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目标期刊

表现有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的脑静脉窦血栓形成的临床及影像学特点 下载:80 浏览:498

​周丹丹 吴涛 王诺 沈雷 王思洋 丁素菊 邓本强 《神经科学研究》 2020年12期

摘要:
分析表现有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的脑静脉窦血栓形成(CVST)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特点。方法收集长海医院自2007年8月2015年12月收治的确诊为CVST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临床表现分为表现有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组和单纯性颅内压增高组,对两组临床和影像学资料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现有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组42例(42.0%),平均年龄(36.3±14.4)岁,男女比例1.2∶1,有明确病因30例(71.4%)。单纯性颅内压增高组54例(54.0%),平均年龄(40.7±13.7)岁,男女比例1.16∶1,有明确病因31例(57.4%)。与单纯性颅内压增高组相比,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组的患者入院后误诊比例低(11.9%vs.29.6%,P=0.037),脑实质损伤阳性比例高(61.9%vs.20.3%,P=0.000),发病48 h内接受抗凝治疗的比例高(26.3%vs.9.3%,P=0.027)。结论表现有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的CVST患者易早期诊断及抗凝治疗。

抗谷氨酸脱羧酶抗体阳性自身免疫性脑炎临床-电-影像学特征分析 下载:82 浏览:507

​苗爱亮 王凌玲 余年 王迎新 葛剑青 《神经科学研究》 2020年9期

摘要:
探讨抗谷氨酸脱羧酶(GAD)抗体阳性自身免疫性脑炎的临床-电-影像学特征。方法对本院自2015年5月至2020年5月期间明确诊断的5例抗GAD抗体阳性自身免疫性脑炎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分析临床症状学、EEG、影像学特征及其与预后之间关系。结果 5例患者中4位为女性,发病年龄分别为44岁(例1)、26岁(例2)、27岁(例3)和17岁(例14)。2例女性患者以新发难治性癫痫持续状态起病, 2例女性患者以癫痫频发起病。1例老年男性(例5),以反应迟钝起病,发病年龄为70岁。4例女性患者初次EEG背景为中-重度异常,明显差于男性患者。伴有双侧岛叶、内侧颞叶及海马异常信号的例1、例3和例4患者中观察到视频EEG存在明显的局灶性异常的不稳定性。例3起病3年时视频EEG清醒及睡眠期频见起源于左颞的临床下发作,发病4年时出现左上肢的皮质下肌阵挛。例4发病20个月时清醒及睡眠期频见起源右颞局灶性发作伴意识障碍和临床下发作。此3例患者均遗留癫痫发作及明显的记忆力障碍。例2和例5的病灶位于大脑中线附近,尽管例2以新发难治性癫痫持续状态起病,发病初期EEG背景重度异常,但经过治疗,未遗留癫痫发作及明显记忆力减退。例5经过免疫治疗,基本恢复正常。此2例患者预后较好。结论临床中首次出现癫痫发作的患者,且癫痫有频发的趋势或新发难治性癫痫持续状态,视频EEG中频见起源单侧或者双侧颞叶局灶性发作和/或临床下发作,建议筛查免疫因素。伴有双侧岛叶、内侧颞叶及海马受累的抗GAD抗体阳性的患者EEG局灶性异常存在明显不稳定性,这或许是抗GAD抗体阳性患者癫痫难治的原因之一。而且这类患者预后差,往往遗留癫痫及记忆力下降。

14个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夜间额叶癫痫家系患者的临床特点及脑电图分析 下载:87 浏览:496

