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目标期刊

抗战歌曲与中华民族精神 下载:86 浏览:480

汪洋 《历史教学研究》 2018年1期

摘要:
抗日战争的烽火岁月为抗战歌曲的创作提供了不竭的动力源泉,抗战歌曲反映的不仅是中华民族全民抗战的伟大实践,更是名副其实的时代歌声、战斗号角和民族灵魂。抗战歌曲为中华民族战胜日本帝国主义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铸就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以热爱家园、保家卫国,勤劳勇敢、自强不息,团结一心、敢于胜利等为基本内容和重要特征的中华民族精神。

少数民族青少年的中华民族认同:路径、制约因素及建议 下载:48 浏览:362

洪晓畅1,2 《中国社会科学学报》 2019年3期

摘要:
少数民族青少年形成中华民族认同的路径主要包括家庭熏陶、学校教育、传媒渗透、个人阅历影响和重大事件激发等五个方面。经济因素、政治因素、文化因素和社会因素成为影响少数民族青少年中华民族认同的主要制约因素。倡导和普及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共识,着重建设和物化凝聚各民族文化的中华文化,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认同的坚实基础上建构和提升中华民族认同,促进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形成良性互动,组织开展青少年民族团结教育交流活动,全面正确地执行落实党的民族政策,加快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以及积极构建正面引导的全媒体渠道,有效抵御民族分裂势力的影响成为提升少数民族青少年中华民族认同的主要着力点。

中华民族共同体与各民族音乐文化交融共生 下载:348 浏览:1387

陈紫薇 《当代音乐研究》 2023年9期

摘要: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各民族相互联系、密不可分、长期交往、不断融合,从而形成了一个不可分割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树立并牢固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和保障。民族音乐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载体,是各民族音乐在历史的发展中相互交流交融的结晶。民族音乐文化作为各民族情感信仰的表达和生活风俗的体现,在情感表达和艺术表现上具有极强的感染力和渗透力,能够突破各民族生活习惯和风俗习惯差异实现情感共鸣,能够进一步实现中华各民族间的情感交流。通过推动中华民族音乐文化的发展,致力于中华民族大团结,牢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进而实现中华文化的繁荣兴旺、伟大复兴。

从唯物史观角度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涵与价值 下载:30 浏览:339

魏亚文 《当代中文学刊》 2025年3期

摘要:
从唯物史观的视角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涵与价值具有深远的历史性、现实性和前瞻性。本研究首先通过历史沿革的角度,揭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历史渊源和发展脉络,强调其在中华民族历史发展中的引导和推动作用。接着,我们使用理论分析的方法,深入剖析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基本内涵和核心价值,如自身认同感、互相尊重、团结互助及尊重多样性等。研究发现,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维系与发展,对于构建更和谐、公正、尊重文化多样性的社会,以及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的价值。最后,从前瞻性角度出发,对基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未来发展进行探讨。研究结论指出,唤醒与弘扬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条件,对于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化和世界性发展,加强中华民族的内聚力和凝聚力,具有深远的实践意义和理论价值。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实践探索 下载:51 浏览:528

普巴卓玛 《中国法学研究》 2025年1期

摘要:
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是初中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门基础课程,能够对学生个人核心素养及综合素质提升起到非常强大的强化作用。初中阶段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时期,思维方式、思考能力等都容易受到各因素影响。因此,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到初中思想品德课中,有助于激发学生国家意识和社会观念,为国家进步和各民族交流和合作做出贡献。基于此,本文便将对针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初中“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有效策略加以探索研究。

中华民族文化精神的历史演进与当代创新 下载:58 浏览:692

王继春 《历史教学研究》 2025年4期

摘要:
随着时代变迁与全球化深化,探讨中华民族文化精神的历史变迁与现代创新变得尤为关键。此举不仅揭示中华文化精髓与历史脉络,还为现代社会注入丰富的文化资源与智慧。在日新月异的时代,文化精神的创新促进文化多元交流,助力文化遗产传承与发展。此过程亦是构筑当代文化自信的关键,让中华文化在全球舞台上闪耀独特魅力与价值。故而,深入探究中华民族文化精神的历史变迁与现代创新,既是对历史的致敬,也是对未来的投资。

