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目标期刊

企业文化、利益相关者认知与财务绩效——多元资本共生的分析视角 下载:47 浏览:307

温素彬 李慧 焦然 《中国科学研究》 2018年11期

摘要:
企业文化作为企业的灵魂存在于企业生产经营决策的全过程中。企业文化对财务绩效的影响一直是学术界和理论界关注的热点问题。本文以利益相关者理论和认知心理学为基础,从多元资本共生的视角,分析了企业文化对财务绩效的影响机理以及利益相关者认知在其中所起的调节作用,并用我国沪深上市的500强的部分企业为样本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结果发现:(1)企业文化对资产收益率(ROA)和净资产收益率(ROE)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作用;(2)利益相关者认知在企业文化对财务绩效的正向影响关系中具有显著的调节作用。

共生理念在小型犬陪伴类产品中的应用研究 下载:62 浏览:417

王香琴 陈晓华 《设计研究》 2019年11期

摘要:
文章目的是研究共生理念在人与小型犬陪伴产品中的应用方法;运用类比法、对比法和案例分析法,以及产品族设计的DNA方法,分别得出共生理念加入人与宠物犬陪伴因素的产品设计方法、人与宠物陪伴产品的设计方法;将两种方法进行融合,最终总结出共生理念在人与小型犬陪伴产品中的五个设计方法。

中华传统艺术的组织传承生态建构 下载:31 浏览:309

吴衍发1 王廷信2 《中国艺术研究》 2020年12期

摘要:
中华传统艺术的组织传承就是从组织层面来考察其当代传承的基本问题。新时期文化生态环境的深刻变化为传统艺术的当代传承带来重大的历史机遇,但传承生态欠佳的问题现状又使其面临许多传承危机。传统艺术的传承生态问题系统全面解决的关键在于为其创设与国家关键领域相关联的共生机制,使其在相互关联和支撑的过程中得到传承和发展。共生理论立足系统论,揭示一种非均衡、多样态的资源依赖、生存依靠和结构依存的共生进化规则和发展机制,为传统艺术的传承生态建构提供新的视角和理论依据。围绕传统艺术传承实践与人们生产生活的关联性,从教育、保护、产业、传播、消费等领域探寻其组织传承问题,可为传统艺术融入当代社会国民生活体系找到可靠路径。

京津冀地区流通业与制造业共生关系探讨 下载:45 浏览:372

彭晖1,2 李佳2 《中国经济》 2018年2期

摘要:
本文立足于京津冀地区流通业与制造业发展现状,基于共生理论模型研究流通业与制造业相互作用机制,选取京津冀地区1987-2016年共30年间流通业与制造业的增加值数据,通过传染病模型、密度依赖模型、双密度关系依赖模型实证分析了京津冀地区作为整体以及分地区的流通业与制造业的共生模型,研究证明京津冀地区的流通业与制造业存在着共生关系,且二者属于竞争协同演化的关系,演化进程具有同步性。

现代城市与疾病的共生关系:一个历史唯物主义分析 下载:56 浏览:429

包大为 《哲学研究进展》 2020年12期

摘要:
在前现代与启蒙政治哲学中,城市与疾病的共生关系或是被视为"他者"造成的道德危机,或是成为浪漫主义思乡愁绪和拒斥现代性的主题。在资本主义治理技艺的发展过程中,城市中频发的流行病成为了规训机制获得合理性的契机,并且塑造了当代自由主义阐释权力与自由、主体与公共之矛盾的基本范式。作为一种历史科学,历史唯物主义试图揭开笼罩在城市与疾病的共生关系之上的意识形态,从而将人与自然界共同定义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剥削对象。作为一种历史现象,城市与疾病的共生关系的本质是阶级社会及其生产过剩"社会瘟疫"在健康维度的必然结果。在世界性交往的当代,应对新冠肺炎疫情过程中出现的身份政治、"他者"机制和舆论乱象再一次证明,符合人类根本利益的是人与自然和解的生命共同体,其根本前提是对新自由主义话语下的治理技艺的扬弃,以及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积极建构。

