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目标期刊

对抗与争议——2000年前后韩国电影历史叙述的一种动力机制 下载:98 浏览:503

李道新 《中国艺术研究》 2018年1期

摘要:
公元2000年前后是韩国电影100年的特殊节点,在此前后兴起的电影史写作热潮,是韩国电影史研究中不可多得的重要成就。对2000年前后韩国电影历史叙述的考察,主要建立在由韩国电影史学者撰写、并被翻译成中文的韩国电影史著述的基础之上。在全球及东亚视野里,韩国电影的历史叙述,倾向于正视因历史和现实造成的创伤记忆、分断焦虑与抗争格局,主要通过殖民/反殖民、分裂/统一以及全球/在地等二元对立的叙述框架和历史分期,因应一个世纪以来激荡在韩国社会的民族主义思潮和民主主义运动,在解放与开放的史论结构中,纳入有关历史叙述的对抗与争议的动力机制,进而呈现出韩国电影史之于其他各国电影史的独特性与差异性。

技术进步、产品创新对消费升级的影响——基于内生与外因的机理分析 下载:61 浏览:276

陈鹏 《中国经济》 2018年10期

摘要:
消费已经取代出口和投资,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决定性力量,消费升级更是我国经济结构优化的中流砥柱。消费升级主要从消费对象升级、消费方式换代、消费观念改变三个层面形成循序渐进的阶梯。同时,消费升级受到内因动力,即现期收入、预期收入、现有财富,以及外因动力,即产品创新、技术进步和财政政策的共同影响。因此,本文对消费升级的内外动力机制进行分析,提出了从产品、体验、渠道和服务四个新增长点带动消费升级的方案,并以技术进步和产品创新作为消费升级的新常态,发挥其引领作用,全面加速我国的消费升级步伐。

省级农业科研院所科技扶贫模式研究与思考——以福建省农业科学院为例 下载:45 浏览:409

杨军 池敏青 《中国科学与管理》 2019年4期

摘要:
省级农业科研院所是农业农村创新驱动和科技扶贫的主力军,其扶贫成效与模式选择和制度设计密切相关。通过分析其参与科技扶贫的动力机制,模式特点和存在问题,从扶贫项目的规划与管理、定点全产业链、信息技术供给、人员评价与激励等4个方面提出科技扶贫的对策建议。

区域经济发展的动力机制、模式识别及演化规律——基于西部大开发以来12个西部省份数据的分析 下载:63 浏览:344

霍强1 韩博2 《中国社会科学学报》 2019年4期

摘要:
区域经济是一个动态演化的过程,其动力机制、发展模式及演化路径十分重要。西部大开发以来,创新力、市场化、开放度对区域经济发展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构成西部省份经济发展的动力机制。西部多个省份表现出了不同的发展模式,"技术-市场-外需"的发展模式更具导向性,创新力和市场化水平高的省份自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的经济发展表现更为优异。西部省份经济发展的演化路径有明显的差异,一些省份形成了资源诅咒、政府依赖或内需不足的路径依赖;一些省份则通过技术创新、市场改革和扩大开放实现了路径创造。新时代要继续推进西部大开发并形成新格局,就应优化发展模式,寻求路径创造。

整合利用高新技术治理呼和浩特地区大气污染的动力机制及其创新模式研究 下载:50 浏览:234

蓉倩 《中国科学与管理》 2020年6期

摘要:
近年来,呼和浩特市在利用科技手段治污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由于产业、能源、运输、用地结构不合理,给呼和浩特市大气环境治理带来了一定难度。随着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等新兴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深入应用,特别是大数据时代的到来,环境监管和信息化面临着重大的发展机遇和挑战。在分析我国大气污染防治进程和生态科技应用与发展的基础上,回顾了呼和浩特市空气质量管理中科技创新应用的现状与不足,从科技创新应用的动力机制和创新模式上进行研究,提出环保大数据技术解决思路,构建呼和浩特市大气环境大数据综合管理平台,助力打赢蓝天保卫战。

生态系统视角下的第三方网上支付演化与动力机制 下载:51 浏览:361

吴剑东 肖云 《电子商务进展》 2018年4期

摘要:
借鉴生态学理论,从种群分布的视角描绘了第三方网上支付生态系统的概念模型,提出第三方网上支付生态系统大致经历了技术集聚、业务集聚和信用集聚三个阶段的动态演化。基于复杂系统自组织理论,对第三方网上支付生态系统演化的动力机制进行了研究,得出其动态演化是自组织和环境选择相结合的结果,是由内生动力与外在动力共同作用。互联网的发展规模和政府监管是推动第三方网上支付生态系统演化的外部力量,尤其要重视政府行为对生态系统演化过程中阶段性混乱规避的重要作用,完善立法,加强市场监管,保证第三方网上支付产业的健康发展。