赏析《红楼梦》人物创作的诗词——探寻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底蕴 下载:291 浏览:2935

付新新 《当代中文学刊》 2021年2期

摘要:
《红楼梦》作为中国古典文学的巅峰之作,其人物塑造不仅依赖于丰富的性格描绘,更通过诗词的创作展现出了深厚的中华文化底蕴。书中各具特色的诗词不仅是人物内心情感的流露,更是作者对社会、人生、哲学等的深刻思考。通过对书中若干人物的诗词进行赏析,可以认识到曹雪芹在诗词创作中所蕴含的文化内涵,以及这些内容如何反映出中华民族的道德观、人生观和审美情趣。本文将探讨这种诗词创作策略,分析诗词如何为人物赋予灵魂,并为读者呈现出更为立体的文化视野。通过具体案例分析,以揭示《红楼梦》在中国传统文化传播与传承中的重要作用,同时为深入研究和理解中华文化提供启示。

浅谈在藏传佛教界培养汉藏佛学翻译专业性僧才的几点思考--以青海省藏语系佛学院为例 下载:404 浏览:3056

李杰加布1 却藏项毛2 《文学研究》 2021年12期

摘要:
本文主要阐述汉藏佛学翻译在推进藏传佛教中国化和铸牢藏传佛教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上发挥的作用,在藏传佛教界培养这门学术研究的专业性僧才的时代要求和现实需要,探讨当前在培养优秀汉藏佛学翻译专业性僧才上面临或存在的困难问题,并试图从青海省藏语系佛学院作出的实践基础上提出具体可行的解决策略建议。

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弘扬中华民族精神 下载:274 浏览:3123

覃瑞英 《当代艺术》 2021年11期

摘要:
本文介绍了学校将中华传统文化艺术的学习融入各学科教学、德育活动、校园文化建设、并且家校社三位一体,创新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做法。

红色文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 ——以甘南藏族自治州为例 下载:55 浏览:618

卫秋玲 陈改玲 《哲学研究进展》 2025年3期

摘要:
中华文化认同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关键要义,其中红色文化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关键动力,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紧密联系,有着内在的契合,表现为二者有着共同的价值理念,共同的历史文化纽带,共同的民族使命感。甘南的红色资源不仅是甘南地区在中国革命史上做出独特贡献的历史见证,也承载着地区各民族之间多元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对甘南红色文化内容与精神内涵进行挖掘,剖析红色文化融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面临的现实困境与实践进路,有助于发挥甘南地区红色文化凝心聚魂的作用,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关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哲学意蕴与时代价值的深入研究 下载:132 浏览:1431

张春华 《哲学研究进展》 2023年11期

摘要: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马克思唯物辩证法的思想与核心价值理念对于中国梦有着深刻而广泛地指导意义,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较深的哲学意蕴,对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至关重要。因此,本文首先论述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概念及特征,分析其哲学意蕴,然后多维度分析了其时代价值,旨在充分发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价值,助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高质量建设。

浅析习近平对马克思主义民族观继承与发展--以“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为例 下载:175 浏览:2043

哈米提·阿哈甫 吐尔逊古丽·克热木 《哲学研究进展》 2021年5期

摘要:
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是中国共产党制定民族纲领和民族政策的指导思想。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民族工作领域的具体体现,也是全体人民走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本文试从习近平提出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入手,通过对民族概念、民族平等、民族发展、民族认同等问题的阐发,分析习近平对马克思主义民族观的创新性继承和创造性发展。

“文化统战”助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路径研究 下载:266 浏览:2607

龚津仪 《国际科技论坛》 2022年9期

摘要:
夯实中华民族共同体思想基础,是推动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的有效途径。随着进一步研究,如何借助“文化统战”助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发展,需要结合时代发展步伐,深入地开展实践研究,以加强研究水平。

构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常态化机制的实践探索 下载:145 浏览:1488

刘海燕 《中国教育探索》 2023年9期

摘要:
“强化思想建设,提升整体教育素质”无疑是构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常态化机制的首要任务。将构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常态化机制与党员宣传教育体系、国民宣传教育体系、社会宣传教育体系进行深度融合,不仅有利于提高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的实践水平,同时更能够让广大党员及国民在这样的教育主题与环境中,逐渐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产生更真实的了解。基于此,本文将以构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常态化机制的实践困境为基础,从党员宣传教育体系、国民宣传教育体系、社会宣传教育体系三大维度分析构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常态化机制的实践探索,以此促进各项宣传教育工作都能够获得良好的实践成效。

