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目标期刊
最新录用
伊托必利治疗慢性胃炎合并消化不良的疗效观察 下载:59 浏览:798
摘要:
伊托必利(Itopride)作为一种增强胃动力的药物,常用于治疗慢性胃炎及其引起的消化不良症状。本项研究旨在评估伊托必利治疗慢性胃炎合并消化不良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通过对120名慢性胃炎合并消化不良患者进行随机、对照、双盲临床试验,分别接受伊托必利和安慰剂治疗。治疗前后,采用胃镜检查、症状评分和生活质量评估等方法对患者进行评估。结果显示,接受伊托必利治疗的患者在症状改善和胃黏膜恢复方面均显著优于安慰剂组,且未观察到严重不良反应。这表明伊托必利是治疗慢性胃炎合并消化不良的有效且安全的选择。
通心络胶囊治疗不稳定性心绞痛的疗效观察 下载:59 浏览:733
摘要:
观察通心络胶囊治疗不稳定性心绞痛的疗效。通过随机对照试验,我们评估了治疗组和对照组患者的临床表现及心电图变化。结果显示,治疗组患者在疼痛缓解、心电图稳定等方面表现显著优于对照组。此外,通心络胶囊在长期治疗中未见明显不良反应,显示出良好的安全性和耐受性。因此,通心络胶囊可作为治疗不稳定性心绞痛的有效药物选择,有助于临床实践中的应用推广。
川乌草乌在临床治疗中的应用及注意事项研究 下载:58 浏览:766
摘要:
川乌和草乌作为传统中药,在临床上有着广泛的应用。本文综述了川乌草乌在治疗中的历史、药理作用及其临床应用情况。通过分析已有的研究和临床实践,探讨了其在治疗各类疾病中的效果和安全性。此外,文中还总结了在使用川乌草乌时需要注意的事项,包括剂量控制、用药禁忌等方面,以期为临床实践提供参考依据。
品管圈活动在骨科手术器械台规范化管理中的应用 下载:22 浏览:1017
摘要:
目的:探讨品管圈活动在骨科手术器械台规范化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3~4月(活动前)骨科手术121台为对照组,2020年5~6月(活动后)骨科手术119台为观察组。对照组按常规流程摆放器械台,观察组则成立品管圈活动小组,对对照组骨科手术器械台摆放存在的问题采用鱼骨图分析,制定整改措施。比较对照组和观察组骨科手术器械台摆放缺陷率及整理准备时间。结果:观察组骨科器械台整理摆放的缺陷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骨科器械台整理准备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结论:开展品管圈活动可规范骨科手术器械台的摆放,提高器械台整理的工作效率,做到准确高效配合手术,提高医护合作度。
倍他乐克治疗老年冠心病心绞痛的临床药学分析 下载:124 浏览:1732
摘要:
目的:评价予以冠心病(CHD)心绞痛患者倍他乐克治疗的效果,分析药学情况。方法:以信封法对本院(2020年8月-2021年8月)收治的72例CHD心绞痛患者分组,其中36例为研究组,剩余36例为对比组。研究组以倍他乐克改善病情,对比组运用常规药物改善病情,对比两组临床疗效、血脂情况、心绞痛情况、不良反应率。结果:(1)研究组临床总有效率较对比组高(P<0.05);(2)研究组TC、LDL-C、TG水平较对比组低,HDL-C水平较对比组高(P<0.05);(3)研究组心绞痛发作次数较对比组少,持续时间较对比组短(P<0.05);(4)研究组不良反应发生率较对比组少(P<0.05)。结论:运用倍他乐克治疗CHD心绞痛患者的效果较为显著,可促进血脂水平改善,还可控制心绞痛发作情况,且用药安全性较高,在减轻疾病损害、改善患者预后方面具有重要价值。
小儿咽扁颗粒结合中药贴敷治疗儿童急性扁桃体炎的效果观察 下载:206 浏览:2104
摘要:
探讨小儿咽扁颗粒结合中药贴敷用于儿童急性扁桃体炎治疗的效果。方法:选取2022年3月~2023年8月收治的急性扁桃体炎患儿10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划分为两组,每组50例。参照组应用西医治疗方式,试验组采取小儿咽扁颗粒结合中药贴敷干预方案。对各组中医证候积分、临床疗效、恢复情况进行统计与分析。结果:试验组临床疗效结果测定,显示总有效率比参照组高(P<0.05);治疗后,试验组主症、次症评分、总分所得值小于参照组(P<0.05);试验组各项恢复情况指标均比参照组优异(P<0.05)。结论:儿童急性扁桃体炎治疗期间,应用小儿咽扁颗粒、中药贴敷结合的形式,可有效提高总体治疗效果,加快患儿症状与体征的恢复速度。
