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目标期刊

包装印刷行业挥发性有机物控制技术评估与筛选 下载:43 浏览:479

薛鹏丽 张佟佟 孙晓峰 《可持续发展与创新》 2019年11期

摘要:
挥发性有机物(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VOCs)是造成我国城市大气污染的主要因素之一,包括包装印刷行业活动等在内的工业源是VOCs污染的重要来源。工业源的治理技术众多,如何选择合适的治理技术是面临的主要问题。本文在包装印刷行业VOCs排放特点及现有治理技术的研究基础上,针对包装印刷行业中典型VOCs排放与治理,以层次分析法为模型,构建该行业VOCs控制技术评估体系,对包装印刷行业现有治理技术进行综合评估,筛选出最佳可行控制技术,为包装印刷行业VOCs减排控制提供了技术支持。结果表明,吸附回收、热力焚烧、低温等离子3种技术的优先顺序为:低温等离子>活性炭吸附>燃烧,其中低温等离子技术综合评估权重较高,为最优控制技术。

中国星级饭店碳排放时空演化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 下载:70 浏览:467

熊慈 《地理研究进展》 2019年4期

摘要:
基于2000~2016年中国各省区星级饭店碳排放量的测算结果,采用泰尔指数、ArcGIS技术分析了中国星级饭店碳排放时空演化特征,并利用面板数据估计模型揭示星级饭店碳排放时空演化的影响因素。研究表明:(1)中国星级饭店碳排放在时序上呈先递增后波动递减的态势。(2)中国星级饭店碳排放的区域差异呈缩小趋势,各区域内部差异是造成全国总体星级饭店碳排放差异的主要原因。(3)中国星级饭店碳排放东多西少的梯度分布格局较为突出,随时间推移各省区碳排放量出现不同程度的减少。(4)中国星级饭店碳排放时空分布格局受星级饭店碳排放强度、星级饭店规模、星级饭店结构和气候条件的综合影响。

计及综合能源服务商参与的电力系统低碳经济调度 下载:76 浏览:451

胡静哲1,2 王旭1 蒋传文1 丛昊1,3 《电网技术研究》 2020年6期

摘要:
针对包含电力、热力、天然气负荷的综合能源服务商在电力市场与天然气市场中的可调度价值,建立了一种考虑综合能源服务商响应的电力系统低碳调度模型。首先,提出了计及能源转换装置运行成本及碳排放量的综合能源服务商优化调度策略;然后建立了电力–天然气联合市场运行机制;最后在市场环境下建立了电力、天然气、综合能源服务商的联合优化模型,并通过交替方向乘子法进行求解。算例分析表明,在电力、天然气市场中考虑综合能源服务商响应可以降低电力系统的碳排放量以及整个系统的运行成本,碳交易机制及综合需求响应是从发电侧和负荷进行碳排放管理的有效手段。

两淮地区燃煤电厂砷、汞、氟、铍和铀的大气排放清单的研究 下载:61 浏览:411

王克健 陈健 王兴明 曾建 张博斐 沙吉顿 《环境科学研究》 2019年9期

摘要:
安徽两淮地区(淮南和淮北)为华东地区最重要的能源基地,共有8个大型燃煤电厂,小型电厂数量众多,坑口电厂煤电的转换,污染物多残留原地,PM2.5细颗粒物及有害元素大气排放尤需关注。两淮煤田煤中As、Hg、F、Be和U不富集,但燃煤电厂煤消费量大,而两淮地区燃煤电厂有害元素的大气排放量相关报道较少;基于该地区煤炭消费量、煤中元素含量和元素大气排放因子,建立了有害元素As、Hg、F、Be和U的大气排放清单,结果表明:2012年两淮地区燃煤电厂As、Hg、F、Be和U的大气排放量分别为0.31 t、1.93 t、727 t、0.08 t和0.18 t。

