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目标期刊

心内直视下射频消融治疗风湿性心脏病合并心房颤动的手术效果及对左心功能的影响 下载:69 浏览:407

黄杰 郑富臻 鲍家银 陈海宇 《医学研究前沿》 2020年11期

摘要:
目的:分析心内直视下射频消融治疗风湿性心脏病(RHD)合并心房颤动的应用效果。方法:分析本院2016年1月-2017年12月收治的RHD合并房颤患者资料,均行心内直视下射频消融术及术后随访,结合手术及随访情况分析疗效。结果:转窦率术后即刻为98.75%,出院时为96.25%,术后1个月为96.25%,12个月为95.00%,24个月为93.13%,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左房内径出院时为(51.34±5.13)mm,治疗后12个月为(52.60±6.27)mm,治疗后24个月为(52.9±37.48)mm,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左心室射血分数出院时为(58.13±6.40)%,治疗后12个月为(63.75±6.98)%,治疗后24个月为(65.35±5.98)%,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体外循环时间(184.53±12.47)min,主动脉阻断时间(115.84±10.66)min,射频消融时间(26.35±4.69)min。ICU住院天数(2.12±0.36)d,总住院时间(15.35±2.35)d。并发症发生率1.22%。结论:给予RHD合并心房颤动患者心内直视下射频消融治疗效果显著,可改善患者左心功能,安全性高,推荐应用。

P波离散度与阵发性心房颤动的关系 下载:84 浏览:482

吴奇志 《医学研究前沿》 2018年9期

摘要:
目的:探讨体表心电图P波离散度(P-wave dispersion,Pwd)与阵发性心房颤动(paroxysmal atrial fibrillation,PAF)的关系。方法:对32例PAF患者(A组)和同期30例健康老人(B组)窦性心律时体表心电图的Pwd、P波最大时限(maximum P-wave duration,Pmax)进行测量分析。以Pmax≥110 ms和Pwd≥40 ms为阳性标准,评估Pmax、Pwd和Pmax+Pwd对PAF的预测价值。结果:A组和B组比较,Pmax、Pw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Pmax≥110 ms时,预测PAF的敏感性为84.4%,特异性为86.7%,阳性预测值为87.1%;Pwd≥40 ms时,预测PAF的敏感性为84.4%,特异性为93.3%,阳性预测值为93.1%;Pmax+Pwd时,预测PAF的敏感性为87.5%,特异性为90.0%,阳性预测值为90.3%。结论:Pwd及Pmax是预测PAF体表心电图的一个可靠的指标。

心房颤动患者症状群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下载:31 浏览:426

葛红玥 林梅 许志英 2020年12期

摘要:
探讨心房颤动患者的症状群特征,并分析影响症状群的主要因素。方法采用社会人口学及临床特征问卷、多伦多心房颤动严重程度量表的症状分量表对天津市某三级甲等综合医院心律失常门诊的203例心房颤动患者进行横断面调查,采用系统聚类分析提取症状群,并通过卡方检验和Kruskal-Wallis H秩和检验分析社会人口学因素及疾病特征对症状群分布情况的影响。结果该调查共回收有效问卷197份。心房颤动患者存在3个症状群:心脏症状群(心悸、胸痛)、疲劳症状群(休息时呼吸困难、疲乏、眩晕)和运动症状群(活动时呼吸困难、运动无耐力)。性别、心房颤动类型、BMI、血栓危险度评分、合并高血压、冠心病、心力衰竭是影响心房颤动患者症状群分布的主要因素。结论护士应加强女性、永久性心房颤动、合并疾病的心房颤动患者的症状识别,提供症状管理措施,改善疾病预后。