​张欣 赵丹阳 李光健 林卫红 《神经科学研究》 2020年6期

摘要:
探讨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夜间额叶癫痫(ADNFLE)的临床特征和EEG特点。方法收集14个ADNFLE家系的临床资料并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4个家系共157名成员,现存49例患者,均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特征,其中9个家系每代均有患者。男23例,女26例;发病年龄4~25岁,平均14.6岁。临床表现为偏转强直发作19例(38.78%),姿势性强直发作16例(32.65%),局灶自主神经发作7例(14.29%),过度运动4例(8.16%),一侧阵挛性运动8例(16.33%),全面性失神发作7例(14.29%),发声发作15例(30.61%),惊恐发作3例(6.12%),局灶扩展至双侧强直-阵挛发作(FBTCS)22例(44.90%)。有发作先兆27例(55.10%),发作时伴知觉损害者22例(44.90%)。夜间发作为主48例(97.96%),白天发作为主1例(2.04%)。12例先证者行24 h长程EEG监测显示,发作间期异常11例,双侧放电1例,单侧放电10例(额区6例,颞区4例);癫痫样放电10例,慢波3例。1例先证者监测到发作期EEG表现为突出背景的额区尖波、尖慢波及棘慢波。34例服用抗癫痫药物的患者中,32例(94.12%)疗效良好,2例(5.89%)调整多种抗癫痫药物后疗效仍不佳;15例患者未用药,均随年龄增长逐渐好转。结论 ADNFLE起病年龄小,有家族史,发作特点多表现为夜间成串、刻板且短暂发生的运动发作,神经系统查体及影像学表现多无异常,睡眠期EEG有时可见额区的癫痫样放电,卡马西平治疗多有效,预后良好。

抗γ氨基丁酸B型受体脑炎6例临床特点分析 下载:81 浏览:503

​李奕 辛子 凯范佳惠 海霞 卜晖 何俊瑛 张文琳 《神经科学研究》 2020年3期

摘要:
报道6例抗GABA B型(GABAB)受体脑炎,结合文献探讨其临床特点及诊治。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6例诊断为抗GABAB受体脑炎患者的临床资料,结合相关文献总结和分析该病的临床特点及诊治。结果 6例抗GABAB受体脑炎患者为4例男性,2例女性,中位年龄64岁。6例患者均以癫痫为首发症状,其他临床表现包括意识障碍、精神行为异常、高级智能下降。头颅MRI可见边缘叶异常信号。实验室检查可发现血钠异常及自身抗体阳性。CSF可见白细胞计数及蛋白计数轻或中度升高,所有患者均在血液及CSF中检测到抗GABAB受体抗体。1例患者合并CSF抗HU抗体阳性;2例患者在病情加重时再次进行了血及CSF抗GABAB受体抗体检测,其中1例抗体滴度升高,另1例较前降低。6例患者均接受了免疫治疗,其中5例病情好转。结论抗GABAB受体脑炎以耐药性癫痫为主要临床表现,EEG和头颅MRI对其诊断有指导意义。其中部分患者可合并肿瘤及自身免疫性疾病,因此对于可能患有此类疾病患者,必须进行肿瘤及自身免疫性疾病检查。一旦确诊抗GABAB受体脑炎,应立即启动免疫治疗。抗体滴度与病情严重程度的关系以及影响预后的相关因素仍需进一步研究证实。

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的临床特点、治疗方式及其疗效分析 下载:84 浏览:501

​何健1 汪求精1 赵政辉1 李西锋1 何旭英1 欧伟洋1 叶远良1 宋昭2 《神经科学研究》 2018年8期

摘要:
探讨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CVST)的临床特点、治疗方案选择及其疗效。方法回顾性收集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神经外科自2012年1月至2016年12月收治确诊的90例CVST患者的临床资料,针对患者年龄、性别、发病诱因、临床表现、发病部位、治疗方式及其疗效等内容进行综合分析,其中抗感染+抗凝治疗7例、单纯抗凝治疗61例、支架取栓+抗凝治疗4例、支架取栓+局部溶栓+抗凝治疗18例。结果 90例患者中男性41例,女性49例;年龄4~75岁;发病诱因与感染相关7例,血液成分异常27例,妊娠、产褥期16例,有口服避孕药史6例;头痛是最常见的临床表现(69例,76.70%),其次为癫痫(37例,41.11%)、意识障碍(25例,27.78%),且临床症状表现并不单一;发病部位最常见为上矢状窦(68例,75.56%)及横窦(56例,62.22%)。抗感染+抗凝治疗患者中疗效显著4例(57.14%),单纯抗凝治疗患者中疗效显著43例(70.49%),支架取栓+抗凝治疗患者中疗效显著3例(75%),支架取栓+局部溶栓+抗凝治疗患者中疗效显著15例(83.33%)。结论 CVST的发病诱因多样,多为非感染性,其中血液成分异常、育龄女性为高发病人群;其临床表现复杂多变,缺乏特异性;不同治疗方案均可有效改善患者症状,但单纯抗凝治疗更适用于症状较轻患者,支架取栓+局部溶栓+抗凝治疗对于重症患者的疗效更加显著。

