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目标期刊

乡村振兴背景下的宅基地权利制度重构 下载:86 浏览:466

宋志红 《中国法学研究》 2019年6期

摘要:
现行法下的宅基地权利制度运行失灵,实践中于宅基地继承、内部转让、跨村配置、移民安置、市场化利用、经营性使用等情形,存在大量"法外"运行的宅基地利用样态。这些利用样态在主体、功能、用途上呈现出分化。宅基地法定租赁权的设想无法涵盖实践中丰富的宅基地利用需求,以体系化思维融合多种举措分类重构宅基地权利制度成为必要。以"三条底线"和"体系化分类设计"为指导思想,在总结各地实践探索经验和多方理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扩权+转权+分权"为核心内容的宅基地权利制度重构方案,可以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的深化改革和完善立法提供借鉴。

以乡村旅游为依托的文创产品设计研究——以莪山畲族乡为例 下载:45 浏览:312

冯馨霄 侯佳希 《设计研究》 2020年8期

摘要:
以乡村旅游为依托,了解旅游文创产品现状及其未来发展方向。分析了品牌运作、产品设计以及营销模式创新的设计方法,总结了以乡村旅游为依托的文创产品的开发策略。以莪山畲族乡为例,通过创立莪山自主品牌"织趣",对当地旅游文创产品进行一个系统化的研究设计。系统规划了旅游文创产品的设计策略,实现了特色文化与时代元素的融合,推动了旅游文创产品的创新发展。该方法可为其他地域文创产品设计提供参考,进一步促进地域文创平台的建立。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特色田园乡村景观构建——以张家港凤凰镇双塘村肖家巷为例 下载:31 浏览:218

张伟1 苏奇2 《设计研究》 2020年6期

摘要:
随着乡村建设中城市化的现象日益严重,为了保持乡村的原乡田园景观和风貌,提升地域文化特色。通过对苏州周边的乡村实地调研及文献资料整理分析,研究特色田园乡村景观的发展现状。并以凤凰镇双塘村肖家巷田园乡村景观设计为例,尊重村民意愿、引导村民共建为原则,探究田园乡村景观设计方法和路径。完成一套完整的特色田园乡村规划设计实施方案。以期达到实践示范效果。

设计驱动下的非遗传承发展与乡村振兴——以龙泉青瓷为例 下载:24 浏览:206

张涵秋 李锋 《中国设计》 2020年4期

摘要:
为了更好地传承发展龙泉青瓷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时振兴龙泉乡村。文章提出用设计驱动非遗传承发展,借用设计,从制作方法、时代性、地域特征入手。得出了一套设计流程作为参考。该方法可以作为参考,帮助设计师更好地参与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之中,并且在此基础上实现乡村振兴。

基于GIS的乡村聚落空间分布特征与优化模式研究——以吉林省农安县为例 下载:82 浏览:492

刘军杰1 郄瑞卿1 刘大平2 赵玲1 王婉谕1 《中国土壤》 2020年8期

摘要:
以吉林省农安县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空间分析方法,探究了乡村聚落空间特征与优化模式,为县域内乡村聚落的空间布局优化提供具体指导。结果表明:2009年至2017年农安县乡村聚落斑块数量和面积都有所增加,但以小规模乡村聚落为主;各镇乡村聚落均为聚类分布,且随着时间变化乡村聚落分布更加均匀,核密度高值区域也逐步呈现出"多元化"发展的趋势,且规模也不断增大;通过构建乡村聚落发展潜力评价指标体系,提出优先发展型、重点发展型、内部挖潜型、搬迁撤并型等4种农安县乡村聚落布局优化模式,并应用加权Voronoi图指导聚落斑块搬迁,为进一步建设美丽乡村的居民点优化和调整提供新思路。

讲故事,话情怀,乡村民宿体验性设计研究 下载:42 浏览:275

王静 楼一蕾 《中国设计》 2019年8期

摘要:
随着乡村民宿的日益发展,民宿同质化问题日益突出,文章从城镇民宿与乡村民宿,酒店与民宿的区别入手,溯源乡村民宿的概念、特点。并以笔者参与设计和调研的几处民宿为例,将民宿按体验内容分为文化体验型、自然教育型、休闲养生型三种,重点研究民宿设计的核心——体验性设计的方法。文化体验型要串点成线,构建民宿体验的场域性;自然体验型要结合客群需求,开发自然教育内容;休闲养生型要灵活定价,实现住养一

乡村文化振兴战略下农村广告创意策略研究 下载:67 浏览:377

王留番 《新闻传播研究》 2020年3期

摘要:
乡村振兴广告先行,在乡村文化振兴战略大兴其时之际,农村广告中尚存在诸多背离广告创意的现象,本文从农村的实际出发提出农村广告的创新发展策略,一方面从广告学的角度提升广告本身的画面感和质量,促进广告学的发展;另一方面考虑到广告在引导消费的过程中的巨大作用以及农民广告素养的提升,提出农村广告发展的新策略,促进广告在农村的积极健康发展。