非瓣膜病房颤患者口服新型抗凝药依从性的调查 下载:11 浏览:379

伍珊珊 黄远平 谢铄 徐颖洁 王丽姿 2019年12期

摘要:
调查非瓣膜病房颤患者服用新型口服抗凝药的依从性及其影响因素,并分析停药原因。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对2016年3月—2018年3月某三级甲等医院服用新型口服抗凝药的133例非瓣膜病房颤患者进行调查,统计患者持续服药时间、停药原因和不良事件发生率。采用Kaplan-Meier法和Cox回归分析患者服用新型口服抗凝药的依从性及影响因素。结果服用达比加群酯和利伐沙班的患者分别为101例(75.9%)和32例(24.1%)。患者持续服药中位时间为182 d,达比加群酯和利伐沙班的持续服药中位时间分别为182 d和305 d。生存分析显示,患者在3个月、6个月和1年时仍坚持服药的累积比例分别为72.5%,50.6%和32.3%。阵发性房颤、无心力衰竭和无脑卒中史是服药依从性差的主要因素,患者自行停药是抗凝终止的首要原因。结论非瓣膜病房颤患者服用新型口服抗凝药的依从性差,服药3~6个月时需加强关注,提示应进行多学科合作,对阵发性房颤、无心力衰竭和无脑卒中史的患者加强抗凝管理,改善抗凝质量。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合并心房颤动患者抗栓依从性的调查分析 下载:79 浏览:509

朱丽萍 陈英 周焕芳 赵燕 任玉娇 苏严琳 《心脑血管病研究》 2020年12期

摘要:
目的调查分析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合并心房颤动患者抗栓治疗的依从性及其相关因素。方法将接受抗栓治疗的166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合并心房颤动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根据CHA2DS2-VASc评分给予相应的抗栓治疗,记录患者基本信息并通过随访调查的形式对患者治疗过程中的抗栓依从性进行统计学分析,并探讨其相关影响因素。结果 166例患者出院后6个月抗栓治疗依从性良好者85例(51.20%),其受患者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居住地、是否参加过相关培训及家属认知度有关,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166例患者出院后12个月抗栓治疗依从性良好者61例(36.75%),其影响因素可能与年龄、文化程度、居住地、是否参加过培训及家属认知度有关,组间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合并心房颤动患者院外抗栓治疗依从性低下,其可能影响因素有患者年龄、文化程度、居住地、疾病相关培训及家属认知度。提高患者和家属对疾病及应用药物的认知度能够增加患者院外治疗依从性。

冠心病合并心房颤动患者PCI术后出血风险预测列线图的构建及验证 下载:91 浏览:513

赵忠平 丁晓云 罗正义 《心脑血管病研究》 2020年12期

摘要:
目的构建冠心病合并心房颤动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出血风险预测列线图,并进行验证。方法回顾性纳入2017年6月至2019年6月间于如皋市人民医院行PCI术的冠心病合并心房颤动患者243例,主要观察指标为PCI术后半年发生出血的患者和未出血患者的年龄、血肌酐(Cr)、PCI路径等术后临床资料,采用Logistic多因素回归对促成出血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应用R软件建立影响因素列线图预测模型,并进行验证。结果因资料不全排除15例后共纳入患者228例;出血患者年龄和Cr水平高于未出血患者(t=5.903、6.029,P <0.05),出血患者桡动脉路径例数、应用新型口服抗凝药(NOAC)例数、左室射血分数(LVEF)均低于未出血患者(χ2=5.612、6.026,t=-3.005,P <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和Cr为术后半年内出血的危险因素[OR(95%CI)=1.188(1.096~1.287)、1.056(1.025~1.087),P <0.01],桡动脉路径和NOAC为保护因素[OR(95%CI)=0.216(0.078~0.601)、0.294(0.104~0.837),P <0.05]。列线图预测PCI术后出血发生的一致性指数(C-index)为0.915(95%CI=0.874~0.943)。结论年龄、PCI路径、Cr等因素构建的列线图可有效预测冠心病合并心房颤动患者PCI术后半年内出血情况,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鱼油预防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心房颤动疗效的Meta分析 下载:82 浏览:499

尹培永 吴文虎 何喜民 《心脑血管病研究》 2020年11期

摘要:
目的采用Meta分析探讨鱼油在预防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心房颤动的有效性。方法在中国学术期刊网全文数据库、重庆维普数据库、万方数据库、Pumbed、Springerlink、Medline、Cochrane library等数据库中检索相关文献。采用Jadad量表对纳入文献所报道的RCT研究进行方法学质量评价。采用RevMan5.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比较两组的术后心房颤动发生率、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和死亡率,计算合并OR值及95%置信区间,画出森林图。结果最终纳入10篇文献,其中高质量文章共8篇(4~6分),低质量文章共2篇(3分);其中服用鱼油患者(观察组)1 724例,未服用鱼油患者(对照组)1 710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观察组术后心房颤动总发生率和术后住院时间均明显优于对照组(OR=0.780,95%CI=0.670~0.910;OR=-0.580,95%CI=-1.020~-1.090;均P <0.05),术后并发症和死亡率未见明显差异(OR=0.800,95%CI=-0.370~1.700;OR=0.610,95%CI=0.350~1.050;均P> 0.05)。亚组分析提示高剂量组术后心房颤动总发生率明显降低(OR=0.530,95%CI=0.350~0.810;P <0.05)。结论鱼油可以减少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心房颤动的发生率和住院时间,且未增加术后并发症和死亡率。

