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目标期刊
最新录用
中医药治疗胃癌的分子机制及重塑免疫微环境的研究进展 下载:0 浏览:245
摘要:

传统中医药因其多靶点、多途径和低毒性的独特优势,已成为胃癌中西医联合治疗的重要手段。近年来研究发现,扶正类、化痰软坚类、活血化瘀类、理气和胃类、清热解毒类及以毒攻毒类中医药可通过作用于胃癌发生、发展过程中的多个作用靶点,调控相关分子机制及重塑免疫微环境,发挥治疗胃癌的作用,如:丁香酚可通过下调TGF-β表达,阻断SMAD3/SMAD4复合体核转位,有效抑制胃癌细胞上皮间充质转化;白术内酯II可通过抑制PI3K磷酸化,促进巨噬细胞向M1型极化。本文通过整合和阐释最新研究成果,有望为制定胃癌精准治疗的中西医联合策略奠定转化医学基础。


基于光谱分析的海洋污染物检测的应用与研究 下载:38 浏览:1540
摘要:
随着时代发展,我国对海洋环境的监测与保护越来越重视,各种政策与法规相继制定实施,以确保对海洋环境的改善与保护。例如,国家建立海洋环境监测中心,提高大众环保意识,积极参加国际环保工作等等。现代光谱技术在检测水质、塑料、金属等方面有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光谱检测以其便捷性、无损性成为人们加强环境保护的重要工具,在提高工作效率方面有巨大的优势和潜力。海洋面积广阔,污染物数不胜数。例如,海面漂浮垃圾、海滩垃圾、海底垃圾等。在进行海洋垃圾检测时,光谱仪作为光电倍增管等光探测器测量谱线不同波长位置强度的装置,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针对利用光谱检测海洋垃圾的问题,从根本入手,立足实际,通过合理方式,旨在提高海洋垃圾监测的高效性以及准确性,有效促进对海洋环境的保护。
海洋工程质量控制与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与优化 下载:25 浏览:1157
摘要:
海洋工程质量控制与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与优化是现代海洋工程领域中至关重要的议题。本文围绕着建立和完善海洋工程质量管理体系的核心问题展开讨论。主要论点集中在强调海洋工程的复杂性以及在这一领域中高质量的施工和管理对于环境保护、资源利用和安全性至关重要。
基于沿海灾害风险评估的生态环境工程应用策略初探 下载:43 浏览:1355
摘要:
海洋灾害风险评估通过系统性的调查分析,分析近海台风、风暴潮、灾害性海浪等灾害增水、波高等致灾因子的特性,可掌握了沿海地区在防灾减灾救灾方面的需求差异。以红树林移植修复为代表的生态环境工程一方面响应了这样的需求,可有效降低区域海洋灾害风险,另一方面亦可以通过借助海洋灾害风险评估数据成果的支撑,通过选址优化、水文修复等手段,有效地提升红树林幼苗的移植存活效率与工程效力。本文从海洋灾害风险评估方法与内容,红树林修复移植工程在抵御海洋灾害方面的应用两方面着手,初步探讨了基于海洋灾害风险评估结果的防灾抗灾生态环境工程应用策略。
新技术环境下图书馆的管理与服务创新 下载:58 浏览:449
摘要:
现代信息技术的持续发展,为图书馆的管理方式、改进服务、提高馆员的整体素质和专业能力,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高校图书馆要想更好地为读者服务,就必须在管理观念、管理方式上进行创新,提高自身素质。
对新媒体环境下电视新闻编辑的多样化研究 下载:50 浏览:525
摘要:
电视新闻编辑具有一定的权威性,能够让观众对其内容更加信服,但是其传播方式的传统性以及编辑的单一性让其传播受到了阻碍。当下新媒体的不断发展已经影响到了电视新闻编辑的发展,本文针对新媒体环境下电视新闻编辑的多样化研究进行了分析,希望能够为新媒体环境下电视新闻编辑多样化的研究和发展提供参考。
论渔业法之渔业水域污染事故法律责任 下载:45 浏览:546
摘要:
优质的渔业水域环境是我国渔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目前,我国渔业水域环境面临着较为严峻的污染问题,污染事故时有发生,严重影响了渔业的持续稳定发展。为了保护渔业水域环境、防治渔业水域污染事故,我国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等法律中均规定了相关内容,基本形成了渔业水域污染事故的法律规制模式,但仍然存在许多法律问题,如法律规定缺乏实施细则,可行性较低;相关定义模糊不清;事故损害调查方式不够合理等。在此背景下,文章分析了目前渔业水域污染事故对应的民事法律责任、行政法律责任和刑事法律责任,并提出建议,为渔业水域污染事故的处理和归责提供参考。
