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目标期刊

从1929年教育部全国美展中的日本油画看中国现代主义艺术的起源和传播 下载:36 浏览:395

陈雅婧 《当代艺术》 2019年11期

摘要:
929年4月,第一届全国美术展览会在上海举办,会上除了展示本国所出的各类艺术品外,还出现了82幅日本画家的西洋油画。这些带有法式印象派、后印象派、野兽主义特色的日本油画,与中国现代主义艺术的启蒙和发展有着极为密切且复杂的联系。文章通过分析这类油画的画家背景、风格构成、时代风尚等,来探究日本在中国现代主义艺术起源与传播过程中启蒙者与竞争者的角色定位,并还原20世纪初中国现代主义艺术从兴盛到寂灭的过程。

非遗保护视野中南京白局传承及高校培训探索与众筹式经略思考 下载:75 浏览:389

板俊荣 雷蕾 《当代艺术》 2019年6期

摘要:
在全国各地大力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及发展的大环境下,较多文论都在探讨曲艺的传承问题。有人提出了高校传承模式,有人认为需要强化传承人的社会责任,激发其传承热情,有人建议国家出台针对性政令,强化传承力度,有人呼吁政府应投入大量资金等等。纵观当下非遗传承现状研究,尤其针对歌唱性较强的曲艺艺术领域的探讨,纯理论思辨者较多,基于实践探索者较少;呼吁畅想者较多,扎实推进者鲜见。如能脚踏实地立足传承实践,从现状出发,结合良好文化生态及文化产业运行规律探索曲艺传承新模式、新路径,则是值得肯定和扩展的研究领域。

从文本分析到过程研究:数字叙事理论的生成与流变 下载:62 浏览:357

甘锋 李坤 《中国社会科学学报》 2019年2期

摘要:
随着数字叙事时代的到来,研究者试图摆脱传统叙事理论的束缚,从核心概念与阐释框架两方面入手创生新的理论范式。早期数字叙事理论倾向于从已有的叙事理论传统中寻求灵感,"新亚里士多德主义""新普罗普主义"便是其中的代表;随着网络交流活动交互性的增强,非洲的口语叙事传统开始受到重视,研究者试图从传授过程、交互性及作品形态等方面在数字叙事与口语叙事之间建立连接;而电子游戏兴起之后,面对游戏学的挑战,数字叙事理论试图革新"叙事"概念以适应飞速发展的数字叙事实践。

“非遗”语境下桃花坞年画保护传承的运营模式与现代转型 下载:37 浏览:274

吕原 张宗建 《当代艺术》 2019年6期

摘要:
为了顺应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桃花坞年画的现代转型体现为运营年画生产、销售、传承的单位或机构,逐步由传统型的家庭作坊分化为高校+企业型单位、政府+运营机构和个体经营店铺,并形成各自的特色。随着新生代年画艺人的崛起,桃花坞年画从业人员年龄整体呈年轻化,其传承模式也开始随着年画运营模式的转型,生发出多样的形式。

旧学新义:后期陈三立诗学的现代观 下载:57 浏览:401

潘建伟 《文学研究》 2019年6期

摘要:
陈三立的诗学大致可以新文化运动为界分成前后两期,从早期在创作实践中慢慢形成的、但并不稳定的诗思在后期逐渐得到凝定与升华。后期陈三立的诗论集中体现于他的《顾印伯诗集序》一文提出的"约旨敛气""洗汰常语""综贯故实"与"色采丰缛"四个方面,这些主张虽与早期新诗理论截然相对,却与1930年代现代派的诗学观点极相吻合。由于后期陈三立处于新文化运动蓬勃发展的背景之下,总结、归纳他的诗论,比较分析他与现代派诗人在论诗主张上的相通相应,可以让我们深入思考新旧诗学之间的关系,并重新认识他对于中国现代诗学发展的意义。