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冷冻球囊消融术后复发预测模型构建 下载:79 浏览:519

张立立1 周雪娥1 王芳2 《心脑血管病研究》 2020年10期

摘要:
目的构建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冷冻球囊消融术后复发的预测模型,并对其效能进行验证。方法将2015年1月至2018年6月于陕西省勉县医院及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人民医院行冷冻球囊消融术的120例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纳入研究,根据术后12个月内是否复发,将其分为复发组(38例)及对照组(82例),比较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以及患者左心房内径、左心室射血分数等相关因素,应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影响心房颤动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使用R软件建立心房颤动复发的列线图预测模型,并从纳入病例中随机抽取20%进行外部验证。结果复发组患者的年龄、病程、左心房内径、左心室舒张末内径及术前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明显高于未复发组(t=4.086、4.021、4.647、4.325、3.357,均P <0.05),孤立性心房颤动人数明显少于未复发组(χ2=5.207,P <0.01);两组患者心房颤动分类、左心室射血分数等无统计学意义(χ2/t=0.340、1.597,均P> 0.05)。多因素Logistic分析示年龄、病程、左心房内径及术前高hs-CRP均是心房颤动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OR=1.139、1.097、1.699、1.485,均P <0.05),而孤立性心房颤动则是心房颤动复发的保护因素(OR=0.015,P <0.05);术后列线图预测心房颤动复发发生的一致性指数(C-index)为0.874(95%CI=0.759~0.931)。结论高龄、久病、左心房内径过大等危险因素构件的列线图可对非瓣膜性心房颤动冷冻球囊消融术后的再复发进行有效预测,并具有较好的应用价值。

动态心电图对心房颤动伴Ⅱ°AVB的诊断价值 下载:74 浏览:485

邵燕1 张磊2 《心脑血管病研究》 2018年4期

摘要:
探讨动态心电图对心房颤动伴Ⅱ°房室传导阻滞(AVB)的诊断价值。方法记录198例心房颤动患者射频消融术前后的动态心电图(DCG),根据术后DCG将患者分为两组:无Ⅱ°AVB组(A组),Ⅱ°AVB组(B组),分析R-R间期>2.0s、逸搏心律的分布规律及两组间的平均心率、长R-R间期及逸搏心律的平均次数。结果 198例心房颤动患者射频消融术后均成功转为窦性心律,A组中R-R间期>2.0s及逸搏心律的分布与睡眠或休息明显相关,而B组中则日夜均可见;且B组中长R-R间期、逸搏心律的平均次数明显多于A组(P<0.05)。结论 R-R间期>2.0s超过25次/24h并出现R-R间期>3.0s及心室率小于35次/分的逸搏心律,且与睡眠休息无关,或出现R-R长间期及逸搏心律时伴有头晕、黑甚至晕厥现象,需考虑心房颤动伴Ⅱ°AVB。

影响非心脑专科心房颤动住院患者抗凝治疗的相关因素分析 下载:33 浏览:451

曹勇 《心脑血管病研究》 2019年11期

摘要:
目的探讨影响综合性医院非心脑血管科住院心房颤动患者院内启动抗凝治疗的相关因素。方法收集本院非心血管内科及神经科,出院诊断包括"心房颤动"且符合抗凝治疗指征的患者,根据住院资料收集相关信息及出院前抗凝治疗方案。结果共查找到符合抗凝治疗指征患者212例,院内启动抗凝治疗63例,未启动抗凝治疗149例,抗凝治疗组患者在糖尿病患病率、初发或阵发性心房颤动比例、其他住院原因比例、抗凝会诊率、住院天数均大于非抗凝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 <0. 05),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糖尿病(OR:1. 81,P <0. 05)及院内抗凝会诊(OR:5. 14,P <0. 05)与院内启动抗凝治疗独立相关。结论影响院内非心脑血管专科住院心房颤动患者,启动院内抗凝治疗的因素是专科医师抗凝会诊及是否糖尿病,临床医师心房颤动抗凝治疗理念有待加强。