北京市通州区城镇空间结构演变及动力机制研究 下载:61 浏览:340

李保璇1 黎洋佟2 《城镇建设与科学》 2020年10期

摘要:
城镇空间结构的形成是城乡聚落共同作用的空间表达。本文通过对北京市通州区城镇空间结构演进与关系演绎的梳理,粗略展示了其城镇由明清时期漕运仓储中心单一功能演替的散点布局,发展为低水平均衡的城镇形态,到建国后围绕卫星城镇的极核式聚集,再到重点新城及副中心确立初期极核扩散的空间结构演变过程,相伴经历从城郊工业节点到中心"卧城",再到生态型城市副中心的职能转变。系统掌握通州城镇空间结构演进的特殊性和客观规律,洞见城镇空间结构的发展始终受到以规划战略和政策引导为核心、产业准入和空间布局作牵引、综合交通建设为传导的多元驱动因素影响,旨在为通州区城镇空间布局与职能结构的合理优化提供基础支撑。

农村土地流转的动力机制与风险研究 下载:85 浏览:485

丁文恩 《现代经济研究进展》 2018年5期

摘要:
农村土地流转是优化农村土地资源的重要手段,进入21世纪,各地土地流转进程加快,促进土地流转的动力是什么?农村土地流转有哪些风险?如何加强风险管理和控制?针对当前农村土地流转存在的突出问题,本文提出了逐步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立健全农村土地流转的法律法规、政府扮好农村土地流转中的角色、选择适宜的土地流转形式等政策建议。

干热河谷区冲沟地貌演化动力机制及其生态治理模式 下载:86 浏览:480

杨鸿琨1,2 苏正安1 朱大鹏2 周涛1,3 何周窈1,4 方海东5 史亮涛5 《水土保持与应用》 2019年8期

摘要:
冲沟侵蚀是干热河谷区一种重要的土壤侵蚀类型。干热河谷区内冲沟分布范围广、沟壑密度大,冲沟侵蚀对当地居民生活生产和工程建设造成威胁。从干热河谷区冲沟形成的环境背景条件入手,论述了干热河谷区冲沟的地貌演化过程和演化过程中的重要因素,从水力侵蚀过程和重力侵蚀过程进行了梳理,探讨了冲沟发育过程中的动力机制,并对干热河谷冲沟发育区生态治理模式的研究成果进行了分析。

高铁(动车)对云南省旅游发展影响研究 下载:41 浏览:403

唐娇 陈畅 《地理研究进展》 2020年8期

摘要:
高铁(动车)开通以来,已经对云南省旅游业的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为探索高铁(动车)对云南省旅游发展的规模、结构、线路、方式、产品、分布等方面的影响,在充分借鉴已有的研究成果和研究方法的基础上,广泛收集相关统计资料、文件资料、新闻资料等,获取旅游服务及铁路运输的数据,通过对比分析、相关性分析等统计分析方法,以及归纳、演绎等逻辑分析方法,GIS空间分析方法,研究高铁(动车)开行与旅游业发展的互动关系,发现云南省高铁(动车)对旅游发展有积极推动作用、高铁(动车)对旅游发展形成轰动效应、高铁(动车)对旅游发展影响受聚集效应和扩散效应共同作用、旅游发展对高铁(动车)发展具有反作用力。

昆明市城镇化特征及其动力机制分析 下载:57 浏览:443

张渊 雷冬梅 蒋旻婧 《地理研究进展》 2019年11期

摘要:
根据城镇化内涵,从经济、人口、社会和空间4个维度构建了城镇化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基于城镇化综合发展指数模型及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分析了昆明市2000~2017年的城镇化特征及动力机制。结果表明:(1)2000~2017年,昆明市城镇化综合发展指数增长迅速,由2000年的0.106上升到2017年的0.896;各个维度的城镇化在不断发展的同时也表现出不同的特征,2000~2004年,主要表现为经济城镇化,2004~2012年,城镇化发展以人口城镇化与经济城镇化为主,2012~2017年,主要表现为社会城镇化;(2)内源力、市场力、行政力、外向力共同促进昆明市城镇化发展,其动力大小顺序为:内源力>行政力>外向力>市场力,内源力是昆明城镇化最主要的动力因子。

