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目标期刊

“八议”源流与腹边文化互动 下载:78 浏览:470

苏亦工 《中国法学研究》 2019年1期

摘要:
"八议"律条自曹魏入律以后,经晋唐以迄明清,成为中国固有法律的鲜明特征之一;但近世西学东渐以来,亦曾饱受訾议。"八议"语源出自《周礼》"八辟",或许在某种抽象意义上反映了两周时代的礼制精神。申言之,"八辟"可能是出自君臣之礼,或君臣之礼的某一环节,以示君主对臣下的体恤和优抚。从两周时代的国体、政体和君臣关系考察,这种君臣之礼的存在也是可能的。本文进而比较了中原王朝与边疆诸族政权在君臣关系和政治伦理等领域的差异,指出前者是尊卑关系,后者是主奴关系,伦理亦然。源于八辟的八议律条是中原政权的独特创造,有赖于农耕文化的支撑;在以游牧、渔猎文化为主导的边疆政权入主之时,便难免会发生种种变异。

民间审美与“乡土的逻辑” 下载:41 浏览:275

徐国源 《社会科学研究进展》 2020年10期

摘要:
谈及民间文艺的审美问题,多数论者往往采用普泛的美学理论做出解释,而较少顾及其生成的语境和逻辑。民间审美植根于百姓的民俗生活,乡土自然、村落文化、农耕生活、民间信仰等民俗因素构成了"乡土的逻辑",规约和影响着民间审美文化。要有效解释民间审美的"真谛",须深入到百姓的民俗生活中才能找到其隐藏的"文法"。

传统村落空间营建的生态思想及智慧内涵 下载:70 浏览:386

曾卫1,2 朱雯雯3 《中国城镇》 2018年8期

摘要:
文章基于对国内外传统村落生态营建理论及实践的总结分析,结合实地考察,从人地和谐角度对传统村落空间营建的生态思想及智慧内涵进行思考,以期以其核心智慧应对多元时代的变化和发展需求。传统村落选址布局、资源利用与保护、防灾减灾等空间营建活动反映了古人"相地而生"的自然适应思想、"人境共融"的可持续发展思想、"避险防灾"的生态安全思想,文章进一步揭示了其生态思想背后所蕴藏的智慧内涵:以协同思维指导村落空间建设;以自然过程支撑村落生命系统;以伦理秩序维持村落自然格局。同时结合我国当前城乡建设实践,提出适应时代发展的生态可持续营建行为准则、生态范式及价值向导。

基于体验的乡村旅游景观规划与设计——以重庆南川大观乡村旅游中心区为例 下载:52 浏览:363

李娜 《城镇建设与科学》 2020年12期

摘要:
随着体验式经济的发展,人们越来越注重乡村旅游的体验性。本文从体验的角度入手,以重庆南部的南川市大观镇乡村旅游中心区景观规划设计为例,基于"农耕生活方式",进行农耕体验内容设计。结合体验内容的设计,在"CDTA"体验模型的指导下进行景观体验空间和区域的打造,以期为从体验的角度进行的乡村旅游区规划和设计提供新思路。

升华农耕文化的新城空间探索——以武汉中法生态城国际投标为例 下载:76 浏览:492

方宇1 刘宁2 NICOLAS JOBARD2 华鸿乾1 《中国建筑》 2019年8期

摘要:
该文在城乡一体化视角下,聚焦城乡结合部的新城发展,以武汉蔡甸中法生态城国际投标为例,探索升华农耕地域文化、共享生态文明的新城发展之路。方案溯源田埂堰塘的新城构建原型,从以水为城、以田为城两大概念,探索新城城乡空间、功能、景观具有农耕文化内涵的空间模式。最后,利用海绵城市理念,建设生态、城市、乡村三层次的堰塘海绵体系,使田埂尺度的城区骨架和乡村肌理有机融合,在农耕文化空间上展现中法汇融。我们得出在提炼城乡空间原型时,可采用突显海绵城市地域特色,统筹城乡农耕空间,传承地域文脉的概念方法。

