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目标期刊
最新录用
高灵敏度纳米PZT水声换能器机电参数研究 下载:59 浏览:635
摘要:
为获得性能优良的水声换能器材料,满足水声换能器的工作需要,深入系统地研究了化学沉淀法制备锆钛酸铅(PZT)超微细粉,合成了一次颗粒小于10 nm、平均粒径40~50 nm的PZT超微细粉.检测结果表明,化学共沉淀法是制备高性能PZT超微细粉体的方法,粉体颗粒细小、活性好、尺寸分布范围窄,适合制备高性能的PZT压电陶瓷.
不同成型方法对纳米Y-TZP陶瓷烧结性能的影响 下载:87 浏览:588
摘要:
用低温强碱法并掺入稳定剂Y2O3制成了纳米ZrO2(3Y)粉体,室温条件下用钢模和橡胶模具,在不同压力下把这些粉体进行成型压成素坯,然后在常压下于1000℃、1100℃、1200℃和1300℃四个温度中烧结.结果显示,由于橡胶模具成型的素坯受力均匀,烧结效果较钢模具优越,烧结的素坯体具有相对密度大、显微结构致密、气孔率低、显微硬度高的优点.采用400MPa橡胶等静压成型(RIP)方法,可在1300℃烧结出相对密度达到98%的优质纳米陶瓷。
高灵敏度纳米PZT水声换能器机电参数研究 下载:96 浏览:570
摘要:
为获得性能优良的水声换能器材料,满足水声换能器的工作需要,深入系统地研究了化学沉淀法制备锆钛酸铅(PZT)超微细粉,合成了一次颗粒小于10 nm、平均粒径40~50 nm的PZT超微细粉.检测结果表明,化学共沉淀法是制备高性能PZT超微细粉体的方法,粉体颗粒细小、活性好、尺寸分布范围窄,适合制备高性能的PZT压电陶瓷。
探究国画元素在刻瓷艺术中的应用 下载:127 浏览:1459
摘要:
我国是陶瓷生产大国,陶瓷在生产过程中运用了很多能够和器型相整合的装饰技法,陶瓷雕刻是其中一种装饰技法,其既呈现出国画的表现方式,同时有表现出雕塑和陶艺拥有的良好审美。国画元素是中华民族非常完美的古典主义艺术,在运用过程中呈现出自身具有的独特性,国画元素与刻瓷艺术之间存在紧密关系,其能够直接影响刻瓷艺术最后的效果,在陶瓷雕刻过程中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
探索陶瓷艺术领域中“匠人”与“艺术家”关于“匠于艺术”精神的可行性转化 下载:117 浏览:1388
摘要:
“匠人”与“艺术家”两者的关系一向是大众探讨的热点,它们孰轻孰重并没有确切的回答,如果可以,两者兼并或相互转化,那么其将是对艺术有着很大影响的。此文将从“匠人”与“艺术家”的关系、“陶瓷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匠于艺术”的转化及陶瓷艺术的重构和发展前景探究出“匠人”与“艺术家”关于“匠于艺术”精神的可行性转化。“匠于艺术”主要目的是将传统技艺在当下进行活化,凝聚好民族智慧的传统陶瓷艺术,毕竟传统陶瓷艺术不仅仅是纯粹的历史遗物,它理应成为中国现代陶艺在当代社会发展创新的基础和灵感源泉。如今很多艺术家正缺乏着娴熟的手工技艺,光有着创新的点子和想象力是不够的,作品会缺乏强有力的生命力,就像有着靓丽的皮囊而肉体没有精气支撑,更可能会出现眼高手低的情况,因此传统技能的学习及巩固是每个艺术家的必修课。
以中国文化的兴盛带给陶瓷艺术发展的契机——论中国现代陶艺作品的评判逻辑与审美“双标” 下载:126 浏览:1391
摘要:
如今很多人在评析现当代陶艺作品时,仍有一个弊病依然存在于其中,那就是审美的“双标”。一件作品的名字犹如文章的摘要,应该要去思考作品所处的空间、点线面的构成、色彩、技术和材质,再结合猜想创作者在创作作品时的心情与思维,也许能出一个故事,这才有意思。而一个“艺术家”包含着哲学、社会学、人类学、心理学、法学、艺术学、美术学、设计学等的文化修养,还要有敏锐的洞察力、丰富的情感与社会阅历、领悟能力、适应力、想象力、专业技能、独特个性、创新能力、感受能力等,有为艺术奉献的精神,有自己熟悉的艺术语言,这才能称为“家”。如今,我们要抓住中国文化蓬勃发展的时机,抓住陶瓷艺术快速推进的契机,结合新时代的条件传承与中华文化及中国精神,提高审美能力,挖掘和推动潜在的陶瓷艺术发展可能性和陶瓷艺术创造性,将历史与现在、中国与世界联系在一起,推进“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社会基础与民众基础,践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实现新时期中华民族的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要目标。
浅谈水彩艺术与陶瓷釉彩艺术形式的相似性 下载:278 浏览:3316