基于慢生活理念的乡村轻手工产品研究与应用——以池州市醉山野旅游区为例 下载:85 浏览:395

徐彩凤1 钟世禄1 陈利平2 《中国设计》 2018年7期

摘要:
文章以池州市醉山野旅游区为例,在充分探访当地自然资源与人文资源的特点、分类、分布规律,及其可利用价值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对"慢生活"理念的阐述和乡村轻手工作品的探索,力求在"快"与"慢"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即在充分接触大自然之后,在心境平和下融合慢生活理念,与大自然进行互动,与亲戚朋友进行互动,以"轻手工"为引子,让游客在参与过程亲身体会"慢生活",暂时遗忘生活与工作中的快节奏,在手工活动中缓解压力、回归生活、展现自我、重塑身心。基于此目的,才决定以此方向的选题进行研究。

乡村振兴中多维度文化的构成及其价值实现 下载:24 浏览:301

田川流 《中国艺术研究》 2020年4期

摘要:
当代乡村存在多维度文化,包括观念文化、公共文化、产业文化、审美文化等。多维度文化出现各种衍变,既影响其他文化,同时也受其他文化的碰撞与制约。当下人们在认知上存在一定误区,认为乡村文化建设主要属于娱乐性、文化经营性活动,忽视公共文化建设的基础地位,将文化建设与乡村农业产业相分离,片面追求文化建设的速度和声势。实现多维度文化的有机协同,应当做到促动多维度文化的内在和合与外部链接,推进多维度文化的交叉互渗与相互掣制,强化多维度文化间的互补互助与同兴共赢。

现代视阈中乡村文化空间的危机与再生产 下载:31 浏览:304

刘璐 《中国艺术研究》 2020年4期

摘要:
乡村空间是不同种类空间的聚合形态,发生于其中的具有文化学意义的一切创造和存在行为均蕴含着丰富的建构性力量。乡村空间具有生存性、体验性与审美性的美学意蕴,其文化空间的生产与重塑应以乡民自身的生存体验和生活需求为中心。现代性的矛盾和冲突使乡村原始文化环境走向解体,造成了生态空间的消逝、空间权利的缺失、空间意识的焦虑以及体验空间的疏离,并暗含着乡民的生存危机及意义迷失。基于乡村空间"三性"的价值回归和空间生产的理论视角,须重新确立资本在乡村空间的规范和准则、维护乡民的差异权利、重建乡村带有审美意味的"家园感",方能建立一个具有现代性意义的文化空间。

乡村中等收入群体生活方式的塑造与传统文化价值的转换 下载:28 浏览:297

王容美 《中国艺术研究》 2020年4期

摘要:
乡村中等收入群体是维护乡村社会稳定的主力军,是乡村建设的主体性力量。乡村产业振兴发展的同时要注重相应的精神层面的建设。当前,乡村消费潜力日益突显,客观上促进了传统文化融入现代生活的进程。乡村中等收入群体与传统文化的精神纽带更为紧密,他们塑造自身生活方式的需求深刻影响并加速着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转换。优秀传统文化对该群体生活方式的融入和塑造有利于形成稳定的乡村文化共同体,有利于推动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地位,有利于促进新型农民主体意识的生成,实现真正的城乡融合。

文化内生视野下的乡村文化振兴和发展 下载:29 浏览:299

闫国 《中国艺术研究》 2020年4期

摘要:
推动城乡特色文化资源的创新性协调发展,促进乡村特色文化的发展,是新时代背景下我国社会建设、发展的重要任务。作为综合性、系统性的乡村文化建设主要在于:以物质性的基本设施完善、视觉性突出的物象空间完善来实现文化载体的塑造,以文化机制、文化治理、文化生产的完善来实现文化内生和文化内容的塑造,激活以"资源、认同、参与"为核心的内生性发展特色之路。

中国语境下乡村公共文化领域的变迁与重构 下载:31 浏览:310

王智洋 《中国艺术研究》 2020年4期

摘要:
中国语境下的乡村公共文化领域,有着基于自身历史背景和社会现实的特殊性。其文化生态结构根据主导功能的不同呈现为神俗性、日常性和政治性等空间层次性,并在静态模型、动态模式和本质内核上体现出独特的结构特征。但在城市化扩张、社会运动、科学理性和现代传媒的冲击下,中国乡村的公共文化领域正不断萎缩而面临着诸多危机。因此,乡村公共文化领域的当代重构需要在辩证性扬弃、利益诉求的平衡与治理性逻辑等前提下,重塑个体文化关联互动、拓展作品的社会话题性、发挥不同媒体的传播优势,并以此实现公共文化领域中空间结构布局的整合再建与大众文化秩序的恢复更新。