乡村旅游景点中农耕文化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下载:186 浏览:1603

李沐爻 《中国教育研究》 2023年1期

摘要:
乡村旅游是弘扬农耕文化的重要载体。为了研究乡村旅游景点中农耕文化教育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对策和建议,对乡村旅游景点中农耕文化教育发展现状进行调查,将乡村旅游景点中农耕文化教育存在的问题分为四个方面:游客主动性、农耕文化教育内容、农耕文化教育形式、农耕文化教育受众。得出目前乡村旅游景点中农耕文化教育存在的不足之处,即游客了解农耕文化知识主动性有待提高、农耕文化教育内容不够丰富、形式需要更新等问题。最后,本文提出了从丰富农耕文化教育内容、创新表达形式等方面在乡村旅游景点中发展农耕文化教育,促进乡村旅游产业转型升级、融合发展。

道德与法治教学中依托农耕文化提升学生劳动素养的探究 下载:184 浏览:2517

蒲海泉 《中国法学研究》 2021年6期

摘要:
将小学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与劳动教育相融合,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劳动价值观,使其能够形成良好的劳动意识和习惯。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教师的首要目的便是教授学生基础的劳动技能,从而提高学生的生活适应能力,小学道德与法治课中的劳动教育其实更多的是向学生传播具有正能量的信息。因此,教师需要培养学生的劳动实践能力,使学生形成遵纪守法的意识,做一个对社会有用、对国家赤诚、对他人关爱、严于律己的人。

依托农耕红色文化 建构研学旅行课程 下载:83 浏览:856

杨松立 李姗姗 杨召 《哲学研究进展》 2024年10期

摘要:
农耕文化与红色文化作为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具有丰富的历史内涵和深刻的教育价值。研学旅行作为一种新型的教育方式,旨在通过实地参观、亲身体验、互动交流等方式,让学生在实践中增长知识、提升能力、锤炼品质。因此,依托农耕红色文化建构研学旅行课程,不仅有助于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还能有效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

立足校本课程,传承农耕文化 ——以“冬季蔬菜种植”项目化活动为例 下载:154 浏览:2146

陈惠新 《中国农业》 2023年6期

摘要:
基于项目化学习理念,结合学校“百草园”劳动基地的农耕实践,以“冬季蔬菜种植”为例,尝试把农耕教育与项目化学习有效融合,推动农耕教育走向真实、完整且有深度,探索“做中教,做中学,做中求进步”的农耕教育模式,以此丰富学生对“盘中餐”的感性认识,培养学生的生命观念、社会责任,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在农耕项目化活动中实现核心素养各个方面的落地生根。

出版助力乡村振兴刍议——从《中华民族文化大系》说起 下载:116 浏览:1157

李平 《城镇建设与科学》 2024年5期

摘要:
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提出的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坚定实施的七大战略之一,从“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这二十字的总要求来看,产业振兴和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两个重要方面。出版作为重要的文化产业,助力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当是题中应有之义。本文拟结合十二五国家国家重点图书出版项目《中华民族文化大系》,从乡村文化振兴的角度,就如何聚焦中华文化一体多元、留住中华农耕文明的乡愁、加强乡村居民文化自信、提升文化素质等内容,从意义、原则、路径三个层面对出版如何助力乡村振兴作一粗浅探讨。

涉农高职公共英语在线开放课程对农耕文化的传承探索——以休闲农业专业为例 下载:342 浏览:1491

奉莉 《农业学报》 2024年3期

摘要:
本文以休闲农业专业为例,探讨了涉农高职公共英语在线开放课程对农耕文化传承的重要性及其实现途径。首先分析了农耕文化传承在涉农高职教育中的现状与挑战,然后提出了将农耕文化融入公共英语在线开放课程的策略与方法。通过课程内容设计、教学模式创新以及评价体系构建等方面的实践,旨在提高学生对农耕文化的认同感与传承意识,同时提升他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最后,对实施效果进行了评估,并提出了相应的改进建议,以期为未来相关课程的开发提供参考。

现代机械与北方农业相结合的耕作问题分析 下载:304 浏览:2674

田家睿 《农业学报》 2021年11期

摘要:
北方农耕工作范围广、种植农作物的种类多,而且北方气候类型多变,四季气候分明。实际适宜展开农作物种植工作的时间有限,大部分农作物都是一年一熟。因此,应着重研究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提高农耕工作效益,带动行业的经济发展。这需要意识到现代机械的重要作用,本文就重点介绍了现代机械与北方农业相结合的作用、现状,并针对耕作问题,介绍了一些有效的解决措施。
[1/1]
在线客服::点击联系客服
联系电话::400-188-5008
客服邮箱::service@ccnpub.com
投诉举报::feedback@ccnpub.com
人工客服

工作时间(9:00-18:00)
官方公众号

科技成果·全球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