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目标期刊
最新录用
中医药治疗胃癌的分子机制及重塑免疫微环境的研究进展 下载:301 浏览:734
摘要:

传统中医药因其多靶点、多途径和低毒性的独特优势,已成为胃癌中西医联合治疗的重要手段。近年来研究发现,扶正类、化痰软坚类、活血化瘀类、理气和胃类、清热解毒类及以毒攻毒类中医药可通过作用于胃癌发生、发展过程中的多个作用靶点,调控相关分子机制及重塑免疫微环境,发挥治疗胃癌的作用,如:丁香酚可通过下调TGF-β表达,阻断SMAD3/SMAD4复合体核转位,有效抑制胃癌细胞上皮间充质转化;白术内酯II可通过抑制PI3K磷酸化,促进巨噬细胞向M1型极化。本文通过整合和阐释最新研究成果,有望为制定胃癌精准治疗的中西医联合策略奠定转化医学基础。


基于低氧相关基因的泛癌预后模型构建及临床转化价值 下载:16 浏览:36
摘要:

目的 基于低氧相关基因(HRGs)构建泛癌预后评估模型,验证其在多种实体瘤中的预测效能,并探讨其临床转化价值。方法 从 TCGA 数据库获取肾透明细胞癌(KIRC)、肺腺癌(LUAD)、肝细胞癌(LIHC)等 9 种实体瘤的基因表达数据和临床信息;基于前期筛选的 8 个关键低氧相关基因(WSB1、PLAUR、ISG20、MT2A、KLF6、PIM1、PAM、KDELR3)构建预后指数(PI)模型;通过泛癌差异表达分析、生存分析、ROC 曲线评估模型预测效能,并分析基因表达与免疫微环境、药物敏感性的关系。结果 8 个 HRGs 在多数实体瘤中呈显著差异表达,其中 WSB1、PLAUR、MT2A 在 KIRC、LUAD、LIHC 中高表达且与不良预后相关,KLF6 在多数癌种中低表达且提示良好预后;PI 模型在 KIRC 中预测 1 年、3 年、5 年生存的 AUC 分别为 0.761、0.727、0.751,在 LUAD 和 LIHC 验证队列中 AUC 均>0.70;多因素 Cox 回归证实 PI 是独立于年龄、性别、TNM 分期的预后因素(HR=1.064-1.128,P<0.001);高 PI 评分患者肿瘤免疫微环境呈免疫抑制特征,且对 HIF-2α 抑制剂 belzutifan 和 mTOR 抑制剂依维莫司敏感性更高。结论 基于 8 个低氧相关基因的 PI 模型在多种实体瘤中具有良好预后预测价值,可用于患者风险分层、免疫治疗反应预测和靶向药物选择,为肿瘤精准治疗提供新生物标志物和临床决策工具。

焦炉煤气与驰放气耦合制合成氨的工艺集成研究 下载:5 浏览:114
摘要:

为有效利用焦炉煤气和驰放气,本研究探讨了一种新的耦合制合成氨的工艺集成方法。通过对煤气处理、气体耦合与反应过程的系统优化,实现了焦炉煤气与驰放气的最大化利用。首先,采用净化和调整组成的手段对焦炉煤气和驰放气进行处理,保证了进入合成环节的气体质量。继而,通过热力学和动力学分析,优化了合成氨的反应器设计和操作条件,显著提高了合成氨的转化率与产量。结果显示,该工艺不仅降低了原材料消耗和生产成本,还减少了环境排放,具有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研究为煤化工企业气体资源的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提供了新的技术路径。

多项目环境下资源动态调度模型构建与仿真优化——基于遗传算法 下载:1 浏览:57
摘要:

在当今复杂多变的项目管理环境中,多项目并行开展已成为常态,资源动态调度对于确保各项目顺利推进至关重要。传统调度方式在多项目环境下存在诸多局限性,难以满足实际需求。本文基于遗传算法,构建了多项目环境下资源动态调度模型,并通过仿真技术对模型进行验证与优化。该模型能够有效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显著优化项目完工时间,为多项目资源动态调度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持与实践指导。

