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目标期刊

基于可控震源高效采集的单炮智能化评价方法的研究与应用 下载:47 浏览:508

余飞君 毕广明 曹晓辉 于文杰 聂明涛 李金刚 《中国石油工业》 2020年2期

摘要:
近年来,可控震源高效采集方法越来越成熟,不仅施工效率与日俱增,而且采集模式更加灵活多变,这在某种程度上给与之相应的质控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基于快速实现自动分析、评价与质控可控震源施工震次的目的,通过研究Sercel 428仪器和震源DSD箱体返回资料与可控震源施工状态参数之间的关联特征,制定可控震源扫描震次的室内质控和评价流程,实现有效震次的智能化评价与统计,及时制定次日野外施工计划。通过自适应扫描DSD箱体数据的方法,自动评判被误判的潜在有效震次,并提取GPGGA数据段进行计算,将其恢复为有效震次。通过该方法的应用和统计对比,完善有效震次评判标准,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因误判废炮而重新采集带来的耗时,缩短了野外施工决策时间,辅助保障项目的快速高效运作。

美国油气管道完整性管理经验及启示 下载:23 浏览:352

罗自治1 杨啸1 鹿栋梁2 陈维杰1 王永建3 杨德福1 《中国石油工业》 2018年10期

摘要:
为保障油气管道安全可靠稳定运行,在介绍管道完整性管理技术形成的背景、内容及美国管道完整性管理实施流程的基础上,分析了造成美国管道事故的原因,以及美国管道完整性管理的实施经验、投入与成效。最后从完善管道运营的相关法律、法规,强化油气管道运行的安全技术研究,建立管道动态运行管理数据库、事故案例库,加强油气管道安全预警技术开发及应用,提高信息化、科技化水平等方面提出了建议和设想,为我国管道运营及管理者实施管道完整性管理提供借鉴。

Web项目前后端分离的设计与实现 下载:51 浏览:393

王建1 罗政1 张希1 张梦琪1 张科1 马文成2 《软件工程研究》 2020年9期

摘要:
针对传统互联网WEB程序开发模式中存在的耦合度较高、串行开发效率低等问题,在充分分析传统互联网WEB程序开发模式的基础上,我们引入了SSM架构来实现前后端分离,从而解决人力不足,分工不明确和前后端耦合度高等问题。并在此基础上,开发了一个基于GIS的土壤重金属污染分析与模拟系统,系统为B/S架构,后端程序采用Java的SSM架构(Spring、Spring MVC、Mybatis),前后端交互操作利用Ajax技术实现。在此基础上,可以得出前后端分离技术具有加快项目的开发速度,提高用户访问Web程序的响应速度,并且能够解决项目开发中人员分工不明确等问题的结论。

辽阳河东新城地热资源初探 下载:64 浏览:489

张宁 《水资源研究进展》 2018年1期

摘要:
本文通过高精度重力法、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法探测辽阳河东新城区地球物理特征。结合区域地质及水文地质条件,分析区内北部赋存的带状电性低阻异常区为地层破碎带,裂隙、溶隙发育,可能存在地热资源。

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测深在西藏朗久地热田上的应用效果 下载:67 浏览:466

黄力军 《地球科学探索》 2020年12期

摘要:
西藏朗久地热田经历过多次地质调查工作,目前仍未达所需储量。为了开发西藏地朗久地热田地热资源,在朗久地热田进行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测深勘查。根据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测深勘查结果推断,区内存在一条岩浆岩穹隆(地垒),岩浆岩地垒长度超过1 000 m,推测热储分布在岩浆岩地垒两侧海拔h=3 500 m深部低阻带中,根据实际勘查结果,建议的探采钻孔已经揭露出高温高压热水,完成了区内地热资源增储工作。

神经网络在地球物理勘探中的研究进展 下载:45 浏览:457

吴骏业1,2 郭荣文1,2 柳建新1,2 陈杭1,2 《地球科学探索》 2020年12期

摘要:
神经网络最早可追溯到20世纪40年代,是一种从经验中学习并识别数据中的复杂模式和关系的算法。经过漫长的发展之后,该方法广泛应用于语音识别、计算机视觉、目标检测、金融等领域,并呈现出与其他学科融合的局面。在地球物理领域,相较于传统的方法,神经网络的应用起步较晚。通过学习,神经网络方法能很好地获得输入与输出的复杂关系,该方法在最近十几年得到了快速的发展,是一种更健壮、更快速的方法。为了理清神经网络方法在地球物理中的应用情况和推动该方法在地球物理领域的应用发展,通过最新的文献综述,在介绍神经网络的基本理论和神经网络模型的发展基础上,分析了神经网络在地球物理数据预处理,数据解释(正演、反演等)等方面的应用现状,并探讨了神经网络在地球物理领域的发展趋势。