中国电影档期意识与创造拓展的思考 下载:61 浏览:333

周星 黄翔宇 《当代艺术》 2020年12期

摘要:
电影档期的价值不仅在于把握市场规律及获取观众的通约意识,而且也是得到市场回报的重要基础。从档期的盛衰可以看出中国电影不断演进变化的过程。2019年春节档、暑期档和国庆档的巨大收获,证明中国电影的市场档期意识得到了极大加强并且取得了出色成绩。但中国电影档期的成熟度还不足,对创造新的档期,及充分利用档期来丰富中国电影的市场还需更多的努力。

屏幕意识主导的俄罗斯戏剧舞台 下载:39 浏览:369

陈晖 《当代艺术》 2019年5期

摘要:
屏幕催生出现代人类的屏幕意识,产生心理与思维模式的更迭,导致新文化意识的形成。俄罗斯现代戏剧以屏幕为依托打造的多元化戏剧舞台,引发人们对屏幕意识的产生与文化更迭、屏幕意识与俄罗斯现代戏剧的融合、屏幕意识与戏剧全球化问题的思考。具有屏幕性质的俄罗斯戏剧与其所处时代存在对应的美学关系,是值得关注的艺术现象。

“整体观”与20世纪中国艺术批评史暨电影批评史分期研究 下载:66 浏览:380

陈旭光 《当代艺术》 2020年9期

摘要:
20世纪中国艺术批评史暨电影批评史的研究应该贯彻一种"整体观",即秉持一种全局、宏观的艺术批评视野和开放动态的艺术史意识。20世纪艺术批评史的写作应该基于三个"整体观":其一,艺术门类或学科"整体观";其二,电影(艺术)批评方法"整体观";其三,20世纪艺术史"整体观"暨艺术批评史"整体观"。这三个"整体观"是互相联系、互为依存且互相促进的,这是观念更新、方法革新后自然而然的必然选择。依循这种"整体观"方法论,可以把20世纪艺术批评史划分为三个阶段:转型与建设期、转折与集中期、开放与多元期。自20世纪末和21世纪以来,艺术批评和电影批评进一步面临功能、方法、媒介、接受与传播等的巨大转型。一些新的现象、问题层出不穷。

民俗视野下的安澜戏与祈雨戏 下载:46 浏览:384

张帆 《当代艺术》 2019年5期

摘要:
从文化学与民俗学角度切入戏曲研究,能够看到戏曲文化与民间祭礼的独特关系。以安澜戏与祈雨戏这一对辩证统一的祭祀演剧类型为例,从演出形式与内容两方面进行考量,都能看到水崇拜、水神信仰在中华民族演进中的重要地位,甚至其对戏曲史本身也产生了相当重要的影响。古人历史悠久、种类繁多的水上演出活动及留存至今的水上戏台、船台等演出空间,以及戏曲文本中俯拾皆是的水神信仰内容,为我们提供了资料与实物两方面的例证。

韦素园与高晓岚的“两地书”——《痕六篇》原型探微 下载:72 浏览:476

柳冬妩 《文学研究》 2019年1期

摘要:
现代作家韦素园的女友高晓岚,是陈独秀夫人高大众、高贤萃的堂妹,1925年赴美留学。韦素园的散文诗《痕六篇》之二《"窄狭"》、之三《端午节的邀请》,分别书写了"我"与黎沙、少年与爱华的爱情。把《痕六篇》与高晓岚的一组诗歌进行深入研究,就会发现黎沙与爱华的原型均是高晓岚。黎沙的原型是以高晓岚为主,可以说是用化名写他们的爱情经历。但在《端午节的邀请》中,原型人物的本事材料进入散文诗后大致得到了保留,但同时经过了必要的删减、增添和重组。周作人关于韦素园作品的提醒,对于我们今天讨论文学虚构与非虚构问题,仍然有着重要意义。