产业共生系统演进问题的研究 下载:44 浏览:450

刘长灏1 叶瑾汶1 崔华1 刘伟峰2 《中国环境保护》 2019年3期

摘要:
文章主要从产业共生系统的演进阶段、产业共生系统的演进特征、产业共生系统演进的研究方法3个方面进行了综述。在此基础上,指出目前研究中存在的不足并对今后研究进行了展望。

共建共享与共生共享:共享发展的双重逻辑 下载:25 浏览:475

李志祥 《社会科学研究进展》 2019年7期

摘要:
共享发展是新发展观的价值指向,其基础是"共享"理念。"共享"理念包括三个基本问题:谁来共享、共享什么和如何共享?要解答这些问题,就必须进一步追问:共享的理由和依据是什么?共享的理由和依据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共享的方式。共建共享以自由主义的选择—责任理论为基础,认为共享的依据是共建行动(即选择—责任、付出—回报),因而要求以参与共建的方式确定共享的方式。共生共享以共同体主义的公民权利—义务理论为基础,认为共享的依据就是成员身份(即共同体—成员),因而要求具有平等身份的共同体成员平等地参与共享。任何一个社会的共享都需要共建共享与共生共享相互补充、相互助益,没有共生共享的共建共享有可能导致贫富悬殊,部分人无法生存;而没有共建共享的共生共享有可能导致普遍贫困,社会发展动力不足。

地卷属5株共生藻的分离鉴定及抗逆性分析 下载:82 浏览:490

古海尼沙·买买提 维尼拉·吾甫尔 艾尼瓦尔·吐米尔 《生物技术研究》 2019年8期

摘要:
了解地卷属的5种地衣共生藻分离、鉴定,并对其响应干旱、重金属、盐和温度等非生物胁迫因子的抗逆特性进行研究。[方法]采用涂布法进行分离培养及其结合形态与分子学方法初步鉴定分类地位;并采用PEG模拟法和重金属检测法研究对共生藻耐受性。[结果](1)在绿皮地卷(Peltigera apthosa)、犬地卷(Peltigera canina)、平盘软地卷(Peltigera elisabethae)、地卷(Peltigera rufescens)和膜地卷(Peltigera membranacea)等5种地卷中分离培养了5株藻(编号为1、2-1、4-2、6和7号),均属于杆裂丝藻属(Stichococcus)。(2)PEG模拟法对共生藻耐干旱特性的研究结果表明,1号、2-1号、6号和7号共生藻的干旱耐受性可达到30%,其中1号共生藻、2-1号和6号共生藻的PEG耐受性达40%。共生藻对不同重金属离子的耐受性存在显著差异:对1.0 mmol/L浓度Cu2+、Cd2+和Fe2+均有一定的耐受性藻株为1号、2-1号、6号和4-2号共生藻;对1.0 mmol/L Zn2+具有耐受性的藻株为6号、7号和4-2号共生藻。其中6号藻株对Cu2+和Fe2+的耐受性可高达1.5 mmol/L,7号藻株也对Cu2+耐受性达到1.5 mmol/L',6号藻株对不同重金属的耐受性显著高于其它藻株。5株共生藻中,4-2号和7号藻对0.3 mol/L氯化钠具有一定的耐受性,1号和6号共生藻对Na Cl的耐受性最为强,可达到0.4 mol/L。其中(6号、7号、2-1号)在35℃条件下也能生长,所有藻株均显示敏感性。[结论]对干旱、重金属、盐和温度等非生物胁迫抗逆特性最高的藻株为地卷中分离的6号藻株。研究结果证实了地卷属地衣中包含了具有较强的生存力和耐干旱、重金属和盐胁迫适应能力的藻类品种。

江苏省电子商务生态链互利共生机制探讨 下载:59 浏览:370

王一海 《电子商务进展》 2018年6期

摘要:
随着科学技术的日渐发展,计算机技术与互联网技术随之而兴起,有越来越多的行业依赖此技术来进行发展。近几年来,由于电子商务具有方便和快捷等优点,这一新兴产业受到了人们广泛重视。但在我国电子商务发展年限比较短,其市场还处于不断变化状态,为保障其生物链方面的稳定,让生物链当中的各方互利共生,还需要各界人士提供发展策略。