宽方位地震资料OVT处理技术在煤田地震勘探中的研究与应用 下载:42 浏览:501

李文花 《地球科学探索》 2020年11期

摘要:
随着宽方位高密度地震采集技术的普及,宽方位地震资料处理技术也日趋完善。目前,OVT域作为全新的数据处理域,因具有延伸全工区的单次覆盖、偏移后保留方位角信息、良好的一致性等优良特性而取代传统的分方位处理,成为宽方位地震资料处理的主流技术。此次基于淮北煤田某区的宽方位高密度地震数据,从OVT原理入手对OVT技术进行了比较全面深入的分析,并应用OVT分组、OVT域数据规则化、OVT域叠前时间偏移及OVG集方位各向异性校正等技术方法,得到了保留方位角信息的叠前道集。与传统的共炮检距域道集相比,基于OVT域处理技术的数据解决了方位各向异性及覆盖次数不均匀造成的种种处理问题,改善了处理效果,提高了处理精度,为解决煤田资料方位各向异性问题、实现真正的宽方位地震处理奠定了基础。

重磁电综合物探在湖南某金矿勘查中的应用 下载:66 浏览:427

覃良厅 卢胜辉 赖庆松 符平礼 《地球科学探索》 2020年9期

摘要:
为扩大金矿区及外围的找矿远景,寻找深部矿、隐伏矿,进行1∶10 000高精度重力测量和磁法测量,圈出重磁异常,并在此基础上,开展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法(CSAMT)剖面测量工作。通过对重、磁、电异常综合研究,并结合地质资料综合分析后,由已知到未知的原则,推断了6条断裂构造,圈定了3处隐伏、半隐伏岩脉,提出了今后找矿的方向和主要靶区。通过对比各方法的异常特征及分布规律,结合已知地质资料,对三种物探方法在本工作区解决地质问题的效果进行归纳总结,为今后的地质工作的部署及时提供了物探依据。

判定场地土类别的等效剪切波速度的最佳计算深度 下载:64 浏览:469

林凤仙1 段继平1 许峻2 李正光3 许昭永1,3 《地球科学探索》 2020年8期

摘要:
以云南省昆明和玉溪等地区为例,对87个钻孔剪切波速测试资料,分别以15 m、20 m、25 m和30 m的深度计算等效剪切波速度和卓越频率。依照等效剪切波速和卓越频率两标准分别判定场地土类别并找出两法结果一致的深度。结果显示:①两标准对场地土类别判定结果相同的深度多数都在25 m处。这种孔数最多,有53个。其中有19个判定为中硬土,34个判定为中软土。②两标准对场地土类别判定结果相同的深度大于250 m和近于、等于30 m的有32个钻孔。其中有29个孔判定为中软土,3个孔判定为软弱土。③结果全都不相同的有2个钻孔。但在深度25 m处二者靠近等级分界点程度相同,一个是250 m/s,一个是卓越频率2.5 Hz。前者判定为中软土,后者判定为中硬土。依此确定判定场地土类别的等效剪切波速度和波速卓越频率的最佳计算深度为25~30 m;建议工程地质钻井勘探深度为30 m。

基于非结构有限元的带地形海洋可控源电磁法二维Occam反演 下载:64 浏览:460

肖俊1 叶益信1 薛海军2,3 艾正敏1 杜家明1 《地球科学探索》 2020年7期

摘要:
基于非结构三角形网格的自适应有限元正演模拟,对带地形海洋可控源电磁法(MCSEM)二维Occam反演算法进行了研究。该算法正演采用基于非结构网格的自适应有限元法,能用较少的单元剖分精确地模拟复杂起伏地形和构造模型。反演运用基于高斯牛顿法改进的快速Occam算法,能快速地搜索拉格朗日乘子、减少模型的搜索量。对二维海洋油气藏模型进行了反演计算,结果表明,该算法能稳定收敛到真实模型附近,具有较高的计算精度和计算效率。通过对带地形模型的反演,讨论了起伏地形下海洋可控源电磁场二维反演效果,为准确解释MCSEM数据提供了参考。