中国吉祥文化图案隐喻研究——以“胜”为例 下载:15 浏览:360

李倍 雷赫云 《当代艺术》 2018年11期

摘要:
中国吉祥文化图案隐喻了丰富而细腻的内涵。"胜"作为吉祥文化装饰纹样,其原型源于《山海经》对西王母"蓬发戴胜"的描述。汉代以来,有众多文献对西王母戴胜作了记载,并对"胜"进行各种阐释,"胜"依赖于西王母神—人格功能,成为吉祥寓意的文化图案符号之源。但西王母神—人格在不同时期又附会了不同内涵的功能,"胜"也随西王母功能的附会而演变,并隐喻了不同的吉祥寓意。中国吉祥文化图案"胜",如"玉胜""华胜""人胜""方胜"等,隐喻了非常丰富的内容,或者说,"隐喻"是中国吉祥文化图案的基本特征。

身体·空间·色彩——印度电影中歌舞段落的视觉修辞 下载:274 浏览:287

李莉1,2 《当代艺术》 2019年3期

摘要:
歌舞是印度电影的重要构成部分,已成为其标识性的元素。歌舞段落中身体、空间、色彩的视觉修辞,承载了一定的叙事功能和文化表征,具体表现为彰显了东方的、民族的、舞蹈的身体,作为仪式表演性的空间和跨地域组接的移情空间,用以造势、叙情的色彩。歌舞段落以身体、空间、色彩的修辞,在电影中暗含了特殊涵义,表征了民族文化和意象。

为何明清玻璃画外销西方?——基于西画东瞻的视角 下载:44 浏览:379

李瑛 《当代艺术》 2019年2期

摘要:
明清时期玻璃画远销欧美是中西文化交流史上比较引人瞩目的现象,它在一定程度上颠覆了我们对近代艺术领域"西学东渐"的刻板印象,表明中国传统艺术经验对西方绘画的影响并非微不足道。明清玻璃画远销西方,主要是因为它融合了中西绘画理念和技法,添加了丰富的中国元素。中国传统审美经验对近代西方艺术的反哺,也令欧美艺术界对明清玻璃画日渐重视。为此,应当抛弃各种艺术偏见,重估明清玻璃画在近代中西艺术交流史上的局限与贡献。

嘈杂音响、流行歌曲与地域方言——从艺术物性论看贾樟柯电影的声音诗学 刘昌奇 下载:76 浏览:244

刘昌奇 《当代艺术》 2019年2期

摘要:
贾樟柯的电影给人以粗粝的触觉感受,这是因为贾樟柯接受了后现代艺术观念,有意突出艺术物性和材质,这也典型地体现在其电影的声音运用中。贾樟柯电影中的声音是一种拒绝叙事编码、拒绝形式化的物。无处不在的噪音是去除了旋律形式的声音基底;流行歌曲是一种"音乐现成品"的挪用,类似于杜尚用小便池创作的《泉》;地域方言则抑制了语义而突出了物性语音。物性的声音虽然削减了形式美感和明晰的符号意义,却最大程度地还原了人们的听觉感知和现实情境,使得贾樟柯的电影向广阔的现实和丰富的诗意敞开。

从泛滥到规制——我国真人秀节目的思辨性探讨 下载:47 浏览:337

滕芳1,2 《当代艺术》 2019年1期

摘要:
从电视真人秀的概念和本体性来看,真人秀节目起源于观察式纪录片,并在发展的过程中吸收了参与式纪录片、表演式纪录片的手法和技巧,逐渐形成了当代电视真人秀节目制作的各种风格类型。作为文化消费产品,电视真人秀节目不可避免地会受到来自政策、经济、受众等的影响,与节目本身形成互相制约、互相影响的关系。

