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目标期刊

印度古典音乐美学认知初探 下载:61 浏览:408

孙波 《中国音乐学报》 2019年10期

摘要:
文章主要阐述印度古典音乐的美学认知。作者通过学习和实践体会印度古典音乐,对其音乐中的语境美、即兴美和装饰美三个层面做了深度探讨分析。最后结语指出,印度古典音乐积淀了其深厚的传统文化,深刻体现了印度宗教哲学和音乐人文思想的美学意义。

化蛹成蝶——古典萨克斯从初级演奏到专业演奏的蜕变 下载:90 浏览:503

高新周 《中国音乐学报》 2018年4期

摘要:
当今社会人们对音乐并不陌生,而萨克斯在中国来说也可以算是家喻户晓,由于它外形的特点比较突出,音色独特优美,吸引了许多爱好者对它的痴迷与研究。但是中国萨克斯的研究者水平参差不齐,演奏技巧差别较大,要想演奏好古典萨克斯,就需要从基本功抓起,循序渐进地围绕萨克斯由浅入深的进行学习。本论文主要阐述了刚步入大学学习古典萨克斯演奏的学生经过四年的学习主要遇见的几种问题,和循序渐进的解决问题的过程,明晰古典萨克斯演奏是一个不断深入的过程,在过程中不断完善自己,使自己在学习的过程中化蛹成蝶。

浅析古典式摔跤连续滚桥在比赛中的重要性 下载:36 浏览:242

茅愿坚 《体育研究》 2019年1期

摘要:
随着现在竞技体育的不断发展,人们越来越重视在竞技体育中对技巧的运用。同时现在更多的人通过学习和运用以往的竞技技术,已经在许多方面获得了成功。就拿摔跤来说,我们从电视的直播过程中经常能够看到许多选手通过巧妙地技巧来掌握场上的主动权。近几年随着裁判规则的变动,各种竞技技术在不断的被发展创新。连续滚桥便是现在摔跤比赛中经常被用到的一种技术,并且经常会在比赛中成为获取胜利的重点技术之一,因此现在特别受到运动员的喜爱。而在摔跤运动员平时的训练过程中,这一项技术也是他们重点练习的项目之一。本文分析了古典式摔跤连续滚桥技术的特点以及物理原理,介绍了该技术在摔跤运动中的重要作用,并且针对现在该技能在竞技场上运用时出现的问题进行了分析给出了相关的建议。

浅谈古典音乐中“呼吸”的构成及其作用 下载:96 浏览:505

王召远 《中国音乐学报》 2018年1期

摘要:
"呼吸"是古典音乐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可人们在聆听古典音乐时时常会忽略音乐中的"呼吸"。为了详细了解何为古典音乐中的"呼吸"及其作用,本文从"谱面"与"人"两个因素入手,运用休止符、自由节奏、赋格、人为因素等例子,对古典音乐中"呼吸"的构成进行探讨,得出"呼吸"是作曲家、演奏者与聆听者之间桥梁的结论。

中国戏剧的第五次审美变迁——兼论戏剧现代性概念提出的当代意义 下载:31 浏览:307

张福海 《中国艺术研究》 2020年3期

摘要:
中国戏剧第五次审美变迁是继历史上宋、元、明、清四次大的审美变革之后而发生的,本次戏剧审美变迁的直接推动力量是戏剧实现自身的现代性。现代性是戏剧审美进化的最高阶段,也是戏剧的最高成就;戏剧现代性的思想是指向意识,是意识的感性显现。从古典到近代型的戏剧是形式的模式化转换,现代性戏剧是一个场域;古往今来的全部戏剧创作方法和手段并不因为戏剧的现代性废止,而以接纳的态度在现代性场域中获得新生命,燃放现代光彩。中国戏剧现代性自有其独立道路,应该追溯到五百年前并承续汤显祖以"心"为本体的古典戏剧精神;重建再造中国戏剧,实现中国戏剧的现代性。