CSAMT在浙江省武义县水文勘查中的应用 下载:64 浏览:497

赵军1 彭荣华1,2 王思兵1 陈斌1 《地球科学探索》 2020年6期

摘要:
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法(CSAMT)具有勘探深度大、分辨率高及抗干扰能力强的优点。为了解浙江省武义县测区地下电性结构,从而查明该区地下水赋存情况,在勘查区布置了两条CSAMT测线,通过对所采集的两条CSAMT剖面数据进行处理与二维反演,获得了工区地下1 km以浅的电性分布特征。并结合该区地质与水文资料得出了CSAMT与水文工程地质联合剖面图,推断出了不同地层分界面及断裂构造深部延展情况,为该区下一步的地下水钻孔工作提供了有效的参考依据。

综合地球物理方法探测地裂缝发育及展布 下载:64 浏览:452

曹朋军1 王天意2 侯征2 林星1 王佳奇1 《地球科学探索》 2020年6期

摘要:
基于探地雷达法与高密度电阻率法对地裂缝展布及发育特征进行探测的有效性进行了研究,以华北平原中西部某地裂缝发育区为研究对象,结合场地实测资料构造了研究区内典型地裂缝的地质-地球物理特征正演模型,分析了研究区内地裂缝的探地雷达及电阻率的理论响应特征,总结出了不同发育程度及空间展布的地裂缝在探地雷达及高密度电阻率法成果中的组合判识模式,即结合高密度电阻率法与地质雷达探测成果对地裂缝的平面展布进行定位,在此基础上利用高密度电阻率反演成果对地裂缝的发育程度及延深进行识别。理论及实验结果表明,利用上述两种方法组合探测地裂缝的展布及延展特征是高效、可行的,发挥了各自的优势,压制了单一地球物理方法的多解性。

高频电磁法结合高密度电法综合确定垃圾填埋场分布 下载:64 浏览:432

何委徽1,2 《地球科学探索》 2020年5期

摘要:
城市垃圾填埋造成的地下污染已成为影响城市环境和人民健康的重大问题,运用地球物理方法对地下垃圾填埋场进行高效探查是当前城市环境治理中的一项重要工作。为进一步提高填埋场地的探查效率,提出以高密度电法作为剖面测量控制、以高频电磁法(GEM-2仪器)作为面积性快速探测手段,对福建某地垃圾填埋场进行了快速平面探查工作。由高频电磁法得到测区电导率的平面分布特征,与两条关键剖面测量的高密度电法反演结果确定的边界具有很好的一致性,两者结合较好地推断了测区垃圾填埋场的分布边界。两种方法通过剖面和平面结合的测量方式提高了工作效率和综合解释结果的可信度,为类似问题的勘探和研究提供了实践依据。

广西及邻区航磁异常与全球岩石圈磁场模型解算数据之间的对比分析 下载:64 浏览:325

石科1 胡正旺2,3 杜劲松2,3,4 《地球科学探索》 2020年4期

摘要:
全球岩石圈磁场模型可以辅助航空与地面磁测数据处理。为了挑选出适用性较高的模型,进一步为广西及邻区航磁异常数据的处理与解释以及磁异常场建模等提供参考资料,选取三个代表性的高阶全球岩石圈磁场模型,将其解算磁异常数据与航空磁异常数据进行对比分析,包括差异性分析和相关性分析。分析结果表明,NGDC720v3p1、WDMAMv2与EMM2017三个最新的全球岩石圈磁场模型在广西地区的适用性均较差,相比而言,EMM2017模型较优。

重力异常变密度界面深度反演方法对比 下载:66 浏览:392

袁永祺 贾真 《地球科学探索》 2020年4期

摘要:
界面深度反演是重力异常定量地质解释的常用方法,学者们针对界面反演问题提出了多种经典算法。以密度随深度变化的直立长方体为基本单元搭建了合成模型,在此基础之上对比了经典的Bott法与非线性反演方法,分析了它们各自的特点和适用环境。模型试验表明:1)Bott法所需要的迭代次数比非线性反演多;2)界面节点个数较少时,非线性反演与Bott法所需计算时间接近,界面节点较多时,Bott法所需计算时间明显小于非线性反演;3)二者反演效果接近。在实际勘探中,需要根据不同客观条件选择具体的界面深度反演方法。

