺客/聂隐娘完成了自我身份的确认与女性意识的觉醒。从女性主义视域下,检视《刺客聂隐娘》的改编,首先通过表层文本比较,探寻侯孝贤以何种方式关照女性意识;其次从影像修辞策略挖掘侯孝贤迥异于唐传奇之处;此外从导演深层的影像机制中,窥探侯孝贤对女性主体建构与男女平权的现代化意识的呈现。

“结构与行动”视域下的科学哲学 下载:45 浏览:421

刘鹏 《社会科学研究进展》 2019年6期

摘要:
只要承认科学是人类的一项事业,那么"结构与行动"之间的矛盾就不可避免。逻辑实证主义、库恩、社会建构主义是结构阵营的主要代表,他们分别采用逻辑、范式、社会等结构性概念消解了科学家行动的认识论自由;而拉图尔、皮克林、哈金等则通过强调个体行动者的作用,在对地方性与普遍性之关系进行辩证理解的基础上,塑造了一种新的科学实践哲学。基于科学观的转变,哲学家们呼吁一种"反向的哥白尼式革命",从而重塑一种全新的行动哲学。

哲学视域下的人工智能假设探析 下载:59 浏览:400

闫坤如 2019年10期

摘要:
人工智能与哲学紧密联系,人工智能中的算法与逻辑学密切相关,智能机器的意向性问题与心灵哲学相关等等。但人工智能发展之初学者关心的是技术问题,对哲学思考略显薄弱,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澄清其哲学基础,扫清人工智能发展的技术障碍都需要深入思考其哲学问题,才能有利于人工智能技术发展,同时推动哲学研究的进步。

心物、知行之辨:以“事”为视域 下载:83 浏览:445

杨国荣 《哲学研究进展》 2018年12期

摘要:
"心"生成于"事","物"敞开于"事"。由"事"而显的意义则在进入人之"心"的同时,又现实化为意义世界,后者既是不同于本然存在的人化之"物",又呈现为有别于思辨构造的现实之"物","心"与"物"基于"事"而达到现实的统一。离"事"言"心"、离"事"言"物",逻辑地引向"心"与"物"的分离;扬弃这种分离,则需要引入"事"的视域。基于"事"的心物互动,同时涉及知与行的关系。"心"的活动和内容以不同的方式引向"知","物"之扬弃本然形态,则关乎"行"。"心"与"物"通过"事"而彼此沟通,与之相应,"知"与"行"也本于"事"而相互关联。以"事"应对世界的过程既关乎"知"("物"通过意念化而进入"心"),也关乎"行"(以不同于观念的方式改变"物"),"知"与"行"由此在本源的层面走向统一。

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视域下先锋小说审美批判 下载:52 浏览:340

徐立伟 《中国社会科学学报》 2018年9期

摘要:
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是研究人的存在、人的本质和人的发展的重要理论。这个理论用于先锋小说的审美研究是具备有效性的。先锋小说重视人的自然属性、社会属性和精神属性的表现,但因为自然感官的扩大化、社会属性的倾斜化、精神意识中主体消失导致了审美的异化。先锋小说表现了人的"人化自然和人化世界"的实践本质,却因为对自然性的过度铺陈和对外部存在的拒斥而走向了异端。先锋小说重视人的发现及个性创作,形成过文学声势,却因为人物的扁平化、文本的过度形式化、创作方法的外源化而逐渐式微。

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视域下先锋小说审美批判 下载:54 浏览:371

徐立伟 《中国社会科学学报》 2018年8期

摘要:
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是研究人的存在、人的本质和人的发展的重要理论。这个理论用于先锋小说的审美研究是具备有效性的。先锋小说重视人的自然属性、社会属性和精神属性的表现,但因为自然感官的扩大化、社会属性的倾斜化、精神意识中主体消失导致了审美的异化。先锋小说表现了人的"人化自然和人化世界"的实践本质,却因为对自然性的过度铺陈和对外部存在的拒斥而走向了异端。先锋小说重视人的发现及个性创作,形成过文学声势,却因为人物的扁平化、文本的过度形式化、创作方法的外源化而逐渐式微。

