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目标期刊

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总目标下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对策 下载:55 浏览:467

张风春 《可持续发展与创新》 2020年10期

摘要: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把我国制度优势更好地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全面提升国家治理能力提出了总体目标。这一目标为我国各行各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生态环境保护、生态改善和生物多样性保护也不例外。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决定的第十部分内容均是与生物多样性紧密相关的目标,其中提出了坚持和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实行最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全面建立资源高效利用制度,健全生态保护和修复制度。为推动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可持续利用领域的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我们必须转变观念,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构建本领域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本文提出了推进生物多样性领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支持对策,包括转变观念,认识生物多样性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用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解决生物多样性与发展之间的问题,推动大数据和云计算在生物多样性领域的应用,加强生物多样性相关制度建设,开展能力建设,建立公众参与生物多样性管理的机制,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双赢等。

长江中游宜昌江段铜鱼的种群特征和资源量 下载:70 浏览:480

盖帅帅1,2 李君轶1 沈丽1 方冬冬1,3 危起伟1,2,4 《水产研究进展》 2024年6期

摘要:
为了解三峡水库蓄水后,长江中游宜昌江段铜鱼的种群动态变化特征,基于2003—2005年、2009—2011年和2017—2019年用流刺网在宜昌江段收集的9 120尾铜鱼样本的基础生物学数据,运用FISATⅡ软件对种群参数和资源量进行估算。结果显示,2003—2005年、2009—2011年和2017—2019年宜昌江段铜鱼体长分布范围分别为118~416、111~409和107~380mm,平均体长(平均值±标准差)为(230.7±49.8)、(217.5±54.3)和(267.2±34.1)mm;体重分布范围分别为10~1 000、19~889和16~816 g,平均体重(平均值±标准差)分别为(195.8±123.6)、(153.2±118.6)和(250.3±84.2) g;生长指数b值分别为3.015 1、3.031 9和2.977 5,均属匀速生长型。由Powell-Wetherall plot法和ELEFANⅠ法拟合渐进体长L∞分别为535、530、500 mm;生长系数k值分别为0.18、0.14和0.15,属中等速率生长型;由体长结构实际种群分析估算铜鱼年资源量分别为1.14×10~6、1.89×10~6和2.10×10~6尾。研究表明,三峡水库蓄水后,宜昌江段铜鱼为匀速生长型,资源数量增加明显,但生长速率减缓,存在小型化趋势。研究结果将为长江禁渔后的渔业资源保护与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长江上游江安段鱼类早期资源调查 下载:70 浏览:493

周向峰1,2 李君轶2 杜浩2 盖帅帅1,2 方冬冬2,3 危起伟1,2,4 《水产研究进展》 2023年4期

摘要:
为了解长江上游江安段鱼类繁殖状况,于2022年4—5月在该江段采用底层采卵网进行鱼类早期资源调查,鱼卵使用解剖镜观察分类,并通过分子生物学方法进行鉴定。结果显示,至少有20种鱼类在江安段繁殖,其中产漂流性卵鱼类11种,长江上游特有鱼类3种。监测期间,S1和S2位点出现4次产卵高峰,S3位点出现5次产卵高峰,估算通过江安段的鱼卵总径流量为3.94×10~8粒。冗余分析显示,水温、pH、溶解氧、透明度、流速和流量等环境因子对鱼类产卵活动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研究表明,江安段是多种鱼类的产卵场,鱼类早期资源规模较大,但多样性较为贫乏,长江鲟、胭脂鱼以及岩原鲤并未监测到自然繁殖,同时,流量的增减对鱼类的自然繁殖活动有刺激作用。建议继续科学适宜地开展增殖放流,并开展长江上游梯级水电站生态调度研究,以满足长江上游鱼类繁殖需求。

禁捕后长江鱼类资源监测的技术指标建议 下载:76 浏览:466

杨海乐 杨俊琳 方冬冬 朱传亚 沈丽 张辉 吴金明 危起伟 《水产研究进展》 2023年3期

摘要:
为了确定监测时长、监测网具、站位布局对禁捕后长江鱼类资源监测评估的有效性,于2021年5—7月在长江中游10个站位开展了鱼类资源捕捞监测,每个站位连续监测15d,从日捕获量、物种记录数、渔获物群落结构等3方面着手,对监测时长、监测网具、站位布局等的设置进行探讨。结果显示,连续11d捕捞监测所得累计日均渔获量基本达到稳定,连续15d捕捞监测可以记录到站位近70%的鱼类种类数,所得累计鱼类群落结构基本达到稳定。网具类型、规格的使用覆盖对监测结果中鱼类种类记录数、鱼类群落结构有明显影响,网具使用量对监测结果中日均渔获量有明显影响。10个监测站位间的鱼类群落结构具有明显差异,结合监测站位间的空间距离来看,鱼类群落结构具有较高的空间异质性。研究表明,为了保障评估结果的准确性,基于原始监测数据进行相关评估之前,有必要对监测数据的充分性、有效性进行检验,网具类型、规格和使用量对监测结果的影响应予以适当考虑,各具体江段的鱼类群落结构评估应由相应具体江段的监测结果来支撑。本研究将为长江流域重点水域全面禁捕后的水生生物资源监测评估提供科学支撑。

