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白于山区吴起、志丹两县2022年4月15日—5月1日108个气象站的日极端温度为基础数据,采用随机森林(RF)、投影寻踪(PPR)、神经网络回归(BP)三种机器学习方法,对日极端温度进行了空间插值,并与反距离权重(IDW)、普通克里金(OK)以及多元线性回归(MLR)等传统的插值方法进行对比。结果表明:日最高温度的6种插值方法比较,MAE排序为RF<OK<MLR<BP <PPR <IDW, RMSE排序为RF <OK<MLR<BP < IDW < PPR;日最低温度6种方法的 MAE排序为BP<RF<PPR<MLR<IDW<OK, RMSE排序为RF < BP <PPR<MLR<IDW<OK。机器学习进行温度插值的精度明显高于IDW和OK,也高于MLR;在三种机器学习方法中,RF表现最好,PPR和BP较差;日最高温度RF插值绝对误差在1℃左右,而日最低温度RF计算温度与实测温度有较好的线性关系,通过一元线性方程订正后可明显降低插值误差,将误差降至1℃以内。
目的:探讨不同温度的食物对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进食安全性、舒适度和吞咽功能的影响。方法:便利选取2020年4月-12月入住某三甲医院的急性脑卒中患者,经洼田饮水试验评估后吞咽功能为2~4级,经签字同意后进行摄食训练。采用方便取样法共选取180例,再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成三组,根据食物温度分别为低温组(食物温度15-25°)、 常温组(食物温度35-45℃)和高温组(食物温度45-55℃)三个级别,每组60人。观察三组患者单位时间内进食量、呛咳次数、进食舒适度、留置胃管天数、腹泻发生率、胃潴留以及洼田饮水试验等级,分别于患者入院第1天、入院第7天、出院当天、出院后1个月、出院后3个月收集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低温组和高温组患者胃管留置天数均小于常温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位时间进食量方面,低温组患者进食量逐渐小于常温组和高温组,且高温组进食量最先达到目标进食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呛咳次数方面,常温组呛咳次数高于低温组和高温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食舒适度方面常温组得分最高,低温组得分最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洼田饮水试验等级,在入院第7天、出院当天、出院后1个月及出院后3个月,低温组和高温组的洼田饮水试验等级均优于常温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腹泻发生率和胃潴留在三组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将食物温度进行精准分级后进行吞咽摄食训练,有利于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的吞咽功能恢复,低温及高温食物在改善患者吞咽功能、缩短留置胃管时间、减少呛咳次数方面均有明显优势,高温食物可增加患者摄食训练的舒适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