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抗凝治疗的现状分析 下载:57 浏览:477

夏丽萍1 陈建明1 潘琳1 丁海燕1 田亚萍1 张书宁2 《心脑血管病研究》 2019年7期

摘要:
目的调查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抗凝现状,评价抗凝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非瓣膜性心房颤动住院患者729例,分别予CHA2DS2-VASc和HAS-BLED评分系统进行血栓危险分层和出血风险评估,据《2012年欧洲心脏病学会心房颤动治疗指南》评价规范化抗凝治疗。抗凝治疗组241例和非抗凝治疗组488例,分析两组一般资料特征,比较缺血性脑卒中主要临床事件和出血事件的差异性。结果住院患者CHA2DS2-VASc评分中高危者708例(占97. 12%),均有抗凝指征,实际抗凝治疗共241例(33. 06%)(华法令229例,新型口服抗凝药如拜瑞妥12例)。其中评分高危者646例,抗凝235例(36. 38%),评分中危者62例,抗凝6例(9. 68%),抗凝组华法令达标用国际标准化比值(INR)在治疗范围内的时间百分比(TTR)来评估,TTR>60%156例(64. 73%),既往有脑卒中史抗凝率(18. 26%)高于非抗凝治疗(9. 43%)。在年龄、检测INR不方便、HAS-BLED出血风险评估、患者独居比例上抗凝治疗组均低于非抗凝治疗组,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缺血性脑卒中抗凝治疗组发生率(7. 05%)比非抗凝治疗组(11. 89%)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其中抗凝治疗组TTR <60%占76. 47%,两组出血事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结论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抗凝治疗低,尤其在CHA2DS2-VASc评分中高危者仍以抗血小板为主,不符合抗栓治疗指南,高龄、出血高风险、独居者均限制了抗凝治疗,但抗凝能预防脑卒中发生,不增加出血风险,TTR <60%抗凝疗效不足,新型口服抗凝药尚未推广使用。

经食管超声心动图对非瓣膜性心房颤动左心房血栓的诊断价值 下载:82 浏览:496

孙萍 孙洁 郭志浩 张红斌 《心脑血管病研究》 2020年5期

摘要:
目的探讨经食管超声心动图参数与非瓣膜性心房颤动左心房血栓的关系。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8年10月在沧州市中心医院治疗的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160例,均给予食管超声心动图检查,根据是否发生左心房血栓分为血栓组(n=20)和无血栓组(n=140),比较两组临床资料。结果血栓组和无血栓组患者性别、年龄、心房颤动病程、糖尿病病史、高血压病史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血栓组左心耳舒张末期容积(EDV)为(8.01±1.32)m L,明显高于无血栓组(7.22±1.20)m L(t=2.720,P <0.05),而左心耳最大排空速度(PSV)和左心耳最大充盈速度(PDV)分别为(0.30±0.12)m/s和(0.31±0.14)m/s,明显低于无血栓组(0.51±0.20)m/s和(0.56±0.24)m/s(t=-4.572,-4.541,P <0.05);血栓组和无血栓组CHADS2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中高风险比例分别为45.00%和16.43%(χ2=7.234,P <0.05);PSV、PDV与CHADS2评分呈负相关(r=-0.303和-0.294,P <0.05)。结论食管超声心动图参数EDV、PSV、PDV与非瓣膜性心房颤动左心房血栓有一定关系,同时PSV、PDV与CHADS2评分存在负相关。

不同时机电复律对持续性心房颤动射频消融术后无症状性脑栓塞发生率的影响 下载:72 浏览:491

夏云兵1 黄卫斌2 《心脑血管病研究》 2019年4期

摘要:
目的探讨不同时机电复律对持续性心房颤动射频消融术后无症状性脑栓塞发生率的影响。方法选择持续性心房颤动射频消融术后仍为心房颤动的患者42名,随机分为即刻电复律组(A组)和延迟电复律组(B组),观察两组无症状脑栓塞的发生情况。结果 A组20例患者术后24小时头磁共振检查共有3例(15. 00%)发现7个新发梗死灶,B组1例在术后第9天转为窦性心律,21例患者电复律24小时头磁共振检查1例(4. 54%)发现2个新发梗死灶,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持续性心房颤动导管消融术后仍为心房颤动的患者,抗凝4周后电复律显著减少了术后无症状脑栓塞的发生。