“改本”之路与中国戏剧的现代性审美重建 下载:65 浏览:401

张福海 《中国艺术研究》 2019年4期

摘要:
中国当代戏剧走改本之路(亦称新古典主义),是中国戏剧区别古典戏剧、告别近代性戏剧进而进行其现代性审美建设不可缺失的一个环节;同时也是中国戏剧自身运行规律的要求。改本是以古典戏剧为题材或素材,从现代性的立场予以翻旧成新、旧戏新作,因此在形态上是脱胎于古典戏剧的一种具有良多新质的重建与再造,亦即用旧砖石瓦砾建造新戏剧的大厦。走改本之路可以避免以现代题材进行的戏剧创作因受经验积累的不足所带来的诸多局限与弊端,亦可超越实用的、功利主义的近代性戏剧的束缚和认知,回归戏剧本体。戏剧的变革应独立于社会的政治运动;戏剧不是时代的弄潮儿,戏剧是人的心灵之思的产物。中国当今社会呈现出平和、审美的人文环境为戏剧变革提供了应有的条件。中国戏剧在融入世界戏剧阵营进行不断创造的历史过程中,改本之路成为中国戏剧自我更新、获得慧命长存的重要选择路向。

基于深度神经网络的诗词检索 下载:24 浏览:247

梁健楠1,2,3 孙茂松1,2,3 矣晓沅1,2,3 《中文研究》 2020年8期

摘要:
中国古典诗词是中国古典文学的代表之一,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宝藏,源远流长。中国古典诗词研究是自然语言处理方向的一项重要且富有意义的工作。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人工神经网络在图像、文本等领域得到广泛的应用,取得了显著的突破,给人工智能与中国古典诗词相结合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让机器去理解中国古典诗词的韵律和意境是一项极具挑战的工作,其中,通过研究诗词的相似性来提升机器对诗词的理解这一研究课题被赋予了更为重要的意义。诗词检索是对诗词内容做对比,查找出在语义和意境上相接近的诗词,这要求对整首诗词的内容和意境有深入的理解。该文模型以数十万首古诗作为基础,利用循环神经网络(RNN)自动学习古诗句的语义表示,并设计了多种方法自动计算两首诗之间的关联性,以此计算两首诗词之间的语义距离,实现诗词的推荐。自动评测和人工评测的实验结果都表明,该文模型能够生成质量较好的诗词检索结果。

论后五四视域下的方东美 下载:23 浏览:229

闫淳纯 《历史教学研究》 2020年9期

摘要:
学界对方东美是否属于现代新儒家曾有争论。根据他思想发展不同阶段,应分为30年代的前期方东美与60年代的后期方东美,其中只有后者才属于港台新儒家。30年代前期,方东美的思想是审美主义与古典主义的综合,审美主义是出于反对伦理中心主义,是对新文化运动的继续;古典主义是出于反对工具理性,是对新文化运动的反抗。30年代的方东美是一个后五四的五四反思者。前期方东美主张向外的文化进步和诸文明的调和互补,后期方东美主张向内的人格超升和中国文化的本位凸显,这是方东美哲学的内在冲突。

冷战初期巴基斯坦与美国结盟:原因、过程及影响 下载:49 浏览:245

杨勇1 汪尚力2 2019年4期

摘要:
冷战初期,刚独立的巴基斯坦面临着来自印度等周边国家的威胁。为了能保持国家生存和加强自身实力,巴基斯坦选择寻求区域外大国支持,并将自己置于冷战格局下,希望通过地缘优势能得到美国的军事、经济援助。巴基斯坦的努力和美国中东政策的需要,促使两国结成盟友。巴基斯坦因此获得了大量美国军援,基本上达到了通过外力制衡印度的目的。印度以巴美结盟为借口,转变在克什米尔争端上的立场,进而导致该争端成为印巴两国关系中的"难解之结"。

新古典经济学租佃模型视野下的唐宋变革——以地租率和人身依附关系变化为中心 下载:57 浏览:301

张雨 《国学研究》 2018年6期

摘要:
均田制崩溃、租佃制发展与人身依附关系变化是唐宋变革论者立论和争论的焦点,但鲜有论及期间发生的有经济学意义的变化。借助新古典经济学,可知变化有二:唐宋租佃制,尤其是分成制,成为更有效率的契约安排,因而迅速成为主流;地租率下降刺激佃农增加劳动力投入,带来其自身、社会和地主收益的共同增长。此前租佃制虽长期存在,但效率低于奴隶制。魏晋以来"客"的普遍化,标志租佃制在扩大,但并未扭转低效率的局面。"客"的卑微化及其免役权,就是证据。故魏晋仍是奴隶制占优势的时期。北魏均田制将奴婢作为应受田口,开启了奴隶变为独立小农的进程,因此是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和人身依附关系由强转弱的临界点。唐宋间不存在上述变革。

