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目标期刊

术前视网膜光凝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行玻璃体手术患者术中及术后的影响 下载:56 浏览:391

俞华 刘强 《中国眼科杂志》 2020年6期

摘要:
目的分析术前视网膜光凝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行玻璃体手术患者术中及术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8年1月至2019年7月住院手术的增生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DR)患者32例(35只眼)。根据术前是否行视网膜光凝分为非光凝组20例(22只眼)与光凝组12例(13只眼),术后随访3~6个月,比较手术时间、术中玻璃体腔介质填充情况、术后出血、术后视力提高情况等。结果本研究32例(35只眼)均顺利完成玻璃体视网膜手术。非光凝组中有1只眼发生术后出血,光凝组无术后出血情况发生。非光凝组中有13只眼可见新生血管膜,光凝组有3只眼可见新生血管膜。非光凝组中发现有牵拉性视网膜脱离5只眼,形成视网膜裂孔3只眼,光凝组中发现有牵拉性视网膜脱离1只眼,形成视网膜裂孔1只眼。非光凝组行硅油填充5只眼,光凝组行硅油填充1只眼,两组间介质填充情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非光凝组手术时间为(47.41±7.58)min,光凝组手术时间为(37.31±5.25)min,光凝组时间较非光凝组明显缩短,两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视力两组患者均较术前有提高,非光凝组视力提高率为54.5%,光凝组视力提高率为76.9%,两组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DR手术前行视网膜激光光凝对患者的预后有积极地影响,可降低玻璃体手术后出血的发生,减少手术并发症,缩短手术时间,对视力的提高有帮助。

分布电容法和短路阻抗法在变压器绕组变形综合诊断中的应用 下载:69 浏览:410

周中锋 刘强 刘行行 刘辉 《中国电力技术》 2019年5期

摘要:
介绍了某110 kV变电站变压器的故障情况,利用分布电容法和短路阻抗法对变压器绕组变形情况进行综合诊断,判定该变压器中压绕组V、W相存在显著变形,并通过变压器解体检查验证了该方法的正确性。

异步发电机接入对高压厂用电系统影响分析 下载:88 浏览:504

张立 牟法海 刘强 《中国电力技术》 2018年11期

摘要:
热电厂利用余压余热发电需要增加异步发电机接入厂用高压母线,由于异步发电机的容量较大,接入高压厂用母线后在并网和运行过程中对厂用电系统安全运行可能会产生影响。为了确保新增加异步电机不影响厂用电系统安全稳定运行,结合异步发电机的不同运行方式,对高压厂用变压器分支保护和高压段系统产生的影响进行计算分析,在异步发电机选型前进行动稳态、热稳态校验,以选择最合适的异步发电机容量。

多种线缆线束电磁耦合分析的FDTD普适性模型与验证 下载:31 浏览:235

谢暄1 孟雪松2 刘强2 闫丽萍1 赵翔1 《无线电研究》 2020年9期

摘要:
位于地面上一定高度的线缆束场线耦合效应研究是电磁环境效应和电磁兼容分析的重要内容。研究了不同种类线缆束的FDTD迭代公式,通过对不同公式之间异同的比较与分析,建立了适合不同线缆求解的普适性模型,大幅降低了程序设计代码上的冗余度。通过在若干算例中与全波分析软件仿真的结果进行比较,验证了模型及程序的有效性和准确性。

基于神经网络的圆孔阵列垂直入射耦合截面预测 下载:31 浏览:237

丁星丽1 赵翔1 闫丽萍1 刘强2 《无线电研究》 2020年9期

摘要:
为了分析电子系统金属屏蔽外壳上孔阵的耦合截面,引入神经网络建模方法。分析了垂直入射条件下一些特征参数对圆孔阵列耦合截面的影响,用全波分析法计算了不同特征参数下的孔阵归一化耦合截面,将获得的6 000组样本数据输入神经网络进行训练,获得根据孔单元的电尺寸、行/列数、行/列间距电尺寸及入射波的极化角度6个参数预测孔阵归一化耦合截面的神经网络模型;将样本按比例随机分为训练集和测试集,得出最少约3 000组数据就能使神经网络模型达到较高的预测精度。为了进一步验证神经网络模型的普适性和有效性,选取了2组没有在训练集和测试集中出现的特征参数,分别用全波分析法和该神经网络模型进行预测,发现基于神经网络的预测结果和全波分析法的计算结果吻合良好。