中国南方吉兰-巴雷综合征的临床特点及Brighton分层诊断:基于四年期间1 358例住院患者的回顾性分析 下载:98 浏览:528

​柳胤1 楼敏2 邵蓓3 罗璨4 纪芳5 代红源6 李晓裔7 胡波8 秦超9 徐浚10 刘书平1 姚嘉嘉1 关景霞1 肖哲曼1 卢祖能1 《神经科学研究》 2018年2期

摘要:
分析中国南方吉兰-巴雷综合征(GBS)患者的临床特点,并探讨其Brighton标准分层诊断的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1日至2016年9月30日4年期间,淮河以南14个省/市共69家医院GBS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并按Brighton病例定义标准进行诊断的肯定性分级(1级最高、4级最低)。结果最终共收集GBS患者1 358例,包括脑神经变异型51例、Miler-Fisher综合征157例、肢体无力为主的经典GBS患者1 150例。在经典GBS患者中,49.57%(570/1 150)有前驱事件,其中呼吸道感染占71.23%(406/570);83.74%(963/1 150)以无力为首发症状;99.21%(1 124/1 133)在4周内无力的严重程度达高峰;无力达高峰时患者的Hughes GBS残障评分为(3.15±1.16)分,99.56%(1 128/1 133)的患者无力呈对称性;95.39%(1 097/1 150)腱反射消失或减弱;在完成腰椎穿刺脑脊液检查的患者中,80.58%(772/958)脑脊液呈蛋白细胞分离;在完成电生理检查的患者中,脱髓鞘性GBS占48.14%(401/833),轴突性GBS占18.01%(150/833)。在所有经典GBS患者中,Brighton分层诊断为1级的患者占44.09%(507/1 150)、2级占45.74%(526/1 150)、3级占7.57%(87/1 150)、4级占2.61%(30/1 150);其中,在临床资料完善的729例GBS患者中,上述比例分别为69.55%(507/729)、28.67%(209/729)、0%(0/729)、1.78%(13/729)。结论中国南方GBS患者以脱髓鞘为主要的亚型,而轴突亚型的比例明显低于中国北方;Brighton标准对GBS诊断的敏感度较高,脑脊液和电生理检查对提高诊断分级十分重要。

抗富亮氨酸胶质瘤失活1蛋白抗体脑炎12例临床特点 下载:94 浏览:509

​孙桂芳1 胡文涛1 袁志浩2 李京红3 刘希1 王梦涵1 张博爱1 卢宏1 《神经科学研究》 2018年2期

摘要:
总结抗富亮氨酸胶质瘤失活1蛋白(LGI1)抗体脑炎患者的临床表现,并随访观察其预后。方法收集2015年6月至2016年12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12例抗LGI1受体脑炎患者,总结其临床表现和脑电图、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结果,进行随访,并观察预后。采用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进行治疗前后评估。结果 12例患者中表现为近记忆力下降者10例,定向力下降7例,全身强直阵挛性发作9例,面臂肌张力障碍发作7例,低钠血症5例,精神行为异常1例,易惊醒1例,睡眠增多3例,语言障碍4例,饮水呛咳、吞咽困难2例,头痛1例,头昏沉感2例,乏力2例,共济失调2例,合并心动过缓3例,小便障碍2例,肠梗阻1例,腹泻1例。入院mRS评分3分者8例,4分者4例。脑电图异常者6例,多为局灶性或弥漫性慢波,可伴异常癫痫波发放。头颅MRI异常者4例,主要累及海马、颞叶内侧、基底节区,1例患者因植入心脏起搏器不能做MRI检查。2例患者合并肺部结节,1例合并甲状腺抗体阳性和类风湿因子增高。治疗后6~24个月随访结果显示,无1例死亡,mRS评分2分者2例,1分9例,0分1例,遗留症状为记忆力障碍、睡眠增多、面臂肌张力障碍发作。结论抗LGI1脑炎是可治性疾病,主要临床表现为癫痫发作、高级智能下降、低钠血症等,免疫治疗可明显改善症状,预后相对较好。