长江中游武汉江段铜鱼的年龄与生长 下载:77 浏览:478

田波1,2 吴金明2 梁孟2 杜浩2 危起伟1,2 《水产研究进展》 2021年2期

摘要:
为了解长江中游武汉江段铜鱼种群的年龄和生长特征,2017年7月—2018年12月,在武汉江段逐月收集了435尾铜鱼样本的基础生态学数据、年龄鉴定材料,并进行数据分析和年龄鉴定。结果显示,样本体长分布范围为152.1~325.2 mm,平均体长(233.2±73.4)mm;体质量分布范围为33.1~429.8,平均体质量(182.40±85.4) g。样本年龄由1~5龄组成,其中2龄和3龄组为优势组,占总体的75.6%。雌雄性别比例为1∶1.07,与1∶1相比没有显著性差异,但在不同的体长组中差异显著,其中雄性在小型个体中居多,而雌性则在大型个体中占据优势。鳞片边际增长率分析表明,年轮形成周期为1年,形成时间在一年中的7—9月,与水温有关。总体(♀+♂)体长—体质量呈幂函数指数关系:W=7×10-6L3.11(R2=0.963 3),属于匀速增长类型,且雌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种群体长—鳞径呈线性关系:L=52.983R+72.439 (R2=0.678)。总体(♀+♂)生长符合von Bertalanffy生长模型,其体长生长方程:Lt=482.7{1-exp [-0.22 (t+0.25)]};体质量生长方程:W_t=1 573.7{1-exp[-0.22 (t+0.25)]}3.11。生长的拐点年龄为5.15龄,对应的体长和体质量分别为335.6 mm和501.7 g。研究表明,武汉江段铜鱼属于匀速生长类型;种群年龄结构简单,生长速率较慢,需要采取相关保护措施。

中华鲟脑膜败血伊丽莎白菌的分离鉴定及药敏特性 下载:88 浏览:482

邸军1 张书环2 黄君2 杜浩2 周勇2 危起伟1 《水产研究进展》 2018年1期

摘要:
为了确定中华鲟养殖基地一尾死亡子二代中华鲟的病原,利用传统病原菌分离方法,从濒死的中华鲟肝脏、脾脏和腹水中均分离到一株优势菌EM,采用16S r DNA基因序列分析、构建系统发育树并结合Biolog微生物自动分析系统进行鉴定,确定菌株EM为脑膜败血伊丽莎白菌。进一步对健康子二代达氏鲟进行人工感染试验确定其致病性;同时通过观察患病子二代中华鲟组织切片分析其病理特征;并对菌株EM进行药敏特性研究以期指导临床用药。结果显示,被感染子二代中华鲟肝脏、脾脏及肾脏组织中铁血黄素沉积、实质性细胞空泡变性,溶血严重。菌株EM人工感染健康子二代达氏鲟,发现其对达氏鲟具有致病性,且从人工感染患病的达氏鲟肝脏中再次分离到相同的病原菌。药物敏感性试验表明,中华鲟脑膜败血伊丽莎白菌对米诺环素、克林霉素、克拉霉素和麦迪霉素4种药物敏感,对四环素、头孢噻肟和头孢西叮3种药物中度敏感,对其余28种药物不敏感,呈多重耐药性。本研究首次发现脑膜败血伊丽莎白菌可感染中华鲟,并对达氏鲟也具有致病性,并初步研究了病原菌的生物学特性、病理特征和药物敏感性,以期为该病的诊断和防治提供理论依据。

生态环境治理中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策略探讨 下载:56 浏览:624

​宋青 《中国环境保护》 2025年3期

摘要:
本文旨在探讨生态环境治理中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策略。通过分析当前生态环境面临的挑战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性,提出了一系列策略和措施,包括建立保护区网络、促进生态修复和恢复、加强法律法规保护等。同时,通过案例分析,探讨了不同地区和国家在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的经验和做法。研究表明,保护生物多样性是实现可持续发展和生态平衡的关键,需要政府、社会和公众的共同努力。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为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参考和借鉴,促进生态环境的持续改善和健康发展。