城镇更新中帝陵文化遗产的保护发展研究 下载:58 浏览:397

尹秀梅 张凯莉 《中国城镇》 2020年5期

摘要:
帝陵鉴于其特殊的遗产属性,在城镇更新过程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但同时陵区保护发展与区域空间的调整更新之间的矛盾也愈发凸显。本文通过相关文献研究与总结,引入共生关系,提出"城陵共生"营建策略,并以位于陕西省延安市黄陵县桥山之巅的黄帝陵为例,基于共生关系,从黄帝陵文化遗产的类型、现状,以及黄陵县与帝陵在发展过程中产生的复杂耦合关系等几个方面展开深入研究,提出"以陵养城、以遗塑陵、城陵共融"的共生策略,以期为我国县镇文化遗产保护与区域发展提供思路与技术参考。

内生力提升导向下的乡村“共生圈”模式构建——以福建省漳州市钟腾村为例 下载:58 浏览:333

尚小钰1 陈潆馨1 王量量1,2 《城镇建设与科学》 2020年11期

摘要:
如何提升乡村内生力目前已逐渐成为乡村规划关注的重点之一,而现有研究大多忽视了乡村各组成部分之间的联系对乡村共生力的影响。本文通过分析现有研究,以激活乡村内生力为目标,将生态系统与乡村进行类比,并提出乡村"共生圈"理论,用以重构乡村制度、产业、空间和人文四个层面间的发展关系。以福建省漳州市平和县霞寨镇钟腾村为例,通过制定乡村发展时序链和各层面优化内容来促成不同层面间良性关系形成,从而使得乡村形成有机整体,不同层面共生发展,促进乡村内生力的提升。这样的乡村"共生圈"模式为四个层面联系薄弱甚至隔离的乡村提供了重构乡村各层面共生关系的新途径,对乡村规划策略的制定和乡村振兴的实施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稀薄里德伯原子气体中的两体纠缠 下载:46 浏览:369

张秦榕1 王彬彬1 张孟龙1 严冬1,2 《现代物理学报》 2019年3期

摘要:
量子纠缠是量子信息处理和量子计算中不可或缺的物理资源,制备稳定可操控的量子纠缠是研究的热点之一.里德伯原子具有不同于普通中性原子的特点,长寿命和原子之间强烈的偶极相互作用,使得它成为量子信息处理和量子计算的最优候选者.本文在稀薄里德伯原子气体中,构建了空间四面体排布的里德伯原子模型(空间等距的四个原子模型),通过数值求解主方程来研究两体纠缠和里德伯激发的稳态和瞬态动力学性质,发现偶极阻塞机制下的量子纠缠最大,其他满足反偶极阻塞条件的高阶激发引起的纠缠较小,进而从理论上分析了这两种机制下量子纠缠的物理实质.

种间有利共生关系类型划分及对应术语 下载:81 浏览:489

魏扬智 马振兴 周长发 《生物学报》 2019年11期

摘要:
自然生物之间存在着多种关系。而对它们的分类和术语使用上,不同文献有较大的差别,对有利共生关系中不同类型的划分和命名尤为突出。综合考察多家说法,提出可根据作用或演化程度将有利共生关系划分为3类,分别为偏利共生、兼性互利共生和专性互利共生,各自对应专一英文术语。自然中往往是多种生物的多种关系错综复杂地交织在一起。

城市文脉和谐共生——“两观三性”思想指导下的泰州中学规划设计 下载:45 浏览:448

陈纵1 盘育丹2 孟令哲3 夏大为4 《中国建筑》 2020年11期

摘要:
"两观三性"设计思想是岭南建筑学派大师何镜堂院士提出的具有整体可持续性的建筑设计思想策略,泰州中学校园规划与建筑设计以此思想为指导。该文以"两观三性"思想为视角,分析泰州中学的规划设计内涵及建筑设计理念,探讨呼应城市文脉、与地域文化和谐共生的当代校园建筑设计策略。