线粒体脑肌病伴高乳酸血症和卒中样发作的临床特点和生存分析 下载:89 浏览:502

​孙翀1 林洁1 蔡爽1 朱雯华1 罗苏珊1 奚剑英1 陆珺1 乔凯2 高名士3 赵重波1,4 卢家红1 《神经科学研究》 2018年2期

摘要:
总结线粒体脑肌病伴高乳酸血症和卒中样发作(MELAS)患者的临床特点、生存状况及死亡原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至2017年3月在华山医院神经内科就诊、病程3年及以上(死亡病例除外)的64例MELAS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进行生存状况和死亡原因分析。结果本组患者共64例,男女比例1.3:1,中位起病年龄20.5(16.8)岁,发病高峰在14~22岁。发作期最常见的症状包括癫痫(48/64,75.0%)、头痛(41/64,64.1%)、皮质盲(37/64,57.8%)、恶心呕吐(27/64,42.1%)、发热(25/64,39.1%)以及精神行为异常(24/64,37.5%)。实验室检查发现超半数患者存在乳酸脱氢酶(31/60,51.6%)、静息血乳酸(43/58,74.1%)、脑脊液乳酸(9/9)升高;脑电图、心电图、肌电图异常比例分别为90.0%(36/40)、78.7%(37/47)、61.0%(25/41)。本组患者病程1~21年,其中31.3%(20/64)患者死亡,中位生存时间12年,性成熟前起病(≤14岁)患者中位生存时间为8年,性成熟后起病(>14岁)患者中位生存时间为21年。性成熟前起病患者病死率更高。主要的死亡原因包括心源性死亡(4/20,20.0%)、呼吸道感染(4/20,20.0%)、乳酸酸中毒(4/20,10.0%)及终末期癫痫及相关并发症(2/20,10.0%)。结论 MELAS是一组好发于青少年的疾病,病死率高,心源性死亡和呼吸道感染是最常见的死亡原因。

岭南部分地区流感病例临床特点及中医证型聚类分析研究 下载:59 浏览:300

刘玉 谢纬 贾丹 张小瑾 祝庆华 陈生 《中医研究杂志》 2019年12期

摘要:
目的:探讨岭南地区流感病毒抗原检测阳性患者的临床特点和中医证候规律,为制定流感患者的中医诊疗方案提供研究基础。方法:收集流感快速诊断试剂盒检测阳性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聚类分析法分析患者的中医四诊信息,提炼证候基本要素,归纳分析流感患者证型分布规律。结果:入选113例流感抗原检测阳性的流感病例,采用聚类分析流感病例的中医证型,统计外感风热证39例(34.51%),外感风热夹湿证32例(28.32%),热毒袭肺证27例(23.89%),外感风寒化热证15例(13.28%)。结论:岭南部分地区甲型流感病例证候以外感风热最为常见,且易夹湿转化为外感风热夹湿证,可能与岭南地区气候湿热有关。

基于数据挖掘的健脾消渴方治疗2型糖尿病临床特点与规律分析 下载:66 浏览:484

安文蓉1 徐云生2 黄延芹3 《中国中医药》 2020年7期

摘要:
目的采用数据挖掘技术对健脾消渴方治疗2型糖尿病(T2DM)的临床病例资料进行数据分析,以探讨与总结健脾消渴方治疗T2DM的特点及规律。方法收集健脾消渴方治疗T2DM的689份病例,将其录入到名老中医网中,运用"种子概念"方法对症状信息进行自动化提取,利用统计功能对其进行数据挖掘。结果健脾消渴方治疗的T2DM中,症状复杂多变,以口渴、乏力、多尿、肢体麻木、消瘦症状最常见;用药频率较高的前三位是生黄芪、天花粉、黄连,分别占92.4%、83.5%、75.4%;四气以寒性、温性药为主,分别占41%、32%;五味以甘味药、苦味药、辛味药为主,分别占34.60%、32.70%、17.30%,性味合参,寒温并用,甘苦并用;发病年龄以中老年人居多,50~60岁年龄段占比最高,达35.23%;病程较长,以5~10年者最多,占35.10%。结论健脾消渴方以健脾益气,清热活血为治疗大法,主治"气阴两虚,热瘀互结"型T2DM。