基于驾驶模拟的互通区标志系统组合设计方法 下载:37 浏览:385

刘强1,2 李佩林3 陈思2 《交通技术研究》 2020年10期

摘要:
高速公路互通出入口区域车流交织频繁、速度差效应显著,事故率明显高于常规路段。基于驾驶模拟试验,结合标志标线组合典型场景,设置了对照组、信息过载组和F型标志组。通过采集驾驶员操作、标志参数和眼动仪参数等数据,分析了车辆运行特征和标志标线一致性特征,提出了互通区出口标志重复次数、互通区出入口标志标线组合设计方法和立交区段F型标志牌设计方法,形成了高速公路互通区标志精细化一致性设计方法。

5G时代电信运营商的商业模式创新研究 下载:26 浏览:346

杨星 张阳 刘强强 《信息通信与技术》 2019年9期

摘要:
5G时代新技术和新应用的涌现为运营商带来发展机遇,如何通过商业模式的创新,使技术的升级换代转变为巨大的商业价值值得深入探讨。文章首先对当前运营商面临的经营困境及5G时代技术演进带来的市场机遇进行概述,在此基础上提出运营商应如何通过业务模式创新、资费模式创新、运营模式创新推动商业模式的重塑,为5G时代电信运营商的发展提供参考。

基于多标准的部省交通一卡通数据准备技术研究 下载:35 浏览:154

方秋水 梁昭俊 刘强 《交通技术研究》 2019年1期

摘要:
随着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跨市跨省的出行需求日益增长,对省域甚至全国交通一卡通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特别是在部省交通一卡通互联互通的基础上,随着交易数据量的不断增长,现有的数据生成能力及解决方案已不能很好地适应发展需求。在全面整合有关资源的基础上,通过深入研究基于多标准卡片兼容的部省交通一卡通数据准备系统,提出标准化的数据准备模型,旨在进一步提升该系统的跨标准数据融合性能和兼容性,为后续数据处理提供统一的模板。

ZIF-7基多孔碳材料制备与氙吸附性能研究 下载:42 浏览:431

龚有进 熊顺顺 唐元明 刘强 胡胜 《化学研究前沿》 2018年12期

摘要:
乏燃料后处理废气中的放射性氙(Xe)和氪(Kr)的捕集和分离是核燃料循环的重要一环。固体吸附分离法在室温条件下实现氙与氪的分离更有效率,具有诸多优点,而高性能的吸附材料是该方法的关键。本文通过直接碳化ZIF-7前驱体的方法制备了MOF衍生的微孔碳材料Z7CB-1000。298 K及100 k Pa条件下Z7CB-1000对Xe的静态吸附容量为3.72 mmol·g-1,亨利系数为69.6 mmol·g-1·bar,Xe/Kr亨利选择性为19.1;穿透实验结果表明,298 K及100 k Pa条件下Z7CB-1000对Xe的动态吸附容量为17.6 mmol·kg-1,表明Z7CB-1000是一种有潜力的Xe吸附分离孔材料,可望用于核燃料循环中废气中Xe的捕集与分离。

基于改进人工势场法的多无人机三维编队路径规划 下载:55 浏览:414

谌海云1,2 陈华胄2 刘强2 《建模与系统仿真》 2020年7期

摘要:
针对传统人工势场法的障碍物附近目标不可达、存在局部极小点和振荡的问题对势场函数进行分析和改进,以保证目标点为势场的全局最小点。在动态势场中,引入是否陷入局部极小点的判断机制,并结合一种"沿目标方向90°移动"的方法来跳出局部极小点,实现多无人机编队的路径规划、协同避障和防碰撞。利用回归搜索法来对路径进一步优化。MATLAB的仿真结果显示,该方法有效地弥补了传统人工势场法的不足,提高了人工势场法的实用性。