中国文化情景下组织内创造力的多层面精神性动力机制研究 下载:51 浏览:399

邓志华1 陈维政2 《经济与管理学报》 2020年10期

摘要:
精神性的觉醒和焕发往往带来创造力的迸发,但其动力机制尚待探索。整合变革应对理论、精神性理论和创造力理论提出包含中国传统精神性的多层面变革应对框架,在此框架下研究组织内创造力的多层面精神性动力机制。具体包括四个子研究:一是探讨员工创造力的精神性动力因素及其动力机制;二是探讨团队创造力的精神性动力因素及其动力机制;三是探讨组织创造力的精神性动力因素及其动力机制;四是探讨组织内创造力的精神性动力的纵向传导机制,即企业创始人精神型领导的垂滴效应。本研究揭示了组织内创造力激发的多层面精神性源泉及其动力机理,拓宽了组织内创造力多层面产生的理论基础和研究视角,为基于精神性激活组织内创造力提供了理论借鉴。

大数据环境下审计与纪检监察协同监督动力机制构建 下载:39 浏览:400

辛明卓 《数据与科学》 2025年1期

摘要:
作为国家监督的两种主要形式,国家审计和纪检监察在反腐倡廉方面发挥的作用各不相同,这两种监督职能可形成优劣互补的效应,要想获得反腐监督的叠加效果,就必须要加强合作。在当今大数据环境下,随着数据规模的不断增加,对协同监督提出了更加严峻的挑战。因此,本次研究对传统协同制度研究视角进行转变,以大数据为基础,以数据融合的视角进行相应研究,对其进行了深入的分析。

传统乡村更新的空间形态及动力机制研究——以河南信阳郝堂村为例 下载:90 浏览:495

刘晶1 闫增峰1 李成2 《中国建筑》 2019年3期

摘要:
该文分析了当下传统乡村改造和更新过程中存在的普遍问题,如乡土景观缺失、空间场所感丧失、民居建筑特色消退等;从支持力、政府推动力、市场需求力三方面分析乡村传统特色延续的动力机制,并对三个动力主体的作用机理进行剖析。结合实例,研究提出重构乡村空间特色及文化特质的必要性与可行性,需关注乡村传统空间特色的传承,探索良性循环的动力机制。乡村改造和更新应立足地区要素禀赋,以乡村自身的地域文化特色为支撑,尊重村落原有格局、文化脉络,坚持新发展理念,要保持乡村独有的魅力,才能不被城市同化。

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高等教育政策的演进逻辑与理性选择 下载:74 浏览:515

祁占勇 李莹 《教育研究与发展论坛》 2018年8期

摘要:
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高等教育政策的发展历经了以全面重建为中心的初步建设阶段、以结构优化为抓手的规范发展阶段、以规模扩张为动力的繁荣发展阶段和以内涵建设为重点的深刻变革阶段;遵循着以简政放权为核心的政策动力机制、以价值负载指导利益分配的政策目标取向、以政策工具为策略选择的政策实施过程保障、以文本话语表达的政策话语文化等演进逻辑。未来我国高等教育政策发展要有协调统一的动力形成机制和丰富充分的多元价值取向,过程保障不断创新政策工具,政策话语不断强化民众参与。

川藏铁路促进沿线地区经济社会变迁的动力机制预判性分析 下载:235 浏览:2470

邓跞 《中国社会科学学报》 2022年10期

摘要:
国家启动川藏铁路建设计划对沿线经济发展将产生显著影响,通过借鉴国内外类似案例进行比较分析,借助交通经济带等先进理论工作,对川藏铁路促进沿线地区经济社会变迁的动力机制进行预判性分析,铁路技术特性将带来交通结构优化、交通可达性改善将带来的产业结构优化、依托重点城市和交通经济带的经济极化将带来扩散效应。对这些机制的科学预判,将有利于优化川藏铁路的建设和运营方案,从而使川藏铁路在未来的区域社会发展中发挥更加积极的促进作用。
[1/1]
在线客服::点击联系客服
联系电话::400-188-5008
客服邮箱::service@ccnpub.com
投诉举报::feedback@ccnpub.com
人工客服

工作时间(9:00-18:00)
官方公众号

科技成果·全球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