农村电子商务发展影响因素及对策建议 下载:41 浏览:236

万媛媛1 苏海洋2 刘娟3 《中国经济》 2020年9期

摘要:
"十九大"报告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为我国欠发达地区创造了发展机遇。对此,发展农村电子商务助推乡村振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文章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基于577份贫困县的农户数据,利用SWOTAHP定性与定量测度模型,研究了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的影响因素,以期为农村电商产业发展提出有益建议。

传统与现代之间——云南大理周城村白族扎染现状的艺术人类学考察 下载:64 浏览:404

郭佳1,2 《中国艺术研究》 2019年11期

摘要:
周城村白族扎染技艺在社会变迁中所呈现出的不同生存状态是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续博弈于传统与现代之间的真实写照,也是民族地区的乡村建设在传统与现代间、地方与全球间寻找发展出路与提升空间的一种映射。地方民族文化在与世界的接驳中不断地进行自身调试,适应了新时代审美需求及市场需求的白族传统扎染技艺回滤到了乡村的社会结构秩序中,行走在现代化进程中的乡村也在以新的方式反哺着生长于其中的民间艺术。该案例给我们的启示在于对非遗项目的传承与保护可在对地域文化遗产群资源的整体利用和联动中淡化其单一的地方属性,以一种民族象征符号的形式在文化的全球性中寻求其民族性的新定义与新意义,从而在一个更为广阔的语境中发挥其艺术的能动性作用。

主体重塑:艺术介入乡村建设的重要路径——以福建屏南县熙岭乡龙潭村为例 下载:68 浏览:405

季中扬1 康泽楠2 《中国艺术研究》 2019年4期

摘要:
当代"艺术乡建"的主流模式是通过重造乡村景观,如改造老房子、老街道,邀请艺术家来做户外雕塑或墙绘等,在此基础上,争取地方政府支持,定期举行艺术节,吸引外来游客。这种模式忽视了乡民的主体性,乡民参与度较低,对乡民的影响往往停留于浅表层。本文以福建屏南县熙岭乡龙潭村的"艺术乡建"为例,提出"艺术乡建"的关键在于以现代艺术精神重塑乡民的主体性,促进乡民的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精神汇通,通过改变生活在乡村的人,进而改变乡村的社会结构,让乡村真正融入现代社会;在实践中,艺术家要提防"启蒙主义"姿态,通过互动与对话,在潜移默化中重塑乡民主体性。

乡村治理视域中的“微政务”传播功能探析 下载:55 浏览:440

王慧 《中国新闻传播》 2020年12期

摘要:
税费改革以来,国家乡村治理方式从单一行政统治向多元传播治理方向转型,传播正成为乡村治理新体系中的一种重要资源和策略。互联网重塑传播格局,受众向移动传播场域转移,"微政务"传播在乡村治理中日益发挥重要作用:扩大农民传播权,提升农民治理主体地位;推进村务公开,深化农民自治实践;重塑乡村公共空间,有效促进合作治理。

乡村民俗博物馆的旅游产品体系构建——以侯冲为例 下载:63 浏览:398

魏文静 臧其猛 田静 《国际科技论坛》 2018年1期

摘要:
乡村民俗博物馆的主题选择和产品设计应紧紧围绕乡土生活的主题而展开。居住民俗、生产民俗、商事民俗、婚丧民俗、节庆民俗等都是乡土生活习俗的重要组成部分。乡土民俗的建构者除原住民外,外来客居者如下乡知青也对乡土民俗变迁产生影响。乡村民俗博物馆是乡土文化的集中展示区和文化保护区,其建设与开发必将提升乡村旅游的品质。

问题与问题意识:近现代中国乡村日常生活史研究路径探讨 下载:402 浏览:446

高思峰 《历史研究进展》 2018年3期

摘要:
日常生活是人类赖以生存与发展的基本形式。从"社会生活"转向"日常生活"是新时期中国社会史研究的重要特色,在近现代乡村领域成果斐然。生活史研究的核心要义在于对生活意义的理解及对人的价值的关注,目前相关研究对此关切尚有欠缺。因此,有必要从梳理乡村日常生活史研究的学术脉络和问题意识入手,以明晰研究路径,进而推进基于中国经验、中国智慧、中国价值考量的"本土化"话语体系,助力史学研究的理论自觉和理论自信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村校园足球精准扶贫模式探究 下载:28 浏览:222

牛岭 《体育学报》 2019年5期

摘要: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为农村体育事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契机。校园足球作为振兴足球事业,推进我国体育强国建设步伐的重大发展战略,城乡发展不均衡是不容忽视的问题。本文综合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等方法,分析现阶段我国农村校园足球的发展现状并梳理出其贫困之处。最后以乡村振兴战略为指导思想,针对性的提出农村校园足球精准扶贫模式,旨在促进农村校园足球事业的发展,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发展进程。
[1/66]
在线客服::点击联系客服
联系电话::400-188-5008
客服邮箱::service@ccnpub.com
投诉举报::feedback@ccnpub.com
人工客服

工作时间(9:00-18:00)
官方公众号

科技成果·全球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