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录用
抗核抗体与抗核抗体谱联合检测对自身免疫性疾病诊断准确率的影响研究
下载:23 浏览:191
摘要: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抗核抗体(ANA)与抗核抗体谱(ANA谱)联合检测对自身免疫性疾病诊断准确率的影响,为临床诊断提供更科学的依据。方法:选取本实验2024年3月至9月477份抗核抗体检测、抗核抗体谱检测及二者联合检测的结果为研究样本,运用医学统计学方法,评估联合检测在自身免疫性疾病诊断中的准确性。结果:抗核抗体与抗核抗体谱联合检测的总阳性率为76.10%,显著高于单独抗核抗体检测(阳性率66.04%)和抗核抗体谱检测(阳性率70.44%)。统计学分析显示,该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抗核抗体与抗核抗体谱联合检测在自身免疫性疾病诊断中具有显著优势,能够提高早期发现率,降低漏诊率,并为临床治疗提供精准指导。
VP35蛋白对Ⅱ型草鱼呼肠孤病毒增殖的影响
下载:72 浏览:560
摘要:
Ⅱ型草鱼呼肠孤病毒(GCRV)基因片段S11编码外衣壳蛋白VP35。为深入探究VP35蛋白在病毒增殖中发挥的作用,实验扩增了S11基因并插入载体pCMV-3×flag中,构建pCMV-3×flag-S11真核表达质粒,转染草鱼肾细胞(CIK)后感染Ⅱ型GCRV,收集感染后的上清液与细胞。首先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中相对定量的方法检测细胞样品中Ⅱ型GCRV-S6基因的mRNA。结果显示,过表达VP35在病毒mRNA水平促进Ⅱ型GCRV的增殖;然后扩增S6基因并插入到载体pET-32a(+)中,构建重组原核表达质粒,纯化Ⅱ型GCRV-VP4蛋白并制备多克隆抗体,用Western blot检测收集的细胞样品中的VP4蛋白,结果表明过表达VP35在病毒蛋白水平促进Ⅱ型GCRV的增殖;最后使用pET-32a-S6质粒作为阳性标准质粒并制作标准曲线,建立Ⅱ型GCRV病毒基因拷贝数的绝对定量检测方法,利用该方法检测细胞上清液中的病毒颗粒,结果表明过表达VP35增加Ⅱ型GCRV病毒拷贝数。本研究从3个维度证明过表达VP35蛋白促进Ⅱ型GCRV增殖,有助于深入解析VP35蛋白功能,也为进一步探究Ⅱ型GCRV的致病机制提供理论基础。
异育银鲫IgM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及其应用
下载:57 浏览:376
摘要:
为制备抗异育银鲫Carassius auratus gibelio IgM单克隆抗体,以单克隆抗体为工具构建鲫血清中鲤疱疹病毒Ⅱ型(CyHV-2)特异性抗体酶联免疫检测技术,运用硫酸铵盐析结合Protein A亲和层析法,从异育银鲫血清中分离、纯化免疫球蛋白IgM。结果表明:经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分析显示,纯化的血清IgM主要有两条蛋白带,相对分子质量分别为82 000和25 000,分别为异育银鲫IgM的重链和轻链;以纯化的IgM免疫BALB/c小鼠,利用杂交瘤技术获得了5株抗异育银鲫IgM单克隆抗体,分别命名为8G1、7C6、8C2、8C5和5C2;抗体分型结果显示,8G1、8C2、8C5和5C2均为IgG1亚型,7C6为IgG2b亚型;免疫印迹分析显示,5株单抗均可特异性识别相对分子质量为25 000的IgM轻链分子;间接免疫荧光分析显示,5株单抗均可与异育银鲫脾脏中部分白细胞发生特异性结合,阳性细胞表面呈现绿色点状荧光信号;用鲤疱疹病毒Ⅱ型(CyHV-2)病毒粒子包被酶标板,以抗异育银鲫IgM单抗作为检测一抗,碱性磷酸酶标记羊抗鼠Ig作为检测二抗,构建了鲫血清中CyHV-2特异性抗体酶联免疫检测技术,进一步优化显示,该技术中最佳单抗为8C5,最佳二抗稀释度为1∶2 000,鲫血清最佳稀释度为1∶20。研究表明,本研究中成功制备了抗异育银鲫IgM单克隆抗体,并以此为工具构建了检测鲫血清中CyHV-2特异性抗体酶联免疫检测技术,研究结果可为今后开展异育银鲫特异性免疫应答研究及CyHV-2疫苗效果评价提供科学参考。