伴中央颞区棘波的儿童良性癫痫的临床及脑电图分析 下载:258 浏览:2715

吴成念 《医学研究杂志》 2021年6期

摘要:
目的:研究伴中央颞区棘波的儿童良性癫痫的临床及脑电图。方法:选取我院2019年12月-2020年12月收治的20例伴中央颞区棘波的儿童良性癫痫患儿作为此次研究对象,全部患儿接受脑电图检查,回顾性分析患儿的临床特征和脑电图。结果:在20例患儿当中,共有继发全面性发作8例,占比为40.00%,局灶发作12例,占比为60.00%,全部患儿在睡眠的状态当中发病,表一表示不同患儿在入院之后,其实际发作的时间,入睡之后1h之内和觉醒时的发作频率均比较高,癫痫的实际发作时间在30s到4min之间,平均时间是(2.06±0.43)min,在临床监测环节,患儿的发作次数在2次到15次之间,平均次数是(4.18±0.39)次,患儿发作之后,其临床症状表现主要包含口咽喉部出现症状、唾液的分泌量比较多、出现语言障碍和眼球偏斜、意识障碍和呕吐等。对患儿的动态脑电图进行有效监测可以得知,患儿在实际发作期间,所有患儿的背景活动均正常,睡眠结构也正常,患儿在清醒状态下,总共有8例出现了癫痫性放电,占比为40.00%,在睡眠状态下,全部患儿均表现出癫痫样放电的表现,在睡眠的状态之下,出现较为典型的中央和颞区棘波,其中,共有10例患儿的异常放电局限于中颞区,占比为50.00%,存在2例异常放电逐渐向四周扩散,占比为10.00%。结论:伴中央颞区棘波的儿童良性癫痫通常会在睡眠期间发病,脑电图表现比较典型,利用脑电图能够为伴中央颞区棘波的儿童良性癫痫的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重要依据。

前庭性偏头痛患者前庭功能变化情况及临床特点分析 下载:30 浏览:320

封红春 刘锋昌 《中国医学研究》 2020年3期

摘要:
目的分析前庭性偏头痛患者前庭功能变化情况及临床特点。方法选取我院2018年1月至2019年6月收治的60例前庭性偏头痛患者,设为观察组;另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6月于我院接受常规体检的60例健康成年人,设为对照组。对比两组前庭功能,获取观察组患者前庭功能变化情况,同时结合其临床资料分析病情特点。结果观察组冷热试验、视频头脉冲试验、听阈、气骨导、声导抗异常率分别为51.67%、78.33%、10.00%、8.33%、15.00%,均高于对照组的11.67%、11.67%、1.67%、0.00%、0.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平均前庭症状持续时间为(6.2±1.1)h,普遍偏长;在观察组患者中,42例(70.00%)前庭症状持续时间偏长、36例(60.00%)眩晕、31例(51.67%)畏光、33例(55.00%)畏声、19例(31.67%)视觉先兆,均以中年多发、女性多发为主要特点。结论前庭性偏头痛患者前庭功能出现明显变化,且临床特点多样,前庭功能变化是导致临床症状和症状加重的主要因素。