京派散文与“魏晋风度” 下载:62 浏览:506

郑丽霞 《文学研究》 2020年9期

摘要:
"魏晋风度"深深影响和滋养着京派散文创作。一、京派散文接续了魏晋"酒神"精神,塑造出醉酒的"陶渊明"与"放诞者"形象。二、京派散文引入六朝志怪"求仙"题材,表达了对现实的讽喻以及生命的焦虑。三、如同魏晋人士对人间万物的情深以及追求万物的"美",京派散文家亦具有"深情"和"唯美"的生命追求。四、在"魏晋风度"影响下的京派散文文体具备明显的"复调性"特征,表现为古典与现代的结合,以及文体的杂糅性特征。京派散文的创作实践经验能为当代"新古典主义"散文写作提供丰赡的精神资源,甚至对中国当代文学创作也不无启发意义。

《应物兄》与晚近三十年的文学、思想和文化问题 下载:58 浏览:350

杨辉 《文学研究》 2020年11期

摘要:
《应物兄》以人文知识分子之思想和生活境况为核心,尝试总体处理晚近三十年的文学、思想和文化问题。1980年代中期以降的先锋文学、新写实主义、新历史主义等已然被"历史化"的文学思潮和流派的历史合理性及其内在的"局限",均以此带有融通和汇聚、反思与重建之意的"实验文本"得以贯通。知识人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所表征的则是摒弃中国古典思想的"内圣"传统,不在"自我"之圆成上做工夫所致之精神的世俗化,既不能"为往圣继绝学",亦无力承担时代的责任伦理的迫切问题。而无论"心体"问题还是文学和思想资源问题,均涉及由晚清开启,至"五四"强化的文化的"古今中西之争"及其所开显之观念困局。在贯通古今、融汇中西的视域中重建文化"主体性"并开出扎根于现实,会通传统且指向未来的新的思想和文化观念,乃是重建民族文化自信题中之义。

汉语新诗的“百年滋味”——以来自旧体诗词的责难为讨论背景 下载:58 浏览:406

朱钦运 《文学研究》 2019年6期

摘要:
自新诗在百年前诞生起,它与以旧体诗词为代表的古典诗歌传统之间的关系,就成为一个不断被提及而从未有定论的话题。无论是用古典诗词的美学标准或历史成就来衡量、校准新诗,还是以旧诗创作的"道统未绝"来反向证成对新诗合法性的质疑,甚或认为新诗自"新文化运动"以来的诞生夺取了文学的主流地位而挤压了旧诗的生存空间——这些命题都如话语幽灵般缠绕在关于新诗的认知上,同时也构成了人们看待旧诗在当代的生存处境的一大迷思。本文拟从以上命题出发,针对已满百年的新诗历史,基于古典传统及当代诗词对新诗在普遍意义上的责难,再行讨论这种"新"与"旧"之间的纠葛。

基于主题模型的古典乐器诗词文本挖掘 下载:48 浏览:449

申资卓 杨莹 邵艳秋 《当代中文学刊》 2019年8期

摘要:
古代先贤将乐器按其制作材料分为八类,《周礼·春官·大师》中记载"皆播之以八音:金石土革丝木匏竹。"该文将《全唐诗》、《全宋词》中有关"八音"的诗句、词句作为研究对象,使用基于LDA和NMF的主题挖掘、基于Author-Topic-Model的作者相似度计算等方法。从宏观到微观,从整体诗词到具体诗人/词人,从主题的聚类、动词形容词的抽取到具体诗人词人作品相似度的计算,多维度、多层次、多角度研究了唐诗宋词中的中国古典乐器。

古典戏曲中的孙悟空形象演变 下载:58 浏览:359

周固成 《当代艺术》 2020年7期

摘要:
孙悟空属于世代累积型的人物,其性格发轫于元杂剧,定型于吴本《西游记》,延续于宫廷大戏《昇平宝筏》之中,其性格中的情爱之心、叛逆之性、佛法之悟彼此之间相互影响、共同转化:其情爱之心既来源于母题故事延续,也有下层民众的世俗欲求;其叛逆之性既受到程朱理学、民族信仰等影响,也有杂剧插科打诨的艺术要求以及宫廷大戏的政治制约;其佛法之悟分别受到《华严经》《心经》《坛经》等影响,在不同时代、不同文体、不同主题之下呈现出斑斓多彩的艺术风格。

