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目标期刊

高瓦斯、易自燃煤矿工作面回撤防灭火措施研究 下载:55 浏览:366

杨学仁 王建林 《煤炭技术研究》 2019年8期

摘要:
新疆大黄山煤矿属高瓦斯矿井,可采煤层自然发火期3~6个月,属易自燃煤层,受上部采空区发火影响,工作面回撤期间经常发生工作面发火事故,严重威胁矿井安全生产。针对高瓦斯、易自然煤矿工作面回撤防火问题,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措施,为此类工作面回撤提供了技术保障。

我国大黄鱼养殖产业发展研究 下载:45 浏览:277

杨卫 王春苗 《海洋研究》 2022年4期

摘要:
文章对我国大黄鱼养殖产量及分布、养殖模式、投入产出情况、收购价格变动和进出口情况进行分析,总结了几项产业中存在的问题,包括:养殖结构亟待调整、关键养殖技术欠缺、鱼苗成活率偏低、市场中存在逆向选择。在此基础上,提出积极调整养殖结构与养殖密度、提升合作社与试验站职能、加强养殖技术与鱼药研发力度、培育推广优质大黄鱼苗种、促进可追溯体系建设的产业发展建议。

pH对大黄鱼肌原纤维蛋白结构性质及乳化性的影响 下载:72 浏览:451

任中阳1,2,3 崔雅清1 陈玉峰3,4 石林凡1,2 郝更新1,2 杨燊1,2 邱绪建1,2 刘淑集5 翁武银1,2 《水产研究进展》 2024年4期

摘要:
为深入探究大黄鱼肌原纤维蛋白(MP)的乳化性,以满足大黄鱼蛋白质高值化开发利用的需求。实验探究了不同pH对大黄鱼MP结构性质及其乳化性的影响。采用pH分别为2、4、6、8、10、12的低盐磷酸缓冲液处理大黄鱼MP,通过SDS-PAGE分析大黄鱼MP降解情况,利用接触角测量仪和荧光分光光度计考察其疏水性变化。将不同pH下大黄鱼MP溶液与大豆油以体积比为1∶1的比例经高速均质制备乳液,并对其乳滴电位、粒径以及乳液的乳析指数进行测定,综合分析在不同pH下乳液的稳定性。SDS-PAGE电泳结果表明,在pH4时,大黄鱼MP条带颜色较浅,在pH6~12时,肌球蛋白重链条带基本消失,肌动蛋白条带颜色逐渐加深,且在浓缩胶顶部出现了高分子聚集物。对接触角和荧光光谱的综合分析表明,大黄鱼MP疏水性随pH增加而增加。对不同pH下MP乳液特性分析显示,在pH8时,乳滴带负电且Zeta电位绝对值大[(49.63±1.52) mV]、粒径较小、乳液稳定性较好,而pH12条件下容易出现破乳,不利于乳液的稳定。在pH8时,大黄鱼MP结构更有利于提升乳液稳定性。研究表明,在弱碱性条件下更有利于大黄鱼MP形成稳定的乳液体系。pH对大黄鱼MP结构性质和乳化性的影响探究,有望为大黄鱼MP在食品工业中的开发利用提供理论依据。