抗c-MET纳米抗体原核表达的优化研究
下载:75 浏览:891
摘要:
c-Met是酪氨酸激酶受体的一种,由MET基因编码产生。肝细胞生长因子(HGF)作为c-Met唯一的天然配体,与其结合后激活相关下游通路,参与肿瘤的增殖、迁移、侵袭等方面。
纳米抗体是骆驼科动物中发现的抗体的一个亚类,是由单个多肽链组成的多功能分子结合支架。纳米抗体优越的性能决定了其在生物医学、食品科学等领域的广泛应用。原核诱导表达是一种利用细菌表达系统来表达外源蛋白的技术。原核诱导纯化是一种高效、准确、可靠的蛋白质表达和纯化技术,可以广泛应用于生物技术、医药和农业等领域。本课题探究了不同温度和不同时间下诱导大肠杆菌表达c-Met纳米抗体蛋白的产量和纯化工艺问题。设置25℃和30℃两个大组,分别在0小时、6小时、12小时、18小时、24小时取样进行SDS蛋白电泳,考马斯亮蓝染色后观察确定在25℃下24h蛋白表达水平最高,通过初步纯化实现了实验室内的高纯度蛋白的获取。本课题通过将重要外源蛋白基因分子构建到质粒表达系统,然后再导入到大肠杆菌中,利用大肠杆菌的表达系统实现外源蛋白的表达和纯化,为其应用研究奠定坚实的基础。
纳米抗体是骆驼科动物中发现的抗体的一个亚类,是由单个多肽链组成的多功能分子结合支架。纳米抗体优越的性能决定了其在生物医学、食品科学等领域的广泛应用。原核诱导表达是一种利用细菌表达系统来表达外源蛋白的技术。原核诱导纯化是一种高效、准确、可靠的蛋白质表达和纯化技术,可以广泛应用于生物技术、医药和农业等领域。本课题探究了不同温度和不同时间下诱导大肠杆菌表达c-Met纳米抗体蛋白的产量和纯化工艺问题。设置25℃和30℃两个大组,分别在0小时、6小时、12小时、18小时、24小时取样进行SDS蛋白电泳,考马斯亮蓝染色后观察确定在25℃下24h蛋白表达水平最高,通过初步纯化实现了实验室内的高纯度蛋白的获取。本课题通过将重要外源蛋白基因分子构建到质粒表达系统,然后再导入到大肠杆菌中,利用大肠杆菌的表达系统实现外源蛋白的表达和纯化,为其应用研究奠定坚实的基础。
免疫检验质量管理对艾滋病抗体检测准确性的影响分析
下载:235 浏览:1840
摘要:
目的:分析免疫检验质量管理对艾滋病抗体检测准确性的影响。方法:在我院2018年1月~2021年1月中选取124例艾滋病患者进行艾滋病抗体检测。对照组予以常规免疫检验质量管理方法,观察组给予加强免疫检验质量管理方法,从ELISA检测与胶体金检测法准确度指标上予以分析。结果:对照组ELISA检测阴性37例(59.67%),ELISA检测阳性25例(40.33%),准确度40.33%;胶体金法检测阴性42例(67.74%),胶体金法检测阳性20例(32.26%),准确度79.04%;观察组ELISA检测阴性10例(16.13%),ELISA检测阳性52例(83.87%),准确度83.87%;胶体金法检测阴性13例(20.96%),胶体金法检测阳性49例(79.04%),准确度79.04%。与对照组对比,差异显著(P<0.05)。结论:免疫检验的质量关系到艾滋病抗体检测的准确性,因此在临床中应加强免疫检验的质量,才能保证艾滋病患者的检验准确性更高,为之后的治疗打好基础。
γ-干扰素释放试验和结核杆菌抗体检测在儿童结核病中的诊断价值分析
下载:85 浏览:1425
摘要:
研究在儿童结核病的诊断当中应用γ-干扰素释放试验( IGRAs)、结核杆菌抗体检测(TB-Ab)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选择自2021年3月至2022年3月期间在我院就诊的96例高度疑似结核病的儿童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取患者空腹状态下的血液作为样本行IGRAs和TB-Ab检测。结果:在参与本次研究的96例儿童患者当中,确诊为肺结核、肺外结核的患者分别有56例(58.33%)、29例(30.21%)。IGRAs检测确诊人数是83例,确诊率是89.25%;TB-Ab检测结果当中,确诊人数是78例,确诊率是83.87%;两种方法联合检测确诊人数是85例,确诊率是91.40%。在56例肺结核患者当中,IGRAs检测结果呈阳性的有55例,确诊率是98.21%;在29例肺外结核患者当中,IGRAs检测结果呈阳性的有28例,确诊率是96.55%。结论:IGRAs对于儿童结核病的诊断率高,与TB-Ab联用能够提高诊断准确率,可以作为临床上儿童结核病的重要诊断方法,值得推广和使用。
例母婴传播HIV感染儿童个案随访管理经验
下载:254 浏览:2508
摘要:
探究有效的母婴传播HIV感染儿童的随访管理方法。方法:于我院展开实验研究,对2019-2022年广西壮族自治区满18月龄的HIV暴露儿童资料进行整理,统计其发病特点,并以1例母婴传播的HIV感染儿童为例,对患儿生长发育情况及相关检测情况进行整理,并给予随访管理,加强健康教育、定期指导用药、并监测随访,动态指导,在此过程中总结有效的追踪和管理方法,以便于为后续管理工作总结经验。结果:父母能够积极配合预防工作,认识较强,本例患儿健康,未发生感染,效果较好。结论:加强对艾滋病感染婴幼儿的随访管理,对降低HIV暴露儿童死亡率具有积极意义,同时可降低广西艾滋病母婴传播率,保证婴幼儿健康,对临床发展具有积极意义,可推广。
重组人源化抗HER2双特异性抗体晚期乳腺癌患者临床试验的护理经验总结
下载:162 浏览:1802
摘要:
目的 探讨重组人源化抗HER2双特异性抗体I期临床试验的护理要点。 方法 对护理12例晚期乳腺癌受试者参加国产1.1类新药重组人源化抗HER2双特异性抗体的临床试验的经验进行总结,给予受试者针对性的入院护理、心理护理、用药护理、观察药物不良反应(AE)及采取相应护理措施、出院指导。结果 在注射重组人源化抗HER2双特异性抗体的治疗中,12例受试者出现输液反应2例、皮疹3例、肝功能异常7例、低钾血症2例等,对症治疗护理后均恢复,无发生严重的不良反应及重大临床试验方案偏离情况。结论 通过对受试者针对性的护理,进行相应护理干预,能及时发现问题,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让受试者对I临床试验有正确的认识,提高了受试者的依从性,促使试验顺利高质量的进行。
抗核抗体和抗核抗体谱联合检测诊断自身免疫性疾病的临床价值
下载:308 浏览:3294
摘要:
目的:本次实验将采用两种方式检测自身免疫性疾病,并探讨临床价值。方法:本次实验选取了2019年1月-2019年7月某院的血液样本进行抗核抗体和抗核抗体谱联合检测,样本数量为940份,通过不同的检验方式,对比其结果的准确性。结果:从检测上看,在940份血液样本中确诊为有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有49份占比为5.2%。从抗核抗体检查结果的准确率上看,为75.5%(37/49);而抗核抗体谱得到检出准确率则为87.8%(43/49);最后,则是两种策略的联合检测,其检出率为95.9%(47/49)。结论:采用联合检测方式对于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检出具有准确性上的保障,能减少漏诊、误诊,更好地为患者的疾病治疗、重大疾病预防准备提供支持。
应用酶联免疫法和化学发光法筛查HIV的结果比较
下载:165 浏览:18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