现实主义的广阔道路——论陈彦兼及现实主义赓续的若干问题 下载:79 浏览:491

杨辉1,2 《文学研究》 2018年12期

摘要:
以《西京故事》《大树西迁》《装台》《主角》为代表的系列作品呈现出陈彦统合柳青以降之革命现实主义传统以及中国古典传统的重要特征。既坚守现实主义内在的质的规定性,在具有复杂寓意的"总体性"的宏阔视域下肯定性地回应时代的精神疑难,亦着力于塑造与"新时代"相应之"新人"形象,以充分发挥文学作为社会实践重要一维的经世功能。而其所依托之思想及审美资源,亦不局限于"五四"以降之现代传统,而有以古典思想为核心,兼容现代传统的会通古今中西的独特用心。因是之故,在古今贯通的大文学史视域中观照陈彦及其创作,且以历史化的方式重新激活现实主义文论话语的理论效力,不惟可以丰富当下文学的史性叙述,亦可为现实主义传统的赓续提供若干重要的经验。而对"新时期"以降之文学史"成规"及其知识谱系和意识形态的先验批判,是有效阐释现实主义重要一脉之当下可能的先决条件。此亦为接续"未完成"的社会主义文学传统的题中应有之义。

阐释的普遍性 下载:92 浏览:404

张隆溪 《哲学研究进展》 2018年7期

摘要:
钱锺书先生汇通中西,指出清代朴学与西方阐释学皆由文字训诂到文本理解,悟出理解与阐释是一"积小以明大、而又举大以贯小"之循环过程。本文笔者认为,刘勰《文心雕龙·章句》讲到篇章字句之关系,以"舞容回环"取譬,于此所谓"阐释循环"之概念便已初见端倪。中国传统中关于语言能否尽意、关于阐释之多元和读者之作用等等问题,均有诸多论述,可以为我们建立以中国话语为主干的现代阐释理论,提供丰富的资源。然而阐释学讨论语言、表达、理解和解释这类第一层次的基本问题,具有普遍性,我们完全可以站在自己的立场,以中国传统的丰富资源和古典论述为基础,借鉴西方阐释学理论,作出既有自己特色、同时也具有普遍意义的理论贡献。

中国古典阐释学的“河图洛书”模式 下载:65 浏览:469

刘成纪 《哲学研究进展》 2018年6期

摘要:
在《"阐""诠"辨》一文中,张江提出建设当代中国阐释学的构想,这使中国传统有无自身阐释体系成为一个必须思考的问题。本文认为,中国古典阐释学虽然涉及古代经典的方方面面,但以儒家经学为主导。自西汉以降,《易经》被推为群经之首,相应也使河图洛书成为阐释原型。从中国文明史看,河图洛书作为一种诠释模式,既解释历史也被历史解释,具有本体论和方法论的双重意义。中国文明进程则表现为向这一述史模式不断回溯又不断放大其解释边界的过程。据此,抓住了河图洛书,也就抓住了中国古典阐释学体系的关键,同时也可以借此为中国人文科学的整体进展理出一条纵贯的轴线。

作为中国古典文学研究者的戴望舒 下载:39 浏览:352

杨焄 《当代中文学刊》 2018年1期

摘要:
戴望舒在创作、翻译之余,也将大量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对中国古典文学作品的整理、推广和研讨之中。在其身后整理出版的《小说戏曲论集》中汇集了三十余篇论文及札记,展现了他毕生研究古典文学的主要成果。将其研究置于近现代学术的流变递嬗之中加以衡量,能够充分呈现出他在域外文献的发现与研讨、方言俗语的考释、作家生平考察以及作品内容评析等方面所取得的卓异成就和深远影响。

乡村景观变迁动因与乡村发展对策研究——以苏州为例 下载:50 浏览:461

沈校宇1 张玉君2 《中国建筑》 2020年9期

摘要:
当代的乡村空间正经历着多尺度、多节奏的复杂转型。在乡村景观中,历史价值和传统作物与近期的经济和社会需求相冲突,以至传统的乡土景观急剧衰退,丧失了地域特征。为了实现乡村可持续发展,必须找到一种能够将文化和历史价值与社会经济趋势相结合的方法。该文探讨了苏州乡村景观的变迁,分析了其持续衰退的原因,在重新认识乡村景观价值的基础上,制定将食物和景观质量相联系、保留古老住区、维护传统土地利用和促进农村教育活动等政策,对苏州地区乡村景观的功能进行重构,以保障乡村可持续发展,进而推动苏州地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
在线客服::点击联系客服
联系电话::400-188-5008
客服邮箱::service@ccnpub.com
投诉举报::feedback@ccnpub.com
人工客服

工作时间(9:00-18:00)
官方公众号

科技成果·全球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