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目标期刊

海上平台大型储罐整体吊装的设计与应用 下载:82 浏览:335

孙道青 边大勇 盛向明 李沙 王智宇 邵升宇 《石油科学研究》 2020年7期

摘要:
某海上平台大型储罐需陆地建造后海上整体吊装。针对此种薄壁结构物,为解决整体吊装防变形问题,对储罐的吊耳进行了增大吊耳本体及吊耳垫板的尺寸优化设计;为防止罐体的径向变形,采用吊装框架进行吊装,并对框架强度进行结构计算;为解决大型储罐底板的吊装变形问题,采用在储罐底部增加了与罐体底部焊接的十字交叉T型梁加强罐底板的设计方案,并运用ANSYS Workbench有限元软件对罐体进行整体建模计算,模型包括罐体、吊耳以及加强结构。最终设计出了一种能够有效解决储罐吊装变形,且可实现加强结构免拆除、施工免动火以及免除搭设大量脚手架的方案。最后通过工程实践证明了设计方案的可行性。

搭设框架平台及使用牵引技术更换大型换热器 下载:76 浏览:585

杨光 李志方 邱定林 张德永 《石油科学研究》 2020年2期

摘要:
2019年独山子石化公司100万t/a乙烯装置大检修工程,需要更换高框架内大型换热器E3018,传统的施工方法耗时耗物。介绍一种新型施工方法,即搭设框架作业平台及使用牵引技术更换换热器。对作业平台支撑钢架的制作和安装进行了说明,并对作业平台的搭设及牵引轨道的铺设等整个施工流程进行了详细论述。应用此方法缩短了工期、节约了成本、提高了工作效率、降低了安全风险,可为以后类似工程施工提供借鉴。

摩擦耗能型自复位混凝土框架基于位移的抗震设计方法 下载:68 浏览:391

张军1,2 司怡3 周臻3 《建筑技术学报》 2020年5期

摘要:
提出直接基于位移的设计方法以评估摩擦耗能型自复位混凝土框架结构的抗震需求,并对其节点进行参数设计。以一榀三层三跨的摩擦耗能型自复位混凝土框架为例,利用提出的设计方法,进行了其梁柱等结构构件,耗能单元和复位单元等非结构构件及节点参数的抗震设计,建立了OpenSees有限元模型进行验证。分析结果表明自复位混凝土框架结构耗能稳定,残余变形较小,利用该设计方法可进行摩擦耗能型自复位混凝土结构抗震设计。

基于改进线性学习算法的核动力系统事故诊断研究 下载:62 浏览:354

赵鑫 蔡琦 赵新文 王晓龙 《核工业与技术》 2020年3期

摘要:
为解决核动力系统事故类型多样且故障严重程度难以确定的问题,在传统线性模型的基础上引入层级结构和嵌套结构,并选用支持向量机分类模型作为结构内的诊断模型;采用线性学习实现计算结果的融合,通过分析事故运行过程和机理选取单个分类模型的训练样本,并确定对应类别事故的有效识别区域及敏感参数。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事故诊断框架的识别准确率达到99%以上,可为大型系统的事故诊断提供参考。

基于改进线性学习算法的核动力系统事故诊断研究 下载:62 浏览:309

赵鑫 蔡琦 赵新文 王晓龙 《核工业与技术》 2020年2期

摘要:
为解决核动力系统事故类型多样且故障严重程度难以确定的问题,在传统线性模型的基础上引入层级结构和嵌套结构,并选用支持向量机分类模型作为结构内的诊断模型;采用线性学习实现计算结果的融合,通过分析事故运行过程和机理选取单个分类模型的训练样本,并确定对应类别事故的有效识别区域及敏感参数。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事故诊断框架的识别准确率达到99%以上,可为大型系统的事故诊断提供参考。

海洋平台上部组块一体化吊装框架技术研究与应用 下载:65 浏览:238

刘建峰 王彦多 张胜强 《石油科学研究》 2019年8期

摘要:
在海洋平台安装过程中,上部组块吊装作业是海洋工程施工中风险最大的环节之一,如何保证上部组块吊装安全是海洋平台设计中必须面对和解决的技术难题。介绍了海洋平台上部组块常规吊装框架的结构形式及其局限性,通过对常规吊装框架进行结构优化和技术改进,研制了新型的上部组块一体化吊装框架。该一体化吊装框架结构采用刚性连接、增加斜撑、使用耳轴形式吊耳等技术创新,解决了常规吊装框架的局限性问题。以埕北油田设备设施整体升级改造项目为例,论述了一体化吊装框架本身及其吊点结构强度校核方法,并对吊装完成后如何处置该一体化吊装框架进行了分析。目前上部组块一体化吊装框架技术已成功应用于埕北项目,该技术可为今后上部组块吊装设计提供新的思路和参考。