生物多样性保护适应气候变化的管理策略 下载:59 浏览:506

田丽萍 《气候变化研究》 2025年2期

摘要:
全球性气候变化是近年来一直比较火热的话题,而全球变暖是全球性气候变化中关注度相对比较高的话题之一,全球变暖不仅仅关乎到我们每一个人,还关乎到全球生态体系中的每一个生物,全球性气候变暖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产生活,对人们的生产生活造成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并且全球性气候变暖还极为严重的威胁着生物的多样性,以及不同生物种类的生态安全。那么,在这种形势下,我们只有从根本上缓解全球性气候变暖以及各种各样的气候恶化问题,才能够保证不同种类的生物,即保证生物多样性能够在一定程度下适应全球性的气候变化,我们需要提出与之相对应的、具有针对性的相关解决方案和措施,才能够对生物多样性进行全方位的保护,只有这样,才能够从整体上提高对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力度。

新环境下的森林保护及管理研究 下载:77 浏览:827

​郝建岳 《中国环境保护》 2024年2期

摘要:
近年来,全球气候变化的加剧和人类活动的不断扩张导致了许多森林问题的出现。首先,气候变化导致了森林的干旱和极端天气现象的增加,使得森林面临更多的火灾风险。其次,人类活动的不合理开发和过度利用导致了森林的大规模破坏和砍伐。这些问题对于森林生态系统的健康和生物多样性的维持都带来了极大的威胁。总结起来,本文通过对森林保护与管理现状的分析,并提出了一系列的策略和方法,为新时代下的森林保护与管理提供了参考。这些策略和方法将为保护和管理森林资源提供指导,并对解决全球范围内的森林保护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森林保护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关系研究 下载:91 浏览:1350

李晨曦 邓娟娟 李红梅 《生物学报》 2024年6期

摘要:
森林是生物多样性的主要承载体,有着不可替代的生态保护作用。本研究通过对国内外相关文献资料的搜集、整理和分析,深入剖析了森林保护与生物多样性保护之间的内在联系。研究发现,森林不仅能为许多种类的生物提供栖息地,还能维持生物群落的稳定和生态系统的健康。同时,森林保护可以有效地保护生物多样性,防止生物种群的消亡,减缓生物多样性的丧失速度。而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有助于维护森林的生态功能,促进森林生态系统的恢复力和适应力。因此,森林保护与生物多样性保护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关系。本研究结果为环境保护政策制定者和自然资源管理者在实施具体保护措施时,对于如何平衡森林保护与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依据。

生态环境保护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策略研究 下载:78 浏览:925

​周晟睿 《生物技术研究》 2024年6期

摘要:
随着人类活动的不断扩大和加剧,生态环境遭受到了严重的破坏,生物多样性也面临严重的威胁。为了保护生态环境和维护生物多样性,采取有效的恢复和保护策略至关重要。本文通过对生态环境恢复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策略的研究进行论述,介绍了生态环境恢复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性,并探讨了一些可行的恢复和保护策略。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为今后生态环境恢复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提供一定的参考。

园林景观设计中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策略研究 下载:78 浏览:850

​谢艺璇 《生物技术研究》 2024年4期

摘要:
本文着重探讨了园林景观设计中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策略,旨在提升园林生态环境的质量与可持续性。通过分析生物多样性在园林景观设计中的重要性,本文提出了一系列保护策略,包括保护和繁育野生植物、创造适宜的生境以及合理管理园林等。这些策略旨在丰富园林植物种类,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与抵抗力,并为民众提供更为丰富多样的自然体验。

森林病虫害综合管理中生物多样性保护技术的应用研究 下载:102 浏览:1196

黄燕桂 《生物技术研究》 2023年6期

摘要:
森林病虫害在我国的发生、发展与蔓延,主要是由于人们对森林资源的过度砍伐以及一些其他因素导致的。在我国的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中,往往会采用以化学药物进行治理为主的方法,这种方法虽然能够在短期内达到控制病虫害的效果,但是对环境造成了严重污染,而且长期使用药物进行防治容易造成害虫抗药性增强,进而导致防治效果逐渐减弱。因此,必须要将生物多样性保护技术作为森林病虫害综合管理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进行落实。

生物多样性保护理论初探 下载:271 浏览:2686

​王曼琦 《生物技术研究》 2021年3期

摘要:
生物多样性是地球上最宝贵的自然资源,生物多样性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也是人类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保障。物种丰富可以构成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为人类创建一个平衡稳定的生存环境。本文对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的进展以及未来重点保护工作内容进行了总结,与此同时提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见,为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理论参考。
[1/1]
在线客服::点击联系客服
联系电话::400-188-5008
客服邮箱::service@ccnpub.com
投诉举报::feedback@ccnpub.com
人工客服

工作时间(9:00-18:00)
官方公众号

科技成果·全球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