我国南海区微塑料的污染现状和未来展望 下载:36 浏览:429
摘要:
文章根据我国南海区海岸带、河口、内陆径流及海域微塑料污染的相关调查资料,整理南海区表层水和沉积物中微塑料的污染现状,包括微塑料丰度、形状和聚合物类型等分布特征,归纳微塑料的潜在来源途径,提出健全塑料管理体系的建议,从源头上减少塑料的产生和排放,最后提出应深入研究微塑料对海洋生态系统的影响,以建立对微塑料的风险评估框架。
粤港澳大湾区海洋生态环境协同共治策略探讨 下载:47 浏览:535
摘要:
粤港澳三地为共同应对跨境污染等环境问题开始携手,经过多年的交流深化,已形成总体规划引领,合作框架协议约束,联席会议与粤港、粤澳环保合作小组及其下设的专题小组相结合的海洋环境协同共治平台。目前,粤港澳大湾区仍面临海域水质不断恶化、湿地生态功能退化、海洋生物资源衰退等严峻的生态问题。通过系统梳理,借鉴国际三大湾区先进经验,提出健全大湾区海洋生态环境协同治理法制体系、完善协同共治平台、统筹规划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健全公众参与制度等策略,完善大湾区海洋生态环境协同共治机制。
新时代澳门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策略研究 下载:54 浏览:479
摘要:
文章结合国家有关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和澳门海域实际情况,分析海域对于澳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明确"十四五"时期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的应对策略,包括:强化海洋空间管控,构建绿色发展格局;开展岸线整治修复,实施生态恢复工程;维护滨海湿地功能,推动海湾综合治理;建设旅游基础设施,发展海洋旅游市场;实施污染联防联控,有效推动公众参与。同时,结合澳门实际情况,提
核电站人因管理的“人机料法环” 下载:66 浏览:348
摘要:
习近平总书记在世界核安全峰会上提出了“四个并重”的核安全观,第一条就是“发展与安全并重”。然而,纵观世界核电的发展史,每一次大的核事故背后,都有不可忽视的人因要素。所以,要确保核安全的万无一失,核电从业者的人因管理是重中之重。本文围绕核电站人因管理,结合核电站运行生产的实际,提出了“人机料法环”的人因管理体系。“人”是人的意识、能力及行为习惯;“机”是设备的状态;“料”是涉及燃料反应性操作的人因管理;“法”是核安全相关“法律法规”的严格执行和遵守;“环”是防人因环境的形成。五环可谓环环相扣,缺一不可。
中国海洋生态环境特征分析 下载:41 浏览:551
摘要:
随着社会不断地发展,资源需求不断增加,海洋生态环境污染日益严重的问题开始逐渐显现出来。文章对近18年的相关数据进行计算研究,从水体质量、富营养化、赤潮情况等方面对我国海洋水体环境进行了分析,指出虽然我国四大海区水质问题逐年改善,但南海的近岸污染问题、东海和渤海的赤潮问题等仍需加以重视。文章的大量数据分析为我国建立更符合国情的海洋生态环境治理决策提供了参考。
海洋倾倒区对附近海域环境影响分析——以嵊泗上川山为例 下载:53 浏览:323
摘要:
文章根据2016—2017年3个航次的嵊泗上川山疏浚物海洋倾倒区跟踪监测资料,分析了倾倒活动对该海域的水下地形、水质、沉积物、生物的影响情况。结果表明:倾倒区局部区域出现一定的淤积态势,平均淤积厚度为0.13m;疏浚物倾倒过程中,海水中的悬浮物、无机氮和磷酸盐含量明显增加,沉积物中的硫化物和镉有所增加;倾倒结束后水质、沉积物和生物都恢复至倾倒前水平。长期来看,受倾倒活动影响较大的是底栖生物,其生物量和栖息密度较本底值都明显降低。
渔港防台风等级评估研究——以霞关一级渔港为例 下载:36 浏览:485
摘要:
文章通过对历史上影响苍南近岸海域的24场风暴潮过程进行分析筛选,确定1323"菲特"为最危险台风路径基础,设计了8~17级的间距为22.5km的18条构造台风路径,采用FVCOM浪、潮、流耦合模式分别计算潮位场、流场和浪场分布,通过分析渔港岸线是否淹没、锚泊地是否船只走锚、防波堤防浪能力3个指标确定单项防台评估能力,按"就低不就高"的原则最终确定霞关一级渔港的防台风等级为9级,并且渔船锚泊是渔港的薄弱环节,最后结合研究过程中发现的问题,提出渔港防台风建议。
国外南极旅游研究综述 下载:54 浏览:541
摘要:
南极旅游是近些年的热点研究问题,日益引起国外学术界和有关国家南极战略决策者的重视。文章在搜集分析相关文献的基础上,比较分析了南极旅游概念与内涵,对主要研究领域进行梳理,发现国外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下述领域:南极游客行为分析,包括南极旅游分布特征及其原因、核心吸引力的构成和环保意识等;南极旅游环境影响研究,包括旅游开发与环保两者关系的代表观点、环境影响的具体形式与评估;南极旅游全球治理机制分析,覆盖《南极条约》框架下的治理特征与困境、国际南极旅游组织协会主导的行业自治特征与挑战,以及实施全面旅游管理的探讨。最后探讨了国外研究对国内研究的启示,以期为国内相关研究提供些许参考。
跨区域协同治理:长三角区域一体化视角下“湾长制”的创新 下载:51 浏览:340
摘要:
为进一步落实和完善"湾长制",促进长三角区域一体化背景下的海洋生态环境协同治理,文章分析长三角地区"湾长制"的实践和反思,在此基础上提出跨区域协同治理的"湾长制"创新。研究结果表明:"湾长制"是湾(滩)管理保护的长效机制,长三角地区各地通过上下联动、政社联合和公众参与等方式,取得一定治理成效,但在跨行政区域协同治理方面仍存在不足;面对区域一体化背景下海洋生态环境协同治理的发展趋势,长三角地区应通过成立联动机构、加强法制建设、制定治理纲要、实行考核制度、鼓励公众参与和设立专项基金等方式,创新实施"湾长制"。
基于浮标监测的连云港近海紫菜养殖区水环境特征 下载:26 浏览:317
摘要:
为促进海洋渔业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文章以连云港高公岛附近的紫菜养殖区为研究区域,利用海洋环境综合监测浮标实时监测水环境和气象数据,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分析紫菜养殖区海域的水温、电导率、水压、溶解氧浓度、pH值、盐度、叶绿素浓度和浊度等水环境因子的统计和变化特征及其相关性,在此基础上分析气象条件对水环境因子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域的水温和盐度适宜紫菜养殖,浊度属于强变异性;水温和电导率整体呈逐渐升高的趋势,溶解氧浓度和pH值呈逐渐降低的趋势,其他水环境因子呈波动状态;水压的变化与气压具有一致性,水体未受到溶解氧和酸碱污染;水温与电导率之间存在较强的正相关性,水温与溶解氧浓度和pH值之间存在较强的负相关性,pH值与叶绿素浓度和盐度之间存在较强的正相关性;气象条件对水环境因子存在一定的影响,海上大风导致水体浊度陡增。
环境空气检测数据分析及处理方法探讨 下载:34 浏览:449
摘要:
目前,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深入推进,城市人口呈现出高速增长的趋势,生活污染、工业废气、建筑扬尘等排放情况加剧了城市环境空气污染的程度,导致环境空气污染问题治理难度加大。为了有效保证环境空气污染治理水平,需要通过环境空气污染检测的方法为展开空气污染工作提供必要的依据,所以严格管控环境空气检测质量十分必要。因此,本文在对环境空气污染现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环境空气检测质量控制的有效措施,旨在为相关人员提供参考。
我国社会信用修复的现实困境与法律对策 下载:47 浏览:511
摘要:
信用修复作为信用体系最后一个环节也是社会信用体系提升闭环中至关重要的一环,目前各地信用修复都在探索推进阶段。当前社会信用修复机制存在信用修复领域的研究不足,信用修复的重视程度不够,信用修复立法的法律位阶较低,社会信用修复的管辖主体不明确等社会信用修复的立法、执法、司法等方面的问题。对此本文提出了一些建议,如:加强社会信用立法的相关研究和信用意识宣传工作,将部分成熟的下位法上升到法律层面以及改善社会信用修复的司法环境等举措。从而,顺应我国社会信用修复的发展的趋势,助力我国社会信用修复制度的发展。
大网络环境下数据库技术及其在铁路信息处理中的应用 下载:34 浏览:428
摘要:
数据库技术在当前社会发展过程中已经逐步成熟,并且是计算机技术中较为优质的技术之一。在实际构建过程中,代表现代计算机在发展过程中,能够在诸多领域对相应的数据进行综合性的收集。在铁路行业的发展过程中,计算机在其早期发展过程中便予以应用,目前已经实现了对全铁路进行综合性的覆盖整体计算机网络系统。文章对当前数据库技术以及实际应用过程中相应铁路信息处理的方式进行综合性的探究,希望能够给我国的铁路信息化工作提供一定程度的参考。
[1/104]

版权所有 © 2025 世纪中文出版社  京ICP备2024086036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