超长框架温度效应计算及分析 下载:70 浏览:404

韩光翔 《建筑技术学报》 2019年5期

摘要:
为避免超长的混凝土结构在施工及使用阶段发生开裂,须进行温度应力分析。以一个超长混凝土框架为例进行计算,在考虑混凝土收缩和徐变的前提下,分析温度应力变化规律。考虑到混凝土结构形成和使用过程中环境温度不断变化,且混凝土收缩和徐变均为曲线变化,建议采用施工模拟进行温度应力的过程分析。分析结果表明,施工阶段后浇带闭合后的降温及收缩是温度应力的控制因素,中部薄弱位置梁板的拉力是最不利的影响因素。

塔里木油田塔类联合框架整体嵌套安装技术 下载:94 浏览:446

张友星 王寅吉 《石油科学研究》 2018年12期

摘要:
对于塔类联合框架,传统的施工方式为从下至上散装,存在着施工周期长、效率低、高空作业风险大以及施工成本高等弊端。通过在现场采取框架结构地面预制、整体嵌套就位的施工方法,解决了传统施工方式存在的问题。首先简要介绍了工程概况,而后提出了工程中存在的施工问题,其三较为详细地论述了现场施工工艺流程、框架地面预制、吊耳选择等施工工艺要点;最后指出,采用该施工方法的最大优点在于:实现了框架平台施工与设备吊装的同步进行,甚至可提前进行,降低了劳动强度和高空作业风险,提高了施工效率。

管道建设全数字化移交实施方案 下载:87 浏览:494

李庆 苏军 韩云涛 《石油科学研究》 2018年11期

摘要:
数字化移交是智慧管道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管道工程建设和运维管理有着重要的意义。结合近些年中国石油在数字化管道建设方面的经验,简要介绍了数字化移交的目的和意义;在进行现状分析的基础上,论述了数字化移交的整体框架:统一规范的数据标准体系、围绕全生命周期数据库的数字化移交体系、数字化移交管理制度体系、数字化移交组织人员保障团队体系;阐明了根据数据标准进行设计、采办、施工、验收、整体的数字化移交的实施方案;最后提出了规划与展望。

碳化温度对MOFs基碳材料吸附性能的影响 下载:42 浏览:467

张来苹 孙梦 陈帅军 余小乐 王炎 罗鹏 李丽 《化学研究前沿》 2020年12期

摘要:
本文以均苯三酸和二水合醋酸锌、苯并咪唑/苯并三氮唑作为反应物,在50℃条件下合成了两种金属有机框架结构MOFs-Bm/MOFs-Bt。分别在不同温度下氮气氛围中煅烧得到纳米多孔碳材料Bm-t/Bt-t。利用红外光谱仪、同步热分析仪对配合物的结构以及热稳定性进行了表征;对煅烧后样品采用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比表面及孔径分析仪等进行表征,并通过对亚甲基蓝的脱除来测试其吸附性能。结果表明:煅烧温度越高碳材料对亚甲基蓝的吸附性越好;相同煅烧温度下Bm-t比Bt-t具有更好的吸附效果;煅烧温度在600℃-750℃间吸附速率发生了断崖式变化,说明虽然根据热重分析,600℃时配合物的框架结构完全坍塌,但并未碳化完全。

金属有机框架复合材料的合成及其在肿瘤诊疗领域中的应用 下载:23 浏览:252

李勰1 郑戴波2 丛杨1 王会3 《化学研究前沿》 2020年11期

摘要:
金属-有机框架(MOF)材料是指以有机配体为连接体和以金属离子簇为节点,通过配位键组装形成的具有周期性结构的配位化合物。该材料在气相传导、光学催化以及生物应用领域都有着应用潜力。不同形貌、大小和组分的MOF材料具有不同的物理化学性质。将金属纳米粒子和MOF材料的性能相结合,就能够有效地避免金属纳米粒子和MOF材料的相互凝聚。本文主要阐述了MOF材料的几种合成方法,包括气相法、液相法、固相法、模板法、微波法和电化学法,并对其优缺点进行了讨论。重点分析了其在肿瘤领域中的应用,包括药物负载、荧光标记和光动力学疗法等。最后指出今后其主要的研究方向是改善生物相容性、降低制备成本、扩展生物MOF及其负载药物的种类,使其应用到更多疾病的治疗上。