“关系”叙事学与社会总体性的重建——八九十年代文学转型视域中的刘震云小说 下载:58 浏览:451

徐勇 《文学研究》 2019年5期

摘要:
刘震云的小说,虽然可以分为不同时期、不同类型,但有其一以贯之的线索。某种程度上,"关系"一词,以及作者对这一词的不同理解和不同表现构成了他的小说的内在关联性。他从关系的角度试图去把握这个世界,这使他的小说与以下问题的思考联系在一起:总体性坍塌后,人与人之间应该建立一种什么样的关系?或者说有无建立的可能?如何建立?通过这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建立,有无重建社会总体性的可能?从这个意义上说,刘震云是中国当代作家中最具有整体意识并自有其宏阔构想的作家之一。

从“政治发展”到“民主化”——比较政治学视域下的区域研究 下载:32 浏览:414

戴长征1 李宏佳2 《社会科学研究进展》 2018年12期

摘要:
"民主发展"是比较政治学视域下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以所谓"第三波民主化"浪潮为分界点,可将研究历程分为"政治发展"和"民主化"两个阶段。在"政治发展"理论范式下,研究问题为发展中国家如何实现现代化。研究者将政治行为体二分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致力于得到一般性的研究命题,并未考虑到发展中国家的内部发展差异,但是民主化的区域性研究思路已经初步显现。在"民主化"理论范式下,研究问题为非民主政体国家如何进行民主转型和民主巩固。近年来,研究者们则在后发国家转型前政体的区域性差异,以及民主化的区域特征和地区性限制方面投入了更多关注。虽然两大理论范式都使用区域性研究方法,但是研究目标和侧重点方面的差异却导致两者在一定程度上处于分割状态。为了确保学术发展的延续性,应考虑如何在两者之间建立联系,这是比较政治学研究应进一步注意的方向。

确定性思维视域下的西方民主话语:表象、本质及其批判 下载:41 浏览:412

亓光 《社会科学研究进展》 2018年11期

摘要:
深刻反思西方民主话语,既要从话语结构层面揭示它的虚幻性,又要从话语本质层面揭示它的内在逻辑。近代以降,随着近代自由主义的发展,民主话语被赋予以资产阶级政治话语为核心的正确性与真理性。现时代,西方社会对西方民主的笃定并非仅是意识形态的现实选择,更是西方思想传统中确定性思维的必然结果。因此,仅从民主的本质与历史揭示西方民主话语的真实性,并不能彻底批判它的虚伪性。只有在审省西方民主话语确定性思维的基础上,才能揭示其模糊性本质及其广泛传播的现实路径,进而阐明模糊性在民主话语的体系构建与话语传播过程中的真实性、正当性与比较优势。深刻反思西方民主话语的确定性思维,是批判西方民主话语和破解西方民主转型思维的有效切入点,有助于增强当代中国的民主话语自信。

从“政治发展”到“民主化”——比较政治学视域下的区域研究 下载:45 浏览:510

戴长征1 李宏佳2 《社会科学研究进展》 2018年11期

摘要:
"民主发展"是比较政治学视域下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以所谓"第三波民主化"浪潮为分界点,可将研究历程分为"政治发展"和"民主化"两个阶段。在"政治发展"理论范式下,研究问题为发展中国家如何实现现代化。研究者将政治行为体二分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致力于得到一般性的研究命题,并未考虑到发展中国家的内部发展差异,但是民主化的区域性研究思路已经初步显现。在"民主化"理论范式下,研究问题为非民主政体国家如何进行民主转型和民主巩固。近年来,研究者们则在后发国家转型前政体的区域性差异,以及民主化的区域特征和地区性限制方面投入了更多关注。虽然两大理论范式都使用区域性研究方法,但是研究目标和侧重点方面的差异却导致两者在一定程度上处于分割状态。为了确保学术发展的延续性,应考虑如何在两者之间建立联系,这是比较政治学研究应进一步注意的方向。