异步电动机的故障模式与可靠性分析 下载:55 浏览:320

刘强 《电气学报》 2019年5期

摘要:
通过分析异步电动机故障状态和失效模式,依据电动机的故障分析进行分类,找出电动机失效原因中最为显著部分。如发现绝缘出现故障,将其更换或维修,分析并统计电动机失效影响生产的根本原因,将设备故障详细分类,分为预防性维护、状态监测维护、预知性维护和事故后维护四种维护策略。最终通过减少电动机失效事件的发生,预计电动机零部件寿命,提高电动机的可靠性。

浅析林业技术推广在生态林业建设中的应用 下载:71 浏览:491

刘强 《中国农业》 2019年10期

摘要:
林业技术有着巨大的优势,能够极大提高我国生态林业的建设效率和建设质量。为了解决我国的环境污染问题,必须大力发展生态林业,并在生态林业建设中大力推广林业技术。相关工作人员必须不断研究和完善林业技术,解决林业技术在生态林业应用过程中的问题,不断提高林业技术的应用水平,切实推动我国生态林业的建设和生态环境的保护。

可吸收聚乙醇酸血流导向支架治疗兔宽颈动脉瘤的实验研究 下载:84 浏览:509

​王奎重 刘强燕 鲁滨 袁绍纪 郝振强 王天助 卢培刚 《神经科学研究》 2018年9期

摘要:
探讨可吸收聚乙醇酸血流导向支架(PGA-FD)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的可行性。方法将成年新西兰大白兔20只,采用弹性蛋白酶诱导制作颅内宽颈动脉瘤模型后,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第1组大白兔7只,将PGA-FD置入载瘤动脉内并覆盖瘤颈,观察期为3个月;第2组大白兔7只,将裸金属支架置入载瘤动脉内并覆盖瘤颈,观察期为3个月;第3组大白兔6只,将PGA-FD置入载瘤动脉内并覆盖瘤颈,观察期为6周。观察期结束时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观察3组大白兔动脉瘤的闭塞及分支通畅情况,HE染色观察动脉瘤及载瘤动脉,弹力纤维染色检测载瘤动脉内新生内膜厚度,免疫组化染色检测载瘤动脉CD34、CD68和α肌动蛋白(αSMA)的表达。结果第1组、第2组和第3组大白兔动脉瘤完全闭塞(4级)率分别是83.3%(5/6)、0%(0/6)、66.7%(4/6)。均未见支架所覆盖的分支狭窄或闭塞;3组大白兔载瘤动脉内新生内膜厚度分别是(111±69)μm、(70±48)μm和(190±52)μm;第3组大白兔载瘤动脉内新生内膜厚度明显高于第1组和第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各组载瘤动脉内新生内膜主要由αSMA阳性的平滑肌细胞和胶原纤维组成。第1、2组部分大白兔载瘤动脉新生内膜表面偶见CD34阳性的血管内皮细胞。结论在3个月的观察期内,PGA-FD可有效闭塞颅内动脉瘤,且未引起载瘤动脉明显内膜增厚或分支狭窄。

贵阳地区36459名健康体检者抗M2型线粒体抗体筛查分析 下载:91 浏览:533

叶震璇 杨必伟 周雯婧 刘强 李红梅 张海燕 任智晶 张华 2018年8期

摘要:
目的在健康体检者中检测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BC)特异性抗M2型线粒体抗体(AMAM2),对阳性者的各项检测结果进行分析,评价AMA-M2对PBC早期筛查的价值。方法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36 459名健康体检者的AMA-M2水平,进一步分析AMA-M2阳性者的生化指标,采用影像学检查排除非PBC异常,进行诊断。结果在36 459例受检样本中共检出AMA-M2阳性438例,阳性率为1.20%。在男性受检者中,AMA-M2阳性者占0.72%(135/18 687);在女性受检者中,AMA-M2阳性者占1.70%(303/17 772)。在438例AMA-M2阳性者中有39例碱性磷酸酶(ALP)升高,3例γ-谷氨酰基转移酶(GGT)升高,15例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升高,7例总胆红素(TB)、7例直接胆红素(DBil)和4例间接胆红素(IBil)升高。综合生化检测及AMA-M2结果共有39例受检者符合PBC诊断标准(患病率为0.11%),其中男性受检者10例,年龄(59.40±13.93)岁,女性受检者29例,年龄(54.31±14.80)岁。结论贵阳地区无症状PBC患者并不少见,在健康人群中开展AMA-M2检测是早期发现PBC的有效途径。