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对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左心房血栓形成的预测价值 下载:80 浏览:497

叶晓云1 何显森1 方仙1 胡武明2 《心脑血管病研究》 2019年3期

摘要:
目的探讨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对非瓣膜性心房颤动(AF)患者左心房血栓形成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131例非瓣膜性AF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经食管心脏超声(TEE)检查结果分为血栓组(n=38例)和非血栓组(n=93例)。收集两组的一般临床资料和实验室检查指标。采用Logistic回归方程分析NLR与患者左心房血栓形成的关系,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NLR预测左心房血栓的价值。结果与非血栓组比较,血栓组非阵发性AF比例、左心房内径(LAD)、CHA2DS2-VASc评分、D-二聚体(D-D)、C反应蛋白(CRP)、红细胞比积(HCT)、白细胞计数(WBC)、中性粒细胞计数(NEU)、NLR均较高,而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淋巴细胞计数(LYM)较低,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从NLR第一四分位分组到NLR第四四分位分组,左心房血栓发生率逐渐升高,且四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8.13,P<0.01)。Spearmen相关性显示,NLR与CHA2DS2-VASc评分、LAD、CRP呈正相关(P<0.05),而与LVEF呈负相关(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方程显示NLR第四四分位分组水平(>2.31)是非瓣膜性AF患者左心房血栓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OR=2.18,95%CI:1.39~5.11,P=0.01)。NLR预测左心房血栓形成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78,敏感度78.91%,特异度85.00%,最佳诊断截点为2.20。结论高水平NLR显著增加了非瓣膜性AF患者左心房血栓形成的风险,可能是其形成的独立预测因素,应当引起临床的密切关注。

伊布利特对老年心房颤动射频消融术病人心肌损伤与术后复发的影响研究 下载:33 浏览:1569

丁宇辉 杨克平(通讯作者) 《中国医学研究》 2025年2期

摘要:
目的:探讨老年心房颤动射频消融术病人接受伊布利特治疗对心肌损伤与术后复发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于2022年9月至2023年7月期间收治的90例心房颤动老年病人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表法对患者进行分组,其中45例分为对照组,另外45例分为观察组,两组病人均接受射频消融术治疗,其中观察组在进行射频消融术治疗后接受伊布利特治疗。对比两组心肌肌钙蛋白 I(cTnI) 以及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水平、复发情况。结果:两组术后4h cTnI、CK-MB水平均升高,但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1周内的复发率为6.67%,对照组术后1周内的复发率为15.56%,两组复发率比较(P>0.05)。结论:老年心房颤动病人接受射频消融术治疗后增用伊布利特治疗,可降低心肌损伤情况,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复发率。

基于心脏瓣膜手术同期射频消融治疗心房颤动的临床效果观察 下载:272 浏览:2675

崔丛丛1 赵娜2 徐婷婷3 《医学研究杂志》 2021年9期

摘要:
目的:观察心脏瓣膜病(VDH)合并心房颤动(AF)采取射频消融(RFA)与心脏瓣膜手术同期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试验病例共80例,疾病名称均为VDH合并AF,就诊于2021.01~2022.10内,按排号均分为2组(40例/组),双号对应乙组,单号对应甲组。甲组给予心脏瓣膜手术治疗,乙组在前组手术前提下给予RFA同期治疗。对照心功能项目、心率水平及窦性心律恢复占比等情况。结果:对照处理术后半年时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DD)、左房内径(LAD)等项目,乙组各结论水平优于甲组(P<0.05)。对照处理术后运动及静息时心率项目,乙组各结论水平均低于甲组(P<0.05)。对照处理术后窦性心律恢复占比项目,乙组各结论水平均高于甲组(P<0.05)。结论:VDH合并AF采取RFA与心脏瓣膜手术同期治疗的效果优良,可改善心功能,快速恢复窦性心律,可进一步借鉴推广。

冠心病合并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口服抗凝药物使用情况以及影响因素分析 下载:87 浏览:803