大黄鱼ATG5基因的分子特征及促进病毒增殖的作用 下载:68 浏览:480

魏祖运 王珊 李婉茹 王胜蓝 陈玉红 母尹楠 陈新华 《水产研究进展》 2024年3期

摘要:
为探究大黄鱼自噬相关基因5(LcATG5)在病毒感染中免疫应答中的作用,本实验从大黄鱼中克隆得到了自噬相关基因ATG5(LcATG5),其开放阅读框(ORF)全长828个核苷酸,编码275个氨基酸的蛋白质,预测的分子量为32.3 ku,等电点为5.7。氨基酸序列比对和系统进化分析结果显示,LcATG5与其他物种ATG5之间的序列一致性较高,含有1个高度保守的APG5结构域,并且与棘头梅童鱼ATG5的亲缘关系最近。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LcATG5在所检测的11个组织或器官中均有表达,在血液中表达量最高,在脾脏中表达量最低;LcATG5在来源于大黄鱼头肾组织的原代粒细胞、淋巴细胞和巨噬细胞以及细胞系LYCK细胞中也均有表达,在原代粒细胞中表达量相对较高,而在巨噬细胞中相对较低;病毒类似物poly(I:C)刺激后,这4种免疫细胞中LcATG5的表达水平都显著上调,其在LYCK细胞中变化最为显著,刺激后12 h上调了3.93倍。过表达LcATG5的鲤上皮瘤(epithelioma papulosum cyprini,EPC)细胞受鲤春病毒血症病毒(spring viremia of carp virus, SVCV)感染48 h后,细胞病变效应(cytopathic effects,CPE)明显高于对照组,细胞培养上清中SVCV的滴度为1013.82 TCID50/mL,高于对照组109.27 TCID50/mL,同时细胞内SVCV标志基因SVCV-G、SVCV-M和SVCV-P的表达量分别上调了13.77倍、15.72倍和11.39倍,表明LcATG5过表达促进了EPC细胞中SVCV病毒增殖,上述结果为深入研究自噬和自噬相关基因在鱼类病毒感染过程中的作用及机制奠定了基础。

大黄鱼生长速率差异个体肌肉组织的转录组比较分析 下载:76 浏览:489

张波 姜丹 张东玲 王志勇 方铭 《水产研究进展》 2023年6期

摘要:
为了探究大黄鱼生长性状的分子调控机制,实验从同一个网箱内养殖的大黄鱼中选取生长速率较快的体重均值为(527.1±83.6) g的个体182尾、生长速率较慢的体重均值为(238.4±52.3) g的个体230尾,共412尾进行研究。对其肌肉组织进行总RNA提取和转录组测序,并对2组进行基因差异表达分析。以Padj <0.05、abs[log2(FoldChange)]> 1为标准,共筛选到227个差异表达基因,包括125个上调基因、102个下调基因。差异表达基因在NCBI-nr和Uniprot(Swiss-Prot)数据库的注释率分别为99.12%、81.94%。通过差异表达基因的功能注释结果,初步筛选出了可能与肌肉生长相关的候选功能基因,如gdf9、ckm、tnni2和des等。GO和KEGG分析预测出部分与肌肉生长相关的信息,如GOterm有肌动蛋白丝组织、肌动蛋白细胞骨架组织、肌动蛋白丝基过程、微管组织中心和发育生长等,KEGG通路有细胞和生长因子、脂肪酸生物合成、转化生长因子-β信号通路(TGF-β信号通路)、胰岛素信号通路和肌动蛋白细胞骨架的调控等。加权基因共表达网络分析(WGCNA)分析发现,purple模块与体重性状相关性较强,其核心基因myoz1、tpm1和tnni2可能与肌肉生长相关。本研究结果可以为后续相关基因功能的深度挖掘验证以及大黄鱼生长性状的分子调控机制解析提供参考。

运用超声波标志法分析水槽养殖条件下大黄鱼行为特性 下载:78 浏览:530

宋炜1,2 殷雷明3 陈雪忠1 王磊1 刘永利1 王永进1 马凌波1 王鲁民1 《水产研究进展》 2020年1期

摘要:
为了解养殖大黄鱼的行为特征,于2018年8月27日至28日利用超声波标志法,对4尾大黄鱼使用体内植入法进行24 h行为跟踪,获得了水槽中养殖大黄鱼昼夜垂直运动深度及水平位置数据。结果显示:①垂直运动,实验鱼在不同时间段的平均运动深度依次为(0.89±0.51) m (18:00—24:00)、(0.73±0.50) m (次日0:00—6:00)、(1.04±0.50) m (次日6:00—12:00),(1.00±0.45) m (次日12:00—18:00),总体活跃深度为0.50~1.25 m;②水平运动,根据水槽水平区域划分可知,实验鱼在水槽壁周围出现的次数约(159.0±9.5)次,占总体数据约27%,非绕壁运动区域出现次数约(489.0±12.5)次,占总体数据约73%,说明实验鱼主要集中于水槽内部进行无规则运动,偶尔出现绕壁运动。本实验首次运用超声波标志跟踪法研究了水槽养殖条件下大黄鱼的行为特性,旨在为分析养殖大黄鱼运动行为和活动状态提供理论依据和数据支持。