中国物流产业技术效率:时空分异、影响因素与演进逻辑——基于PP-SFA模型的实证分析 下载:48 浏览:418

张亮亮1 苏涛永1 张健2 《经济与管理学报》 2019年6期

摘要:
文章基于2007-2016年中国省际面板数据,运用PP-SFA模型测度能源和碳排放双重约束下的物流产业技术效率,分析其时间和空间维度上的变化和差异,评定其宏观和中观层面的影响因素,并分区域剖析其演进背后的逻辑规律。研究发现:中国物流产业技术效率总体偏低,呈下降趋势,且区域分化明显,东部最高,中部次之,西部最低;产业结构、技术创新能力和企业平均规模正向影响物流产业技术效率,财政支持力度和能源消费结构产生负向影响,而环境规制强度并未产生显著影响;中国物流产业已度过规模扩张阶段,现处于质量提升阶段,且各区域不同阶段中影响因素的作用关系存在差异,物流产业技术效率演进逻辑具有区域特性。践行节能减排、完善产业政策和探寻区域物流特色发展路径益于优化物流产业技术效率,提升中国物流产业发展质量。

信号交叉口机动车运行特性对排放的影响 下载:54 浏览:288

许晓秦 任朝阳 邱兆文 《交通技术研究》 2018年9期

摘要:
平面交叉口是城市交通网络的重要节点,机动车在信号交叉口运行时工况频繁变化。为了研究信号交叉口机动车运行特性对排放的影响,在典型信号交叉口开展机动车运行模式分布特征调研;运用高分辨率的排放模型MOVES,评估交叉口不同运行工况下的CO、NOx、HC、PM10、PM2.5污染物的排放量。研究结果表明:机动车在信号交叉口经历减速、怠速、加速等工况,减速路段减速平缓,污染物排量会有所减少,其余怠速、加速通过这几个过程相对通畅路段排量都会增大,怠速时排量最大;五种污染物排放量变化对于交通拥堵的敏感性也不同,HC、PM10影响最大,其次是PM2.5,NOX受影响较小,CO最小。研究结果使公民对信号交叉口的污染物排放有直观的了解,以此来激励公民遵守交通法规,养成良好的驾驶习惯,为缓堵减排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基于全生命周期法的海绵城市雨水系统碳排放研究 下载:44 浏览:450

李晨璐 郑涛 彭开铭 程炜 徐竟成 乔俊莲 黄菊文 《可持续发展与创新》 2019年1期

摘要:
基于全生命周期法,构建了一种适用于城区范围的海绵城市雨水系统碳排放量化方法,并以松原市某片区为例,对4种海绵城市规划方案进行碳排放计算和比较,分析其碳减排效果并提出减排建议。结果表明,传统城市雨水系统碳排放高的主要原因是缺乏源头雨水渗蓄;雨水管网建设是系统碳排放的主要来源;与传统规划方案相比,4种海绵城市规划方案可使系统碳排放减少3. 5%~51. 7%。

储运系统安全排放浅析 下载:19 浏览:424

李东盛 《低碳研究》 2020年9期

摘要:
伴随经济社会飞快地发展进步石油化工产品于大众生活当中逐渐占据着非常关键的地位,不过石油化工类产品的运输、制造以及储存进程当中却是存有大量的情况。在石油化工类产品的易燃易爆性质基础之上,使得石油化工类产品由生产至交易进程当中安全性得到加强,特别是储运体系排放安全性状况是非常关键的。

中国交通业全要素碳排放效率的测度及动态驱动机理研究 下载:49 浏览:444

周银香1,2 洪兴建2 《经济与管理学报》 2018年7期

摘要:
文章基于全要素生产率的视角,将碳排放作为非期望产出,运用基于松弛变量的DEA超效率SBM模型,测度了2003-2015年中国交通业的碳排放效率,并进一步构建IGVAR模型分析了行业碳排放效率的内部驱动和外部冲击效应,以探究交通业碳排放效率的驱动因子及其动态作用机理。研究结果显示,交通业碳排放效率略高于采掘业、制造业及水电燃气热力生产供应业,但显著低于农林渔牧业和建筑业;从行业内部的驱动因素看,交通业经济规模和技术进步对于自身碳排放效率的正向效应较为显著,但能源结构效应不显著;从行业间的关联效应来看,制造业和建筑业的经济规模、能源结构、技术进步对交通业碳排放效率的冲击效应均较为显著,其他行业的影响效应则相对较小;在对交通业碳排放效率的作用方向上,各行业的技术进步效应均为正向,建筑业的经济规模与能源结构效应为正,制造业则表现出负向效应。为了提升交通业碳排放效率,应建立行业内节能减排与行业间共同而有区别的碳减排责任分摊机制。