基于随机分布式嵌入框架及BP神经网络的超短期电力负荷预测 下载:86 浏览:497

李国庆 刘钊 金国彬 权然 《电网技术研究》 2020年7期

摘要:
电力系统超短期负荷预测易受到气象、假日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影响,因此,实现其精准预测较为困难。为提高预测精度,往往需要大量的历史数据进行训练。针对历史数据较少的新建初期电力系统,提出了一种基于随机分布式嵌入框架及BP神经网络的超短期电力负荷预测方法。首先,将电力系统中电力负荷变量、气象变量等各种状态变量的延迟变量视为独立的影响因素,采用BP神经网络算法针对不同组延迟变量分别进行训练和预测,得到多个预测值。然后,采用核密度估计法拟合多个预测值形成分布的概率密度函数。最后,通过期望估计法或聚合估计法计算得出电力负荷的最终预测值。选取实际负荷数据进行算例分析,结果表明,所提方法适用于训练数据较少的超短期负荷预测,且相较于几种常规预测算法具有更高的预测精度以及较强的稳定性。

基于多识别区域融合的机动车驾驶员检测框架 下载:88 浏览:488

霍星1 檀结庆1 赵峰2 景永俊3 邵堃3 《人工智能研究》 2018年4期

摘要:
受光照条件、图像噪声和复杂背景等因素的影响,在机动车驾驶员检测过程中难以获取不同卡口图像下的驾驶员特征.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文中提出基于多识别区域融合的精准驾驶员位置检测框架,用于提高驾驶员识别率.首先基于图像梯度特征算法获得车牌定位,然后使用自适应方法得到车窗区域,最后采用多识别区域融合策略得到准确的驾驶员区域.在10个图像测试库上的测试表明,文中方法可以获得较高的识别率.

我国国际化会计人才的概念框架、培养模式与质量提升 下载:76 浏览:496

董南雁 张俊瑞 苏洋 《会计研究杂志》 2020年3期

摘要:
在中国经济全球化发展过程中,国际化会计人才的培养是我国会计事业发展的重大任务。首先,本文在阐释国际化会计人才培养的概念内涵与基本目标、构建国际化会计人才培养概念框架并简述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基础上,将改革开放四十年来我国国际化会计人才培养划分为探索学习期、市场发展期、国际趋同期和全球机遇期四个阶段;其次,总结了我国在会计准则全面持续趋同、国家人才战略实施、国际化会计人才培养和国家经济全球化发展等方面取得的丰硕成果,提出了以国际需求拉动、国家战略引领、国际广泛合作、院校倾力培养和社会积极参与为基本特点的我国国际化会计人才培养"五环模式";最后,基于利益相关者视角分析了我国国际化会计人才培养面临的主要挑战,探讨了国际化会计人才的质量提升战略举措。

MOFs-多孔碳的制备及吸附性能研究 下载:42 浏览:439

张来苹 张文帅 罗鹏 孙梦 李丽 《化学研究前沿》 2020年7期

摘要:
本文以均苯三酸和二水合醋酸锌为原料,分别用咪唑和2-甲基苯并咪唑作为为第二配体,在50℃条件下合成了两种金属有机框架结构MOFs-Im和MOFs-Me。氮气氛围中900℃煅烧得到多孔碳材料MOFs-Im-C和MOFs-Me-C。利用红外光谱仪、荧光光谱仪、同步热分析仪对配合物的结构、发光性以及热稳定性进行了表征;对煅烧后样品采用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比表面及孔径分析仪等进行表征,并通过对亚甲基蓝和罗丹明B的脱除来测试其吸附性能。结果表明,煅烧后生成的MOFs-Im-C多孔碳材料对亚甲基蓝的吸附率在120 nim时几乎达到100%,说明该多孔碳材料对亚甲基蓝具有较好的吸附性能。