经方大黄?虫丸在男科中的临证应用 下载:75 浏览:444

王东珊1 王权胜2 莫宏芳3 卢森宝4 蒙帅杰5 《中医研究杂志》 2020年2期

摘要:
精液液化异常、精索静脉曲张、慢性前列腺炎是男科常见的疾患,3种疾病虽各具特点,但病因病机却基本相同,因“虚”、因“瘀”或二者相互夹杂影响都会导致其的发生。故总的治疗原则为“缓中补虚、活血化瘀”,在临证中发现诸“虚”会影响疾病走向,虚久致瘀,瘀久致虚,造成病势缠绵反复,运用大黄?虫丸治疗男科类疾病,病情控制稳定不易反复,效果尚可,通过3则男科疾病的治疗,介绍大黄?虫丸在男科应用的临床经验。

大黄鱼雌性亲鱼培育期间肌肉营养成分的变化 下载:74 浏览:527

章霞 李凌刚 徐志进 柳敏海 李伟业 傅荣兵 殷小龙 张川 油九菊 《中国水产学报》 2019年1期

摘要:
为探究亲鱼培育模式对大黄鱼Pseudosciaena crocea雌性亲鱼肌肉营养成分的影响,采用阶段性测定雌性亲鱼肌肉的氨基酸和脂肪酸的方法,将亲鱼培育期间分3个阶段:大黄鱼卵巢发育Ⅰ期或是少数Ⅱ期(记为A阶段)、卵巢发育Ⅱ期或少数Ⅲ期(记为B阶段)、卵巢发育至Ⅳ期(记为C阶段),进行大黄鱼肌肉营养成分变化的研究。结果表明:在当前培育模式下,大黄鱼雌性亲鱼背部肌肉氨基酸总量C阶段最高(17.480%);是A阶段的1.206倍,是B阶段的1.160倍,腹部氨基酸总量B阶段最高(16.993%),是A阶段的1.174倍,是C阶段的1.229倍,但各阶段间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随着养殖时间的延长,大黄鱼雌性亲鱼背部肌肉、腹部肌肉的脂肪酸总量呈显著增长趋势(P<0.05),饱和脂肪酸、不饱和脂肪酸也呈增长趋势且C阶段均显著高于B阶段(P<0.05),单不饱和脂肪酸含量、高不饱和脂肪酸、EPA+DHA含量均为C阶段、B阶段显著高于A阶段(P<0.05)。研究表明,本培育模式下对大黄鱼雌性亲鱼肌肉的必需氨基酸和氨基酸总含量影响不大,对肌肉中的不饱和脂肪酸、多不饱和脂肪酸和高不饱和脂肪酸有显著提高。