既有建筑绿色化改造的设计策略与方法 下载:12 浏览:110
摘要:

随着城市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日益重视,既有建筑的绿色化改造成为了城市更新的重要一环。研究既有建筑绿色化改造的设计策略与方法,不仅可以提高建筑的能效性能和减少环境足迹,还可以改善用户的居住或使用体验。通过综合考虑建筑的地理位置、原有结构特性以及使用功能,本研究提出了一系列针对性的绿色化设计策略和方法。首先,通过增强建筑的节能改造,如添加隔热层和优化采光、通风设计,来减少能源消耗。其次,通过引入绿色建材和生态技术,如屋顶绿化和雨水收集系统,来提高建筑的可持续性。再次,通过提升室内环境质量,采用无毒室内装修材料和改善空气流通系统,增加用户舒适度。最后,本研究强调了社区参与和多学科合作在绿色化改造项目中的重要性,这有助于确保改造方案的实用性和成功实施。通过案例分析,本研究结果表明,采用这些策略和方法的既有建筑在环境、经济和社会三个方面均展现了积极的改进效果,为未来类似项目提供了实践经验和理论指导。这一研究旨在为既有建筑的绿色高效改造提供系统的设计策略和实用的方法,推动建筑行业向更加绿色和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建筑工程中绿色施工技术的实践与应用效果 下载:36 浏览:377
摘要:

随着全球生态环境问题日益严峻,建筑行业作为能源消耗与污染物排放的重点领域,推行绿色施工技术已成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本文围绕建筑工程中的绿色施工技术展开研究,首先分析了绿色施工技术应用的重要性,随后从节能、节水、节材、环境保护及节地五个维度,详细探讨了各类绿色施工技术的实践要点,包括太阳能利用技术、雨水回收系统、新型环保建材应用、扬尘噪声控制技术以及施工总平面优化等。结合实际工程案例,验证了绿色施工技术在降低能源消耗、减少环境污染、提升工程经济效益等方面的应用效果。研究表明,绿色施工技术不仅能够有效缓解建筑工程对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还能为建筑企业带来显著的经济与社会效益,对推动建筑行业转型升级具有重要意义。

面向智能制造环境的模块化工业产品设计研究 下载:8 浏览:85
摘要:

模块化工业产品设计是基于智能制造环境的工业产品创新设计方法,其核心是围绕产品功能实现建立产品的模块化体系,包括产品模块划分、标准化、数据驱动的设计策略等内容。以工业产品为载体,提出面向智能制造环境的模块化工业产品设计方法,并从业务流程、关键技术与实现等方面探讨其关键技术,结合具体应用案例进行分析。目前模块化工业产品设计面临的挑战是如何实现跨行业、跨地域的模块化协同创新;而对于模块化工业产品设计的发展趋势,提出了通过技术创新与管理模式变革应对技术创新挑战、以标准化来推动模块化工业产品设计的发展建议。

智能制造环境下机电一体化系统的自适应控制策略研究 下载:12 浏览:53
摘要: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我国的工业也随之快速发展。近年来,我国政府大力推进信息化、智能化和自动化技术,并且在工业生产中不断引入先进的科技成果,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和质量。机电一体化作为工业生产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其系统在智能制造环境下得到了广泛应用,使我国的制造业迅速发展。

混凝土冬季施工中建筑工程技术的应用分析 下载:156 浏览:362
摘要:

在冬季施工背景下,混凝土施工面临诸多挑战,如低温环境导致水泥水化反应减缓,严重影响混凝土强度发展,以及温度变化对混凝土抗压强度和抗冻耐久性等性能的不利影响。混凝土冬季施工基于低温下水化反应机制及温度与混凝土性能关系的原理,通过应用保温措施如暖棚法、蓄热法、蒸汽养护法,使用外加剂如早强剂、防冻剂,以及优化施工工艺技术如搅拌、运输、浇筑和养护工艺等来保障施工质量。结合实际案例对技术应用效果进行评估,结果显示这些技术有效提升了混凝土质量和施工效率。然而,技术应用过程中也存在温度监测不准确、保温措施不到位、外加剂使用不当等问题,需通过加强温度监测管理、优化保温措施、规范外加剂使用等策略加以解决。研究混凝土冬季施工技术应用对保障建筑工程质量、安全及进度具有重要意义。

多源环境监测数据融合与空气质量预报模型构建 下载:95 浏览:275
摘要: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环境问题日益严峻,空气质量成为影响人类生活的重要因素。多源环境监测数据融合技术通过整合地面监测站、卫星遥感和移动监测设备等多种数据来源,能够有效提升空气质量预报的准确性。本研究采用机器学习和深度学习算法,构建了一种新的空气质量预报模型,该模型在输入层、隐藏层和输出层的设计上均进行了优化,以更好地利用融合数据。通过实际案例验证,新模型在预报准确率和时效性方面均优于传统模型。此研究为改善空气质量提供了技术支持,对环境保护和人类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规模化猪场粪污资源化利用技术模式优化与环境效益分析 下载:71 浏览:238
摘要:

随着规模化猪场养殖规模的不断扩大,粪污排放量急剧增加,对环境造成了巨大压力。现有的粪污资源化利用技术模式主要包括厌氧发酵技术、好氧处理技术和堆肥技术等。然而,这些技术在实际应用中仍存在一定局限性,需要结合地区气候因素、养殖规模等进行优化,并面临技术难题与经济成本增加等问题。通过技术模式优化,可显著提升环境效益,如减少大气污染物排放、降低水体污染负荷、改善土壤环境等。这不仅有助于缓解环境压力,还对推动养殖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为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目标提供有力支撑。

工业废盐资源化利用技术——以氯化钠电解制氯碱为例 下载:65 浏览:266
摘要:

本文聚焦工业废盐资源化利用技术,以氯化钠电解制氯碱为例,探讨其原理、应用、挑战及解决方案。工业废盐年产量超2000万吨,传统处理易污染环境,而电解技术通过电解氯化钠溶液生成氯气、氢气和氢氧化钠,实现废盐转化与资源循环。该技术已在化工、造纸等领域应用,但面临设备腐蚀、高能耗及副产物处理难题。研究提出新型耐腐蚀材料、节能工艺和副产物综合利用方案,如钛基涂层电极、优化电流密度及氢气回收利用,以提升技术经济性。未来,膜技术与智能化控制的发展将推动该技术突破,助力工业绿色转型,实现环境与经济效益双赢。

高温环境下特种设备用复合材料性能研究及设计应用 下载:42 浏览:270
摘要:

在航空航天、能源电力等众多工业领域,高温环境极为常见,特种设备在此环境下稳定运行至关重要。对复合材料在高温环境下性能的研究发现,其力学性能如强度和刚度会发生变化,热学性能如热稳定性和热膨胀系数也有所改变。基于这些发现,在设计应用上,通过合理选择材料组分及优化结构,可提升复合材料的高温适应性。这些研究成果为特种设备领域提供了更可靠的材料选择与设计方法,对推动该领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有助于提升特种设备在高温环境下的性能与安全性。

绿色建筑工程施工阶段的可持续管理措施与效益评估——以某生态园区项目为例 下载:175 浏览:514
摘要:

本文以某生态园区项目为例,探讨了绿色建筑工程施工阶段的可持续管理措施及其效益评估。通过优化材料采购、使用和回收,实施水资源节约和能源管理,采用扬尘控制、噪音控制及生态保护措施,以及对施工人员进行绿色施工意识培训和技术提升培训,显著提高了资源利用效率,减少了施工过程中的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实践证明,这些措施不仅带来了经济效益,如成本节约和资源回收收益,还产生了环境和社会效益,如改善空气质量、保护水资源和提升周边社区生活质量。本文为类似项目提供了实践经验与理论参考,有助于推动绿色建筑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基于光谱分析的海洋污染物检测的应用与研究 下载:38 浏览:1567
摘要:
随着时代发展,我国对海洋环境的监测与保护越来越重视,各种政策与法规相继制定实施,以确保对海洋环境的改善与保护。例如,国家建立海洋环境监测中心,提高大众环保意识,积极参加国际环保工作等等。现代光谱技术在检测水质、塑料、金属等方面有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光谱检测以其便捷性、无损性成为人们加强环境保护的重要工具,在提高工作效率方面有巨大的优势和潜力。海洋面积广阔,污染物数不胜数。例如,海面漂浮垃圾、海滩垃圾、海底垃圾等。在进行海洋垃圾检测时,光谱仪作为光电倍增管等光探测器测量谱线不同波长位置强度的装置,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针对利用光谱检测海洋垃圾的问题,从根本入手,立足实际,通过合理方式,旨在提高海洋垃圾监测的高效性以及准确性,有效促进对海洋环境的保护。
海洋工程质量控制与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与优化 下载:25 浏览:1174
摘要:
海洋工程质量控制与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与优化是现代海洋工程领域中至关重要的议题。本文围绕着建立和完善海洋工程质量管理体系的核心问题展开讨论。主要论点集中在强调海洋工程的复杂性以及在这一领域中高质量的施工和管理对于环境保护、资源利用和安全性至关重要。
基于沿海灾害风险评估的生态环境工程应用策略初探 下载:43 浏览:1402
摘要:
海洋灾害风险评估通过系统性的调查分析,分析近海台风、风暴潮、灾害性海浪等灾害增水、波高等致灾因子的特性,可掌握了沿海地区在防灾减灾救灾方面的需求差异。以红树林移植修复为代表的生态环境工程一方面响应了这样的需求,可有效降低区域海洋灾害风险,另一方面亦可以通过借助海洋灾害风险评估数据成果的支撑,通过选址优化、水文修复等手段,有效地提升红树林幼苗的移植存活效率与工程效力。本文从海洋灾害风险评估方法与内容,红树林修复移植工程在抵御海洋灾害方面的应用两方面着手,初步探讨了基于海洋灾害风险评估结果的防灾抗灾生态环境工程应用策略。
新技术环境下图书馆的管理与服务创新 下载:58 浏览:477
摘要:
现代信息技术的持续发展,为图书馆的管理方式、改进服务、提高馆员的整体素质和专业能力,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高校图书馆要想更好地为读者服务,就必须在管理观念、管理方式上进行创新,提高自身素质。
对新媒体环境下电视新闻编辑的多样化研究 下载:50 浏览:542
摘要:
电视新闻编辑具有一定的权威性,能够让观众对其内容更加信服,但是其传播方式的传统性以及编辑的单一性让其传播受到了阻碍。当下新媒体的不断发展已经影响到了电视新闻编辑的发展,本文针对新媒体环境下电视新闻编辑的多样化研究进行了分析,希望能够为新媒体环境下电视新闻编辑多样化的研究和发展提供参考。
论渔业法之渔业水域污染事故法律责任 下载:45 浏览:568
摘要:
优质的渔业水域环境是我国渔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目前,我国渔业水域环境面临着较为严峻的污染问题,污染事故时有发生,严重影响了渔业的持续稳定发展。为了保护渔业水域环境、防治渔业水域污染事故,我国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等法律中均规定了相关内容,基本形成了渔业水域污染事故的法律规制模式,但仍然存在许多法律问题,如法律规定缺乏实施细则,可行性较低;相关定义模糊不清;事故损害调查方式不够合理等。在此背景下,文章分析了目前渔业水域污染事故对应的民事法律责任、行政法律责任和刑事法律责任,并提出建议,为渔业水域污染事故的处理和归责提供参考。
[1/105]

版权所有 © 2025 世纪中文出版社  京ICP备2024086036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