新时代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审计理论建构 下载:78 浏览:487

唐大鹏1,2 常语萱1 王伯伦1 从阓匀1 《会计研究杂志》 2020年1期

摘要:
建立与国家治理现代化相适应的内部控制制度体系,是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的治理和制度关系的具体体现。在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和报告法制化、常态化的同时,内部控制审计在理论和政策上尚处于空白。本文结合国家治理理论、内部控制政策和实践,充分发挥我国特殊国情下的审计理论与制度优势,建构了包括目标、主体、内容、标准、程序、报告六大方面的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审计理论体系,即以合规保证和效率提升为目标,以内部审计做主力、社会审计做辅助、国家审计做监督为合力,以建设行为和报告信息为内容,以政策要求和法规条款为标准,以制度测试和系统测试为程序,以揭示问题和提供建议为报告,以期为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审计政策制定及实践应用建立理论基础。

基于生态系统的海洋管理:发展历程、概念、原则、框架和建议 下载:35 浏览:426

张继伟 李青生 郭晓峰 蒋金龙 王翠 《可持续发展与创新》 2019年3期

摘要:
随着人类开发海洋的强度不断增加,海洋生态系统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基于生态系统的海洋管理(MEBM)已经成为国内外海洋管理研究的热点。20世纪后半叶以来,MEBM的理论和实践在一些国际组织、相关国家以及科研人员的努力下逐渐完善,主要海洋国家的管理层也逐渐接受并开始实施MEBM。本文在参考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基础上,给出了对其概念的科学理解,梳理出了MEBM的主要原则,提出了MEBM的行动框架。最后根据MEBM的特点和我国实际,提出了我国发展MEBM的建议,以期对我国MEBM的发展有所裨益。

我国金融业综合统计分析框架研究 下载:43 浏览:329

赵建斌 原伟玮 《金融研究杂志》 2019年11期

摘要:
本文借鉴有关国际组织和部分国家金融统计和分析的经验,构建了我国金融业综合统计分析框架。在该框架下,设计了金融业资产负债表、金融概览、资金流量表及专项金融工具资金流动监测报表体系,定义了总量、结构、关联、动态及大数据分析等五类分析指标,探索了金融业综合统计在货币政策传导、金融风险监测、落实宏观审慎政策等方面的应用,为宏观调控和决策提供参考。

由混合配体构筑的三维铽金属有机框架的晶体结构及分子识别性能 下载:32 浏览:333

杨轶1 唐静1 华雪2 朱永朝2 毛国帅1 黄秋颖1 《化学研究前沿》 2019年11期

摘要:
本文采用两种多功能有机羧酸配体:2-(对溴)苯基-4,5-咪唑二羧酸(p-BrPhH3IDC)和对苯二甲酸(H2DCB)为混合配体与六水合硝酸铽,通过溶剂热反应,成功制备了一个含有一维孔道的复杂三维金属有机框架{[Tb(p-BrPhHIDC)(DCB)0.5H2O]·H2O}_n。采用红外光谱、元素分析以及单晶X射线衍射测试了其分子结构。发现所采用的两种羧酸配体均与中心金属Tb(Ⅲ)离子配位进而桥联邻近的金属离子构成了三维框架。采用X-射线粉末衍射技术测试了晶体纯度。热分析表明该金属有机框架显示出比较好的热稳定性。固体荧光测试以及小分子识别研究表明该配合物显示出强的特征荧光发射和一定的乙腈识别能力。

HKUST-1的制备及其在化学固定二氧化碳中的应用 下载:21 浏览:223

欧沙 杨昌云 王茜 《化学研究前沿》 2019年10期

摘要:
二氧化碳作为主要温室气体,引发了温室效应和一系列环境问题。为了减少二氧化碳排放并保持碳循环的平衡,通过化学固定将二氧化碳转化为增值产品的方法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新兴的金属-有机骨架(MOFs)具有高表面积和均匀分散的催化位点,被认为是CO2捕获和固定的理想的多相催化剂。本文研究了在温和反应条件(1atm CO2和35℃)下,四丁基溴化铵作为助催化剂,HKUST-1催化环氧乙基苯与二氧化碳偶联反应的催化性能。HKUST-1显示出高效催化氧化苯乙烯环加成反应的活性,反应48 h后转化率可达88%。
在线客服::点击联系客服
联系电话::400-188-5008
客服邮箱::service@ccnpub.com
投诉举报::feedback@ccnpub.com
人工客服

工作时间(9:00-18:00)
官方公众号

科技成果·全球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