三维地震中相同覆盖次数不同观测系统的属性对比与分析 下载:65 浏览:450

胡峰 罗辑 肖玮 杨诏勋 张昊翔 《地球科学探索》 2020年3期

摘要:
在三维地震观测系统设计中,覆盖次数是保证资料品质和地质目标体成像的关键性参数,但是高覆盖次数意味着强化的施工参数和高昂的经济成本。以线束状三维观测系统覆盖次数计算公式为基础,利用成组加密宽方位三维观测系统设计的方法,在纵横向覆盖次数不变的情况下,通过等比例的改变接收线距、单排横向炮点数、束线距等参数,对比分析不同观测系统的属性特征,优选适合工区的观测系统,寻求完成地质任务和施工效益的最佳结合点。

奥维互动地图在地震勘探中的应用 下载:68 浏览:388

杜鹏飞 《地球科学探索》 2020年3期

摘要:
在地震勘探项目中时常出现找点、定位需要调配测量人员设备的情况,会影响施工进度。为了方便随时随地找点定位,介绍了将奥维互动地图运用到地震勘探项目中的方法,使手机变成了一部简单易操作的手持GPS,即使不懂测量的人员都可以通过这种方法找点、定位。该方法作为常规测量的辅助方法,在施工中解决了一些常见问题,减少了由于人员设备调动造成的消耗。

井间地震层析成像在柳北换流站场地工程勘查中的应用 下载:68 浏览:498

宗育泉1 彭代诚2 刘江平2 《地球科学探索》 2020年3期

摘要:
在场地工程勘查中,井间地震勘探是一项前沿勘探方法技术。本次井间地震勘探的场地试验是在充分调研和分析广西柳北换流站场地地质条件与干扰源的情况下,采用优化的观测系统和采集参数,完成了井间数据采集。基于层析成像基本理论,通过对比分析两种射线追踪方法的反演成像结果而选择效果最佳的方法,获得了各井的速度分布剖面。结合工程钻孔资料,对二维速度场进行了标定和定量解释分析研究,并充分采用多个井位连井剖面验证。结果表明:在工程勘查中,井间地震层析成像拾取基岩面和探测岩溶是行之有效的地球物理方法,可获得异常体空间分布,且具有较高的分辨率。

隧道衬砌典型结构与缺陷的地质雷达图像特征分析 下载:66 浏览:390

王锦标 张志勇 《地球科学探索》 2020年2期

摘要:
为了更好地提高地质雷达在隧道衬砌检测中的准确性,通过理论分析并结合大量的实测数据,讨论了地质雷达在隧道衬砌结构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两方面的应用。定量分析主要讨论总结了隧道衬砌钢筋、拱架、界面等目标体的图像特征;定性分析主要讨论总结了隧道衬砌层间脱空和空腔等结构缺陷的图像特征。通过应用研究表明,总结各类目标体的特征波形能较好地服务于工程实践,为确定隧道二衬钢筋间距、初支拱架间距、二衬厚度值以及衬砌结构缺陷的处治工作等提供依据。

川南DTC地区茅口组地球物理特征 下载:37 浏览:457

侯宇 雷开强 孙甫 裴雪梅游 李伟 彭业君 傅谢媛 《天然气进展》 2019年10期

摘要:
四川盆地南部DTC地区钻遇下二叠统茅口组16口井,其中11口井获得了工业气流,表明该地区茅口组具有良好的油气勘探开发前景。DTC地区自二叠纪以来经历了多期次的构造运动,产生了多组不同方向的断裂,在后期岩溶作用下形成了众多的岩溶缝洞系统。但茅口组岩溶储层非均质性较强,部分井产量衰减较快,溶蚀缝洞间横向连通性较差。为了寻找规模较大的裂缝—岩溶系统,以DTC地区下二叠统茅口组为研究对象,分析了该地区茅口组缝洞体的地震响应特征,并利用相面法、振幅属性、裂缝预测、时间厚度等多种方法对茅口组裂缝—岩溶系统进行刻画,指出了裂缝—岩溶发育有利区呈网状分布,主要沿北北东向断裂和北西向断裂分布。研究结果表明:利用裂缝与振幅属性融合技术,对刻画茅口组裂缝和古岩溶共同作用的裂缝—岩溶系统,寻找较大规模的裂缝—岩溶系统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
在线客服::点击联系客服
联系电话::400-188-5008
客服邮箱::service@ccnpub.com
投诉举报::feedback@ccnpub.com
人工客服

工作时间(9:00-18:00)
官方公众号

科技成果·全球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