饲料中三种不同碳水化合物对大黄鱼生长性能和肝脏糖代谢关键酶活性的影响 下载:92 浏览:521

袁野1 王猛强1 马红娜1 陆游1 孙蓬1 申屠基康2 金敏1 周歧存1 《水产研究进展》 2018年3期

摘要:
为研究饲料中添加3种不同的碳水化合物对大黄鱼生长性能、饲料利用以及糖代谢关键酶活性的影响,进行为期8周的生长实验和持续24 h的饥饿实验。以葡萄糖、小麦淀粉和糊精这3种碳水化合物作为糖源,设计3组等氮等脂(48%粗蛋白和12%粗脂肪)的饲料。选用初始体质量为(8.51±0.02)g的大黄鱼450尾,随机分为3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50尾)。养殖实验结束后进行饥饿实验,分别在饥饿实验开始后的0、1、3、5、7、9、11和24 h取样。结果显示,小麦淀粉组和糊精组大黄鱼的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显著高于葡萄糖组,且这2个饲料组的饲料系数显著低于葡萄糖组。糊精组大黄鱼的肝体比显著高于其余2组大黄鱼的肝体比。饲料中添加3种不同碳水化合物对大黄鱼成活率、脏体比和肥满度无显著性影响。葡萄糖组和小麦淀粉组大黄鱼血糖含量在饥饿1 h后都开始显著上升,葡萄糖组高血糖水平持续至少10 h;小麦淀粉组3 h显著下降至初始水平左右,未达到高血糖水平;糊精组大黄鱼血糖含量随着时间的推移持续升高,在11 h达到最大值,高血糖水平持续4 h。饲料中添加3种不同碳水化合物对大黄鱼血清胰岛素和肝糖原含量有显著性影响。小麦淀粉对大黄鱼肝脏葡萄糖激酶(GK)活性的升高有诱导作用。大黄鱼摄食3种不同碳水化合物饲料后鱼体血糖水平升高,但糖异生关键酶如葡萄糖-6-磷酸酶(G6Pase)、果糖-1,6-二磷酸酶(FBPase)和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激酶(PEPCK)的活性并不降低。饲料中添加葡萄糖和小麦淀粉对大黄鱼肝脏丙酮酸激酶(PK)活性有显著性影响。研究表明,大黄鱼利用结构复杂的多糖(如小麦淀粉和糊精)的能力要高于单糖(如葡萄糖),3种不同碳水化合物对大黄鱼血糖调节及糖酵解和糖异生途径关键酶活性的影响存在差异。

生、酒大黄对大承气汤小鼠泻下作用的比较研究 下载:87 浏览:524

魏江存1,2 秦祖杰1 谢臻2 陈勇2 李耀华2 黄冬美1 马艳1 阙祖亮2 《中国中医药》 2019年10期

摘要:
目的:研究生大黄和酒大黄的大承气汤对其泻下作用的差异性。方法:将72只试验小鼠随机分为阳性对照组及生、空白对照组、生大黄的大承气汤(生DCQ)6、10 g·kg-1剂量组、酒大黄的大承气汤(酒DCQ)6、10 g·kg-1剂量组,按容积20 mL/kg的剂量给药后,分别用代谢笼积分法、炭末推进作用及Na+-K+-ATPasc活性实验,比较生、酒大黄的大承气汤对小鼠的正常泻下作用、炭末推进率及Na+-K+-ATPasc活性的差异。结果:生、酒大黄对大承气汤的泻下作用的影响有差异,但其变化差异在一定程度上与生、酒大黄存在着联系。生DCQ组、酒DCQ组与空白对照组及阳性对照组比较,其对正常小鼠正常泻下作用、炭末推进作用、抑制Na+-K+-ATPase活性的作用有差异,且给药组间比较,生DCQ组泻下作用的影响差异最显著,给药剂量6、10 g·kg-1组均有显著差异。结论:生、酒大黄对大承气的泻下作用的影响有一定的差异性,这可能与君药生、酒大黄的主要化学成分含量变化引起大承气汤复方中蒽醌类化合物的溶出量变化有关。

于系统药理学层面以“大黄-黄连”治疗胃溃疡为例诠释中医配伍的意义 下载:59 浏览:481

黎瑩1 吴承芳1 陈保霖1 朱永苹1,2 《中国中医药》 2020年9期

摘要:
目的由于中药"多因、多效、多靶点"的特点,中药治疗疾病的具体原因难以被阐明,以"大黄-黄连"为例基于系统药理学方法从系统水平研究中药成分,一定程度上诠释了中医配伍的意义。方法检索中医系统药理学数据库及分析平台(TCMSP)并根据口服生物利用度(OB)、药物相似性(DL)筛选出大黄、黄连的有效化学成分并经过DrugBank数据库确认其靶点,挖掘CTD、Genecards数据库筛选与胃溃疡相关的作用靶点,利用Cytoscape3.6.1软件构建"大黄-黄连"药对的蛋白互作网络图、化合物靶点图并通过计算拓扑学参数筛选出"大黄-黄连"药对中关键的作用靶点和化合物;利用David数据库对"大黄-黄连"药对作用靶点进行GO分析和KEGG分析。结果通过筛选得到"大黄-黄连"药对活性成分30个,活性成分靶点100个;作用于胃溃疡的靶点37个;GO分析得到11个生物学过程、5个细胞组成和5个分子功能;KEGG分析得到37条信号通路包括NF-κB信号通路、HIF-1信号通路、结直肠癌信号通路、破骨细胞分化信号通路、沙门氏菌感染信号通路。结论本研究结果一定程度上诠释了中医配伍的意义,进一步深入揭示其作用机制,为下一步合理用药提供了参考。