确定性思维视域下的西方民主话语:表象、本质及其批判 下载:399 浏览:396

亓光 《社会科学研究进展》 2018年11期

摘要:
深刻反思西方民主话语,既要从话语结构层面揭示它的虚幻性,又要从话语本质层面揭示它的内在逻辑。近代以降,随着近代自由主义的发展,民主话语被赋予以资产阶级政治话语为核心的正确性与真理性。现时代,西方社会对西方民主的笃定并非仅是意识形态的现实选择,更是西方思想传统中确定性思维的必然结果。因此,仅从民主的本质与历史揭示西方民主话语的真实性,并不能彻底批判它的虚伪性。只有在审省西方民主话语确定性思维的基础上,才能揭示其模糊性本质及其广泛传播的现实路径,进而阐明模糊性在民主话语的体系构建与话语传播过程中的真实性、正当性与比较优势。深刻反思西方民主话语的确定性思维,是批判西方民主话语和破解西方民主转型思维的有效切入点,有助于增强当代中国的民主话语自信。

“二元时间”视域下乡村文化的割裂与重构 下载:63 浏览:368

孙传明 李浩 《当代艺术》 2020年8期

摘要:
从时间角度视察现代中国乡村,可以窥见在"二元时间"割裂下的乡村文化危机。通过将"二元时间"具化为传统与现代时间制度的割裂、外来与本土时间观念的割裂、城镇与乡土时间节奏的割裂,探求乡村文化式微的现状,创新性地提出乡村文化复兴的重点在于乡土文化内涵的发掘,重构文化格局;乡土记忆的重塑,增强文化自信;乡土文化旅游的融合,促进文化持续创新。

科技伦理治理视域下科技项目实施的伦理责任论析 下载:51 浏览:318

郭秀丽 《中国科学与管理》 2020年4期

摘要:
在科技项目实施中要承担相应的科技伦理责任。科技项目立项前科学技术研究人员要树立正确的科学技术观和负责任的研究与创新理念,并让利益相关者广泛参与项目立项决策,承担好项目的预评估责任。科技项目研究过程中,科学技术研究人员要主动管控可能出现的负面影响,始终有贯穿每个研究细节的责任自觉,主动减少和停止负面影响。科技成果推广和运用过程中科学技术研究人员要承担科普责任,推动使用者正确运用成果,促进公众科学素养提升,促进形成科技信任文化氛围。在科技项目实施中始终要贯穿诚实守信的责任。

精神生产视域下的创新人才培养研究 下载:64 浏览:331

王圆圆 巴莹 《中国科学与管理》 2020年1期

摘要:
创新驱动从实质上来说是人才驱动,作为发展第一资源,创新人才是推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不断发展的"源头活水",创新人才培养对于夺取国际竞争战略主动权具有无可替代的积极作用。创新人才以知识或技能为立身基础,以创造性实践为本质属性,以积极贡献经济社会发展为价值取向。创新人才培养的核心使命是积极培养并充分发挥人才的创新思维与能力,精神生产无疑是这一使命的最好诠释,并能够为创新人才培养实践提供科学的、系统的方法论支撑。

物质主义价值观研究的理论、方法与缓解干预策略 下载:70 浏览:413

王静1 张心怡1 任凤芹2 霍涌泉1 《心理学研究》 2019年3期

摘要:
物质主义价值观是聚焦于拥有物质财富的重要性,过多追求物质需求,关注物质利益的一种观念和生活方式。心理学范畴的物质主义价值观研究,将物质主义价值观作为一种日常生活的生存智慧,对于人类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有着重要意义。当前对物质主义价值观研究取得了许多重要进展,无论在理论探讨和实证方法方面都有创新。但是,在如何克服物质主义价值观的消极影响,树立理性的物质主义与精神超越相结合的价值观,显然是心理学价值观研究中必须关注的问题。
在线客服::点击联系客服
联系电话::400-188-5008
客服邮箱::service@ccnpub.com
投诉举报::feedback@ccnpub.com
人工客服

工作时间(9:00-18:00)
官方公众号

科技成果·全球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