摘要:
作为中国传统艺术的陶瓷艺术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在现当代已经能够以非常多样化的形式展现其艺术魅力。陶瓷釉彩是陶瓷绘画艺术的重要材料和表现形式,在如今已经有许多从事纯艺术的画家投入到陶瓷绘画艺术创作之中,将各种绘画艺术以陶瓷釉彩的方式呈现。在历代陶瓷釉彩的作品之中,可以发现釉彩具有流动性、变化性和色彩的丰富性等特点,这些特点都与水彩画的画面效果有着共通之处,本文通过研究水彩艺术和陶瓷釉彩艺术的表现形式、绘画方法、二者的交融等方面来探讨这两种艺术的相似性。
马克思主义在陶瓷艺术创作中的运用 下载:129 浏览:1416
摘要:
在上万年历史长河中,中华先民和历代陶瓷匠师们,以他们的勤劳智慧创造了世界上独一无二的、连续不断的中国陶瓷工艺里程碑。陶瓷艺术是中国传统劳动文化的精髓,它承载了中华民族最优秀的劳动技术、劳动情感和劳动素养,陶瓷艺术创作作为一种特殊的劳动,其蕴含价值既包括作品本身的物资价值,更多的是精神价值和社会价值。
基于半导体陶瓷技术的二氧化碳传感器研究 下载:99 浏览:1122
摘要:
二氧化碳(CO2)作为温室气体和重要的环境污染物,在全球气候变化和室内空气质量控制中起着关键的作用。因此,发展高性能、低成本的CO2传感器对于实现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至关重要。基于半导体陶瓷技术的二氧化碳传感器具有许多优势,例如快速响应速度、较高的灵敏度、良好的稳定性和可靠性等。逐渐取代传统的光学和化学传感器成为CO2监测领域的主要选择。本文主要分析基于半导体陶瓷技术的二氧化碳传感器研究。
臭氧/陶瓷膜/BAC集成工艺处理微污染高藻水的研究 下载:335 浏览:2992
摘要:
我国部分湖泊水库水源藻类水华频频暴发,给供水安全带来了严重的挑战。超滤被认为是处理高藻水的有效工艺技术,然而,藻类引起的膜污染制约了超滤膜在净水工艺中的推广使用。本研究以微污染高藻水为研究对象,在中试规模上(120 m3/d)考察了臭氧/陶瓷膜/生物活性炭集成工艺中膜污染、藻类和芽孢的控制。研究发现,原位臭氧氧化可以有效地控制集成工艺中的陶瓷膜污染,集成工艺可以有效控制藻类和芽孢。本研究为传统自来水厂升级改造以应对含藻等微污染原水并提高饮用水的生物安全性提供了技术支持。
关于多层陶瓷电容器研究现状和发展展望研究 下载:86 浏览:989
摘要:
近年来,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对电子产品的性能要求越来越高。多层陶瓷电容器因其自身具备体积小、容量大、耐高压、损耗小等优势,被广泛应用于高频开关电源、微波器件等领域,成为电子元器件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多层陶瓷电容器存在生产过程复杂、产品合格率低等问题。为解决这些问题,加强对多层陶瓷电容器研究现状的分析,对多层陶瓷电容器的未来发展进行展望,是提高多层陶瓷电容器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的有效途径。本文从多层陶瓷电容器的应用和发展现状入手,对其研究现状进行分析,并对其发展趋势进行展望,旨在为相关从业人员提供参考。
浅谈益阳羊舞岭窑陶瓷文创产品设计研究 下载:136 浏览:1749
摘要:
开展益阳羊舞岭窑陶瓷文创产品设计研究,结合我国益阳羊舞岭窑陶瓷文化,实现该文化的温床产品设计工作的全面推广,实现我国传统民族文化的进一步全面传播,为我国民族地域文化传播工作的开展奠定稳定的基础和提供强大的发展推动力。
职业技术学校陶瓷产品设计教学中产教融合育人模式的构建 下载:101 浏览:1777
摘要:
陶瓷作为我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至今已经形成完善的产业链,在国内外均深受消费者的喜爱。职业技术学校作为陶瓷产品设计人员的主要培养基地,为使得所培养出的人才更为契合陶瓷产业的实际需求,职业技术院校可运用产教融合的方式开展人才培养,提高职业技术学校陶瓷产品设计教学质量。本文分析职业技术学校陶瓷产品设计教学中产教融合育人模式的构建意义,并提出职业技术学校陶瓷产品设计教学中产教融合育人模式的构建策略,旨在为今后开展教学研究提供参考与借鉴。
氮化硅陶瓷牙科修复材料研究进展 下载:149 浏览:1710
摘要:
氮化硅陶瓷牙科修复材料作为一种新型高性能陶瓷牙科修复材料已经引起广泛关注。其优点包括高硬度、高强度、高温度稳定性、良好的生物相容性等。氮化硅陶瓷在牙科修复领域具有极高的应用价值,其出色性能使其成为一种理想的牙科修复材料,能够满足患者对美观、耐用和生物相容性的需求。本文综述氮化硅陶瓷牙科修复材料的制备及应用领域,着重介绍了其在全瓷牙修复、全口修复、种植修复、颜色修复、外科修复和辅助设备制作等方面的应用。同时,还对当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未来研究方向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钙钛矿结构介电陶瓷材料的微结构调控及其电性能研究 下载:52 浏览:665
摘要:
钙钛矿结构介电陶瓷材料因其优异的电性能和结构稳定性,在现代电子设备中得到了广泛应用。本文系统地探讨了钙钛矿结构介电陶瓷材料的微结构特征、调控方法及其对电性能的影响,并展望了其未来的应用前景。首先,分析了钙钛矿结构材料的晶粒尺寸、晶界特性和缺陷分布对电性能的重要影响。其次,介绍了化学元素掺杂、烧结工艺优化、多层复合结构设计和晶界工程技术等多种微结构调控方法。通过实验数据和理论分析,证明了这些方法在优化材料电性能方面的有效性。最后,讨论了钙钛矿结构介电陶瓷材料在高频电子元件、传感器和储能设备等领域的应用前景,并提出了未来的研究方向。希望通过本研究,为该领域的持续发展和创新提供理论指导和实践参考。
浅谈职业院校陶瓷类专业课程的“工”“艺”结合设置 下载:196 浏览:2282
摘要:
伴随着时代多元文化交汇发展,高科技突飞猛进,各个学科领域之间交叉渗透,相互作用,衍生出更符合现代人审美的新型陶瓷艺术形式。工艺材料与技术的革新不断丰富着艺术的视听效果和体验维度,艺术创作依托于技术进步得到了极大的扩展。因此,在职业院校陶瓷类专业课程中融合“工”“艺”两个专业的课程内容,积极开展学科交叉,共同培养人才的模式改革试验,进行“构建新型专业课程体系、建立设计理念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切实提高专业教学的针对性、应用性,提高人才的综合素质能力。本文对职业院校陶瓷类专业课程的“工”“艺”结合设置进行了必要性和可行性的探讨与分析。
发泡陶瓷在建筑隔热材料中的应用与性能评估研究 下载:98 浏览:1082
摘要:
本文深入研究了发泡陶瓷在建筑隔热材料中的应用与性能评估。通过对发泡陶瓷的隔热性能、力学性能以及耐久性能进行详细评估和分析,揭示了其在建筑领域的广阔应用前景。实验数据清晰展示,发泡陶瓷不仅具备出色的隔热性能,还表现出优异的结构稳定性,这为建筑节能与环保提供了一种新的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这些研究成果不仅对于当前建筑材料行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也为未来建筑设计与施工提供了可靠的科学依据。
SiCf/SiC陶瓷基复合材料发展及应用 下载:122 浏览:1327
摘要:
一代装备、一代材料,随着航空、航天发动机的发展传统金属材料已经难以满足耐高温、耐腐蚀等严苛的服役要求。SiCf/SiC陶瓷基复合材料(CMC)具有耐高温、高强高韧、耐氧化、高比强、高比模等优点,近年来逐渐成为航空航天领域热端部件的理想材料。目前SiCf/SiC陶瓷基复合材料在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已经达到工程应用水平,国内对陶瓷基复合材料的研究还局限在实验室中。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SiCf/SiC陶瓷基复合材料制备工艺及其进展及SiCf/SiC陶瓷基复合材料在国内外应用情况。
纤维增强SiC陶瓷基复合材料加工技术分析 下载:168 浏览:1890
摘要:
本文站在新时代背景下,对我国纤维增强SiC陶瓷基复合材料的加工技术进行分析研究。先简单对纤维增强SiC陶瓷基复合材料进行介绍,然后从常用加工技术和非传统加工技术两方面进行研究。目的是为相关从业者提供参考与借鉴,在增强该技术加工效果的同时,促进整个行业的平稳运行与持续健康发展。
臭氧/陶瓷膜-生物活性炭组合工艺在再生水深度处理中的应用 下载:874 浏览:2863
摘要:
本文研究了臭氧/陶瓷膜-生物活性炭组合工艺在日处理量为1000 m3/d的再生水深度处理中试试验工程中的应用。研究结果表明该工艺对浊度、COD、氨氮以及嗅味物质GSM、2-MIB、DMTS有较好的控制效果,去除率分别为73.8%、36.5%、38.2%、98.7%、87.6%和83.2%,其中臭氧与陶瓷膜的协同作用对污染物的去除贡献大于生物活性炭单元。

版权所有 © 2025 世纪中文出版社  京ICP备2024086036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