流域型水污染物排放标准的定位、方法与策略 下载:54 浏览:309

史会剑 《可持续发展与创新》 2018年6期

摘要:
水污染物排放标准是水环境治理的基础手段和环境监管的基本依据,直接或者间接地影响着我国水资源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现。研究针对我国水污染物排放标准体系的建设现状和未来展望,探讨了流域型水污染物排放标准的定位,阐述了流域型标准制定的技术路线、方法与策略,并从标准体系设置、水环境基准建设、标准制定技术方法、配套制度体系等方面提出实施建议,为相关流域水污染物排放标准的制定提供借鉴。

乙醇在压燃式发动机上排放性能的研究 下载:80 浏览:188

臧继嵩 焦运景 《航空航天学报》 2019年11期

摘要:
以一台Phaser140Ti-E30增压中冷共轨柴油机为试验机,采用柴油/含水乙醇组合燃烧方式进行排放性能的试验研究。研究表明,不同掺水比例乙醇的加入都使得NOx排放减少,在催化后,氧化催化装置对HC、CO和甲醛排放有很明显的净化效果,但是在小负荷下对乙醛的排放没有起到很好的净化效果。

北京市经济增长和污染排放关系 下载:54 浏览:468

于丽娜 《可持续发展与创新》 2018年3期

摘要:
利用北京市2005—2016年的经济状况数据和污染物排放数据,建立经济增长和环境污染的计量模型,进行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在特定时间段内,北京市经济增长和污染物排放的关系不完全符合库兹涅茨曲线关系。通过调整产业结构、加大环境治理力度以及实施有效的环境政策等将有助于环境质量的持续改善,实现环境和经济协调发展。

长江经济带旅游产业集聚与旅游业碳排放关系研究 下载:86 浏览:496

杨亚萍 甘畅 张淑文 王凯 《地理研究进展》 2018年7期

摘要:
基于2001~2015年长江经济带旅游产业集聚水平与旅游业碳排放量的测算结果,科学构建面板数据模型,实证探讨旅游产业集聚与旅游业碳排放之间的内在联系,以揭示旅游产业集聚水平对其碳排放的影响效应。研究表明:(1)长江经济带旅游产业集聚水平在时序上呈波动上升态势,在空间格局上旅游产业集聚程度省际差异显著;其中,下游地区旅游产业集聚水平高于中上游地区;(2)长江经济带旅游业CO2排放量由2001年的142×104t抬升到2015年的443×104t,下游地区旅游业CO2排放占据长江经济带CO2排放量的主导地位;(3)随着旅游产业集聚程度的逐渐增强,长江经济带旅游业CO2排放总量出现"倒U型"特征。

小城镇污水处理厂生命周期的碳排放评估 下载:55 浏览:465

夏天虹1 张清东2 董桂君3 《环境科学研究》 2018年10期

摘要:
温室气体(GHG)浓度的上升导致全球气候变暖已成为人类社会共识,污水处理厂碳排放是主要排放源之一,其中,小城镇污水处理厂碳排放量不容忽视。基于生命周期(LCA)评价理论,界定了小城镇污水处理厂生命周期碳排放的评估范围,构建了相应的评估体系。根据该体系评估了四川某小城镇污水处理厂的碳排放情况,结合评估结果,探讨了减少小城镇污水处理厂碳排放的途径,为其减排提供参考依据。

不同秸秆处置方式的能源消耗和温室气体排放比较研究——基于江苏省溧阳市田野调查的分析 下载:65 浏览:483

赵冬悦1,2 吴博群1,2 刘蓓蓓1,2 《环境科学研究》 2018年7期

摘要:
秸秆处置方式会对种植系统的能源消耗和温室气体排放造成显著影响。采用生命周期评价(LCA)方法,通过随机抽样方法对江苏省溧阳市有限的(70户)农户不同秸秆处置方式下,"水稻-小麦"轮作系统全生命周期能源消耗和温室气体排放开展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相比与焚烧和移除,秸秆还田的能耗量处于中间水平,温室气体排放最少,但会造成病虫害增多,增加农药投入。相比其他秸秆处置方式,秸秆还田既能缓解秸秆焚烧带来的季节性空气污染问题,又有较小的全球增温潜势,是较好的秸秆处置方式,但应改进秸秆还田方式,减少病虫害发生。