清代帖学式微与碑学兴起的媒介视角分析 下载:79 浏览:293

孙玉明 《当代艺术》 2019年1期

摘要:
书法系统中不同传播偏向的媒介不仅促进了书体的发展,丰富了书法的艺术表现形式,也使之形成了不同的传承体系。在媒介视域中,时间媒介和空间媒介的交替维系着书法发展的动力与平衡。清初空间媒介的过热逆转是导致帖学式微的重要原因之一,而清中期时间媒介的逐渐升温则是引发碑学兴起的主要外因。除却书法自身的艺术运行规律,媒介的发展与演变也是促使清代帖学与碑学转变的重要影响因素。

理性认知 风韵交错——重构民歌视唱教学之本 下载:63 浏览:435

肖楠楠 《当代艺术》 2018年7期

摘要:
视唱练耳在我国专业音乐教学的发展历程中,扮演着重要的基础性角色。然而,中国传统民歌视唱教学大多仅停留在将孤立的要素训练作为教学主干内容的层面,始终没有上升到对完整音乐要素架构下形成的音乐作品风格的理性认知层面,以实现由理性读谱指导视唱实践的高级目标。民歌视唱应警惕教学本质的偏离现象,以准确的音乐要素表达为基础,以民歌理性风格认知为高级目标,选编优秀教材,通过各种风格民歌中具有代表性的视唱曲目、改编曲目和准确的表现形式,实现风韵交错的民歌视唱演绎,实现民歌视唱教学本质的回归。

真人版奇幻仙侠影视剧的CG萌宠研究 下载:46 浏览:13

滕芳1,2 《当代艺术》 2018年4期

摘要:
在传统文化逐渐式微和技术快速发展的当下,萌文化、宅文化日益由亚文化向大众文化转变,成为对萌宠需求的推动因素,并最终造就了真人版奇幻仙侠影视剧中CG萌宠的集中出现。CG萌宠角色在影视中的出现,既有我国当前的文化因素,也有消费者心理诉求的原因,本质上是对当下影视剧受众群体的心理镜像体现。当CG萌宠运用到我国真人版奇幻仙侠剧中时,不仅体现出类型化的特征,而且也是对CG动画本土化应用的突围。《捉妖记2》的得失恰恰说明,只有将传统剧作与数字特效进行无缝融合,才能塑造出深入人心的CG萌宠形象。

国产青春爱情电影的书写困境——以《后来的我们》为例 下载:23 浏览:454

熊芳1 程烽2 《当代艺术》 2018年4期

摘要:
国产青春爱情电影创作在近几年出现井喷现象。以年轻人的成长历程与情感波澜为主题的国产电影逐步蔓延银幕。同类型、同质化的电影使其在主题与手法上都出现了短时间内无法突破创新的尴尬境况。国产青春爱情电影的书写困境也反映出当下电影文化的某种惯性和缺失。

百兽率舞——2000年以来的欧美电影动物形象研究 下载:96 浏览:335

刘昌奇 《当代艺术》 2018年4期

摘要:
当代欧美电影中,涌现出了大量的动物形象。已有的研究仅仅将动物视为一种影视生产题材,及当前生态危机的客观反映,这掩盖了这一文艺现象的复杂性和深刻性,更妨碍了对其背后的动物与动物性、主体与主体性、欲望生产与生态伦理等问题的深入思考。首先,在视觉奇观主导生产的后现代电影中,动物作为非理性的本能和欲望的象征,是人们"挣脱理性的牢笼"的重要视觉对象。第二,当代欧美电影中的动物形象呈现出"动物的人化"和"人的动物化"的倾向,人与动物不再界限分明,人类的动物性和动物的主体性得到了肯定。第三,当代欧美电影展现了一幅人、动物和机器互融共生的美好景观,体现了现代人"重回万物一体之境"的生态理想,但它们也是一种技术的魅影与资本的幻术,其视觉生产只是不断地满足人们的感官欲望,而这恰恰是违背生态伦理的。
在线客服::点击联系客服
联系电话::400-188-5008
客服邮箱::service@ccnpub.com
投诉举报::feedback@ccnpub.com
人工客服

工作时间(9:00-18:00)
官方公众号

科技成果·全球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