老年人高血压的临床特点及药物治疗研究 下载:329 浏览:3369

闫慧民 《老龄研究进展》 2022年11期

摘要:
文章说明了老年高血压的诊断标准以及在我国老年群体出现高血压的流行情况,分析老年高血压的临床特点以及药物治疗方法,为老年高血压的防控提供参考。

社区老年高血压患者的特点及用药研究 下载:396 浏览:4001

王双宇 《老龄研究进展》 2021年12期

摘要:
本文主要针对社区老年高血压患者的特点与用药疗效进行分析研究。方法 90例社区老年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45例。对照组患者采用缬沙坦联合氢氯噻嗪进行治疗,研究组患者采用缬沙坦联合氨氯地平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压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治疗前,研究组患者24h收缩压(SDP)与24h舒张压(DBP)分别为(156.42±10.08)、(76.47±8.03)mmHg(1mmHg=0.133kPa),对照组患者24hSDP与24hDBP分别为(157.81±10.52)、(77.76±6.58)mmHg,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患者24hSDP与24hDBP分别为(124.07±9.16)、(72.53±6.47)mmHg,对照组患者24hSDP与24hDBP分别为(135.81±9.33)、(75.21±5.49)mmHg,研究组患者24hSDP与24hDBP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患者发生2例干咳、头晕,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44%(2/45);对照组患者发生3例干咳、头痛,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67%(3/45),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缬沙坦联合氨氯地平治疗社区老年高血压患者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能够有效控制患者的血压水平,且安全性较高,值得临床推广。

内科首诊确诊异位妊娠临床分析 下载:516 浏览:4993

李芳芳 《医学研究杂志》 2018年8期

摘要:
目的 通过分析内科首诊异位妊娠的临床特点,缩短诊断时间,提高首诊确诊率。方法 分析2015年1月~2017年12月108例内科首诊并经过后期诊治证实为异位妊娠的临床资料。结果 异位妊娠患者到内科就诊者均无明确停经史,表现腹痛、恶心、腹泻、头晕、乏力等内科常见症状,但通过详细询问病史、认真的体格检查、合理利用辅助检查,首诊就能确诊异位妊娠,诊断时间30~100min,平均为50min。结论 内科医生只要提高异位妊娠警惕性,就能及早确诊异位妊娠。

神经内科门诊抑郁障碍患者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措施分析 下载:93 浏览:968

罗海青 《神经科学研究》 2024年4期

摘要:
目的:分析神经内科门诊抑郁障碍患者的临床特点,并据此实施相应治疗措施。方法:纳入108例抑郁障碍患者资料作为研究基础,患者均于2023年1月~2023年12月期间在我院神经内科门诊就诊并接受治疗,总结患者临床特点,并根据汉密尔顿抑郁量表(MAHD)评估患者的抑郁障碍情况,以提出相关治疗措施。结果:108例患者中,男性44例(40.74%),女性64例(59.26%),女性患者人数占比明显高于男性(P <0.05);从发病原因上来看,54例患者存在不良生活事件,占比50.00%,41例患者合并基础疾病,占比37.96%;HAMD评分平均为(16.95±4.23)分,其中轻度抑郁患者58例(53.70%),中度抑郁患者41例(37.96%),重度抑郁患者9例(8.33%);由表可知全身症状是患者的主要临床症状,其次分别为入睡困难、躯体性焦虑、精神性焦虑、工作兴趣减退。结论:通过对神经内科门诊抑郁障碍患者的病情分析,发现其独特的临床特点,不仅有助于更好地理解疾病机制,也为制定有效治疗方案提供了实际依据,促进患者康复。

儿童原发性肠套叠的临床特点分析 下载:214 浏览:2554

张明慧 《中国儿科杂志》 2023年10期

摘要:
对儿童原发性肠套叠的临床特点进行分析。方法 本次研究的研究时间为2021年11月-2022年11月,研究对象为本院在研究期间内收治的原发性肠套叠患儿,共100例。随后对100例患儿的临床不良症状、超声检查情况、治疗情况等进行观察与分析,以便能够对儿童原发性肠套叠的临床特点进行分析,有效提高儿童原发性肠套叠的诊疗效果。结果 通过总结研究对象的病例资料,可见原发性肠套叠患儿常有阵发性的腹痛、呕吐、血便和腹内肿块等临床不良症状。以及在超声检查下,通过高频探头对患儿腹部进行扫查时,可见到患儿横切面上肠套叠包块呈“同心圆”征象,纵切面上呈“套筒”征象,外层为肠套叠鞘部,内层为肠套叠套入部。此外,在对儿童原发性肠套叠患儿进行治疗时,通过空气灌肠整复能够起到良好的治疗效果。结论 对于儿童原发性肠套叠患儿来说,其在临床上具有腹痛、呕吐、血便和腹内肿块等典型临床表现,并且在超声检查下也具有典型的症状,治疗后往往具有良好的预后。