大黄素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模型大鼠作用及对脂联素、脂联素受体的影响 下载:65 浏览:499

刘鸣昊 张丽慧 马庆亮 赵文霞 《中国中医药》 2020年8期

摘要:
目的探讨大黄素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on-alcoholic steatohepatitis,NASH)模型大鼠的治疗作用及对脂联素、脂联素受体的影响。方法雄性SD大鼠40只,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大黄素高(40 mg·kg -1)、低剂量(20 mg·kg-1)组。空白组予普通饲料,其余各组予高脂饲料建模,时间共10周。造模后,处死动物,取材。观察各组大鼠体质量、肝湿重、肝指数,化学发光法检测大黄素对NASH模型大鼠谷丙转氨酶(glutamic pyruvic transaminase,ALT)、谷草转氨酶(millet straw transaminase,AST)、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ALP)、谷氨酰转肽酶(glutamyl transpeptidase,GGT)、甘油三酯(triglycerides,TG)、胆固醇(cholesterol,TC)的影响,制作石蜡切片行苏木素-伊红染色(HE),油红O染色检测大黄素对NASH大鼠肝组织炎症损伤、脂肪变的影响,Western-blot检测各组大鼠肝脏内脂联素(adiponectin,ADPN)、脂联素受体2(adiponectin receptor-2,AdipoR2)蛋白表达,荧光定量PCR检测各组大鼠肝脏内ADPN,AdipoR2 mRNA表达。结果与模型组相比,大黄素能有效改善NASH模型大鼠肝脏脂质沉积,减轻炎症细胞浸润,减轻大鼠体质量,肝指数;大黄素高剂量组ALT、AST、ALP、GGT、TG、TC均有不同程度下降(P<0.05);相对模型组,大黄素高剂量组大鼠肝组织ADPN,AdipoR2蛋白,mRNA水平升高(P<0.05)。结论大黄素能通过上调NASH模型大鼠ADPN,AdipoR2表达,有效改善肝功能、血脂,改善NASH大鼠肝组织脂肪变程度,减轻肝脏炎症。

大黄蛰虫丸对大鼠深静脉血栓形成模型TNOS、iNOS及超微结构的影响 下载:83 浏览:534

​回雪颖 郭伟光 滕林 张海丽 于洋 《中医研究杂志》 2018年8期

摘要:
探讨大黄蛰虫丸对大鼠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模型TNOS、i NOS及超微结构的影响。方法:48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6组,建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模型,观察大黄蛰虫丸对深静脉血栓形成大鼠模型TNOS、i NOS及光、电镜下超微结构的影响。结果:大黄蛰虫丸可升高大鼠血清中TNOS的含量,降低血清中i NOS的含量,光、电镜下发现可保护血管内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大黄蛰虫丸具有防治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和保护血管内皮细胞的作用。

基于大黄芒硝外敷联合针灸的腹腔镜阑尾切除术后胃肠功能恢复及胃肠影响的研究 下载:365 浏览:3696

刘攀 《中国中医药》 2023年11期

摘要:
本研究旨在探讨基于大黄芒硝外敷联合针灸的腹腔镜阑尾切除术后胃肠功能恢复及胃肠影响。方法 采用随机取样法,采用了随机取样方法,选择了2021年12月到2023年11月期间的腹腔镜阑尾切除术的患者,一共100例,然后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50例,对照组进行常规治疗,观察组进行大黄芒硝外敷联合针灸治疗。结果 观察组在肠鸣音恢复时间、排气时间和排便时间方面,与对照组相比,时间都明显缩短。并且在住院时间和并发症发生率上,也是短于对照组。结论 基于大黄芒硝外敷联合针灸的腹腔镜阑尾切除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治疗,它能有效地促进病人术后消化道功能的恢复,减少病人的住院天数,并且明显减少了术后的并发症。