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目标与中华民族幸福追求关系研究 下载:230 浏览:2456

王荟 《中国社会科学学报》 2022年6期

摘要:
站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之目标下,探讨其目标与中华民族幸福追求的关系研究,其中包括探究二者关系的梳理、文化分析、学理性阐释,提出二者的桥梁是中华传统音乐文化共同体,用其建构研究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和中华民族幸福追求思想的互动与意义,彰显民族文化和国际影响力。

出版助力乡村振兴刍议——从《中华民族文化大系》说起 下载:116 浏览:1157

李平 《城镇建设与科学》 2024年5期

摘要:
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提出的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坚定实施的七大战略之一,从“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这二十字的总要求来看,产业振兴和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两个重要方面。出版作为重要的文化产业,助力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当是题中应有之义。本文拟结合十二五国家国家重点图书出版项目《中华民族文化大系》,从乡村文化振兴的角度,就如何聚焦中华文化一体多元、留住中华农耕文明的乡愁、加强乡村居民文化自信、提升文化素质等内容,从意义、原则、路径三个层面对出版如何助力乡村振兴作一粗浅探讨。

“问题链”设计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探究一以《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为例 下载:85 浏览:953

汤英 《历史研究进展》 2024年5期

摘要:
“问题链”设计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是一种创新的教学方法,旨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批判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通过引导学生提出一系列相关的问题并逐步深化探究,这种设计可以帮助学生建立起知识之间的联系,促使他们主动参与学习过程。在初中历史教学中采用这一方法能够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事件和人物,并培养他们整体思考问题的能力。因此,“问题链”设计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具有重要的意义,笔者以《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为例,探讨“问题链”模式的具体运用策略。

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历史演进研究 下载:261 浏览:2819

刘正全 《历史研究进展》 2021年3期

摘要:
中华民族共同体是中华各民族在历史演进中结成的相互依存、共担共享的有机统一体和亲缘体,是我国各族人民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的政治上团结统一,文化上兼容并蓄,经济上相互依存,情感上相互亲近的民族共同体;同时也是建立在共同历史条件、共同价值追求、共同物质基础、共同身份认同和共有精神家园基础上的命运共同体。多元一体是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内在结构,命运共同体是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本质属性,中华民族共同体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组成部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与历史演进,主要受到了政治认同、文化趋同、民族共融以及经济融合下各民族利益走向一致的重大影响和推动。

中华民族共同体视域下两岸四地的经济融合 下载:215 浏览:2583

​刘正全 《现代经济研究进展》 2021年2期

摘要:
新时代我国维护和实现国家统一面临的严峻挑战,使得融合特别是推进经济融合发展成为新时代中国反分裂和促统一进程中主体性建设的重要安排。经济融合发展强调国家统一主体性及经济社会一体性的建构。构筑中华民族共同体思路要求对经济融合发展的适用从内陆、边疆扩展到两岸四地即中华民族共同体下的全部领域。中华民族共同体视域下推进两岸四地经济融合发展既彰显了人民主体性建构的内在逻辑,也在此基础上为加强国家认同建设提供了现实的建设路径。

促进青少年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学校体育教育策略 下载:324 浏览:1590

陈志文 芦忠文 《国际教育论坛》 2023年12期

摘要:
在新时代背景下,学校体育教育作为培养青少年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途径,其策略的制定和实施显得尤为关键。本文旨在探讨如何通过学校体育教育促进青少年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通过文献综述和实证研究,本文分析了当前学校体育教育在促进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策略。研究认为,应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体育教学,加强体育教师的民族意识教育,创新体育教学内容与方法,以及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体系。通过这些策略的实施,可以有效地提升青少年的民族认同感和归属感,促进其全面发展。
[1/1]
在线客服::点击联系客服
联系电话::400-188-5008
客服邮箱::service@ccnpub.com
投诉举报::feedback@ccnpub.com
人工客服

工作时间(9:00-18:00)
官方公众号

科技成果·全球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