早儿童自发性脑出血的临床特点及治疗 下载:288 浏览:3275

李伟 蒲建萍 刘坤琴 刘任 《中国儿科杂志》 2023年3期

摘要:
目的:探究早儿童自发性脑出血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选取我校附属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内科2019年12月~2021年12月收治的自发性脑出血儿童患者(<16岁)40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患儿入院时多有意识障碍,随着病情的进展,意识障碍逐渐加重。一般病情稳定后,意识障碍逐渐好转,预后较好。约1/3患者住院期间病情平稳,而另1/3患者入院后迅速出现昏迷。患者中有1/3预后差,主要原因为血肿量多(约20%),脑实质出血、脑室出血多见。结论:针对不同类型脑出血的特点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可以有效控制颅内压,减轻脑水肿及改善脑组织血液循环等降低并发症的发生和死亡风险,提高患儿生活质量。

儿童眼外伤的临床特点分析 下载:129 浏览:1317

盖东平 《中国眼科杂志》 2023年7期

摘要:
目的:我国儿童眼外伤的发生率为6.8%,且主要发生在3~12岁的儿童,但近年儿童眼外伤的发生率也有所增加。儿童眼外伤和眼内异物两大类。眼外伤占儿童眼外伤总数的15%~30%,仅次于车祸。儿童眼外伤为主,其中约40%患者为眼外伤后继发感染或其他眼部并发症而致视神经损伤或眼球突出。目前关于眼外伤中致伤因素主要包括眼球撞击、眼内异物和眼外伤等,儿童眼外伤中致伤因素主要包括眼内异物和眼外伤。近年来儿童眼外伤发生率在眼外伤中日益增加,但儿童眼外伤种类繁多、病情复杂,尤其是由于儿童缺乏眼部肌肉的解剖结构及功能的成熟度,因此处理时对儿童眼损伤的处理相对困难。眼外伤的治疗方法多种多样及复杂多样。目前临床上主要采用手术方法清创或缝合方法,也有采用其他方式如药物、光疗或手术等方法。手术后视力恢复时间较长且可能需要多次进行手术治疗。

老年冠心病合并心衰患者院内感染的临床特点及相关因素与对策探讨 下载:322 浏览:3959

黄瑞 《心脑血管病研究》 2021年2期

摘要:
目的:对老年冠心病合并心衰患者的院内感染的发病特点进行研究,探讨引发院内感染的危险因素,从而制定出针对性的治疗策略。方法:对我院在2018年12月到2019年10月期间,收治的60例老年冠心病合并心衰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此类患者的院内感染的部位进行统计,对引发患者出现院内感染的病原菌的种类进行统计,展开单因素分析以及多因素分析。结果:感染部位一般包括呼吸系统、泌尿系统、皮肤软组织系统、消化系统,引发院内感染的病原菌一般包括:铜绿假单胞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肺炎链球菌、表皮葡萄球菌、鲍曼不动杆菌、肺炎克雷伯菌,通过单因素分析,发现住院天数、NYHA心功能分级情况、吸烟史、COPD病史、高脂血症病史、年龄,均为此类患者出现院内感染的的危险因素。结论:老年冠心病合并心衰患者在临床治疗中,应该对患者的呼吸系统、泌尿系统、皮肤软组织系统、消化系统进行密切监视,对病房进行定时消毒,防止出现病原菌感染,对患者的病史以及一般资料进行仔细阅读,对于存在危险因素的额患者应该格外关注。
在线客服::点击联系客服
联系电话::400-188-5008
客服邮箱::service@ccnpub.com
投诉举报::feedback@ccnpub.com
人工客服

工作时间(9:00-18:00)
官方公众号

科技成果·全球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