集贸小镇风貌特色的共生性营造策略研究——以榆中县甘草店镇为例 下载:97 浏览:514

叶青1,2 杨豪中1 王伟2 《中国建筑》 2020年2期

摘要:
中央提出特色小镇的建设后,使得有着自身特色的小镇风貌环境的改善面临着良好的机遇。但是在风貌特色营造过程中,出现了风貌特色趋同,多镇一面的局面,如何营造城镇的风貌特色成为目前面临的主要困惑。该文从历史人文、城市格局、空间结构、建筑风貌等四个方面对甘草店镇的城镇风貌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在风貌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并分别从整体风貌营造、风貌控制引导、空间格局系统的建立、城镇眺望系统控制、建筑色彩引导等提出了建议。提出集贸小镇风貌特色的"共生性"营造策略研究。

中华民族共同体与各民族音乐文化交融共生 下载:348 浏览:1386

陈紫薇 《当代音乐研究》 2023年9期

摘要: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各民族相互联系、密不可分、长期交往、不断融合,从而形成了一个不可分割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树立并牢固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和保障。民族音乐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载体,是各民族音乐在历史的发展中相互交流交融的结晶。民族音乐文化作为各民族情感信仰的表达和生活风俗的体现,在情感表达和艺术表现上具有极强的感染力和渗透力,能够突破各民族生活习惯和风俗习惯差异实现情感共鸣,能够进一步实现中华各民族间的情感交流。通过推动中华民族音乐文化的发展,致力于中华民族大团结,牢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进而实现中华文化的繁荣兴旺、伟大复兴。

并行·共生·交融——中世纪欧洲与传统中国宗教建筑空间研究 下载:94 浏览:512

洪帆 王海波 《中国建筑》 2019年2期

摘要:
中世纪的欧洲和中国都处在宗教文化盛行的时期,欧洲的基督教文化与中国的儒教—道教—佛教文化并行发展,在不同的地域文化下发展出不同的建筑形式。该文从巴西利卡式、罗马风和哥特式建筑三个典型的中世纪建筑风格为主线叙述了欧洲宗教建筑空间的演变过程。并以明堂建筑及佛教建筑为代表阐释了中国建筑的空间序列。通过对中西方建筑的宏观比较,进一步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内涵与表达,并通过这一时期建筑元素的分析,对当今中西方建筑及其文化领域的交融有所启示。

读写共生 相得益彰——创设对话式课堂情境,引导读写互促 下载:92 浏览:490

​叶晨 《语文教学与创新研究》 2020年9期

摘要:
教师有意识地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创设对话式教学情境,可以激发学生的读写兴趣,引导学生进行读写训练,调动学生的文字运用能力,使学生增强文本阅读能力。

试论“智性语文”课堂教学的价值追求 下载:77 浏览:489

王飞 《语文教学与创新研究》 2019年4期

摘要:
"智性语文"是一种真性语文,一种灵性语文,一种理性语文,一种智慧语文。"智性语文"课堂教学的价值是引领学生探寻语言意义、提升思维品质、提高审美能力,最终达到提高语文能力的目的。"智性语文"既关注学生"术"的提高,又关注学生"道"的提升;既注重感性体验,又注重理性智慧。

农业绿色发展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思考 下载:62 浏览:634

刘丹 《农业研究进展》 2024年5期

摘要: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习近平总书记科学总结和概括了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是推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基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人类普遍关注且亟需解决的根本问题。农业绿色发展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本文简要从三个方面分析了农业绿色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意义,指出农业绿色发展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必由之路,是实现“双碳”目标的内在要求,是实现经济与生态价值统一的必然选择。
在线客服::点击联系客服
联系电话::400-188-5008
客服邮箱::service@ccnpub.com
投诉举报::feedback@ccnpub.com
人工客服

工作时间(9:00-18:00)
官方公众号

科技成果·全球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