基于改进PID神经网络算法的AUV垂直面控制 下载:56 浏览:439

黄茹楠 丁宁 《建模与系统仿真》 2020年5期

摘要:
针对一类小型低速自主水下航行器(AUV)的垂直面运动控制问题,设计了一种改进的PID神经网络控制器,实现对水下航行器在垂直面内深度和俯仰角的全局控制。利用REMUS水下航行器模型搭建了Simulink下AUV垂直面仿真控制系统,仿真结果表明,改进的控制方法克服了原方法中饱和区过大的问题,具有良好的动态性能同时能够适应不同的学习速率和网络初始权重,对水下航行器的工程实际应用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中国PM2.5排放数据的空间模拟方法研究 下载:95 浏览:506

王晖 夏既胜 《地理研究进展》 2018年1期

摘要:
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方法,以近期某年中国31个省级PM2.5排放数据为因变量,选取省级的高速公路长度、干线公路长度、支线公路长度、人口、GDP和工业总产值6个因子为自变量构建模型,对PM2.5排放数据进行空间分布模拟,得到近期中国PM2.5排放数据公里格网分布图,然后在此基础上分析了PM2.5排放数据强度的空间分布规律。结果表明:(1)大部分省的相对误差小于30%,模拟结果精度较高,表明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可以准确的模拟PM2.5排放数据的空间分布;(2)中国PM2.5排放强度区域分布差异明显,整体表现为从东部向中西部逐渐降低,同时还存在几个明显的高值和低值区域。

应用于公路交通减排的最优限速值研究 下载:45 浏览:280

唐天杰1 陆键2 张弛3 张文丹4 张毅5 《交通技术研究》 2018年1期

摘要:
交通限速除了在保证交通安全上能起作用之外,在一定程度上也是环境友好型的手段。文章通过定量为主、定性为辅的方式分析了交通限速在公路运输中对排放的影响,并以减排为目标,探讨是否存在最优限速值。研究通过车载尾气检测系统PEMS(Portable Emission Measurement System)进行交通尾气实地采集;基于实测数据,引入车辆比功率的概念,将车辆、道路信息与车辆尾气的排放量联系起来,建立排放模型;并采用交通微观仿真软件VISSIM,对各个研究因素设定不同的仿真场景,进行仿真数据采集,结合本文建立的排放计算模型来定量地分析不同仿真场景下,限速对交通尾气排放的影响。研究发现,无锡S342公路最优限速值分别为80 km/h,75 km/h和75 km/h时,一氧化碳、碳氢化合物和氮氧化合物排放量达到最小。

燃煤排放除尘净化技术的研究与比较 下载:28 浏览:287

张志通 《航空航天学报》 2018年8期

摘要: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自然资源不断消耗,污染也越来越严重,针对造成现在频发的雾霾天气的最大原因——燃煤气体的排放,进行了深入分析。目前常见的燃煤烟气除尘技术主要集中在静电除尘、过滤除尘以及复合除尘三种技术上,本文通过分析对比,最终得出除尘效率最高,性价比最优的是复合除尘技术。

加快构建低碳城市,打造最佳人居“天堂”——论苏州市的低碳城市建设 下载:11 浏览:426

宫苏弟 《低碳研究》 2019年2期

摘要:
围绕苏州市的建设目标,从7个低碳城市建设环节出发,即从产业、建筑、交通、消费、能源、捕获与封存技术、管理与制度体系的低碳建设环节中,对苏州市低碳城市的构建与发展进行概述。
在线客服::点击联系客服
联系电话::400-188-5008
客服邮箱::service@ccnpub.com
投诉举报::feedback@ccnpub.com
人工客服

工作时间(9:00-18:00)
官方公众号

科技成果·全球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