半导体氧化物纳米晶掺杂纳米多孔石英玻璃及应用 下载:91 浏览:831

​刘强 《纳米技术研究》 2025年1期

摘要:
半导体氧化物纳米晶掺杂纳米多孔石英玻璃是一种新颖的纳米复合材料,具有广泛的应用潜力。半导体氧化物纳米晶具有优异的光学、电学、磁学性质,而纳米多孔石英玻璃则具有良好的化学稳定性和高表面积特性。本文旨在研究半导体氧化物纳米晶在纳米多孔石英玻璃中的掺杂制备方法及其对材料性质的影响,并探讨其在光学器件、电子器件和催化剂等领域的应用。通过该研究,可以提供一种可行的方法来改善材料的性能,并为纳米材料的设计和合成提供新的思路和途径。

浅析飞行场外迫降的核心胜任力训练 下载:83 浏览:1246

刘强 《中国航空航天科学》 2023年5期

摘要:
由于人为操作、天气影响和机械故障等因素,飞机可能存在紧急迫降的需要。如何依据不同的情况正确实施迫降,是飞行员核心胜任力的体现,也是保障生命财产安全的关键。本文从地面准备和空中训练两个方面展开分析,期望通过“地面苦练,空中精飞”提高飞行员场外迫降核心胜任力。

无人机飞行中北斗导航的应用及技术挑战 下载:118 浏览:1400

单恩忠 陈海龙 刘强 王鑫财 《中国航空航天科学》 2022年10期

摘要:
本文系统分析了北斗导航系统在无人机飞行中的应用现状及关键技术。研究表明,北斗导航为无人机提供了精确的位置、速度和时间信息,在飞行导航、路径规划、姿态控制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然而,在实际应用中仍面临信号遮挡、多路径效应、抗干扰能力等技术挑战。文章重点探讨了导航信号增强技术、组合导航方法、抗干扰技术等解决方案,并对提升北斗导航在无人机应用中的可靠性和精度提出建议。研究结果对推进无人机导航技术发展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AI+NOSA智能风险管控系统技术在煤矿井下安全 生产作业的研究与应用 下载:362 浏览:3602

刘强 王力 《煤炭技术研究》 2021年8期

摘要:
针对煤矿对安全管理的重要性在根据NOSA管理体系提出的各种安全管理制度,而NOSA元素一直存在与书面形式,其利用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等相关先进技术,设计了一种AI+NOSA深度融合安全管理体系系统,多接口协议集约化汇集设计将各模块之间按照统一接口进行交互,应用实例的开发实现通过配置文件配置完成。通过AI智能化技术和NOSA管理体系,运行人员随时随地掌握井下人员现场工作规范性,快速灵活地实现对各种应用场景的全面感知、智能研判等需求。

挖掘机水位传感器故障解决七步法 下载:286 浏览:2737

高瑞成 孔凡刚 王斗进 刘强 《传感器研究》 2021年4期

摘要:
针对挖掘机的水位传感器报警故障,采用解决问题7步法进行深度分析,找出对水位传感器报警故障的关键因素,通过终端用户现场调查和实验室振动实验,提出有效的改进对策。

电气工程及自动化技术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分析 下载:89 浏览:1539

刘强 《中国电力技术》 2024年5期

摘要:
文章对电气工程及自动化技术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进行了深入剖析,强调了两者融合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同时,文章还展望了电气工程与自动化技术在电力系统中的未来发展前景,认为它们将在提升系统效率、保障运行安全以及推动智能化发展等方面发挥关键作用。通过对这一领域的深入探索,我们可以期待电气工程及自动化技术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将取得更加显著的成果。
在线客服::点击联系客服
联系电话::400-188-5008
客服邮箱::service@ccnpub.com
投诉举报::feedback@ccnpub.com
人工客服

工作时间(9:00-18:00)
官方公众号

科技成果·全球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