静脉药物调配中心抗肿瘤药物不合理医嘱分析 下载:229 浏览:2396
摘要:
目的:分析某院静脉药物调配中心抗肿瘤药物不合理医嘱,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收集2019年医院静脉药物调配中心审方药师实时审核医嘱过程中发现的抗肿瘤药物不合理医嘱共356份。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对不合理医嘱进行分类统计,并进行合理性评价。结果:不合理医嘱共356份,其中肝胆外科116份(32.58%),胸外科78份(21.91%),占2019年抗肿瘤药物不合理医嘱的54.49%。不合理类型有浓度与溶媒量不适宜(53.37%)、给药剂量不适宜(42.13%)、溶媒选择不适宜(1.97%)、操作失误(1.97%)及配伍不当(0.56%)5种类型。不合理医嘱数最高的抗肿瘤药物为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素注射液(148份),其次为替加氟注射液(112份)与注射用盐酸柔红霉素(43份)。结论:医院在抗肿瘤药物的使用过程中存在不合理现象,药师应对其及时干预,保证临床用药安全。
医院处方点评制度下的医保药品合理应用研究 下载:188 浏览:1941
摘要:
目的:对医院处方点评制度下的医保药品合理应用相关方面进行探讨。方法:我院医疗保险管理科在2021年7月联合药学部、门诊部对门诊医保医师处方进行点评。通过相关信息管理系统对于联合处方点评前门诊医保处方197200张、联合处方点评后门诊医保处方384688张进行抽取,对联合处方点评前后门诊医保处方违规使用限制性医保药品数据、医保药品拒付情况进行点评与分析。结果:与联合处方点评前相比,联合处方点评后我院门诊医保拒付处方数降低99.50%;门诊医保拒付处方金额降低99.71%;医保违规方式为超范围用药的科室数降低81.82%;违规使用的医保范围内的药品数降低75.00%。结论:通过医保、药学联合监管控制,利用处方点评制度,将医保限制性使用药品适应证纳入处方点评,可保证临床合理用药,又可避免医保违规,规范临床用药行为,避免医保拒付的发生,使医保药品费用得到合理控制,保证医保制度持续、健康发展。
自体牙移植修复单颗牙缺失预后因素的筛选及分析 下载:99 浏览:1130
摘要:
目的:探讨筛选、分析对于自体牙移植修复单颗牙缺失预后影响因素,作为临床依据。方法:确定研究时间,2021年1月至2021年12月时段,入我院接受自体牙移植修复患者中抽取100例,对于自体牙移植修复单颗牙缺失预后因素分组,通过临床检验以及数据分析,对于患者基本信息资料回顾性分析,归纳研究结果,筛选影响移植牙累计存活率的因素。结果:影响患者种植牙存活率因素的Log-rank检验单因素分析表、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中,明确其具体因素。结论:目前,明确自体牙移植修复单颗牙缺失预后因素,需要对于相关因素进行警惕,保证术后预后良好。
通窍鼻炎颗粒联合西替利嗪滴剂治疗儿童过敏性鼻炎的疗效分析 下载:306 浏览:3465
摘要:
对通窍鼻炎颗粒联合西替利嗪滴剂治疗在儿童过敏性鼻炎中的应用效果进行研究。方法:本次实验选取本院2018年3月-2019年3月期间100例儿童过敏性鼻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手段的不同将患者分为甲组和乙组,两组患者人数保持一致。甲组患者仅进行西替利嗪滴剂治疗,乙组患者进行通窍鼻炎颗粒联合西替利嗪滴剂治疗,统计两组患者恢复情况及不良反应出现情况。结果:研究结果显示,相比甲组,乙组患者恢复情况较好,两组之间差异较大,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比甲组,乙组患者不良反应出现几率较低,两组之间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窍鼻炎颗粒联合西替利嗪滴剂治疗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患者恢复率,减少不良反应出现,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加速康复外科对胃肠道恶性肿瘤患者临床结果的影响 下载:298 浏览:2984
摘要:
目的:了解加速康复外科对胃肠道恶性肿瘤病人的治疗效果,并对比加速康复外科治疗与普通治疗方法对胃肠道恶性肿瘤病人围手术期临床治疗结果的影响。方法:选择2016年1月-2017年1月在本院接受胃肠道恶性肿瘤治疗的60位病人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并以随机分配的方式,将60位病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分别应用加速康复外科和常规的治疗方法进行恶性肿瘤治疗。对比两组病人在住院后的情况以及并发症发生的几率,将两组病人的ALB、CRB、CD4、CD8指标的变化进行对比。结果:实验组与对照组的临床治疗结果可以看出,实验组比对照组的病人治疗效果更好,住院时间及下床活动时间更短,肛门排气和进食半流质时间更加提前,住院费用更低(P<0.01)。结论:加速康复外科对于胃肠道恶性肿瘤病人手术的治疗效果更好,在临床医学中值得被广泛推广。
肠内和肠外营养对胃肠道肿瘤患者术后恢复及免疫功能的影响 下载:289 浏览:3038
摘要:
目的:对早期肠内营养以及全肠外营养对于胃肠道肿瘤根治手术后,病人恢复的情况以及对免疫功能的影响进行研究和探讨。方法:对2016年1月-2017年1月在本院接受胃肠道肿瘤治疗的80位病人进行研究,并按照入院单双号的随机分配方式,为所有病人进行划分,并利用早期肠内营养支持与肠外营养支持划分为肠内营养组和肠外营养组。利用统计学软件对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的几率进行分析,并对手术前、手术后的血免疫指标和住院的时间、费用等进行数据的采集,P<0.05则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两组病人的手术前各项指标差异不大,手术后第一天,两组病人的ALB、ALT、AST等指标比手术前要高,PA、TP指标比手术前低,HB变化不大。手术后第天,肠内营养指标情况回复正常,肠内营养组病人的血清比场外营养组高,术后的不良反应也较低。结论:早期肠内营养对病人血清功能以及免疫力的恢复速度更快,效果更好。
小剂量阿司匹林致不良反应发生的原因及其临床特点分析 下载:173 浏览:1175
摘要:
目的:分析小剂量阿司匹林致不良反应发生的原因及其临床特点。方法:抽取2017年5月—2022年2月间诊治的小剂量阿司匹林后致不良反应的病例100例资料,分析其不良反应发生原因、类型,累及系统或者器官,主要临床表现、预后及归转等情况。结果:小剂量阿司匹林致不良反应患者男性多于女性,老年患者多于非老年患者(P<0.05);发生不良反应患者的用药时间均在3月以上,其中患者用药时间最短的为3.6月,用药时间最长的为26月;小剂量阿司匹林致不良反应患者的原发疾病主要有脑梗死、冠心病、糖尿病、高脂血症以及高血压;以及氯吡格雷片与阿司匹林联合用药为主要联合用药方式;其症状主要累及患者血液系统与消化系统,血液系统不良反应症状主要表现为皮肤黏膜出血、脑出血、牙龈出血以及鼻腔出血;消化系统不良反应症状主要以胃黏膜损害为主,胃肠道出血和消化性溃疡出血所占比例为最高;100例不良反应的患者中经治疗88例患者临床症状得到改善或减轻,未出现不良后果,另12例患者各种临床症状完全消失,病情好转。结论:小剂量阿司匹林致不良反应的临床表现各异,临床医师用药之前要评估患者的用药风险,确保其用药的安全性。
药物相互作用在中药临床应用中的研究与防范措施 下载:352 浏览:1663
摘要:
随着中医药在全球范围内的广泛应用,中药药物相互作用(Drug-Drug Interaction, DDI)问题逐渐受到关注。在中药临床应用的过程中,由于药物相互作用的存在,不仅会降低中药的临床治疗效果,严重的情况下甚至还会给患者的临床治疗带来消极影响。为此,在临床中药使用的过程中,一定要重视药物相互作用。本文在研究中,针对中医典籍以及既有的文献资料进行梳理,针对当前中药临床应用中药物相互作用的相关研究观点进行了梳理,希望为临床中医师科学、规范的使用中药材,规避药物相互作用提供经验分享和借鉴。
中药煎药方法与养护管理对药效的影响探讨 下载:154 浏览:1628
摘要:
在中药治疗实践中,中药的煎药方法和养护管理对中药药效的保证有重要的意义。在既有的研究中,也有不少学者对中药煎药方法以及养护管理进行了对策的探讨。本文在研究中,围绕“中药煎药方法与养护管理”、“药效”等关键词在中国知网进行了相关文献的查阅,并对文献中的研究观点进行梳理,基于文献研究的基础探讨了中药煎药方法和养护管理对药效的影响,希望为临床进行中药的煎煮和养护提供一些经验分享和借鉴。
奥美拉唑联合阿莫西林治疗胃炎并胃溃疡的价值探讨 下载:34 浏览:862
摘要:
探讨奥美拉唑联合阿莫西林在治疗胃炎和胃溃疡中的应用及其治疗效果。奥美拉唑作为质子泵抑制剂,能有效抑制胃酸分泌,缓解胃炎和胃溃疡的症状。阿莫西林则通过抑制幽门螺杆菌的生长,进一步减少溃疡复发风险。本研究通过系统综述和临床试验分析了两者联合应用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为临床实践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指导意见。
瑞舒伐他汀与阿托伐他汀在治疗冠心病患者中的疗效与安全性观察 下载:31 浏览:854
摘要:
观察瑞舒伐他汀与阿托伐他汀在治疗冠心病患者中的疗效与安全性。通过对现有文献的系统回顾和分析,总结了两种药物在降低血清胆固醇水平和预防心血管事件方面的临床表现。结果显示,瑞舒伐他汀在某些患者中显示出与阿托伐他汀相媲美的有效性,并且在耐受性和安全性方面表现良好。然而,个体化治疗仍需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临床需要进行选择。本研究为临床实践提供了指导,以优化冠心病管理策略。
中药房中药饮片质量管理问题分析与改进措施 下载:135 浏览:1685
摘要: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中医药的认识也逐渐深入,对其需求也日益增大,不仅在传统中医药中需要使用中药饮片,而且在现代中医药中也需要使用中药饮片。但是,由于我国在对中药饮片管理过程中存在许多问题,导致其质量存在很大的问题,甚至引起较多不良反应。鉴于此种情况,本文主要通过对当前我国中药房中药饮片质量管理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一些有效的解决措施与方法进行改进。
信息化中药代煎代配送服务的现状与思考 下载:141 浏览:1438
摘要:
信息化中药代煎代配送服务是指药品生产经营企业根据处方调剂要求,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通过与医院药房或配送中心建立网上药品调剂系统,实现处方调剂、药品配送及病人取药的信息化管理。本文从信息化中药代煎代配送服务的应用现状进行了分析,认为信息化中药代煎代配送服务是推动传统中医药产业发展的有效途径,能很好地解决中药饮片煎煮不规范及煎药过程中污染、交叉污染等问题。
中医补气活血通络法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研究进展 下载:165 浏览:2760
摘要:
中医称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为消渴病痹症,是最常见的糖尿病并发症之一,其发病率在50%以上,在糖尿病的并发症中发病率和病死率均较高。中医称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发展是一个缓慢的、渐进的过程,早期有腿脚麻木、疼痛、异常出汗等症状,部分分型的中医称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后期感觉减弱甚至消失,继而出现足部溃疡、坏疽,严重时可能导致截肢。因此,中医称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早期诊断和治疗十分重要。目前中医称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治疗主要依靠西医,常用的治疗药物有福辛普利钠片、贝那普利、依那普利等降低血管阻力药物,荃糖还原酶抑制剂和尼莫地平、甲钴胺等神经修复药物。但由于中医称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发病机制不明确,目前所有的治疗方法均非特异性治疗,只能达到治标的作用,且西药价格昂贵,不良反应大,因此以中医补气活血通络法治疗此病已逐渐成为研究热门。本文对中医称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病因、诊断、中医补气活血通络法治疗中医称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优势和研究进展进行介绍。

版权所有 © 2025 世纪中文出版社  京ICP备2024086036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