骨科患者护理中应用中药封包联合大黄粉贴敷神阙穴干预对排便效果影响观察 下载:79 浏览:1088

王树梅1 刘春霞2 郭成2 邓雪云2 《当代中医药》 2023年4期

摘要:
目的探究骨科患者护理中应用中药封包联合大黄粉贴敷神阙穴干预对排便效果。方法选取64例骨科手术患者为对象,研究时间是2020年9月-2021年9月,平均分成两组,参照组为常规护理,研究组为中药封包联合大黄粉贴敷神阙穴干预,比较护理效果。结果研究组患者排便有效率高于参照组,P<0.05。研究组护理满意度更高,与参照组比较,P<0.05。结论骨科患者应用中药封包联合大黄粉贴敷神阙穴干预,改善排便效果,提高护理满意度,护理效果显著,可广泛应用于临床。

中药芒硝,大黄外敷在妇科腹腔镜术后腹部瘀斑中的应用价值分析 下载:301 浏览:2681

张淑茹 《中医研究杂志》 2023年11期

摘要:
目的:分析中药芒硝,大黄外敷在妇科腹腔镜术后腹部瘀斑中的应用价值。方法:研究于2021年7月~2022年7月期间进行,此期间共有70例患者入选,均为妇科腹腔镜手术患者,入组者以抽签方式均分,一组针对腹部瘀斑进行常规治疗,一组以中药芒硝,大黄外敷治疗,各命名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比较两组的具体治疗效果。结果:两组用药前的VAS评分相比,无差异,P>0.05,在用药1d、3d和7d的评分中,观察组数据较低,组间相比,可见差异,P<0.05;观察两组瘀斑变浅时间、持续时间,均可见观察组数据较低,二者可见差异,P<0.05;观察症状评分后,疼痛、色沉、红肿几项分值相比,观察组评分较低,组间相比,可见差异,P<0.05;和对照组相比,观察组获得了更高的治疗满意度,组间可见差异,P<0.05。结论:妇科腹腔镜术后腹部瘀斑以芒硝及大黄外敷治疗,可以有效促进瘀斑消退,减轻其疼痛度,并尽快的促进瘀斑消退,保证女性躯体的美观性,值得使用。

基于中医理论与辨证思路对癌症的讨论 下载:369 浏览:2556

陈维安 《中国中医药》 2022年3期

摘要:
针对肿瘤的治疗一直是现代医学关注探讨的方向,而拥有悠久历史的中医对于肿瘤治疗也是值得研究的,自古各个名家医书都有对于肿瘤病症病机的记载,笔者基于中医理论与辨证并结合自身临床讨论中医治疗肿瘤方案分析、归纳并总结。
中医中并没有关于癌症的详细记载,但有很多关于肿瘤有关症状和病情变化、病因病机的描写,肿瘤在中医学上属于“癥瘕”“积聚”“瘿瘤”“赘疣”“疮疡”等范畴[1],古代医学书籍中最早记载于《黄帝内经》,如《灵枢·五变》记载: 皮肤薄而不泽,肉不坚而淖泽,如此则肠胃恶,恶则邪气留止,积聚乃伤脾胃之间,寒温不次,邪气稍至,稸积留止,大聚乃起。”《素问·阴阳类论》记载:“二阳三阴,至阴皆在,阴不过阳,阳气不能止阴,阴阳并绝,浮为血瘕,沉为脓附”
[1/1]
在线客服::点击联系客服
联系电话::400-188-5008
客服邮箱::service@ccnpub.com
投诉举报::feedback@ccnpub.com
人工客服

工作时间(9:00-18:00)
官方公众号

科技成果·全球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