张静 詹继东 桂元 《心脑血管病研究》 2024年1期

摘要:
目的:分析冠心病合并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口服抗凝药物使用情况以及影响因素。方法:收录2022.7——2023.7期间于我院接受治疗的冠心病合并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共计200例,统计患者一般资料及CHA2DS2-VASc,回顾性分析影响患者口服抗凝药物使用情况的因素。结果:200例冠心病合并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中,口服抗凝药物的患者有121例,占比60.50%,未口服抗凝药物的患者有79例,占比39.50%,口服抗凝药物的患者占比更高,P<0.05。CHA2DS2-VASc评分≥2分的患者有172例,其中,口服抗凝药物的患者有104例,占比60.47%,未口服抗凝药物的患者有68例,占比39.53%,口服抗凝药物的患者占比更高,P<0.05。影响冠心病合并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接受口服抗凝药物治疗的因素,与患者年龄、CHA2DS2-VASc评分、HAS-BLED评分、血管疾病、卒中史、出血史、ACS手术史、PCI手术史、房颤消融术史、肝功能不全、肾功能不全、药物相关,高龄、CHA2DS2-VASc评分低、HAS-BLED评分高是降低患者用药依从性的主要因素,除此之外,有血管疾病史、出血史、ACS手术史、PCI手术史、肝功能不全、肾功能不全患者的服药率更低,P<0.05。结论:高龄、CHA2DS2-VASc评分低、HAS-BLED评分高是降低患者用药依从性的主要因素,除此之外,有血管疾病史、出血史、ACS手术史、PCI手术史、肝功能不全、肾功能不全患者的服药率更低,临床应加强用药指导及健康教育工作,积极开展药学监护,提升院外管理力度,为患者提供优质的医疗服务。

冠心病合并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口服抗凝药物使用情况以及影响因素分析 下载:158 浏览:1993

张静 詹继东 桂元 《心脑血管病研究》 2023年9期

摘要:
目的:分析冠心病合并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口服抗凝药物使用情况以及影响因素。方法:收录2022.7——2023.7期间于我院接受治疗的冠心病合并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共计200例,统计患者一般资料及CHA2DS2-VASc,回顾性分析影响患者口服抗凝药物使用情况的因素。结果:200例冠心病合并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中,口服抗凝药物的患者有121例,占比60.50%,未口服抗凝药物的患者有79例,占比39.50%,口服抗凝药物的患者占比更高,P<0.05。CHA2DS2-VASc评分≥2分的患者有172例,其中,口服抗凝药物的患者有104例,占比60.47%,未口服抗凝药物的患者有68例,占比39.53%,口服抗凝药物的患者占比更高,P<0.05。影响冠心病合并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接受口服抗凝药物治疗的因素,与患者年龄、CHA2DS2-VASc评分、HAS-BLED评分、血管疾病、卒中史、出血史、ACS手术史、PCI手术史、房颤消融术史、肝功能不全、肾功能不全、药物相关,高龄、CHA2DS2-VASc评分低、HAS-BLED评分高是降低患者用药依从性的主要因素,除此之外,有血管疾病史、出血史、ACS手术史、PCI手术史、肝功能不全、肾功能不全患者的服药率更低,P<0.05。结论:高龄、CHA2DS2-VASc评分低、HAS-BLED评分高是降低患者用药依从性的主要因素,除此之外,有血管疾病史、出血史、ACS手术史、PCI手术史、肝功能不全、肾功能不全患者的服药率更低,临床应加强用药指导及健康教育工作,积极开展药学监护,提升院外管理力度,为患者提供优质的医疗服务。

心力衰竭伴快速心房颤动患者采用胺碘酮急诊抢救治疗的临床疗效观察 下载:248 浏览:2815

黄燕 《医学研究杂志》 2021年2期

摘要:
目的:探讨胺碘酮在抢救心力衰竭伴快速心房颤动病人治疗中的实际效果。方法:选取诊治的72例心力衰竭伴快速心房颤动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36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药物治疗,观察组给予胺碘酮治疗,比较两组24 h心室率、药物不良反应、心功能指标、心肌损伤标志物。结果:观察组用药后12 h、24 h心室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心功能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心率、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低于对照组,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④治疗前,两组心肌酶同工酶(CK-MB)、肌钙蛋白(cTnI)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CK-MB与cTnI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心力衰竭伴快速心房颤动患者急诊抢救治疗中,胺碘酮可提高抢救效果,改善24 h心室率、心功能及心肌损伤标志物,效果理想。
[1/1]
在线客服::点击联系客服
联系电话::400-188-5008
客服邮箱::service@ccnpub.com
投诉举报::feedback@ccnpub.com
人工客服

工作时间(9:00-18:00)
官方公众号

科技成果·全球共享